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数据结构和算法实用指南(四)(4)

简介: Python 数据结构和算法实用指南(四)

Python 数据结构和算法实用指南(四)(3)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1507647

最小-最大标量形式的归一化

最小-最大标量形式的归一化使用均值和标准差将所有数据装箱到位于某些最小和最大值之间的范围内。通常,范围设置在01之间;尽管可以应用其他范围,但01范围仍然是默认值: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MinMaxScaler
scaled_values = MinMaxScaler(feature_range=(0,1)) 
results = scaled_values.fit(data1).transform(data1) 
print(results) 

使用MinMaxScaler类的一个实例,范围为(0,1),并传递给scaled_values变量。调用fit函数进行必要的计算,用于内部使用以改变数据集。transform函数对数据集进行实际操作,并将值返回给results

[[ 1\.          0\.          0.62068966]
 [ 0\.          1\.          1\.        ]
 [ 0.20833333  0.3718593   0\.        ]]

从前面的输出中可以看出,所有数据都经过了归一化,并位于01之间。这种输出现在可以提供给机器学习算法。

标准缩放

我们初始数据集或表中各特征的均值分别为 29.3、92 和 38。为了使所有数据具有相似的均值,即数据的均值为零,方差为单位,我们可以应用标准缩放算法,如下所示:

stand_scalar =  preprocessing.StandardScaler().fit(data) 
    results = stand_scalar.transform(data) 
    print(results)

data被传递给从实例化StandardScaler类返回的对象的fit方法。transform方法作用于数据元素,并将输出返回给结果:

[[ 1.38637564 -1.10805456  0.19519899]
 [-0.93499753  1.31505377  1.11542277]
 [-0.45137812 -0.2069992  -1.31062176]]

检查结果,我们观察到所有特征现在都是均匀分布的。

二值化数据

要对给定的特征集进行二值化,我们可以使用一个阈值。如果给定数据集中的任何值大于阈值,则该值将被替换为1,如果该值小于阈值,则替换为0。考虑以下代码片段,我们以 50 作为阈值来对原始数据进行二值化:

results = preprocessing.Binarizer(50.0).fit(data).transform(data) 
 print(results) 

创建一个Binarizer的实例,并使用参数50.050.0是将在二值化算法中使用的阈值:

[[ 1\. 0\. 0.]
 [ 0\. 1\. 1.]
 [ 0\. 1\. 0.]] 

数据中所有小于 50 的值将为0,否则为1

学习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子领域。机器学习基本上是一个可以从示例数据中学习并可以基于此提供预测的算法。机器学习模型从数据示例中学习模式,并使用这些学习的模式来预测未见数据。例如,我们将许多垃圾邮件和正常邮件的示例输入来开发一个机器学习模型,该模型可以学习邮件中的模式,并可以将新邮件分类为垃圾邮件或正常邮件。

机器学习类型

机器学习有三个广泛的类别,如下:

  • 监督学习:在这里,算法会接收一组输入和相应的输出。然后算法必须找出对于未见过的输入,输出将会是什么。监督学习算法试图学习输入特征和目标输出中的模式,以便学习的模型可以预测新的未见数据的输出。分类和回归是使用监督学习方法解决的两种问题,其中机器学习算法从给定的数据和标签中学习。分类是一个将给定的未见数据分类到预定义类别集合中的过程,给定一组输入特征和与其相关的标签。回归与分类非常相似,唯一的区别在于,在回归中,我们有连续的目标值,而不是固定的预定义类别集合(名义或分类属性),我们预测连续响应中的值。这样的算法包括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k-最近邻、线性回归、神经网络和决策树算法。
  • 无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算法仅使用输入来学习数据中的模式和聚类,而不使用存在于一组输入和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无监督算法用于学习给定输入数据中的模式,而不带有与其相关的标签。聚类问题是使用无监督学习方法解决的最流行的问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数据点根据特征之间的相似性被分组成组或簇。这样的算法包括 k 均值聚类、凝聚聚类和层次聚类。
  • 强化学习:在这种学习方法中,计算机动态地与环境交互,以改善其性能。

