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体研发之路-模型篇(五):pytorch vs tensorflow框架DNN网络结构源码级对比

简介: AI智能体研发之路-模型篇(五):pytorch vs tensorflow框架DNN网络结构源码级对比

一、引言

本文是上一篇AI智能体研发之路-模型篇(四):一文入门pytorch开发的番外篇,对上文中pytorch的网络结构和tensorflow的模型结构部分进一步详细对比与说明(水一篇为了得到当天的流量卷哈哈,如果想更详细的了解pytorch,辛苦移步上一篇哈。

二、pytorch模型结构定义

def __init__(self, input_size, hidden_size, output_size):
        super(ThreeLayerDNN, self).__init__()
        self.fc1 = nn.Linear(input_size, hidden_size)  # 第一层全连接层
        self.fc2 = nn.Linear(hidden_size, hidden_size)  # 第二层全连接层
        self.fc3 = nn.Linear(hidden_size, output_size)  # 输出层
        self.sigmoid = nn.Sigmoid()

首先定义了一个名为`ThreeLayerDNN`的类,它是基于PyTorch框架的,用于构建一个具有三个全连接层(也称为密集层)的深度神经网络,特别适用于二分类问题。下面是对代码的详细解释:

  • `__init__`: 这是Python中的构造函数,当创建`ThreeLayerDNN`类的新实例时会被调用。
  • `super(ThreeLayerDNN, self).__init__()`: 这行代码调用父类的初始化方法。因为`ThreeLayerDNN`继承自PyTorch的`nn.Module`类,这一步确保了`ThreeLayerDNN`具有`nn.Module`的所有基本属性和方法。
  • `self.fc1 = nn.Linear(input_size, hidden_size)`: 这里定义了神经网络的第一层全连接层(fully connected layer)。`input_size`是输入数据的特征数量,`hidden_size`是这一层的神经元数量。全连接层意味着输入数据的每个特征都将与这一层的每个神经元相连接。
  • `self.fc2 = nn.Linear(hidden_size, hidden_size)`: 定义了第二层全连接层,结构与第一层相同,保持了相同的隐藏层大小,这在某些架构中用于加深网络而不立即增加模型复杂度。
  • `self.fc3 = nn.Linear(hidden_size, output_size)`: 这是网络的输出层,其输入大小与隐藏层相同,输出大小为`output_size`,对于二分类问题,通常为1。
  • `self.sigmoid = nn.Sigmoid()`: 这行代码定义了一个Sigmoid激活函数,它将在网络的输出层之后应用。Sigmoid函数将输出映射到(0, 1)之间,非常适合二分类问题,其中输出可以解释为属于正类的概率。

综上所述,这段代码构建了一个基础的神经网络结构,适合进行二分类任务,通过全连接层提取特征,并使用Sigmoid函数将网络输出转换为概率估计。

三、tensorflow模型结构定义

model = Sequential([
    Dense(512, input_shape=(X_train.shape[1],)),  # 第一层
    Activation('relu'),
    Dense(512),  # 第二层
    Activation('relu'),
    Dense(1),  # 输出层
    Activation('sigmoid')  # 二分类使用sigmoid
])

使用Keras库(现在是TensorFlow的一个部分)定义了一个简单的深度学习模型,具体来说是一个顺序(Sequential)模型,适用于进行二分类任务。下面是对这段代码的详细解释:

  • Sequential模型: 这是一种线性堆叠层的模型,适合于简单的前向传播神经网络。
  • Dense层: 也称为全连接层,每个神经元都与前一层的所有神经元相连。
  • Dense(512, input_shape=(X_train.shape[1],)): 第一层,有512个神经元,input_shape=(X_train.shape[1],)指定了输入数据的形状,这里假设X_train是一个二维数组,其中每一行是一个样本,X_train.shape[1]表示每个样本的特征数量。
  • Dense(512): 第二层,同样有512个神经元,由于是在Sequential模型中,它自动接收前一层的输出作为输入。
  • Dense(1): 输出层,只有一个神经元,适用于二分类问题。
  • Activation层: 激活函数层,为神经网络引入非线性。
  • Activation('relu'): 使用ReLU(Rectified Linear Unit)作为激活函数,它在输入大于0时输出输入值,小于0时输出0,有助于解决梯度消失问题。
  • 最后一层使用Activation('sigmoid'): 二分类任务中,输出层常用sigmoid激活函数,将输出映射到(0, 1)之间,便于解释为概率。

