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rnetes 【网络组件】kube-proxy使用详解

本文涉及的产品
Redis 开源版,标准版 2GB
推荐场景:
搭建游戏排行榜
云数据库 Tair(兼容Redis),内存型 2GB
云数据库 RDS MySQL,集群系列 2核4GB
推荐场景:
搭建个人博客
简介: Kubernetes 【网络组件】kube-proxy使用详解

kubernetes kube-proxy

tags: kube-proxy

文章目录

kubernetes kube-proxy

1. 介绍

2. 原理

3. Service, Endpoints与Pod的关系

4. kubernetes服务发现

5. kubernetes发布(暴露)服务

6. kube-proxy 不足

7. 实现方式

7.1 userspace mode

7.2 Iptables mode

7.3 ipvs mode

8. 启动 kube-proxy 示例

1. 介绍

Kube-proxy 是一个简单的网络代理和负载均衡器,它的作用主要是负责Service的实现,具体来说,就是实现了内部从Pod到Service和外部的从NodePort向Service的访问,每台机器上都运行一个 kube-proxy 服务,它监听 API server 中 service 和 endpoint 的变化情况,并通过 iptables 等来为服务配置负载均衡(仅支持 TCP 和 UDP)。


kube-proxy 可以直接运行在物理机上,也可以以 static pod 或者 daemonset 的方式运行

2. 原理

在k8s中,提供相同服务的一组pod可以抽象成一个service,通过service提供的统一入口对外提供服务,每个service都有一个虚拟IP地址(VIP)和端口号供客户端访问。kube-proxy存在于各个node节点上,主要用于Service功能的实现,具体来说,就是实现集群内的客户端pod访问service,或者是集群外的主机通过NodePort等方式访问service。在当前版本的k8s中,kube-proxy默认使用的是iptables模式,通过各个node节点上的iptables规则来实现service的负载均衡,但是随着service数量的增大,iptables模式由于线性查找匹配、全量更新等特点,其性能会显著下降。从k8s的1.8版本开始,kube-proxy引入了IPVS模式,IPVS模式与iptables同样基于Netfilter,但是采用的hash表,因此当service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hash查表的速度优势就会显现出来,从而提高service的服务性能。


kube-proxy负责为Service提供cluster内部的服务发现和负载均衡,它运行在每个Node计算节点上,负责Pod网络代理, 它会定时从etcd服务获取到service信息来做相应的策略,维护网络规则和四层负载均衡工作。在K8s集群中微服务的负载均衡是由Kube-proxy实现的,它是K8s集群内部的负载均衡器,也是一个分布式代理服务器,在K8s的每个节点上都有一个,这一设计体现了它的伸缩性优势,需要访问服务的节点越多,提供负载均衡能力的Kube-proxy就越多,高可用节点也随之增多。


service是一组pod的服务抽象,相当于一组pod的LB,负责将请求分发给对应的pod。service会为这个LB提供一个IP,一般称为cluster IP。kube-proxy的作用主要是负责service的实现,具体来说,就是实现了内部从pod到service和外部的从node port向service的访问。


简单来说:


-> kube-proxy其实就是管理service的访问入口,包括集群内Pod到Service的访问和集群外访问service。

-> kube-proxy管理sevice的Endpoints,该service对外暴露一个Virtual IP,也成为Cluster IP, 集群内通过访问这个Cluster IP:Port就能访问到集群内对应的serivce下的Pod。

-> service是通过Selector选择的一组Pods的服务抽象,其实就是一个微服务,提供了服务的LB和反向代理的能力,而kube-proxy的主要作用就是负责service的实现。

-> service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一个服务后端的Pods可能会随着生存灭亡而发生IP的改变,service的出现,给服务提供了一个固定的IP,而无视后端Endpoint的变化。

举个例子,比如现在有podA,podB,podC和serviceAB。serviceAB是podA,podB的服务抽象(service)。那么kube-proxy的作用就是可以将pod(不管是podA,podB或者podC)向serviceAB的请求,进行转发到service所代表的一个具体pod(podA或者podB)上。请求的分配方法一般分配是采用轮询方法进行分配。另外,kubernetes还提供了一种在node节点上暴露一个端口,从而提供从外部访问service的方式。比如这里使用这样的一个manifest来创建service