你好分类器

让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机器学习的工作原理;我们从一个文本分类器的hello world例子开始。这是对机器学习的一个温和的介绍。

这个例子将预测给定文本是否带有负面或正面的含义。在这之前,我们需要用一些数据来训练我们的算法(模型)。

朴素贝叶斯模型适用于文本分类目的。基于朴素贝叶斯模型的算法通常速度快,产生准确的结果。它基于特征相互独立的假设。要准确预测降雨的发生,需要考虑三个条件。这些条件是风速、温度和空气中的湿度量。实际上,这些因素确实会相互影响,以确定降雨的可能性。但朴素贝叶斯的抽象是假设这些特征在任何方面都是无关的,因此独立地影响降雨的可能性。朴素贝叶斯在预测未知数据集的类别时非常有用,我们很快就会看到。

现在,回到我们的 hello 分类器。在我们训练模型之后,它的预测将属于正类别或负类别之一:

from textblob.classifiers import NaiveBayesClassifier 
    train = [ 
        ('I love this sandwich.', 'pos'), 
        ('This is an amazing shop!', 'pos'), 
        ('We feel very good about these beers.', 'pos'), 
        ('That is my best sword.', 'pos'), 
        ('This is an awesome post', 'pos'), 
        ('I do not like this cafe', 'neg'), 
        ('I am tired of this bed.', 'neg'), 
        ("I can't deal with this", 'neg'), 
        ('She is my sworn enemy!', 'neg'), 
        ('I never had a caring mom.', 'neg') 
    ] 

首先,我们将从textblob包中导入NaiveBayesClassifier类。这个分类器非常容易使用,基于贝叶斯定理。

train变量由每个包含实际训练数据的元组组成。每个元组包含句子和它所关联的组。

现在,为了训练我们的模型,我们将通过传递train来实例化一个NaiveBayesClassifier对象:

cl = NaiveBayesClassifier(train) 

更新后的朴素贝叶斯模型cl将预测未知句子所属的类别。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模型只知道短语可以属于negpos两个类别中的一个。

以下代码使用我们的模型运行测试:

print(cl.classify("I just love breakfast")) 
    print(cl.classify("Yesterday was Sunday")) 
    print(cl.classify("Why can't he pay my bills")) 
    print(cl.classify("They want to kill the president of Bantu")) 

我们测试的输出如下:

pos 
pos 
neg 
neg 

我们可以看到算法在正确将输入短语分类到它们的类别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这个刻意构造的例子过于简单,但它确实显示了如果提供了正确数量的数据和合适的算法或模型,机器是可以在没有任何人类帮助的情况下执行任务的。

在我们的下一个例子中,我们将使用scikit模块来预测一个短语可能属于的类别。

一个监督学习的例子

让我们考虑一个文本分类问题的例子,可以使用监督学习方法来解决。文本分类问题是在我们有一组与固定数量的类别相关的文档时,将新文档分类到预定义的文档类别集合之一。与监督学习一样,我们需要首先训练模型,以便准确预测未知文档的类别。

收集数据

scikit模块带有我们可以用于训练机器学习模型的示例数据。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将使用包含 20 个文档类别的新闻组文档。为了加载这些文档,我们将使用以下代码行: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fetch_20newsgroups 
 training_data = fetch_20newsgroups(subset='train', categories=categories,   
                                           shuffle=True, random_state=42)

让我们只取四个文档类别来训练模型。在我们训练模型之后,预测的结果将属于以下类别之一:

categories = ['alt.atheism', 
                  'soc.religion.christian','comp.graphics', 'sci.med'] 

我们将用作训练数据的记录总数是通过以下方式获得的:

print(len(training_data)) 

机器学习算法不能直接处理文本属性,因此每个文档所属类别的名称被表示为数字(例如,alt.atheism表示为0),使用以下代码行:

print(set(training_data.target)) 

