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的目的不是尝试去给“数字孪生城市”项目下一个严格的定义,而是通过分析与传统三维GIS应用的异同,厘清“数字孪生项目”的建设成本与目标,有效管理客户期望和项目交付成本。
一、“数字孪生”标签满天飞的乱象与危害
1.1 “数字孪生”建设乱象
随着国家制定推出“实景中国”、“CIM城市”等智慧城市鼓励政策,“数字孪生”已经成为行业领域的顶流词汇;目前绝大多数智慧城市类项目都贴上了“数字孪生”的标签以获取更高的利润,不仅仅是城市运营管理领域,水利、电力、园区管理等领域也纷纷冠以“数字孪生”名号。
目前行业内“旧瓶装新酒”、“张冠李戴”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号称“数字孪生城市”的项目其实也就是传统三维GIS应用项目换了个名字,让很多客户认为“数字孪生”是一个行业炒作的伪概念。
1.2 “数字孪生”标签滥用的危害
客户对项目期望畸高,对“数字孪生”建设成本缺乏合理认知
目前很多行业头部厂商的策略是不计代价打造一两个标杆案例,然后通过大力洗脑客户上马数字孪生项目。标杆案例效果往往让客户的期望值上升非常高,对于项目建设成本缺乏合理认知。
一个真实的典型案例:客户已经建设有地理信息平台,有一定存量的地理服务资源、倾斜摄影、3dMax模型等等,在销售人员的推介下就认为已经具备建设“数字孪生”项目的基础条件;然而要达到厂商标杆案例的效果,当前历史GIS平台的数据的精度、格式都是无法直接使用的,都需要进行格式转换、模型重建等工作,更不用说需要采集大量的IOT数据、对现有的业务数据进行时空融合等高成本数据治理工作。同时,厂商的炫酷标杆案例背后,往往还携带了复杂的算法资源支持,这也是一项客户容易忽视的巨大成本支出。
因此,“数字孪生”标签滥用让很多客户对项目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同时又忽略了相应的建设成本。
行业厂商无法控制成本,造成项目质量地下
由于客户的期望被“数字孪生”的光环拉高的同时,又缺乏对场景复刻、数据融合、智能算法等新增巨大成本的认知,交付厂商往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终只能降低交付标准,实际交付结果和标杆项目“样板间”相差甚远,甲、乙双方都不满意。
1.3 驱动“数字孪生”滥用原因
客户对新技术的热情
在“城市大脑”等成功案例的影响下,传统企业和政府单位对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行业有着殷切期望,尤其是对“新技术解决老问题”有着无比热情。同时,拥抱新技术本身也成为了地方政府先进治理理念的指标之一。
传统厂商的商业利益驱动
如同今年爆红的“元宇宙”概念一样,Facebook将公司名称改成了Meta,众多gis相关厂商也纷纷将传统三维gis应用系统改成了“数字孪生应用”;因为gis行业本身是一个成熟的竞争激烈的市场,而且“数字孪生应用”往往比传统gis应用售价高且受客户欢迎。
二、数字孪生应用与传统三维GIS应用的异同
当前对“数字孪生城市”没有一个严格界定的标准,本质上“数字孪生城市”是在传统三维GIS应用的基础上演化而来;随着技术创新和行业需求的发展,两者的差异也越来越大;两者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
2.1 两者相似点
相似的展现形式:都会用到三维引擎渲染
两者最直观的相似点都是三维空间的展示和应用,“数字孪生城市”和传统三维GIS应用都用到了实时三维渲染引擎,都会加载三维模型。市场上大多数“数字孪生城市”常用游戏渲染引擎,比如UE4、Unity,或者基于游戏引擎二次开发的产品如DataV.CityV、Twinmotion、光辉城市;少部分用专门的自研时空渲染引擎如DataV.CityPro;常见的三维gis引擎有mapbox、cesium、google earth等等;
相似的数据基础:都是基于真实地理空间数据
因为需要构建真实的地理空间,“数字孪生城市”和传统三维GIS应用都用到了大量空间数据,比如二维矢量地理数据、三维模型、卫星影像、点云、地形数据等等。
2.2 核心差异点
不同的用户体验:抽象的静态空间VS真实物理世界映射
传统三维gis应用用户体验:
- 仅提供业务有需求的必要空间要素,如提供建筑、道路等等,不提供丰富视觉的山体、植被、城市部件等精细的场景要素;