举个例子,比如现在有podA,podB,podC和serviceAB。serviceAB是podA,podB的服务抽象(service)。那么kube-proxy的作用就是可以将pod(不管是podA,podB或者podC)向serviceAB的请求,进行转发到service所代表的一个具体pod(podA或者podB)上。请求的分配方法一般分配是采用轮询方法进行分配。另外,kubernetes还提供了一种在node节点上暴露一个端口,从而提供从外部访问service的方式。比如这里使用这样的一个manifest来创建service

apiVersion: 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labels:
    name: mysql
    role: service
  name: mysql-service
spec:
  ports:
    - port: 3306
      targetPort: 3306
      nodePort: 30964
  type: NodePort
  selector:
    mysql-service: "true"

上面配置的含义是在node上暴露出30964端口。当访问node上的30964端口时,其请求会转发到service对应的cluster IP的3306端口,并进一步转发到pod的3306端口。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3. Service, Endpoints与Pod的关系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访问Service的请求,不论是Cluster IP+TargetPort的方式;还是用Node节点IP+NodePort的方式,都被Node节点的Iptables规则重定向到Kube-proxy监听Service服务代理端口。kube-proxy接收到Service的访问请求后,根据负载策略,转发到后端的Pod。

4. kubernetes服务发现

Kubernetes提供了两种方式进行服务发现, 即环境变量和DNS, 简单说明如下:


环境变量: 当你创建一个Pod的时候,kubelet会在该Pod中注入集群内所有Service的相关环境变量。需要注意: 要想一个Pod中注入某个Service的环境变量,则必须Service要先比该Pod创建。这一点,几乎使得这种方式进行服务发现不可用。比如,一个ServiceName为redis-master的Service,对应的ClusterIP:Port为172.16.50.11:6379,则其对应的环境变量为:

REDIS_MASTER_SERVICE_HOST=172.16.50.11
REDIS_MASTER_SERVICE_PORT=6379
REDIS_MASTER_PORT=tcp://172.16.50.11:6379
REDIS_MASTER_PORT_6379_TCP=tcp://172.16.50.11:6379
REDIS_MASTER_PORT_6379_TCP_PROTO=tcp
REDIS_MASTER_PORT_6379_TCP_PORT=6379
REDIS_MASTER_PORT_6379_TCP_ADDR=172.16.50.11
  1. DNS:这是k8s官方强烈推荐的方式!!! 可以通过cluster add-on方式轻松的创建KubeDNS来对集群内的Service进行服务发现。

5. kubernetes发布(暴露)服务

kubernetes原生的,一个Service的ServiceType决定了其发布服务的方式。


-> ClusterIP:这是k8s默认的ServiceType。通过集群内的ClusterIP在内部发布服务。

-> NodePort:这种方式是常用的,用来对集群外暴露Service,你可以通过访问集群内的每个NodeIP:NodePort的方式,访问到对应Service后端的Endpoint。

-> LoadBalancer: 这也是用来对集群外暴露服务的,不同的是这需要Cloud Provider的支持,比如AWS等。

-> ExternalName:这个也是在集群内发布服务用的,需要借助KubeDNS(version >= 1.7)的支持,就是用KubeDNS将该service和ExternalName做一个Map,KubeDNS返回一个CNAME记录。

6. kube-proxy 不足

kube-proxy 目前仅支持 TCP 和 UDP,不支持 HTTP 路由,并且也没有健康检查机制。这些可以通过自定义 Ingress Controller 的方法来解决。

7. 实现方式

userspace:最早的负载均衡方案,它在用户空间监听一个端口,所有服务通过 iptables转发到这个端口,然后在其内部负载均衡到实际的 Pod。该方式最主要的问题是效率低,有明显的性能瓶颈。

iptables:目前推荐的方案,完全以 iptables 规则的方式来实现 service负载均衡。该方式最主要的问题是在服务多的时候产生太多的 iptables 规则,非增量式更新会引入一定的时延,大规模情况下有明显的性能问题

ipvs:为解决 iptables 模式的性能问题,v1.11 新增了 ipvs 模式(v1.8 开始支持测试版,并在 v1.11

GA),采用增量式更新,并可以保证 service 更新期间连接保持不断开

winuserspace:同 userspace,但仅工作在 windows 节点上

注意:使用 ipvs 模式时,需要预先在每台 Node 上加载内核模块 nf_conntrack_ipv4, ip_vs, ip_vs_rr, ip_vs_wrr, ip_vs_sh 等。