类别具有整数值,我们可以使用print(training_data.target_names[0])将其映射回类别本身。

在这里,0是从set(training_data.target)中随机选择的数字索引。

现在训练数据已经获得,我们必须将数据提供给机器学习算法。词袋模型是一种将文本文档转换为特征向量的方法,以便将文本转换为学习算法或模型可以应用的形式。此外,这些特征向量将用于训练机器学习模型。

词袋模型

词袋是一种模型,用于表示文本数据,它不考虑单词的顺序,而是使用单词计数。让我们看一个例子来理解词袋方法如何用于表示文本。看看以下两个句子:

sentence_1 = "as fit as a fiddle"
    sentence_2 = "as you like it"

词袋使我们能够将文本拆分为由矩阵表示的数值特征向量。

为了使用词袋模型减少我们的两个句子,我们需要获得所有单词的唯一列表:

set((sentence_1 + sentence_2).split(" "))

这个集合将成为我们矩阵中的列,被称为机器学习术语中的特征。矩阵中的行将代表用于训练的文档。行和列的交集将存储单词在文档中出现的次数。使用我们的两个句子作为例子,我们得到以下矩阵:

as fit a fiddle you like it
句子 1 2 1 1 1 0 0 0
句子 2 1 0 0 0 1 1 1

前面的数据有很多特征,通常对文本分类不重要。停用词可以被移除,以确保只分析相关的数据。停用词包括 is,am,are,was 等等。由于词袋模型在分析中不包括语法,停用词可以安全地被删除。

为了生成进入矩阵列的值,我们必须对我们的训练数据进行标记化:

from sklearn.feature_extraction.text import CountVectorizer 
    from sklearn.feature_extraction.text import TfidfTransformer 
    from sklearn.naive_bayes import MultinomialNB 
    count_vect = CountVectorizer() 
    training_matrix = count_vect.fit_transform(training_data.data) 

在这个例子中,training_matrix的维度为(2,257 x 35,788),对应于我们在这个例子中使用的四个数据类别。这意味着 2,257 对应于文档的总数,而 35,788 对应于列的数量,即构成所有文档中唯一单词集的特征的总数。

我们实例化CountVectorizer类,并将training_data.data传递给count_vect对象的fit_transform方法。结果存储在training_matrix中。training_matrix包含所有唯一的单词及其相应的频率。

有时,频率计数对于文本分类问题表现不佳;我们可以使用词项频率-逆文档频率TF-IDF)加权方法来表示特征,而不是使用频率计数。

在这里,我们将导入TfidfTransformer,它有助于为我们的数据中的每个特征分配权重:

matrix_transformer = TfidfTransformer() 
    tfidf_data = matrix_transformer.fit_transform(training_matrix) 
    print(tfidf_data[1:4].todense()) 

tfidf_data[1:4].todense()只显示了一个三行 35,788 列矩阵的截断列表。所见的值是 TF-IDF;与使用频率计数相比,它是一种更好的表示方法。

一旦我们提取了特征并以表格格式表示它们,我们就可以应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训练。有许多监督学习算法;让我们看一个朴素贝叶斯算法的例子来训练文本分类器模型。

朴素贝叶斯算法是一种简单的分类算法,它基于贝叶斯定理。它是一种基于概率的学习算法,通过使用特征/单词/术语的词频来计算属于的概率来构建模型。朴素贝叶斯算法将给定的文档分类为预定义类别中的一个,其中新文档中观察到的单词的最大概率所在的类别。朴素贝叶斯算法的工作方式如下——首先,处理所有训练文档以提取出现在文本中的所有单词的词汇,然后计算它们在不同目标类别中的频率以获得它们的概率。接下来,将新文档分类到具有属于特定类别的最大概率的类别中。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基于这样的假设,即单词出现的概率与文本中的位置无关。多项式朴素贝叶斯可以使用scikit库的MultinomialNB函数来实现,如下所示:

model = MultinomialNB().fit(tfidf_data, training_data.target) 

MultinomialNB是朴素贝叶斯模型的一个变体。我们将经过合理化的数据矩阵tfidf_data和类别training_data.target传递给其fit方法。

