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GBOOST原理解析

本文涉及的产品
云解析 DNS,旗舰版 1个月
全局流量管理 GTM,标准版 1个月
公共DNS(含HTTPDNS解析),每月1000万次HTTP解析
简介: 1.引言最近,因为一些原因,自己需要做一个小范围的XGBoost的实现层面的分享,于是干脆就整理了一下相关的资料,串接出了这份report,也算跟这里的问题相关,算是从一个更偏算法实现的角度,提供一份参考资料吧。

1.引言
最近,因为一些原因,自己需要做一个小范围的XGBoost的实现层面的分享,于是干脆就整理了一下相关的资料,串接出了这份report,也算跟这里的问题相关,算是从一个更偏算法实现的角度,提供一份参考资料吧。这份report从建模原理、单机实现、分布式实现这几个角度展开。
在切入到细节之前,特别提一下,对于有过GBDT算法实现经验的同学(与我有过直接connection的同学,至少有将四位同学都有过直接实现GBDT算法的经验)来说,这份report可能不会有太多新意,这更多是一个技术细节的梳理,一来用作技术分享的素材,二来也是顺便整理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因为自己实际上并没有亲自动手实现过分布式的GBDT算法,所以希望借这个机会也来梳理一下相关的知识体系。本文基于XGBoost官网代码[12],commit是b3c9e6a0db0a7eb755949ac6b26e3ef805738350。
2.建模原理
我个人的理解,从算法实现的角度,把握一个机器学习算法的关键点有两个,一个是loss function的理解(包括对特征X/标签Y配对的建模,以及基于X/Y配对建模的loss function的设计,前者应用于inference,后者应用于training,而前者又是后者的组成部分),另一个是对求解过程的把握。这两个点串接在一起构成了算法实现的主框架。具体到XGBoost,也不出其外。
XGBoost的loss function可以拆解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X/Y配对的建模,第二部分是基于X/Y建模的loss function的设计。
2.1. X/Y建模
作为GBDT算法的具体实现,XGBoost代表了Tree Model的一个特例(boosting tree v.s. bagging tree),基本的思想用下图描述起来会更为直观:

image


如果从形式化的角度来观察,则可以描述如下:

image


其中F代表一个泛函,表征决策树的函数空间,K表示构成GBDT模型的Tree的个数,T表示一个决策树的叶子结点的数目, w是一个向量。看到上面X/Y的建模方式,也许我们会有一个疑问:上面的建模方式输出的会是一个浮点标量,这种建模方式,对于Regression Problem拟合得很自然,但是对于classification问题,怎样将浮点标量与离散分类问题联系起来呢?理解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通过Logistic Regression分类模型来获得启发。我们知道,LR模型的建模形式,输出的也会是一个浮点数,这个浮点数又是怎样跟离散分类问题(分类面)联系起来的呢?实际上,从广义线性模型[13]的角度,待学习的分类面建模的实际上是Logit[3],Logit本身是是由LR预测的浮点数结合建模目标满足Bernoulli分布来表征的,数学形式如下:

image

对上面这个式子做一下数学变换,能够得出下面的形式:

image


这样一来,我们实际上将模型的浮点预测值与离散分类问题建立起了联系。
相同的建模技巧套用到GBDT里,也就找到了树模型的浮点预测值与离散分类问题的联系:

image


考虑到GBDT应用于分类问题的建模更为tricky一些,所以后续关于loss function以及实现的讨论都会基于GBDT在分类问题上的展开,后续不再赘述。
2.2. Loss Function设计
分类问题的典型Loss建模方式是基于极大似然估计,具体到每个样本上,实际上就是典型的二项分布概率建模式[1]:

image


经典的极大似然估计是基于每个样本的概率连乘,这种形式不利于求解,所以,通常会通过取对数来将连乘变为连加,将指数变为乘法,所以会有下面的形式:

image


再考虑到loss function的数值含义是最优点对应于最小值点,所以,对似然估计取一下负数,即得到最终的loss形式,这也是经典的logistic loss[2]:

image


有了每个样本的Loss,样本全集上的Loss形式也就不难构造出来:

image

2.3. 求解算法
GBDT的求解算法,具体到每颗树来说,其实就是不断地寻找分割点(split point),将样本集进行分割,初始情况下,所有样本都处于一个结点(即根结点),随着树的分裂过程的展开,样本会
分配到分裂开的子结点上。分割点的选择通过枚举训练样本集上的特征值来完成,分割点的选择依据则是减少Loss。
给定一组样本,实际上存在指数规模的分割方式,所以这是一个NP-Hard的问题,实际的求解算法也没有办法在多项式时间内完成求解,而是采用一种基于贪心原则的启发式方法来完成求解。 也就是说,在选取分割点的时候,只考虑当前树结构到下一步树结构的loss变化的最优值,不考虑树分裂的多个步骤之间的最优值,这是典型的greedy的策略。
在XGBoost的实现, 为了便于求解,对loss function基于Taylor Expansion进行了变换:

image


在变换完之后的形式里, $f_k(\vec x)$就是为了优化loss function,待更新优化的变量(这里的变量是一个广义的描述)。
上面的loss function是针对一个样本而言的,所以,对于样本全集来说,loss function的形式是:

image

对这个loss function进行优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第k个树结构进行分裂,找到启发式的最优树结构的过程。而每次分裂,对应于将属于一个叶结点(初始情况下只有一个叶结点,即根结点)下的训练样本分配到分裂出的两个新叶结点上,每个叶结点上的训练样本都会对应一个模型学出的概率值,而loss function本身满足样本之间的累加特性,所以,可以通过将分裂前的叶结点上样本的loss function和与分裂之后的两个新叶结点上的样本的loss function之和进行对比,从而找到可用的分裂特征以及特征分裂点。而每个叶结点上都会附著一个weight,这个weight会用于对落在这个叶结点上的样本打分使用,所以叶结点weight的赋值,也会影响到loss function的变化。基于这种考虑,也许将loss function从样本维度转移到叶结点维度也许更为自然,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形式:

image


上面的loss function,本质上是一个包含T(T对应于Tree当前的叶子结点的个数)个自变量的二次函数,这也是一个convex function,所以,可以通过求函数极值点的方式获得最优解析解(偏导数为0的点对应于极值点),其形如下:

image


现在,我们可以把求解过程串接梳理一下: I. 对loss function进行二阶Taylor Expansion,展开以后的形式里,当前待学习的Tree是变量,需要进行优化求解。
II. Tree的优化过程,包括两个环节:
I). 枚举每个叶结点上的特征潜在的分裂点
II). 对每个潜在的分裂点,计算如果以这个分裂点对叶结点进行分割以后,分割前和分割后的loss function的变化情况。因为Loss Function满足累积性(对MLE取log的好处),并且每个叶结点对应的weight的求取是独立于其他叶结点的(只跟落在这个叶结点上的样本有关),所以,不同叶结点上的loss function满足单调累加性,只要保证每个叶结点上的样本累积loss function最小化,整体样本集的loss function也就最小化了。而给定一个叶结点,可以通过求取解析解计算出这个叶结点上样本集的loss function最小值。 有了上面的两个环节,就可以找出基于当前树结构,最优的分裂点,完成Tree结构的优化。
这就是完整的求解思路。有了这个求解思路的介绍,我们就可以切入到具体实现细节了。
注意,实际的求解过程中,为了避免过拟合,会在Loss Function加入对叶结点weight以及叶结点个数的正则项,所以具体的优化细节会有微调,不过这已经不再影响问题的本质,所以此处不再展开介绍。
3.单机实现
有了2里对XGBoost算法原理的介绍,不难推敲出单机的实现细节。实际上,对XGBoost的源码进行走读分析之后,能够看到下面的主流程:
cli_main.cc:
main()
     -> CLIRunTask()
          -> CLITrain()
               -> DMatrix::Load()
               -> learner = Learner::Create()
               -> learner->Configure()
               -> learner->InitModel()
               -> for (i = 0; i < param.num_round; ++i)
                    -> learner->UpdateOneIter()
                    -> learner->Save()    
learner.cc:
Create()
      -> new LearnerImpl()
Configure()
InitModel()
     -> LazyInitModel()
          -> obj_ = ObjFunction::Create()
               -> objective.cc
                    Create()
                         -> SoftmaxMultiClassObj(multiclass_obj.cc)/
                              LambdaRankObj(rank_obj.cc)/
                              RegLossObj(regression_obj.cc)/
                              PoissonRegression(regression_obj.cc)
          -> gbm_ = GradientBooster::Create()
               -> gbm.cc
                    Create()
                         -> GBTree(gbtree.cc)/
                              GBLinear(gblinear.cc)
          -> obj_->Configure()
          -> gbm_->Configure()
UpdateOneIter()
      -> PredictRaw()
      -> obj_->GetGradient()
      -> gbm_->DoBoost()         