# load module <module_name>
modprobe -- ip_vs
modprobe -- ip_vs_rr
modprobe -- ip_vs_wrr
modprobe -- ip_vs_sh
modprobe -- nf_conntrack_ipv4
# to check loaded modules, use
lsmod | grep -e ip_vs -e nf_conntrack_ipv4
# or
cut -f1 -d " "  /proc/modules | grep -e ip_vs -e nf_conntrack_ipv4

7.1 userspace mode

在k8s v1.2后就已经被淘汰了,userspace的作用就是在proxy的用户空间监听一个端口,所有的svc都转到这个端口,然后proxy的内部应用层对其进行转发。proxy会为每个svc随机监听一个端口,并增加一个iptables规则,从客户端到 ClusterIP:Port 的报文都会被重定向到 Proxy Port,Kube-Proxy 收到报文后,通过 Round Robin (轮询) 或者 Session Affinity(会话亲和力,即同一 Client IP 都走同一链路给同一 Pod 服务)分发给对应的 Pod。所有流量都是在用户空间进行转发的,虽然比较稳定,但是效率不高。如下图为userspace的工作流程。

serspace是在用户空间,通过kube-proxy来实现service的代理服务, 其原理如下: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可见,userspace这种mode最大的问题是,service的请求会先从用户空间进入内核iptables,然后再回到用户空间,由kube-proxy完成后端Endpoints的选择和代理工作,这样流量从用户空间进出内核带来的性能损耗是不可接受的。这也是k8s v1.0及之前版本中对kube-proxy质疑最大的一点,因此社区就开始研究iptables mode.


userspace这种模式下,kube-proxy 持续监听 Service 以及 Endpoints 对象的变化;对每个 Service,它都为其在本地节点开放一个端口,作为其服务代理端口;发往该端口的请求会采用一定的策略转发给与该服务对应的后端 Pod 实体。kube-proxy 同时会在本地节点设置 iptables 规则,配置一个 Virtual IP,把发往 Virtual IP 的请求重定向到与该 Virtual IP 对应的服务代理端口上。其工作流程大体如下: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由此分析: 该模式请求在到达 iptables 进行处理时就会进入内核,而 kube-proxy 监听则是在用户态, 请求就形成了从用户态到内核态再返回到用户态的传递过程, 一定程度降低了服务性能。

7.2 Iptables mode

iptables这种模式是从kubernetes1.2开始并在v1.12之前的默认模式。在这种模式下proxy监控kubernetes对svc和ep对象进行增删改查。并且这种模式使用iptables来做用户态的入口,而真正提供服务的是内核的Netilter,Netfilter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其重要工具模块IPTables从用户态的iptables连接到内核态的Netfilter的架构中,Netfilter与IP协议栈是无缝契合的,并允许使用者对数据报进行过滤、地址转换、处理等操作。这种情况下proxy只作为Controller。Kube-Proxy 监听 Kubernetes Master 增加和删除 Service 以及 Endpoint 的消息。对于每一个 Service,Kube Proxy 创建相应的 IPtables 规则,并将发送到 Service Cluster IP 的流量转发到 Service 后端提供服务的 Pod 的相应端口上。并且流量的转发都是在内核态进行的,所以性能更高更加可靠。


在这种模式下缺点就是在大规模的集群中,iptables添加规则会有很大的延迟。因为使用iptables,每增加一个svc都会增加一条iptables的chain。并且iptables修改了规则后必须得全部刷新才可以生效。


iptables 自定义几条链路:KUBE-SERVICES,KUBE-NODEPORTS,KUBE-POSTROUTING,KUBE-MARK-MASQ和KUBE-MARK-DROP五个链,并主要通过为 KUBE-SERVICES链(附着在PREROUTING和OUTPUT)增加rule来配制traffic routing 规则。


iptabels 模式下正常的通信链路:


在 PREROUTING的 chain里将 将经过PREROUTING里的数据包重定向到KUBE-SERVICES中


在自定义链kube-services里找到dst为目标地址的ip(ps:kube-services对于相同目标地址都有2给target,对于非pod之间的访问进入KUBE-MARK-MASQ,对于pod之间的访问进入KUBE-SVC-里),找到对应的KUBE-SVC-(ps:只有有对应endpoint信息的才有KUBE-SVC-*),并找到KUBE-SVC-对应的KUBE-SEP-。在SEP里会对source来自自身ip的打KUBE-MARK-MASQ,对于其他的做DNAT转换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 Masquerade
-A KUBE-MARK-DROP -j MARK --set-xmark 0x8000/0x8000
-A KUBE-MARK-MASQ -j MARK --set-xmark 0x4000/0x4000
-A KUBE-POSTROUTING -m comment --comment "kubernetes service traffic requiring SNAT" -m mark --mark 0x4000/0x4000 -j MASQUERADE
# clusterIP and publicIP
-A KUBE-SERVICES ! -s 10.244.0.0/16 -d 10.98.154.163/32 -p tcp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nginx: cluster IP" -m tcp --dport 80 -j KUBE-MARK-MASQ
-A KUBE-SERVICES -d 10.98.154.163/32 -p tcp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nginx: cluster IP" -m tcp --dport 80 -j KUBE-SVC-4N57TFCL4MD7ZTDA
-A KUBE-SERVICES -d 12.12.12.12/32 -p tcp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nginx: loadbalancer IP" -m tcp --dport 80 -j KUBE-FW-4N57TFCL4MD7ZTDA
# Masq for publicIP
-A KUBE-FW-4N57TFCL4MD7ZTDA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nginx: loadbalancer IP" -j KUBE-MARK-MASQ
-A KUBE-FW-4N57TFCL4MD7ZTDA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nginx: loadbalancer IP" -j KUBE-SVC-4N57TFCL4MD7ZTDA
-A KUBE-FW-4N57TFCL4MD7ZTDA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nginx: loadbalancer IP" -j KUBE-MARK-DROP
# Masq for nodePort
-A KUBE-NODEPORTS -p tcp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nginx:" -m tcp --dport 30938 -j KUBE-MARK-MASQ
-A KUBE-NODEPORTS -p tcp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nginx:" -m tcp --dport 30938 -j KUBE-SVC-4N57TFCL4MD7ZTDA
# load balance for each endpoints
-A KUBE-SVC-4N57TFCL4MD7ZTDA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nginx:" -m statistic --mode random --probability 0.33332999982 -j KUBE-SEP-UXHBWR5XIMVGXW3H
-A KUBE-SVC-4N57TFCL4MD7ZTDA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nginx:" -m statistic --mode random --probability 0.50000000000 -j KUBE-SEP-TOYRWPNILILHH3OR
-A KUBE-SVC-4N57TFCL4MD7ZTDA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nginx:" -j KUBE-SEP-6QCC2MHJZP35QQAR
# endpoint #1
-A KUBE-SEP-6QCC2MHJZP35QQAR -s 10.244.3.4/32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nginx:" -j KUBE-MARK-MASQ
-A KUBE-SEP-6QCC2MHJZP35QQAR -p tcp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nginx:" -m tcp -j DNAT --to-destination 10.244.3.4:80
# endpoint #2
-A KUBE-SEP-TOYRWPNILILHH3OR -s 10.244.2.4/32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nginx:" -j KUBE-MARK-MASQ
-A KUBE-SEP-TOYRWPNILILHH3OR -p tcp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nginx:" -m tcp -j DNAT --to-destination 10.244.2.4:80
# endpoint #3
-A KUBE-SEP-UXHBWR5XIMVGXW3H -s 10.244.1.2/32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nginx:" -j KUBE-MARK-MASQ
-A KUBE-SEP-UXHBWR5XIMVGXW3H -p tcp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nginx:" -m tcp -j DNAT --to-destination 10.244.1.2:80

如果服务设置了 externalTrafficPolicy: Local 并且当前 Node 上面没有任何属于该服务的 Pod,那么在 KUBE-XLB-4N57TFCL4MD7ZTDA 中会直接丢掉从公网 IP 请求的包:

-A KUBE-XLB-4N57TFCL4MD7ZTDA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nginx: has no local endpoints" -j KUBE-MARK-DROP

iptables mode因为使用iptable NAT来完成转发,也存在不可忽视的性能损耗。另外,如果集群中存在上万的Service/Endpoint,那么Node上的iptables rules将会非常庞大,性能还会再打折扣。这也导致目前大部分企业用k8s上生产时,都不会直接用kube-proxy作为服务代理,而是通过自己开发或者通过Ingress Controller来集成HAProxy, Nginx来代替kube-proxy。


iptables 模式与 userspace 相同,kube-proxy 持续监听 Service 以及 Endpoints 对象的变化;但它并不在本地节点开启反向代理服务,而是把反向代理全部交给 iptables 来实现;即 iptables 直接将对 VIP 的请求转发给后端 Pod,通过 iptables 设置转发策略。其工作流程大体如下: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由此分析: 该模式相比 userspace 模式,克服了请求在用户态-内核态反复传递的问题,性能上有所提升,但使用 iptables NAT 来完成转发,存在不可忽视的性能损耗,而且在大规模场景下,iptables 规则的条目会十分巨大,性能上还要再打折扣。


iptables的方式则是利用了linux的iptables的nat转发进行实现:

apiVersion: 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labels:
    name: mysql
    role: service
  name: mysql-service
spec:
  ports:
    - port: 3306
      targetPort: 3306
      nodePort: 30964
  type: NodePort
  selector:
    mysql-service: "true"

mysql-service对应的nodePort暴露出来的端口为30964,对应的cluster IP(10.254.162.44)的端口为3306,进一步对应于后端的pod的端口为3306。 mysql-service后端代理了两个pod,ip分别是192.168.125.129和192.168.125.131, 这里先来看一下iptables:

$iptables -S -t nat
...
-A PREROUTING -m comment --comment "kubernetes service portals" -j KUBE-SERVICES
-A OUTPUT -m comment --comment "kubernetes service portals" -j KUBE-SERVICES
-A POSTROUTING -m comment --comment "kubernetes postrouting rules" -j KUBE-POSTROUTING
-A KUBE-MARK-MASQ -j MARK --set-xmark 0x4000/0x4000
-A KUBE-NODEPORTS -p tcp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mysql-service:" -m tcp --dport 30964 -j KUBE-MARK-MASQ
-A KUBE-NODEPORTS -p tcp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mysql-service:" -m tcp --dport 30964 -j KUBE-SVC-67RL4FN6JRUPOJYM
-A KUBE-SEP-ID6YWIT3F6WNZ47P -s 192.168.125.129/32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mysql-service:" -j KUBE-MARK-MASQ
-A KUBE-SEP-ID6YWIT3F6WNZ47P -p tcp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mysql-service:" -m tcp -j DNAT --to-destination 192.168.125.129:3306
-A KUBE-SEP-IN2YML2VIFH5RO2T -s 192.168.125.131/32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mysql-service:" -j KUBE-MARK-MASQ
-A KUBE-SEP-IN2YML2VIFH5RO2T -p tcp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mysql-service:" -m tcp -j DNAT --to-destination 192.168.125.131:3306
-A KUBE-SERVICES -d 10.254.162.44/32 -p tcp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mysql-service: cluster IP" -m tcp --dport 3306 -j KUBE-SVC-67RL4FN6JRUPOJYM
-A KUBE-SERVICES -m comment --comment "kubernetes service nodeports; NOTE: this must be the last rule in this chain" -m addrtype --dst-type LOCAL -j KUBE-NODEPORTS
-A KUBE-SVC-67RL4FN6JRUPOJYM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mysql-service:" -m statistic --mode random --probability 0.50000000000 -j KUBE-SEP-ID6YWIT3F6WNZ47P
-A KUBE-SVC-67RL4FN6JRUPOJYM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mysql-service:" -j KUBE-SEP-IN2YML2VIFH5RO2T

7.3 ipvs mode

ipvs的模型中有两个角色

调度器:Director,又称为Balancer。 调度器主要用于接受用户请求。

真实主机:Real Server,简称为RS。用于真正处理用户的请求。

kubernetes从1.8开始增加了IPVS支持,IPVS相对于iptables来说效率会更加高,使用ipvs模式需要在允许proxy的节点上安装ipvsadm,ipset工具包加载ipvs的内核模块。并且ipvs可以轻松处理每秒 10 万次以上的转发请求。


当proxy启动的时候,proxy将验证节点上是否安装了ipvs模块。如果未安装的话将回退到iptables模式。


并在Kubernetes 1.12成为kube-proxy的默认代理模式。ipvs模式也是基于netfilter,对比iptables模式在大规模Kubernetes集群有更好的扩展性和性能,支持更加复杂的负载均衡算法(如:最小负载、最少连接、加权等),支持Server的健康检查和连接重试等功能。ipvs依赖于iptables,使用iptables进行包过滤、SNAT、masquared。ipvs将使用ipset需要被DROP或MASQUARED的源地址或目标地址,这样就能保证iptables规则数量的固定,我们不需要关心集群中有多少个Service了。