预测

为了测试训练模型如何预测未知文档的类别,让我们考虑一些示例测试数据来评估模型:

test_data = ["My God is good", "Arm chip set will rival intel"] 
    test_counts = count_vect.transform(test_data) 
    new_tfidf = matrix_transformer.transform(test_counts)

test_data列表传递给count_vect.transform函数,以获得测试数据的向量化形式。为了获得测试数据集的 TF-IDF 表示,我们调用matrix_transformer对象的transform方法。当我们将新的测试数据传递给机器学习模型时,我们必须以与准备训练数据相同的方式处理数据。

为了预测文档可能属于哪个类别,我们使用predict函数如下:

prediction = model.predict(new_tfidf)  

循环可以用于迭代预测,显示它们被预测属于的类别:

for doc, category in zip(test_data, prediction): 
        print('%r => %s' % (doc, training_data.target_names[category])) 

当循环运行完成时,将显示短语及其可能属于的类别。示例输出如下:

'My God is good' => soc.religion.christian
'Arm chip set will rival intel' => comp.graphics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监督学习的一个典型例子。我们首先加载已知类别的文档。然后将这些文档输入到最适合文本处理的机器学习算法中,基于朴素贝叶斯定理。一组测试文档被提供给模型,并预测类别。

探索一个无监督学习算法的例子,我们将讨论 k 均值算法对一些数据进行聚类。

无监督学习示例

无监督学习算法能够发现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固有模式,并以这样的方式将它们聚类成组,使得一个组中的数据点非常相似,而来自两个不同组的数据点在性质上非常不相似。这些算法的一个例子就是 k 均值算法。

k 均值算法

k 均值算法使用给定数据集中的均值点来对数据进行聚类并发现数据集中的组。K是我们希望发现的聚类的数量。k 均值算法生成了分组/聚类之后,我们可以将未知数据传递给该模型,以预测新数据应该属于哪个聚类。

请注意,在这种算法中,只有原始的未分类数据被输入到算法中,没有任何与数据相关联的标签。算法需要找出数据是否具有固有的组。

k 均值算法通过迭代地根据提供的特征之间的相似性将数据点分配到聚类中。k 均值聚类使用均值点将数据点分组成 k 个聚类/组。它的工作方式如下。首先,我们创建 k 个非空集合,并计算数据点与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接下来,我们将数据点分配给具有最小距离且最接近的聚类。然后,我们重新计算聚类点,并迭代地遵循相同的过程,直到所有数据都被聚类。

为了理解这个算法的工作原理,让我们检查包含 x 和 y 值的 100 个数据点(假设有两个属性)。我们将把这些值传递给学习算法,并期望算法将数据聚类成两组。我们将对这两组进行着色,以便看到聚类。

让我们创建一个包含 100 条xy对的样本数据: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original_set = -2 * np.random.rand(100, 2) 
    second_set = 1 + 2 * np.random.rand(50, 2) 
    original_set[50: 100, :] = second_set 

首先,我们创建 100 条记录,其中包含-2 * np.random.rand(100, 2)。在每条记录中,我们将使用其中的数据来表示最终将绘制的xy值。

original_set中的最后 50 个数字将被1+2*np.random.rand(50, 2)替换。实际上,我们已经创建了两个数据子集,其中一个集合中的数字为负数,而另一个集合中的数字为正数。现在算法的责任是适当地发现这些段。

我们实例化KMeans算法类,并传递n_clusters=2。这使得算法将其所有数据聚类成两组。在 k 均值算法中,簇的数量必须事先知道。使用scikit库实现 k 均值算法如下所示: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kmean = KMeans(n_clusters=2) 
    kmean.fit(original_set) 
    print(kmean.cluster_centers_) 
    print(kmean.labels_) 

数据集被传递给kmeanfit函数,kmean.fit(original_set)。算法生成的聚类将围绕某个平均点旋转。定义这两个平均点的点是通过kmean.cluster_centers_获得的。

打印出的平均点如下所示:

[[ 2.03838197 2.06567568]
 [-0.89358725 -0.84121101]]

original_set中的每个数据点在我们的 k 均值算法完成训练后将属于一个簇。k 均值算法将它发现的两个簇表示为 1 和 0。如果我们要求算法将数据分成四个簇,这些簇的内部表示将是 0、1、2 和 3。要打印出每个数据集所属的不同簇,我们执行以下操作:

print(kmean.labels_) 

这将产生以下输出: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个 1 和 0。每个显示每个数据点所属的簇。通过使用matplotlib.pyplot,我们可以绘制每个组的点并适当着色以显示簇: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or i in set(kmean.labels_): 
        index = kmean.labels_ == i 
        plt.plot(original_set[index,0], original_set[index,1], 'o')

index = kmean.labels_ == i是一种巧妙的方法,通过它我们选择与组i对应的所有点。当i=0时,所有属于零组的点都返回到变量index。对于index =1, 2,依此类推。

plt.plot(original_set[index,0], original_set[index,1], 'o')然后使用o作为绘制每个点的字符绘制这些数据点。

接下来,我们将绘制形成簇的质心或平均值:

plt.plot(kmean.cluster_centers_[0][0],kmean.cluster_centers_[0][1], 
             '*', c='r', ms=10) 
    plt.plot(kmean.cluster_centers_[1][0],kmean.cluster_centers_[1][1], 
             '*', c='r', ms=10) 

最后,我们使用代码片段plt.show()显示整个图形,其中两个平均值用红色星号表示,如下所示:


该算法在我们的样本数据中发现了两个不同的簇。

预测

有了我们得到的两个簇,我们可以预测新一组数据可能属于哪个组。

让我们预测点[[-1.4, -1.4]][[2.5, 2.5]]将属于哪个组:

sample = np.array([[-1.4, -1.4]]) 
    print(kmean.predict(sample)) 
    another_sample = np.array([[2.5, 2.5]]) 
    print(kmean.predict(another_sample)) 

输出如下:

[1]
[0] 

在这里,两个测试样本分配到了两个不同的簇。

数据可视化

数值分析有时不那么容易理解。在本节中,我们将向您展示一些可视化数据和结果的方法。图像是分析数据的一种快速方式。图像中大小和长度的差异是快速标记,可以得出结论。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表示数据的不同方法。除了这里列出的图表外,在处理数据时还可以实现更多。

条形图

要将值 25、5、150 和 100 绘制成条形图,我们将把这些值存储在一个数组中,并将其传递给bar函数。图中的条代表y轴上的大小: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data = [25., 5., 150., 100.] 
    x_values = range(len(data)) 
    plt.bar(x_values, data) 
    plt.show()

x_values存储由range(len(data))生成的值数组。此外,x_values将确定在x轴上绘制条形的点。第一根条将在x轴上绘制,其中x为零。第二根带有数据 5 的条将在x轴上绘制,其中x为 1:


通过修改以下行可以改变每个条的宽度:

plt.bar(x_values, data, width=1.)  

这应该产生以下图形:


然而,这样做并不直观,因为条之间不再有空间,这使得看起来很笨拙。每个条现在在x轴上占据一个单位。

多条形图

在尝试可视化数据时,堆叠多个条使人能够进一步了解一条数据或变量相对于另一条数据或变量的变化:

data = [ 
            [8., 57., 22., 10.], 
            [16., 7., 32., 40.],
           ] 
    import numpy as np 
    x_values = np.arange(4) 
    plt.bar(x_values + 0.00, data[0], color='r', width=0.30) 
    plt.bar(x_values + 0.30, data[1], color='y', width=0.30) 
    plt.show() 

第一批数据的y值为[8., 57., 22., 10.]。第二批数据为[16., 7., 32., 40.]。当条形图绘制时,8 和 16 将占据相同的x位置,侧边相邻。

x_values = np.arange(4)生成值为[0, 1, 2, 3]的数组。第一组条形图首先绘制在位置x_values + 0.30。因此,第一个 x 值将被绘制在0.00, 1.00, 2.00 和 3.00