gbtree.cc:
Configure()
      -> for (up in updaters)
           -> up->Init()
DoBoost()
      -> BoostNewTrees()
           -> new_tree = new RegTree()
           -> for (up in updaters)
                -> up->Update(new_tree)    

tree_updater.cc:
Create()
     -> ColMaker/DistColMaker(updater_colmaker.cc)/
        SketchMaker(updater_skmaker.cc)/
        TreeRefresher(updater_refresh.cc)/
        TreePruner(updater_prune.cc)/
        HistMaker/CQHistMaker/
                  GlobalProposalHistMaker/
                  QuantileHistMaker(updater_histmaker.cc)/
        TreeSyncher(updater_sync.cc)

从上面的代码主流程可以看到,在XGBoost的实现中,对算法进行了模块化的拆解,几个重要的部分分别是:
I. ObjFunction:对应于不同的Loss Function,可以完成一阶和二阶导数的计算。
II. GradientBooster:用于管理Boost方法生成的Model,注意,这里的Booster Model既可以对应于线性Booster Model,也可以对应于Tree Booster Model。
III. Updater:用于建树,根据具体的建树策略不同,也会有多种Updater。比如,在XGBoost里为了性能优化,既提供了单机多线程并行加速,也支持多机分布式加速。也就提供了若干种不同的并行建树的updater实现,按并行策略的不同,包括: I). inter-feature exact parallelism (特征级精确并行) II). inter-feature approximate parallelism(特征级近似并行,基于特征分bin计算,减少了枚举所有特征分裂点的开销) III). intra-feature parallelism (特征内并行) IV). inter-node parallelism (多机并行) 此外,为了避免overfit,还提供了一个用于对树进行剪枝的updater(TreePruner),以及一个用于在分布式场景下完成结点模型参数信息通信的updater(TreeSyncher),这样设计,关于建树的主要操作都可以通过Updater链的方式串接起来,比较一致干净,算是Decorator设计模式[4]的一种应用。
XGBoost的实现中,最重要的就是建树环节,而建树对应的代码中,最主要的也是Updater的实现。所以我们会以Updater的实现作为介绍的入手点。
以ColMaker(单机版的inter-feature parallelism,实现了精确建树的策略)为例,其建树操作大致如下:

updater_colmaker.cc:
ColMaker::Update()
     -> Builder builder;
     -> builder.Update()
          -> InitData()
          -> InitNewNode() // 为可用于split的树结点(即叶子结点,初始情况下只有一个
                           // 叶结点,也就是根结点) 计算统计量,包括gain/weight等
          ->  for (depth = 0; depth < 树的最大深度; ++depth)
               -> FindSplit()
                    -> for (each feature) // 通过OpenMP获取
                                          // inter-feature parallelism
                         -> UpdateSolution()      
                              -> EnumerateSplit()  // 每个执行线程处理一个特征,
                                                   // 选出每个特征的
                                                   // 最优split point
                              -> ParallelFindSplit()   
                                   // 多个执行线程同时处理一个特征,选出该特征
                                   //的最优split point; 
                                   // 在每个线程里汇总各个线程内分配到的数据样
                                   //本的统计量(grad/hess);
                                   // aggregate所有线程的样本统计(grad/hess),       
                                   //计算出每个线程分配到的样本集合的边界特征值作为
                                   //split point的最优分割点;
                                   // 在每个线程分配到的样本集合对应的特征值集合进
                                   //行枚举作为split point,选出最优分割点
                         -> SyncBestSolution()  
                               // 上面的UpdateSolution()/ParallelFindSplit()
                               //会为所有待扩展分割的叶结点找到特征维度的最优split 
                               //point,比如对于叶结点A,OpenMP线程1会找到特征F1 
                               //的最优split point,OpenMP线程2会找到特征F2的最
                               //优split point,所以需要进行全局sync,找到叶结点A
                               //的最优split point。
                         -> 为需要进行分割的叶结点创建孩子结点     
               -> ResetPosition() 
                      //根据上一步的分割动作,更新样本到树结点的映射关系
                      // Missing Value(i.e. default)和非Missing Value(i.e. 
                      //non-default)分别处理
               -> UpdateQueueExpand() 
                      // 将待扩展分割的叶子结点用于替换qexpand_,作为下一轮split的
                      //起始基础
               -> InitNewNode()  // 为可用于split的树结点计算统计量

整个操作流程还是比较直观,上面直接在代码块级别的介绍可能过于detail,稍微抽象一些的流程图描述如下:

image


ColMaker的整个建树操作中,最tricky的地方应该是用于支持intra-feature parallelism的ParallelFindSplit(),关于这个计算逻辑,上面有一些文字描述,辅助下图可能会更为直观:

image

以上是我对XGBoost单机多线程的精确建树算法的整理,在[5]的官方论文里,对于这个算法有一个更为凝炼形式化的表达:

image


单机版本的实现中,另一个比较重要的细节是对于稀疏离散特征的支持,在这方面,XGBoost的实现还是做了比较细致的工程优化考量,在[5]里对这个支持也提供了完整的描述:

image

稍微解读一下的话,在XGBoost里,对于稀疏性的离散特征,在寻找split point的时候,不会对该特征为missing的样本进行遍历统计,只对该列特征值为non-missing的样本上对应的特征值进行遍历,通过这个工程trick来减少了为稀疏离散特征寻找split point的时间开销。在逻辑实现上,为了保证完备性,会分别处理将missing该特征值的样本分配到左叶子结点和右叶子结点的两种情形。
在XGBoost里,单机多线程,并没有通过显式的pthread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而是通过OpenMP[6]来完成多线程的处理,我个人的理解,这可能跟XGBoost里多线程的处理逻辑相对简单,没有复杂的线程之间同步的需要,所以通过OpenMP可以支持得比较好,也简化了代码的开发和维护负担。
单机实现中,另一个重要的updater是TreePruner,这是一个为了减少overfit,在loss函数的正则项之外提供的额外正则化手段,实现逻辑也比较直观,对于已经构造好的Tree结构,判断每个叶子结点,如果这个叶子结点的父结点分裂所带来的loss变化小于配置文件中规定的阈值,就会把这个叶子结点和它的兄弟结点合并回父结点里,并且这个pruning操作会递归下去。
上面介绍的是精确的建模算法,在XGBoost中,出于性能优化的考虑,也提供了近似的建模算法支持,核心思想是在寻找split point的时候,不会枚举所有的特征值,而会对特征值进行聚合统计,然后形成若干个bucket,只将bucket边界上的特征值作为split point的候选,从而获得性能提升。