- 对空间数据的准确性还原非常严谨,但是对视觉效果没有太强的要求和实现,很多时候仅提供基础的光照模型;距离真实感还有很大距离;
- gis应用通常是一个静态场景:将各种地理空间数据以OGC标准发布为静态资源,一层层叠加起来加以分析应用;
- 总结:传统gis三维应用是一个抽象的静态空间;
图:典型的数字孪生应用
数字孪生场景的用户体验:
- 复刻真实世界的直观感受:除了业务直接相关的空间要素,其他真实世界的要素也复刻完备;
- 空间数据细节远远高于传统gis应用:采用高精地图还原道路,采用BIM模型还原建筑等等;
- 动态空间:数字孪生场景中的实体,如车辆、人群、天气状况等,往往都是受真实数据驱动的动态实体;
- 总结:数字孪生场景是一个动态的真实物理世界映射;
不同精度的空间数据要求:数字孪生场景空间数据要求比GIS场景更高
由于数字孪生场景需要复刻真实世界,很多在传统gis应用场景中可选的空间数据,在数字孪生场景场景下成了必需基础前提,比如高精地图、BIM、精细LOD模型等等;
与标精地图仅提供车道线等基础信息相比,高精地图使用真实道路的完整元素(直线、曲线、回旋线、超高剖面、车道、信号、路侧设施等)精确描述模拟道路,为真实交通感知数据与道路空间数据进行精准融合提供了空间基础;常见的数据标准有OpenDrive、百度Apollo等。
BIM包含的是城市建筑物的空间信息,GIS提供建筑物之外的空间信息,两者互相融合建立了一个包含城市海量信息的数据模型,加上物联网iot数据,实现了城市空间全域、实时数据的覆盖。
基于"CIM = GIS + BIM + IOT"的概念模型,BIM为数字孪生应用场景提供了巨大想象空间;以BIM为室内定位提供精确空间支撑数据,GIS提供精准的地理位置、建筑物周边环境总体展现和空间地理信息分析;通过和IOT实时数据进行融合,将基于BIM的数字孪生的应用范畴从单一化建筑物到建筑群及其道路、隧道、铁路、港口、水电等工程领域都可以实现覆盖。
图:符合PBR美术标准的L4高精手工模型
数字孪生场景与传统gis应用比,对手工模型的精度和艺术表现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包括几何体的精细程度、模型表面材质的金属特性、粗糙特性、表面凹凸细节等等都有细致刻画要求,以便“基于物理渲染”的三维引擎进行真实还原,尽量复刻逼真的空间场景。
不同的空间数据应用形式:叠加模式 VS 融合模式
“千层饼”式的叠加模式:传统三维GIS应用通常将三维空间数据进行切片、分块,作为地理数据图层进行流式加载;
图:传统三维gis应用中空间数据的分层叠加
“鸡尾酒”式的融合模式:数字孪生场景为了实现更加贴近真实世界的场景复刻,通常会将多种空间数据融合计算生成场景要素,比如结合卫星影像、地形数据对植被进行计算生成;由此带来了更多的数据加工处理步骤和成本;
图:数字孪生应用中空间数据的融合
以数字孪生场景中植被的生成举例,涉及到地形数据高程提取、坡向分析、卫星影像数据视觉算法分析、矢量二维地理数据的分析,以及对不同LOD层级的不同植被模型进行POI实例化匹配,最终渲染成地理分布合理、空间分布合理的自动化生成植被。
图:数字孪生场景中植被的生成流程
不同的建设成本:数字孪生应用比传统gis应用成本高一个数量级以上
图:数字孪生应用与传统三维gis应用建设成本比较
空间数据成本:
- 数字孪生应用与传统gis应用相比,会用到成本较高精细数据,如BIM模型、高精地图、PBR精细模型等,采购成本较高;
- 数据加工成本:传统gis应用将空间数据利用ArcGis、超图等gis系统进行瓦片切片发布后即可叠加使用;数字孪生应用不会直接使用gis应用的OGC地理数据资源,需要融合多种空间数据进行计算,生成统一的空间基底,涉及算法、存储等成本,导致数据加工成本高;
应用开发成本:
- 传统gis应用往往服务于某个行业或者业务;
- 数字孪生应用往往是综合平台,包括整个城市总览、城市管理、政务、交通、安全、环保等各部门数据接入、打通、融合的场景屡见不鲜,整体应用开发工作量远超传统gis应用;
算法成本:
- 传统gis应用往往对算法没有太强依赖,或者gis厂商提供工具化空间分析功能;
- 数字孪生应用的业务目标通常包括“智能化”转型升级,依赖大量的行业算法比如车路协同、水仿真、人脸识别与处理等等;由此带来的成本非常可观;
硬件成本&云计算资源成本:
- 传统gis应用通常对客户端计算机硬件没有大高的要求,有服务端应用也是标准化部署;