第二组x_values将被绘制在0.30, 1.30, 2.303.30


箱线图

箱线图用于可视化分布的中位数值和低高范围。它也被称为箱线图。

让我们绘制一个简单的箱线图。

我们首先生成50个来自正态分布的数字。然后将它们传递给plt.boxplot(data)进行绘图: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data = np.random.randn(50) 
    plt.boxplot(data) 
    plt.show() 

以下图表是产生的:


对于前面的图表,一些注释——箱线图的特点包括跨越四分位距的箱子,用于测量离散度;数据的外围由连接到中心箱子的须表示;红线代表中位数。

箱线图可用于轻松识别数据集中的异常值,以及确定数据集可能偏向的方向。

饼图

饼图解释和直观地表示数据,就像适合放在圆圈里一样。个别数据点被表示为圆圈的扇形,总和为 360 度。这种图表适合显示分类数据和总结: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data = [500, 200, 250] 
    labels = ["Agriculture", "Aide", "News"] 
    plt.pie(data, labels=labels,autopct='%1.1f%%') 
    plt.show() 

图表中的扇形用标签数组中的字符串标记:


气泡图

散点图的另一种变体是气泡图。在散点图中,我们只绘制数据的xy点。气泡图通过展示点的大小添加了另一个维度。这第三个维度可以表示市场的规模甚至利润: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n = 10 
    x = np.random.rand(n) 
    y = np.random.rand(n) 
    colors = np.random.rand(n) 
    area = np.pi * (60 * np.random.rand(n))**2 
    plt.scatter(x, y, s=area, c=colors, alpha=0.5) 
    plt.show() 

通过n变量,我们指定了随机生成的xy值的数量。这个数字也用于确定我们的xy坐标的随机颜色。随机气泡大小由area = np.pi * (60 * np.random.rand(n))**2确定。

以下图表显示了这个气泡图:


总结

在本章中,我们探讨了数据和算法如何结合起来帮助机器学习。通过数据清洗技术和缩放和归一化过程,我们首先对大量数据进行了整理。将这些数据输入到专门的学习算法中,我们能够根据算法从数据中学到的模式来预测未知数据的类别。我们还讨论了机器学习算法的基础知识。

我们详细解释了监督和无监督的机器学习算法,使用朴素贝叶斯和 k 均值聚类算法。我们还使用基于 Python 的scikit-learn机器学习库提供了这些算法的实现。最后,我们讨论了一些重要的可视化技术,因为对压缩数据进行图表化和绘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做出有见地的发现。

希望您在阅读本书时有一个愉快的体验,并且它能够帮助您在未来的数据结构和 Python 3.7 的学习中取得成功!