image

关于XGBoost的分布式实现,一共提供了两种支持,一种基于RABIT[7],另一种则基于Spark[8]。其中XGBoost4j的底层通信实际上还是用到了RABIT。
从我个人阅读代码和相关文档的理解来看,Distributed XGBoost里针对核心算法分布式的主要逻辑还是基于RABIT完成的,XGBoost4j更像是在RABIT-based XGBoost上做了一层wrapper,工程量并不小,但是涉及到XGBoost核心算法的分布式细节并不多,所以后续的介绍,我也会主要cover基于RABIT的 XGBoost分布式实现。
把握Distributed XGBoost,需要从计算任务的调度管理和核心算法分布式实现这两个角度展开。
计算任务的调度管理,在RABIT里提供了native MPI/Sun Grid Engine/YARN这三种方式。Sun Grid Engine因为我手上没有现成的环境,所以没有关注。native MPI这种方式,实际上除了计算任务的调度管理以外,也提供了相应的通信原语(在RABIT里,针对native MPI这种任务管理方式,只是在MPI_allreduce[14]/MPI_broadcast[15]这两个通信原语上做了一层简单的wrapper),所以更像一个纯粹的MPI计算任务,在这里我也不打算详述。XGboost on YARN这种模式涉及到的细节则最多,包括YARN ApplicationMaster/Client的开发、Tracker脚本的开发、RABIT容错通信原语的开发以及基于RABIT原语的XGBoost算法分布式实现,会是我介绍的重点。下面这张鸟噉图有助于建立起XGBoost on YARN的整体认识。

image

在这个图里,有几个重要的角色,分别介绍一下。
I. Tracker:这其实是一个Python写的脚本程序,主要完成的工作有
I). 启动daemon服务,提供worker结点注册联接所需的end point,所有的worker结点都可以通过与Tracker程序通信来完成自身状态信息的注册
II). co-ordinate worker结点的执行: 为worker结点分配Rank编号。 基于收到的worker注册信息完成网络结构的构建,并广播给worker结点,以确保worker结点之间建立起合规的网络拓扑。 当所有的worker结点都建立起完备的网络拓扑关系以后,就可以启动计算任务监控整个执行过程。 II. Application Master:这其实是基于YARN AM接口的一个实现[9],完成的就是常规的YARN Application Master的功能,此处不再多述。
III. Client:这其实是基于YARN Client接口的一个实现[10]。
IV. Worker:对应于实际的计算任务,本质上,每个worker结点(在YARN里应该称之为一个容器,因为一个结点上可以启动多个YARN容器)里都会启动一个XGBoost进程。这些XGBoost进程在初始化阶段,会通过与Tracker之间通信,完成自身信息的注册,同时会从Tracker里获取到完整的网络结构信息,从而完成通信所需的网络拓扑结构的构建。
V. RABIT Library[11]:RABIT实现的通信原语,目前只支持allreduce和broadcast这两个原语,并且提供了一定的fault-tolerance支持(RABIT通信框架中存在Tracker这个单点,所以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Worker上的错误异常,基本的实现套路是,基于YARN的failure recovery机制,对于transient network error以及硬件down机这样的异常都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VI. XGBoost Process:在单机版的逻辑之外,还提供了用于Worker之间通信的相关逻辑,主要的通信数据包括: 树模型的最新参数(从Rank 0结点到其他结点)
每次分裂叶子结点时,为了计算最优split point,所需从各个结点汇总的统计量,包括近似算法里为了propose split point所需的bucket信息、训练样本的梯度信息等(从其他结点到Rank 0结点) XGBoost4j的实现,我就不再详述,本质上就是一个XGBoost YARN的Spark wrapper,直接附上当初梳理XGBoost4j所画的一个示意图:

image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XGBoost4j里,XGBoost的分布式逻辑其实还是通过RABIT来完成的,并且是通过RabitTracker完成任务的co-ordination。
以上是我对XGBoost的设计&实现的一些剖析,供参考。

