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排序算法:
算法思想:
反复扫描待排序记录序列,在扫描的过程中,顺次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的大小,若逆序就交换位置
文字描述该算法:
以升序为例:
依次比较数组中相邻两个元素大小,若a[j]>a[j+1],则交换两个元素,两两都比较一遍称为一轮冒泡,结果是让最大的元素排至最后,重复该步骤,直至整个数组称为一个升序数组
初步实现:
package bin_find; import java.util.Arrays; public class bubble_sorte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3,19,10,21,1,87,55,34}; bubble(arr); } //冒泡排序的过程 public static void bubble(int[] arr){ //本次冒泡排序的目的是将数组的元素从小到大排序 for(int j=0;j<arr.length-1;j++) {//控制要进行冒泡排序的次数--->n个数进行冒泡排序需要进行n-1轮 for (int i = 0; i < arr.length - 1; i++){//一次for完成一轮排序 if (arr[i] > arr[i + 1]) {//前者大于后者--->交换位置 swap(arr, i, i + 1); } System.out.println("比较的次数为"+(i+1)); } System.out.println("第"+(j+1)+"轮冒泡排序结果"+Arrays.toString(arr)); } } //冒泡排序----核心算法 public static void swap(int[] a,int i,int j){ int t=a[i]; a[i]=a[j]; a[j]=t; } }
输出如下所示:
比较的次数为1 比较的次数为2 比较的次数为3 比较的次数为4 比较的次数为5 比较的次数为6 比较的次数为7 第1轮冒泡排序结果[3, 10, 19, 1, 21, 55, 34, 87] 比较的次数为1 比较的次数为2 比较的次数为3 比较的次数为4 比较的次数为5 比较的次数为6 比较的次数为7 第2轮冒泡排序结果[3, 10, 1, 19, 21, 34, 55, 87] 比较的次数为1 比较的次数为2 比较的次数为3 比较的次数为4 比较的次数为5 比较的次数为6 比较的次数为7 第3轮冒泡排序结果[3, 1, 10, 19, 21, 34, 55, 87] 比较的次数为1 比较的次数为2 比较的次数为3 比较的次数为4 比较的次数为5 比较的次数为6 比较的次数为7 第4轮冒泡排序结果[1, 3, 10, 19, 21, 34, 55, 87] 比较的次数为1 比较的次数为2 比较的次数为3 比较的次数为4 比较的次数为5 比较的次数为6 比较的次数为7 第5轮冒泡排序结果[1, 3, 10, 19, 21, 34, 55, 87] 比较的次数为1 比较的次数为2 比较的次数为3 比较的次数为4 比较的次数为5 比较的次数为6 比较的次数为7 第6轮冒泡排序结果[1, 3, 10, 19, 21, 34, 55, 87] 比较的次数为1 比较的次数为2 比较的次数为3 比较的次数为4 比较的次数为5 比较的次数为6 比较的次数为7 第7轮冒泡排序结果[1, 3, 10, 19, 21, 34, 55, 87]
优化版本1:减少冒泡次数
方法如下:
输出:
比较的次数为1 比较的次数为2 比较的次数为3 比较的次数为4 比较的次数为5 比较的次数为6 比较的次数为7 第1轮冒泡排序结果[3, 10, 19, 1, 21, 55, 34, 87] 比较的次数为1 比较的次数为2 比较的次数为3 比较的次数为4 比较的次数为5 比较的次数为6 第2轮冒泡排序结果[3, 10, 1, 19, 21, 34, 55, 87] 比较的次数为1 比较的次数为2 比较的次数为3 比较的次数为4 比较的次数为5 第3轮冒泡排序结果[3, 1, 10, 19, 21, 34, 55, 87] 比较的次数为1 比较的次数为2 比较的次数为3 比较的次数为4 第4轮冒泡排序结果[1, 3, 10, 19, 21, 34, 55, 87] 比较的次数为1 比较的次数为2 比较的次数为3 第5轮冒泡排序结果[1, 3, 10, 19, 21, 34, 55, 87] 比较的次数为1 比较的次数为2 第6轮冒泡排序结果[1, 3, 10, 19, 21, 34, 55, 87] 比较的次数为1 第7轮冒泡排序结果[1, 3, 10, 19, 21, 34, 55, 87]
优化版本2:减少比较次数
方式1:
对于第一次到的优化输出结果,细心的小伙伴应该都发现了,其实第五次数组就已经是有序数组了,而最后两次元素之间的次序并没有任何的变化,这无疑增加了不必要的比较次数
,那么接下来,我们通过判断该数组是否还存在元素交换,进而去确定,它是否需要进行下一轮的排序。
代码如下:
package bin_find; import java.util.Arrays; public class bubble_sorte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3,19,10,21,1,87,55,34}; bubble(arr); } //冒泡排序的过程 public static void bubble(int[] arr){ for(int j=0;j<arr.length-1;j++) { boolean swapped=false; for (int i = 0; i < arr.length - 1-j; i++){ if (arr[i] > arr[i + 1]) { swap(arr, i, i + 1); swapped=true;//只要某一轮中有进行交换的现象----将该变量设置为true } System.out.println("比较的次数为"+(i+1)); } System.out.println("第"+(j+1)+"轮冒泡排序结果"+Arrays.toString(arr)); //若swapped此时还为false:说明一轮冒泡结束,没有任何的两个元素发生交换---说明该数组已经变为有序数组 if (!swapped){ break; } } } //冒泡排序----核心算法 public static void swap(int[] a,int i,int j){ int t=a[i]; a[i]=a[j]; a[j]=t; } }
输出如下:
比较的次数为1 比较的次数为2 比较的次数为3 比较的次数为4 比较的次数为5 比较的次数为6 比较的次数为7 第1轮冒泡排序结果[3, 10, 19, 1, 21, 55, 34, 87] 比较的次数为1 比较的次数为2 比较的次数为3 比较的次数为4 比较的次数为5 比较的次数为6 第2轮冒泡排序结果[3, 10, 1, 19, 21, 34, 55, 87] 比较的次数为1 比较的次数为2 比较的次数为3 比较的次数为4 比较的次数为5 第3轮冒泡排序结果[3, 1, 10, 19, 21, 34, 55, 87] 比较的次数为1 比较的次数为2 比较的次数为3 比较的次数为4 第4轮冒泡排序结果[1, 3, 10, 19, 21, 34, 55, 87] 比较的次数为1 比较的次数为2 比较的次数为3 第5轮冒泡排序结果[1, 3, 10, 19, 21, 34, 55, 87]
对比第一次的优化结果,我们会发现,比较次数整整少了两次,这里我们的好像还不能完全体现出该优化的优点,但是在原本就是有序数组的情况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这个优点
举例:
对于任意的有序数组:
int arr[]={1,2,3,4,5,6,7,8};
输出如下:
它只比较了一次!
比较的次数为1 比较的次数为2 比较的次数为3 比较的次数为4 比较的次数为5 比较的次数为6 比较的次数为7 第1轮冒泡排序结果[1, 2, 3, 4, 5, 6, 7, 8]
方式2:
对于某些数组,当第一轮排序过后,可能不仅是一个元素到达了最终的位置,也许是好几个,如下所示的这种情况:
当第一轮比较完成之后,我们会发现元素7 8 9都已经到达了最终的位置,那么第二轮乃至以后在比较的过程中,大可不必比较这三个元素的的大小,但是我们要怎么才能实现呢?
优化方式为:每轮冒泡时,最后一次交换索引可以作为下一轮冒泡的比较次数,如果这个值为0,表示整个数组有序,直接退出外层循环,结束冒泡排序
拿上面这种情况解释,也就是说,下一次,我们第一轮结束之际,需要记录元素3的索引,也就是4,第二轮比较的时候,只需要将前五个元素一一进行比较。
代码如下:
package bin_find; import java.util.Arrays; public class bubble_sorte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5,2,7,4,1,3,8,9}; bubble(arr); } //冒泡排序的过程 public static void bubble(int[] arr){ int n=arr.length-1; while (true){ //用于记录最后一次交换时,较小索引的值,由于last的值在不断的变化,因此使用变量n进行记录 int last=0; for (int i = 0; i < n; i++){//n即为下一次参与比较的元素个数,即为本轮last的值 if (arr[i] > arr[i + 1]) { swap(arr, i, i + 1); last=i;//由于是较小索引的值,因此将i赋值给last,而不是i+1 } System.out.println("比较的次数为"+(i+1)); } System.out.println("冒泡排序结果"+Arrays.toString(arr)); n=last; if (n==0){//表示结束排序 break; } } } //冒泡排序----核心算法 public static void swap(int[] a,int i,int j){ int t=a[i]; a[i]=a[j]; a[j]=t; } }
输出如下:
我们会发现第二次只比较了4次,也就是前5个元素参与比较并进行排序了
比较的次数为1 比较的次数为2 比较的次数为3 比较的次数为4 比较的次数为5 比较的次数为6 比较的次数为7 冒泡排序结果[2, 5, 4, 1, 3, 7, 8, 9] 比较的次数为1 比较的次数为2 比较的次数为3 比较的次数为4 冒泡排序结果[2, 4, 1, 3, 5, 7, 8, 9] 比较的次数为1 比较的次数为2 比较的次数为3 冒泡排序结果[2, 1, 3, 4, 5, 7, 8, 9] 比较的次数为1 比较的次数为2 冒泡排序结果[1, 2, 3, 4, 5,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