Kube-proxy IPVS mode 列出了各种服务在 IPVS 模式下的工作原理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 ipvsadm -ln
IP Virtual Server version 1.2.1 (size=4096)
Prot LocalAddress:Port Scheduler Flags
  -> RemoteAddress:Port           Forward Weight ActiveConn InActConn
TCP  10.0.0.1:443 rr persistent 10800
  -> 192.168.0.1:6443             Masq    1      1          0
TCP  10.0.0.10:53 rr
  -> 172.17.0.2:53                Masq    1      0          0
UDP  10.0.0.10:53 rr
  -> 172.17.0.2:53                Masq    1      0          0

注意,IPVS 模式也会使用 iptables 来执行 SNAT 和 IP 伪装(MASQUERADE),并使用 ipset 来简化 iptables 规则的管理:

1670899480987.png

这种模式,Kube-Proxy 会监视 Kubernetes Service 对象 和 Endpoints,调用 Netlink 接口以相应地创建 IPVS 规则并定期与 Kubernetes Service 对象 和 Endpoints 对象同步 IPVS 规则,以确保 IPVS 状态与期望一致。访问服务时,流量将被重定向到其中一个后端 Pod。


以下情况下IPVS会使用iptables


IPVS proxier将使用iptables,在数据包过滤,SNAT和支持NodePort类型的服务这几个场景中。具体来说,ipvs proxier将在以下4个场景中回归iptables。


kube-proxy 启动项设置了 –masquerade-all=true


如果kube-proxy以--masquerade-all = true开头,则ipvs proxier将伪装访问服务群集IP的所有流量,其行为与iptables proxier相同


注:master节点上也需要进行kubelet配置。因为ipvs在有些情况下是依赖iptables的,iptables中KUBE-POSTROUTING,KUBE-MARK-MASQ, KUBE-MARK-DROP这三条链是被 kubelet创建和维护的, ipvs不会创建它们。


在kube-proxy启动中指定集群CIDR


如果kube-proxy以–cluster-cidr = 开头,则ipvs proxier将伪装访问服务群集IP的群集外流量,其行为与iptables proxier相同。


为LB类型服务指定Load Balancer Source Ranges


当服务的LoadBalancerStatus.ingress.IP不为空并且指定了服务的LoadBalancerSourceRanges时,ipvs proxier将安装iptables。


支持 NodePort type service


为了支持NodePort类型的服务,ipvs将在iptables proxier中继续现有的实现。


kubernetes中ipvs实现原理图: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为什么每个svc会在ipvs网卡增加vip地址:


由于 IPVS 的 DNAT 钩子挂在 INPUT 链上,因此必须要让内核识别 VIP 是本机的 IP。这样才会过INPUT 链,要不然就通过OUTPUT链出去了。k8s 通过设置将service cluster ip 绑定到虚拟网卡kube-ipvs0。


①因为service cluster ip 绑定到虚拟网卡kube-ipvs0上,内核可以识别访问的 VIP 是本机的 IP.


②数据包到达INPUT链.


③ipvs监听到达input链的数据包,比对数据包请求的服务是为集群服务,修改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为对应pod的IP,然后将数据包发至POSTROUTING链.


④数据包经过POSTROUTING链选路,将数据包通过flannel网卡发送出去。从flannel虚拟网卡获得源IP.


⑤pod接收到请求之后,构建响应报文,改变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返回给客户端。


模拟ipvs模式:


新增DROP 链路 将svc地址即ipvs的vip地址为10.222.251.98的包丢弃


在指定的node节点执行

iptables -t filter -I INPUT -d 10.222.251.98 -j DROP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当该vip地址进入到这个input的链路的时候直接DROP 如下:

查看链路是否有包

watch -n 0.1 "iptables --line-number -nvxL INPUT"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因为当我们访问10.222.251.98这个地址的时候,ipvs会感知到这个ip是本机的vip地址,所以会线进入input的链路。所以我们在input增加了desc为10.222.251.98的DROP链路的话,会有限

