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SQL 9.4.1在2015年2月5日发布,主打的是安全方面的更新,修补了如下的安全漏洞:
- CVE-2015-0241 Buffer overruns in “to_char” functions.
- CVE-2015-0242 Buffer overrun in replacement printf family of functions.
- CVE-2015-0243 Memory errors in functions in the pgcrypto extension.
- CVE-2015-0244 An error in extended protocol message reading.
- CVE-2014-8161 Constraint violation errors can cause display of values in columns which the user would not normally have rights to see.
也就是说,在9.4 GA版本中,是存在这些安全漏洞的,9.4.1把它们修复了。好消息是,阿里云的RDS PG将直接采用更安全的9.4.1版本。下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些漏洞的具体情况,看看如果使用9.4 GA,有哪些安全隐患。
CVE-2015-0244
比较起来,CVE-2015-0244这个漏洞较严重些,我们做重点分析。从修复这个问题的代码改动(patch)可以看出,问题主要出在前后端通信过程中。最简单的触发方式,是利用Query Cancellation机制。这里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前后端的通信过程和Query Cancellation的实现逻辑。
客户端连接PG时,后端建立一个backend(即后台进程)为其服务,服务逻辑主要在PostgresMain()中。PostgresMain()有一个无条件for循环,不断从客户端读取新的SQL命令,并进行处理。PG每次从客户端读取8K大小的消息;如果一个SQL比较大,大小超过8K,则需要多次读取。
读取一次客户端消息的调用序列如下:
PostgresMain -> ReadCommand -> SocketBackend -> pq_getmessage
|
V
recv <- secure_read <- pq_recvbuf <- pq_getbytes
其中pq_recvbuf调用secure_read每次读取8K的数据。如果一个SQL很大,比如
INSERT INTO tablename VALUES (1), (2),.....,(10000000)
则需要反复调用secure_read。此时如果用户端发起了一个Query Cancellation,比如在psql控制台按下了Ctl+c,则PG后台进程最终会收到一个SIGINT信号,触发它中断当前的处理,跳转到信号处理函数StatementCancelHandler。其后的函数调用过程如下:
StatementCancelHandler -> ProcessInterrupts -> elog( ERROR,......)
|
V
siglongjmp <- PG_RE_THROW <- errfinish
可见,最后PG利用siglongjmp,实现了调转。跳转到哪里了呢?我们知道,siglongjmp一般和sigsetjmp成对使用;查看PostgresMain函数,可以发现下面这一行:
if (sigsetjmp(local_sigjmp_buf, 1) != 0)
实际上,siglongjmp就是跳转到这一行,继续执行。接下来执行的逻辑正好是对事务执行回滚和对session(即当前连接)环境做初始化,接着就又开始调用ReadCommand,继续从客户端读取消息了。
仔细分析上述过程,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如果PG在读取一个客户端消息的中间,收到了一个Query Cancellation信号,则PG会回滚事务,并将状态改为等待读取新消息,然后再次调用ReadCommand读消息。但是,此时还是从原来的网络连接中,调用recv读取,所以读取到消息,有可能是上一个消息的一部分。就是说,PG可能把上一个消息的一部分,当做一个新的消息的开始来处理!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一点,将一个完整的消息,注入到原SQL中,绕过前端的检查,执行原来不被允许的SQL。例如,如果一个网站前端有一个这样的SQL语句:
INSERT INTO table VALUES ( ? )
问号部分,由用户输入并由前端代码填充。正常情况下,如果用户的注入一个'DELETE FROM table'
,企图删除整个表,是不符合语法的,PG会返回错误。但利用这个漏洞,用户可以在PG接收这个SQL的时候,撤销这次SQL操作,如果用户发起一个Query Cancellation,最终向后台进程发SIGINT信号,则可能会导致后台进程跳转到新消息读取阶段,继续读取消息。此时如果恰好读取到DELETE语句的开头,那么就可以把注入的SQL作为一个新的完整SQL成功执行。
此漏洞直接的修复方法是,在读取一个消息过程中,设置一个状态标识,表明目前正在读取消息的阶段。当发生Query Cancellation中断或者其他会造成中断处理的错误,后台进程跳转到中断处理代码,回滚当前事务后,检测状态标识。如果状态标识被设置,说明是从消息读取阶段被中断的,则直接使用elog( FATAL,…)退出后台进程,并断开连接,
CVE-2015-0241
这个漏洞涉及两个小问题:
一个是to_char代码里面在处理localized month(在具体某个locale下的月份名,例如,”January”在中文locale里面是”一月”)和 localized week day(具体某个locale下得星期的名称,例如,”Monday”在中文里面是”星期一”)时,使用的数组过小,在某些locale下面可能指针越界。
另一个小问题是,to_char在将输入的float类型转换为字符串时,如果指定格式的字符串过长,可能造成存放结果的数组不够大而内存越界。
为修复此漏洞,在下面的文件里面增大了处理数组长度,并加入了对长度的判断。
src/backend/utils/adt/formatting.c
CVE-2015-0242
这个漏洞是PG自带的snprintf函数,在较大的精度要求时可能导致存放结果的数组过小而造成内存越界。这个问题只影响没有snprintf支持的平台。
CVE-2015-0243
只影响插件pgcrypto。主要由于此插件所使用的imath的版本有了变化,造成原来代码里面假设的所调用函数的返回值长度有变化,可能造成数组溢出。
CVE-2014-8161
由于疏忽,BuildIndexValueDescription
, ExecBuildSlotValueDescription
以及 ri_ReportViolation
等函数在打印出错信息时,会把用户无权知道的信息打印出来。例如,在插入数据到一个有非空约束的表中时,用户会看到如下的出错信息:
INSERT INTO t1 (c1) VALUES (5);
ERROR: null value in column "c2" violates not-null constraint
DETAIL: Failing row contains (c1) = (5).
用户实际上没有查看c2这个字段的权限,所以不应该让其感知到c2字段的存在。而这个错误信息暴露了这一点。
再如,假设用户没有查看c1字段值的权限,只有查看c3字段的权限并且c3上有值域约束,则在对c3赋值时,如果使用一个不符合值域约束的值,会提示错误,并且错误信息会把c1的值打印出来:
UPDATE t1 SET c3 = 10;
ERROR: new row for relation "t1" violates check constraint "t1_c3_check"
DETAIL: Failing row contains (c1, c3) = (1, 10).
这样用户很容易通过执行类似update set c3 = "any value"
的语句,把c1的值打出来,造成信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