四、总结

两种框架在定义模型结构时思路基本相同,pytorch基于动态图,更加灵活。tensorflow基于静态图,更加稳定。


目录
相关文章
|
20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AI 基础知识从 0.6 到 0.7—— 彻底拆解深度神经网络训练的五大核心步骤
本文以一个经典的PyTorch手写数字识别代码示例为引子,深入剖析了简洁代码背后隐藏的深度神经网络(DNN)训练全过程。
375 56
|
4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PyTorch API
PyTorch量化感知训练技术:模型压缩与高精度边缘部署实践
本文深入探讨神经网络模型量化技术,重点讲解训练后量化(PTQ)与量化感知训练(QAT)两种主流方法。PTQ通过校准数据集确定量化参数,快速实现模型压缩,但精度损失较大;QAT在训练中引入伪量化操作,使模型适应低精度环境,显著提升量化后性能。文章结合PyTorch实现细节,介绍Eager模式、FX图模式及PyTorch 2导出量化等工具,并分享大语言模型Int4/Int8混合精度实践。最后总结量化最佳策略,包括逐通道量化、混合精度设置及目标硬件适配,助力高效部署深度学习模型。
568 21
PyTorch量化感知训练技术:模型压缩与高精度边缘部署实践
|
4月前
|
人工智能 运维 安全
中企出海大会|打造全球化云计算一张网,云网络助力中企出海和AI创新
阿里云网络作为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打造具备AI技术服务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云计算网络。通过高质量互联网服务、全球化网络覆盖等措施,支持企业高效出海。过去一年,阿里云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海外EIP、GA产品,强化金融科技与AI场景支持。例如,携程、美的等企业借助阿里云实现业务全球化;同时,阿里云网络在弹性、安全及性能方面不断升级,推动中企迎接AI浪潮并服务全球用户。
725 8
|
19天前
|
PyTorch 算法框架/工具 异构计算
PyTorch 2.0性能优化实战:4种常见代码错误严重拖慢模型
我们将深入探讨图中断(graph breaks)和多图问题对性能的负面影响,并分析PyTorch模型开发中应当避免的常见错误模式。
94 9
|
4月前
|
数据采集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运维人的“福音”?AI 驱动的自动化网络监控到底香不香!
运维人的“福音”?AI 驱动的自动化网络监控到底香不香!
311 0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PyTorch
零基础入门CNN:聚AI卷积神经网络核心原理与工业级实战指南
卷积神经网络(CNN)通过局部感知和权值共享两大特性,成为计算机视觉的核心技术。本文详解CNN的卷积操作、架构设计、超参数调优及感受野计算,结合代码示例展示其在图像分类、目标检测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153 7
|
3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PyTorch
PyTorch + MLFlow 实战:从零构建可追踪的深度学习模型训练系统
本文通过使用 Kaggle 数据集训练情感分析模型的实例,详细演示了如何将 PyTorch 与 MLFlow 进行深度集成,实现完整的实验跟踪、模型记录和结果可复现性管理。文章将系统性地介绍训练代码的核心组件,展示指标和工件的记录方法,并提供 MLFlow UI 的详细界面截图。
100 2
PyTorch + MLFlow 实战:从零构建可追踪的深度学习模型训练系统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可视化 PyTorch
Flow Matching生成模型:从理论基础到Pytorch代码实现
本文将系统阐述Flow Matching的完整实现过程,包括数学理论推导、模型架构设计、训练流程构建以及速度场学习等关键组件。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掌握Flow Matching的核心原理,获得一个完整的PyTorch实现,并对生成模型在噪声调度和分数函数之外的发展方向有更深入的理解。
904 0
Flow Matching生成模型:从理论基础到Pytorch代码实现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分布式计算
AI 大模型时代的网络架构演进
​2025 年 7 月 26 日,第二届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分布式计算大会暨中国算力网大会(CCF Computility 2025)在甘肃兰州隆重召开。大会以“算力网: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分布式系统”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学术界与产业界的 1200 余位专家学者、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探分布式计算与算力网络的前沿技术与未来趋势。
|
3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PyTorch 算法框架/工具
提升模型泛化能力:PyTorch的L1、L2、ElasticNet正则化技术深度解析与代码实现
本文将深入探讨L1、L2和ElasticNet正则化技术,重点关注其在PyTorch框架中的具体实现。关于这些技术的理论基础,建议读者参考相关理论文献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95 4
提升模型泛化能力:PyTorch的L1、L2、ElasticNet正则化技术深度解析与代码实现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镜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