相关文章
|
11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猫狗宠物识别系统Python+TensorFlow+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卷积网络算法
宠物识别系统使用Python和TensorFlow搭建卷积神经网络,基于37种常见猫狗数据集训练高精度模型,并保存为h5格式。通过Django框架搭建Web平台,用户上传宠物图片即可识别其名称,提供便捷的宠物识别服务。
142 55
|
26天前
|
算法 数据处理 C语言
C语言中的位运算技巧,涵盖基本概念、应用场景、实用技巧及示例代码,并讨论了位运算的性能优势及其与其他数据结构和算法的结合
本文深入解析了C语言中的位运算技巧,涵盖基本概念、应用场景、实用技巧及示例代码,并讨论了位运算的性能优势及其与其他数据结构和算法的结合,旨在帮助读者掌握这一高效的数据处理方法。
38 1
|
26天前
|
存储 搜索推荐 Python
用 Python 实现快速排序算法。
快速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logn)$,空间复杂度为$O(logn)$。它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良好,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退化为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为$O(n^2)$。你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代码进行调整和修改,或者尝试使用其他优化策略来提高快速排序的性能
118 61
|
20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宠物识别系统】Python+卷积神经网络算法+深度学习+人工智能+TensorFlow+图像识别
宠物识别系统,本系统使用Python作为主要开发语言,基于TensorFlow搭建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并收集了37种常见的猫狗宠物种类数据集【'阿比西尼亚猫(Abyssinian)', '孟加拉猫(Bengal)', '暹罗猫(Birman)', '孟买猫(Bombay)', '英国短毛猫(British Shorthair)', '埃及猫(Egyptian Mau)', '缅因猫(Maine Coon)', '波斯猫(Persian)', '布偶猫(Ragdoll)', '俄罗斯蓝猫(Russian Blue)', '暹罗猫(Siamese)', '斯芬克斯猫(Sphynx)', '美国斗牛犬
110 29
【宠物识别系统】Python+卷积神经网络算法+深度学习+人工智能+TensorFlow+图像识别
|
3天前
|
存储 运维 监控
探索局域网电脑监控软件:Python算法与数据结构的巧妙结合
在数字化时代,局域网电脑监控软件成为企业管理和IT运维的重要工具,确保数据安全和网络稳定。本文探讨其背后的关键技术——Python中的算法与数据结构,如字典用于高效存储设备信息,以及数据收集、异常检测和聚合算法提升监控效率。通过Python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实现基本监控功能,帮助读者理解其工作原理并激发技术兴趣。
41 20
|
1天前
|
存储 算法 Python
文件管理系统中基于 Python 语言的二叉树查找算法探秘
在数字化时代,文件管理系统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二叉树查找算法在文件管理中的应用,并通过Python代码展示了其实现过程。二叉树是一种非线性数据结构,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通过文件名的字典序构建和查找二叉树,能高效地管理和检索文件。相较于顺序查找,二叉树查找每次比较可排除一半子树,极大提升了查找效率,尤其适用于海量文件管理。Python代码示例包括定义节点类、插入和查找函数,展示了如何快速定位目标文件。二叉树查找算法为文件管理系统的优化提供了有效途径。
33 5
|
1天前
|
存储 缓存 算法
探索企业文件管理软件:Python中的哈希表算法应用
企业文件管理软件依赖哈希表实现高效的数据管理和安全保障。哈希表通过键值映射,提供平均O(1)时间复杂度的快速访问,适用于海量文件处理。在Python中,字典类型基于哈希表实现,可用于管理文件元数据、缓存机制、版本控制及快速搜索等功能,极大提升工作效率和数据安全性。
19 0
|
26天前
|
并行计算 算法 测试技术
C语言因高效灵活被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本文探讨了优化C语言程序性能的策略,涵盖算法优化、代码结构优化、内存管理优化、编译器优化、数据结构优化、并行计算优化及性能测试与分析七个方面
C语言因高效灵活被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本文探讨了优化C语言程序性能的策略,涵盖算法优化、代码结构优化、内存管理优化、编译器优化、数据结构优化、并行计算优化及性能测试与分析七个方面,旨在通过综合策略提升程序性能,满足实际需求。
57 1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搜索推荐
从理论到实践,Python算法复杂度分析一站式教程,助你轻松驾驭大数据挑战!
【10月更文挑战第4天】在大数据时代,算法效率至关重要。本文从理论入手,介绍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两个核心概念,并通过冒泡排序和快速排序的Python实现详细分析其复杂度。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空间复杂度为O(1);快速排序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 log n),空间复杂度为O(log n)。文章还介绍了算法选择、分而治之及空间换时间等优化策略,帮助你在大数据挑战中游刃有余。
91 4
|
5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搜索推荐
从理论到实践,Python算法复杂度分析一站式教程,助你轻松驾驭大数据挑战!
【7月更文挑战第22天】在大数据领域,Python算法效率至关重要。本文深入解析时间与空间复杂度,用大O表示法衡量执行时间和存储需求。通过冒泡排序(O(n^2)时间,O(1)空间)与快速排序(平均O(n log n)时间,O(log n)空间)实例,展示Python代码实现与复杂度分析。策略包括算法适配、分治法应用及空间换取时间优化。掌握这些,可提升大数据处理能力,持续学习实践是关键。
13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