- 数字孪生应用一般对客户端计算机要求非常高,比如顶配的CPU与显卡,采购成本很高;对于服务端硬件,往往需要多种云计算基础资源,甚至是需要非标准化部署才能满足需求;
- 数字孪生应用通常有数据大屏场景,本身大屏硬件的采购也是一个巨大成本;
不同的业务目标:“融合计算、仿真推演”是数字孪生应用的终极目标
传统的三维gis应用通常将各类空间数据统一坐标系和投影方式之后,在同一空间范围内进行层次堆叠的方式进行融合,并提供基于静态空间数据的一系列空间分析方法,如可视域分析、淹没分析、天际线分析等等;
数字孪生应用不仅仅是静态三维空间的构建,更关键的是空间场景内实时设备数据的感知、智能化算法应用、业务数据治理与空间融合,以及结合之后对未来的计算推演能力;典型的应用有高速仿真平台、大坝泄洪调度方案比较等等;
图:数字孪生应用-高速仿真平台
高速仿真平台通过高精地图、高精地形、交通设施模型库等空间数据,复刻了一个贴近真实世界的数字高速;同时通过摄像头实时车辆识别采集、路侧设备实时数据接入等实时数据感知,构建了一个与真实世界同步的高速数字孪生场景,为交通调度方案推演提供了基础;
图:数字孪生应用-大坝泄洪调度方案推演
大坝泄洪调度方案推演:通过将二十年的历史降水、水文、流域地形数据、以及未来天气预报数据进行融合计算,在智能算法的支持下,对不同的泄洪方案进行计算推演,推断任意时刻的不同方案对上下游的水淹程度影像,有效提升了泄洪方案决策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三、快速评估数字孪生应用的建设可行性
3.1 业务方预算
数字孪生应用的建设费用相对较高,如果业务方预算很低(小于百万量级),那基本可用判断无法支撑数字孪生的建设成本;
3.2 业务目标&使用场景
从业务目标判断
- 如果用户的业务场景是对接现有的GIS系统,接入如ArcGis等传统gis系统发布的各类地理数据图层,建设一个面向单一行业属性的业务系统(例如房产登记管理系统),则基本可用判断是传统gis应用;
- 数据孪生应用场景通常是统合性的多行业数据融合应用,比如城市大脑、数字驾驶舱等等,综合了三维空间数据以及全域业务数据的综合态势感知和决策平台;
从使用场景判断
- 如果用户的应用是运行在移动端、PC端等等大量交互、业务流程的三维应用,通常是传统gis应用;
- 数据孪生应用场景通常是数据大屏为主,PC应用系统、移动端系统为辅;
3.3 空间数据基础
是否具备基础空间数据:
- 矢量城市数据(包括建筑、道路、水系、绿地等等)、栅格数据(地形、卫星影像等等)、三维数据(手工模型、倾斜摄影等等,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加工翻模等等);
- 业主需要同意提供原始数据,不能仅仅提供通过传统gis平台发布的OGC资源,数字孪生场景无法使用;
是否具备高精空间数据
- 如业主有交通、室内、水利等场景,需要提供高精数据,包括且不限于高精地图数据、BIM模型、精细水系数据、精细地形数据等;
- 在高精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孪生空间,往往需要对周边场景进行精细化人工建模;
- 如果没有现成数据,业主需要有预算采购此类数据;现成的数据往往也存在格式转换、数据修正的成本,需要业主认可;
3.4 业务数据基础能否支撑智能化算法需求
- 对业务数据种类要求:为支撑数字孪生场景“智能化”的业务目标,往往需要业主提供多种类乃至跨部门跨行业的业务数据,流程繁复、耗时耗力;
- 对业务数据精度要求:算法对业务数据精度往往有要求,比如车辆的轨迹、物联网感应数据的经纬度精度等等,如果不达标就无法使用;
- 对业务数据及时性要求:为了最终项目产出的业务价值,往往算法输入的数据也需要是实时的业务数据,这对现有系统的扩展性、稳定性也造成很大挑战;
3.5 业主对“数字孪生”概念的理性认知
- 数字孪生不是万能的,只是一种更好的技术手段,能让业务态势更快、更全面、更形象被感知,同时起到辅助决策、推演未来的作用;
- 数字孪生不是和物理世界“一比一还原”,越贴近真实成本越高,而且是指数级增加;
- 现有的gis系统基础可以加速数字孪生应用的建设,但是绝对不能实现直接复用或者零成本迁移;
- 数字孪生应用建设需要业主对业务数据有强大的掌控能力,同时隐含大量数据治理成本;
- 数字孪生不仅仅是一张“数据大屏”的画皮,更关键的是底下的智能化算法、业务数据治理与空间融合,以及结合之后对未来的计算推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