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纲学习
1.1 相关基础知识
1.1.1 质量管理概述
项目质量管理:旨在保证项目达到既定的质量要求,保证项目产品能够发挥既定的功能,从而满足项目相关方的特定需求。
质量管理,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更是理念(价值观)问题。
1.1.2 质量的概念
质量是产品、服务或成果用于满足用户明示和潜在需求的全部特性和功能的总和(定义很全面,但是不太可操作性)。
质量是指达到技术要求和适合用户使用(定义不全面,单更具可操作性)。
项目范围管理反对“镀金”,项目质量管理也反对“镀金”,好质量的产品就是符合要求的适用产品,而不是超过要求的优质产品。
1.1.3 有效的质量管理做法
质量首先是规划和设计出来的,必须认真考虑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的质量要求,把质量融入项目规划和产品设计中。
在交付工作成果之前,必须进行适当的检查以发现和纠正缺陷。
交付工作成果之后,需要通过用户调查等方法来了解客户的满意度,包括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产品缺陷。
1.1.4 重要的质量管理理念
质量管理中的一些重要理念包括:
-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与零缺陷管理其实是一回事,它是人们终极的追求,可以不断地接近。
- 质量是免费的:如果第一次就把质量做合格,那么失败成本就是零,这也意味着质量是免费的。
- 预防胜于检查:通常,在预防上花钱比在检查上花钱,效益要好得多,尽管一定程度的检查仍必不可少。
- 持续改进或凯思恩(Kaizen):通过持续不断的小改进积累成大改进,往往比瞬间的大改进更有价值,这个理念是“精益管理”的核心(强调消灭一切不创造价值的资源损耗)。
- 准时制(零库存)管理(JIT):由于是零库存,没有多余的材料,就促使人们更注重质量,力争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力争零缺陷。
- 全面质量管理(TQM):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好质量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出错,产品质量就会出错。
- 管理者对质量负85%的责任,而工人只有15%的责任:质量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所建立和维护的管理系统,而不是每个工人的个人努力。
1.2 各过程的输入输出
1.2.1 概述
项目质量管理各过程的输入输关系:
1.2.2 规划质量管理
项目管理计划的各个组成部分对本过程的作用为:
- 需求管理计划:有利于把质量管理的方法与需求管理的方法协调起来
- 风险管理计划:有利于明确该如何管理与质量有关的风险
- 相关方参与计划:有利于引导相关方合理参与质量管理计划和质量测量指标的制定。
- 范围基准:有利于针对每个WBS要素制定质量测量指标。
以下项目文件对本过程的作用为:
1.2.3 管理质量
记住下列各点:
- 执行质量管理计划(项目管理计划的组成部分)中规定的质量管理活动。
- 按质量测量指标(一种项目文件)做出合格的质量
- 把质量标准和质量测量指标转化为测试与评估文件,供控制质量管理过程
- 根据风险报告(一种项目文件)反思质量管理体系的合理性,以便提出必要的变更请求。
- 重复开展本过程,需要参考已记进经验教训登记册(一种项目文件)的质量管理经验教训。
- 根据各种资料编制质量报告,向项目相关方报告项目质量绩效。
1.2.4 控制质量
记住下列各点:
- 把体现在工作绩效数据中的质量实际绩效,与体现在质量管理计划(项目管理计划的组成部分)和质量测量指标(一种项目文件)的计划要求进行对比,得出质量控制测量结果。
- 检查项目工作或成果的质量时,需要使用测试与评估文件(如其中的质量测试程序)。
- 对已经完成的可交付成果进行质量检查。如果质量合格,就得到核实的可交付成果;如果不合格,就提出变更请求。
- 检查已批准的变更请求的执行情况,把检查结果写入质量控制测量结果(是否已执行到位及其原因)
- 把质量控制测量结果、工作绩效数据和项目计划要求综合起来分析,得出工作绩效信息。如果工作绩效信息不理想,就提出变更请求。
1.3 各过程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1.3.1 规划质量管理
规划质量管理过程旨在确定项目的质量标准,并决定如何通过管理质量过程与控制质量过程来达到这些标准。
质量管理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 项目的质量政策:可以直接饮用组织的质量政策
- 项目的质量目标:如项目必须符合某个行业标准中的规定。
- 质量角色和职责:谁应该对项目质量承担什么责任。
- 质量管理程序、活动和工具:用于履行职责和实现目标的程序、活动和工具。
- 对工作过程和成果的质量评审。
规划质量管理过程不仅要编写程序性计划(质量管理计划),而且要编写实体性计划(质量测量指标)。
1.3.2 管理质量
管理质量过程:是把质量管理计划中的内容细化成可执行的质量管理活动,并加以实行,以在项目上落实组织的质量政策。
在管理质量过程中,要做好以下五件主要工作:
每个人都需要参与管理质量的过程,包括项目经理、项目团队成员、执行组织的管理人员,甚至客户。
1.3.3 控制质量
控制质量过程旨在检查具体的工作过程或可交付成果的质量,并记录检查结果,确定是否符合质量测量指标和高层级质量标准。
本过程主要做以下四件事情:
1.3.4 三个过程之间的关系
PMP考试中可能要求考生判断某项工作属于规划质量管理、管理质量或控制质量过程。
控制质量过程提出的 “变更请求” 是要求解决具体的工作过程或可交付成果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而管理质量过程提出的“变更请求”则是要求修改质量管理体系。
这三个过程之间的关系可以简述为:
项目质量管理各过程的循环关系如下图: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主要区别:
1.4 各过程的工具与技术
1.4.1 规划质量管理
1.4.1.1 数据收集
- 访谈项目相关方、主题专家和团队成员等,也可以召集相关人员进行头脑风暴
- 用标杆对照的方法,收集可比项目的质量管理做法、质量标准和质量测量指标,作为本项目的标杆。
1.4.1.2 数据分析
通过成本效益分析,了解各种不同质量管理方案或质量标准所需的成本和能产生的效益。
列入工具与技术的“质量成本” 其实是“质量成本分析”。
一致性成本与不一致性成本:
- 一致性成本:质量成本中既包括为保证质量符合要求所做的工作的成本。
- 不一致性成本:包括因质量不符合要求而产生的成本。
质量成本的另外一种常见分类方法: - 预防成本:预防项目发生质量问题的成本
- 评估成本:检查产品或生产过程,确认它们是否符合要求而产生的成本,如检查和测试成本。
- 失败(缺陷)成本:进行缺陷补救所发生的成本,以及因质量缺陷而遭受的其它损失,又可以分为内部失败成本(在交给客户之前因为内部缺陷而产生的成本)和外部失败成本(交给用户后,产生的缺陷处理成本、产品召回成本和名誉损失等)。
预防成本和评估成本属于一致性成本,而失败成本则属于不一致性成本。
1.4.1.4 决策
借助多标准决策分析技术,用一系列标准(可带不同权重)对各种质量管理方法、各种质量标准或各种质量测量指标进行打分,排出优先级顺序,并据此选择排序靠前的方法、标准或指标。
1.4.1.5 数据表现
数据表现技术中包括:
- 流程图:描述一个生产怎么从开始走到结束
- 逻辑数据模型:是常用于数据库开发的一种可视化技术。其详细程度介于概念数据模型和实物数据模型之间
- 矩阵图:用于考察各种质量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质量指标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六种常用的矩阵图:
- 思维导图:用于把各种条件、因素等于某个核心质量要求联系起来,特别适合作个人或群体发散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