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演进的阶段
分析阶段
- 移情:你需要深入目标市场,着手解决人们关心的问题,从而促使消费者愿意为你的商品买单。可以用漏斗模型,看模式转化率,例如管理员进入,题库-》试卷-》考试转化率,调查问卷等等
- 黏性:你需要了解自己能否找到已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产品糟糕到访客一看到就会厌恶地离开的程度,那么再大力的推广也是毫无意义的。
- 病毒性:在保证产品或服务的黏性后,即可开始口碑营销。
- 营收:该阶段应着手盈利事宜,但并不意味着此前不存在收费行为。
- 规模化:盈利后,公司即可从自身发展模式切换至市场扩张模式。多级分销,地推。
底线
你要知道目标在哪里,哪些指标最重要,比如以下几点
- 增长率
- 留存率
- 获客成本
- 病毒性
- 可用性和可靠性
增长率
各个公司定的增长率标准不一样,比如些基准指标,每周能做到5%~7%算是好的增长率,如果1%的话,基本可以算没有想好想要干什么,当然如果公司在营收,那么公司增长率就是按照营收来计算的,如果没有收取费用,那么其增长率则根据活跃用户进行计算。
最开始肯定关注增长率,但是过早的扩张有些问题,容易激化产品质量,资金和用户留存方面的问题,把握公司产品与市场契合点,所以定制合理增长率标准。
留存率
指标细化,把按照时间维度的用户,不断缩减到一定指标,比如30%的用户每月用下应用,10%的用户每天都在用,这样目标让更多人每天用,并将这些指标与你的商业模式的预测进行对比,形成一个基准。当然可以引入价格方面形成线性关系。
注意
这里还可以细化出来,观察不同页面的差异,不要差异太大,这样可能出现很多问题,功能问题,用户成分单一等等。
获客成本
尽管无法告诉你获取一位新用户的成本是多少,但可以用客户终身价值的一个比例来定义它。客户终身价值是一位客户与你存在合作关系的这段时间内,为你带来的总收入。你计算出的客户终身价值可能是错的。任何商业模式都有不确定因素。在客户生命周期中,你能从他身上获得多少收入实际上是你猜出来的。如果你刚刚起步,那你可能花了过多的钱来获取这位客户,过了很长时间才能发现是否低估了流失率或高估了客户收益。“按照我的经验,流失率对于客户终身价值的影响最大,可惜,流失率是一个滞后的指标。
客户生命周期
最简单的公式是:
(客户收入客户生命周期)— 获客和维护成本
HubSpot 用的计算公式是:
平均购买价值平均购买频率平均客户寿命
David Skok 的算法是:
(每个用户的平均 MRR 毛利率)/收入流失率
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是可以衡量的最重要的 SaaS 指标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这是因为,它不仅可以使你了解客户现在的价值,还能预测客户将来的业务价值,从而帮你制定长远的客户战略。
注意
当你获取一位客户时,你的花费不要超过能从他(以及受他邀请加入的客户)身上获得的收入的1/3,除非你有充分的理由这样做。
病毒性
病毒性其实有两个指标:每个现有用户成功邀请了多少新用户(即病毒式传播系数)和他花多长时间才会邀请用户(即病毒传播周期)。病毒性没有所谓“正常”的标准。两个指标都依赖于产品的性质,以及市场饱和度。
病毒性没有“典型值”。如果病毒式传播系数低于1,它仍然会帮你减小你的客户获取成本;如果它高于1,你会不断增长。如果你的病毒式传播系数超过0.75就是一个好现象。要试着在产品中加入内在病毒性,跟踪这个指标并与你的商业模式进行对比。将人工病毒式传播与客户获取同等看待,用它带来的客户贡献的价值来对其进行划分。
可用性和可靠性
互联网时代赋予服务端一大特征跟桌面端不同的是,可用性,可靠性,获得99.95%以上的可用性也是代价高昂的,这意味着每年你只能宕机4.4小时。如果你的用户非常忠诚也非常活跃,他们就可以忍受短时间的宕机。如果你能在社交网络上公开宕机信息,让用户知情,那就更好了。
小结
你应该已经有一些正在追踪(或想要追踪)的关键指标了。你的比较结果如何?哪个指标最差?
我当初首先的版本赋予关于留存指标,因为留存的差异性太大,本身产品,给管理员培训的时间特别长(1个月左右),然后有的功能性问题太大。
基础平台建设
基本一些概念介绍完毕,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品牌营销的转化效率逐渐降低。传统营销方式的失效,让企业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调整革新。你要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想要什么,下面我把当时的一些思考罗列下来。
荒芜期
刚开始接触做增长平台,在自研平台还是第三方面平台犹豫过,后来拍板定下自研系统,因为当时产品不是很成熟,刚起步,谈不到盈利,很多人才方面很欠缺,思维方面转变不过来,很多需求呢拍脑袋定的,造就很多纠纷,因为无法量化出来的东西,就投入生产,那就相当于所有用户再做回归测试,很是要命。
最初环境方面大数据集群,熟悉的技术工具,处理一些计算游刃有余,计算引擎Spark,语言Java/Scala。
开辟期
环境基本建设完成,当时先跟一些人员沟通好,因为平台得埋点,会设计到一些应用端开发的人员调配,埋点方式分为客户端埋点和服务端埋点两种。客户端埋点适用于用户界面行为的上报,服务端埋点适用于业务操作的上报。
维度:日期,科室,医院,角色。一些基本指标,增长率,活跃度,环比,同比等等。当时这些基本指标出来后,不怎么清楚定位如何,但是就可以形成年报,月报,当时的商业模式,注定不是互联网那么快节奏,跟市场结合,半年出份报告就可以,分析出很多东西。
探索期
在开辟期做的一些基础性指标,现在看来,有几点帮助,做些新需求,模块一些使用情况。这个阶段已经明白第一关键指标关注留存,因为当时是虚假繁荣,每天很忙,计划不断,但是反馈信息不是很好,访问量会按阶段持续增长,但是留存量的增长效率不好,还有功能分布情况不理想。然后以如下指标为例,留存率,路径分析,漏斗转化率,热点图,故障分析。路径分析,用的是唯一值,串联起来用户一次访问的各个功能使用情况。
增长期
到了这个阶段很多成果出来了,功能规划,市场方面,用户反馈层面,一些积攒的疑难杂症也解决了。然后理解加深,提出用户分层,新用户=新普通用户+新管理员,新用户的定义是在这个时间阶段内第一次使用模块功能,关注管理员的行为,期望新用户在周期内增长。
根据这个情况提供闭环模型,改变模块,提升新用户增长。根据这个流程,实现整理出概况数据指标,有活跃医院,各个模块的新老用户,对应资源库,新老医院等等。目前来看优点:1.对于模块用户有了更好的认知,以便后续加深挖掘。2.产品行为更好的量化起来。3.更好的重构模块。
最后我的目光不断从底层,慢慢前移面向市场,听听市场讲课。然后研究出新的方案,公司产品刚开始分试用期,试用期管理员分层,其实普通用户对于pc端影响不大。关注管理员带动能更好的增长模式使用情况。现在由于app端,pc端的使用情况,其实在二三线城市不断在下移,它的多样性更加丰富,总结特点,发现相似性,提出更好决策,帮助市场,反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