References:
[1]. Bernoulli Distribution. Bernoulli distribution
[2]. Logistic Loss. Loss functions for classification
[3]. Logit. Logit
[4]. Decorator Pattern. Decorator pattern
[5]. Tianqi Chen. XGBoost: A Scalable Tree Boosting System. KDD, 2016.
[6]. OpenMP. OpenMP
[7]. RABIT. https://github.com/dmlc/rabit
[8]. XGBoost4j. xgboost/jvm-packages at master · dmlc/xgboost · GitHub
[9]. Writing an Application Master. Apache Hadoop 3.0.0-alpha1
[10]. Writing a Simple Client. Apache Hadoop 3.0.0-alpha1
[11]. Tianqi Chen. RABIT: A Reliable Allreduce and Broadcast Interface.
[12]. XGBoost. GitHub - dmlc/xgboost: Scalable, Portable and Distributed Gradient Boosting (GBDT, GBRT or GBM) Library, for Python, R, Java, Scala, C++ and more. Runs on single machine, Hadoop, Spark, Flink and DataFlow
[13].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14]. MPI_Allreduce. MPI_Allreduce
[15]. MPI_Bcast.MPI_Bcast

作者:杨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354392/answer/12427474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目录
相关文章
|
28天前
|
存储 算法 Java
解析HashSet的工作原理,揭示Set如何利用哈希算法和equals()方法确保元素唯一性,并通过示例代码展示了其“无重复”特性的具体应用
在Java中,Set接口以其独特的“无重复”特性脱颖而出。本文通过解析HashSet的工作原理,揭示Set如何利用哈希算法和equals()方法确保元素唯一性,并通过示例代码展示了其“无重复”特性的具体应用。
41 3
|
1月前
|
C++
【C++】深入解析C/C++内存管理:new与delete的使用及原理(二)
【C++】深入解析C/C++内存管理:new与delete的使用及原理
|
1月前
|
编译器 C++ 开发者
【C++】深入解析C/C++内存管理:new与delete的使用及原理(三)
【C++】深入解析C/C++内存管理:new与delete的使用及原理
|
1月前
|
存储 C语言 C++
【C++】深入解析C/C++内存管理:new与delete的使用及原理(一)
【C++】深入解析C/C++内存管理:new与delete的使用及原理
|
16天前
|
算法 Java 数据库连接
Java连接池技术,从基础概念出发,解析了连接池的工作原理及其重要性
本文详细介绍了Java连接池技术,从基础概念出发,解析了连接池的工作原理及其重要性。连接池通过复用数据库连接,显著提升了应用的性能和稳定性。文章还展示了使用HikariCP连接池的示例代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31 1
|
21天前
|
数据采集 存储 编解码
一份简明的 Base64 原理解析
Base64 编码器的原理,其实很简单,花一点点时间学会它,你就又消除了一个知识盲点。
59 3
|
3天前
|
存储 供应链 物联网
深入解析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原理与应用前景
深入解析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原理与应用前景
|
3天前
|
存储 供应链 安全
深度解析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原理与应用前景
深度解析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原理与应用前景
10 0
|
1月前
|
前端开发 Java 应用服务中间件
21张图解析Tomcat运行原理与架构全貌
【10月更文挑战第2天】本文通过21张图详细解析了Tomcat的运行原理与架构。Tomcat作为Java Web开发中最流行的Web服务器之一,其架构设计精妙。文章首先介绍了Tomcat的基本组件:Connector(连接器)负责网络通信,Container(容器)处理业务逻辑。连接器内部包括EndPoint、Processor和Adapter等组件,分别处理通信、协议解析和请求封装。容器采用多级结构(Engine、Host、Context、Wrapper),并通过Mapper组件进行请求路由。文章还探讨了Tomcat的生命周期管理、启动与停止机制,并通过源码分析展示了请求处理流程。
|
1月前
|
搜索推荐 Shell
解析排序算法:十大排序方法的工作原理与性能比较
解析排序算法:十大排序方法的工作原理与性能比较
49 9

推荐镜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