新制造

首页 标签 新制造
# 新制造 #
关注
1408内容
智慧办公,安全可信│长擎安全操作系统24与书生系列产品完成互认证
北京长擎软件有限公司旗下自主自研的长擎安全操作系统24与北京书生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旗下自主研发的SFT1301-G电子签章系统V2.0(服务器端)以及书生阅读器V2.0完成适配与兼容性测试,经过双方共同严格测试,完美兼容,安全可靠,性能卓越,满足用户的关键性应用需求
|
2月前
|
边缘智能体:轻量化部署与离线运行
作为一名深耕AI技术多年的博主摘星,我深刻感受到边缘计算与人工智能融合所带来的技术革命。在云计算主导的时代,我们习惯了将复杂的AI推理任务交给强大的云端服务器处理,但随着物联网设备的爆发式增长、5G网络的普及以及对实时性要求的不断提升,边缘智能体(Edge Intelligent Agents)正成为AI技术发展的新趋势。边缘智能体不仅要求在资源受限的边缘设备上高效运行,还需要具备离线推理能力,这对传统的AI部署模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我多年的实践中,我发现边缘智能体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智能决策能力下沉到数据产生的源头,通过模型压缩、量化优化、离线推理等技术手段,实现低延迟、高可靠、隐私保护的智能
2025 年 7 月境内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情况分析报告
2025年7月,中央网信办发布第十二批深度合成算法备案信息,全国389款产品通过备案,服务提供者占比超七成。截至7月14日,全国累计备案达3834款,覆盖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多模态场景,广泛应用于生活服务、医疗、金融等领域。广东以135款居首,数字人、AI客服等C端应用主导,民营企业成主力,国企聚焦公共服务。随着AI政策推动,备案已成为AI产品合规上线关键环节。
一文讲清质量管理5M1E分析法的底层逻辑
本文介绍了质量管理中的5M1E分析法,即从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方面系统分析质量波动原因,并提供具体管理方法与实操要点。通过整体联动与闭环管控,帮助企业实现质量管理的系统化与高效化,提升产品质量与稳定性。
金属材料表面六种缺陷类型数据集 | 适用于YOLO等视觉检测模型(1800张图片已划分、已标注)
本数据集包含1800张金属表面缺陷图像,涵盖裂纹、夹杂、凹坑等6类缺陷,已标注并按train/val/test划分,支持YOLO、Faster R-CNN等模型训练,适用于工业质检与智能检测研究。
|
2月前
| |
来自: 物联网
RFID在智能制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背景下,RFID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质检、供应链等多个环节,实现物料追踪、生产监控、质量追溯与智能配送,助力制造业向高效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
不用开发APP,也能实现设备巡检自动提醒和记录归档
设备巡检新方案!告别纸质表格,用二维码轻松搞定自动提醒和记录归档。某工厂分享如何通过草料二维码实现一物一码、扫码填写巡检信息,自动生成数据归档,还能设置定期提醒,确保巡检任务按时完成。无需额外开发 App,低成本高效管理,为设备巡检提供简单又实用的解决方案。
面向人机协作任务的具身智能系统感知-决策-执行链条建模
本文探讨了面向人机协作任务的具身智能系统建模,涵盖感知、决策与执行链条。具身智能强调智能体通过“身体”与环境互动,实现学习与适应,推动机器人技术升级。文章分析了其关键组成(感知、控制与决策系统)、挑战(高维状态空间、模拟鸿沟等)及机遇(仿真训练加速、多模态感知融合等)。通过代码示例展示了基于PyBullet的强化学习训练框架,并展望了通用具身智能的未来,包括多任务泛化、跨模态理解及Sim2Real迁移技术,为智能制造、家庭服务等领域提供新可能。
|
3月前
|
TsingtaoAI受邀参加“破局者-AI的商业化之路”论坛
北京2025年5月24日,TsingtaoAI公司负责人受邀参加由IT桔子主办的“破局者-AI的商业化之路”论坛。本次活动在北京昆仑巢举行,吸引了众多AI行业专家、投资人及从业者,共同探讨AI商业化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路径。 本活动由昆仑巢和创世伙伴联合主办,圆桌论坛则由刘晓庆主持,邀请沈晓东与势能资本创始人黄俊共同探讨AI商业化的不同路径。论坛聚焦中国AI企业在商业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例如“AI四小龙”和“国产大模型六小龙”在技术变现上的困境,探讨了toC与toB策略的选择、AI技术在不同商业领域的应用,以及具身智能是否是商业化的可行路径。
|
3月前
|
建筑矿山设备工厂如何应用MyEMS开源能源云平台
建筑矿山设备工厂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采矿和基础设施技术公司,1993年在南京设立首家中国工厂,专注于研发与生产露天凿岩设备、地下采矿设备等。2014年将中国区总部迁至南京,进一步深化本土化战略。MyEMS开源能源管理系统基于ISO 50001标准,提供电、水、气等多能源介质的采集、分析与优化功能,助力工厂实现能耗透明化、碳排放管理及能效提升。项目成果显著,通过AI驱动的能效模型和预测性维护,实现年度电费节省超50万元,碳排放强度下降12%。未来计划进一步整合微电网与智能化技术,推动绿色智能制造转型。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