之后恢复的话直接删除掉指定规则

iptables -D INPUT 1

ps: 1代表iptables -nL --line-number输出的行号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8. 启动 kube-proxy 示例

kube-proxy --kubeconfig=/var/lib/kubelet/kubeconfig --cluster-cidr=10.240.0.0/12 --featu

或者

KUBE_PROXY_ARGS="--bind-address=0.0.0.0 \
  --hostname-override=node147 \
  --kubeconfig=/etc/kubernetes/kube-proxy.conf \
  --logtostderr=true \
  --v=2 \
  --feature-gates=SupportIPVSProxyMode=true \
  --proxy-mode=ipvs"

如果kubelet设置了–hostname-override选项,则kube-proxy也需要设置该选项,并且名字一致否则会出现找不到Node的情况。

参考:

相关实践学习
通过Ingress进行灰度发布
本场景您将运行一个简单的应用,部署一个新的应用用于新的发布,并通过Ingress能力实现灰度发布。
容器应用与集群管理
欢迎来到《容器应用与集群管理》课程,本课程是“云原生容器Clouder认证“系列中的第二阶段。课程将向您介绍与容器集群相关的概念和技术,这些概念和技术可以帮助您了解阿里云容器服务ACK/ACK Serverless的使用。同时,本课程也会向您介绍可以采取的工具、方法和可操作步骤,以帮助您了解如何基于容器服务ACK Serverless构建和管理企业级应用。 学习完本课程后,您将能够: 掌握容器集群、容器编排的基本概念 掌握Kubernetes的基础概念及核心思想 掌握阿里云容器服务ACK/ACK Serverless概念及使用方法 基于容器服务ACK Serverless搭建和管理企业级网站应用
相关文章
|
14天前
|
人工智能 弹性计算 运维
ACK Edge与IDC:高效容器网络通信新突破
本文介绍如何基于ACK Edge以及高效的容器网络插件管理IDC进行容器化。
|
3月前
|
XML 网络协议 物联网
基于surging的木舟IOT平台如何添加网络组件
【8月更文挑战第30天】在基于 Surging 的木舟 IOT 平台中添加网络组件需经历八个步骤:首先理解 Surging 及平台架构;其次明确组件需求,选择合适技术库;接着创建项目并配置;然后设计实现网络功能;再将组件集成至平台;接着进行详尽测试;最后根据反馈持续优化与维护。具体实施时应参照最新文档调整。
69 10
|
3天前
|
Kubernetes 网络协议 应用服务中间件
Kubernetes Ingress:灵活的集群外部网络访问的利器
《Kubernetes Ingress:集群外部访问的利器-打造灵活的集群网络》介绍了如何通过Ingress实现Kubernetes集群的外部访问。前提条件是已拥有Kubernetes集群并安装了kubectl工具。文章详细讲解了Ingress的基本组成(Ingress Controller和资源对象),选择合适的版本,以及具体的安装步骤,如下载配置文件、部署Nginx Ingress Controller等。此外,还提供了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镜像下载失败的应对措施。最后,通过部署示例应用展示了Ingress的实际使用方法。
18 2
|
1月前
|
缓存 JavaScript
Vue加载网络组件(远程组件)
【10月更文挑战第23天】在 Vue 中实现加载网络组件(远程组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完成。
|
2月前
|
Kubernetes 网络协议 网络安全
k8s中网络连接问题
【10月更文挑战第3天】
206 7
|
2月前
|
Kubernetes 应用服务中间件 nginx
搭建Kubernetes v1.31.1服务器集群,采用Calico网络技术
在阿里云服务器上部署k8s集群,一、3台k8s服务器,1个Master节点,2个工作节点,采用Calico网络技术。二、部署nginx服务到k8s集群,并验证nginx服务运行状态。
975 1
|
3月前
|
Kubernetes 容器 Perl
Kubernetes网络插件体系及flannel基础
文章主要介绍了Kubernetes网络插件体系,特别是flannel网络模型的工作原理、配置和测试方法。
125 3
|
2月前
|
NoSQL 网络协议 应用服务中间件
redis,memcached,nginx网络组件
redis,memcached,nginx网络组件
22 0
|
2月前
|
Kubernetes 容器
基于Ubuntu-22.04安装K8s-v1.28.2实验(三)数据卷挂载NFS(网络文件系统)
基于Ubuntu-22.04安装K8s-v1.28.2实验(三)数据卷挂载NFS(网络文件系统)
173 0
|
2月前
|
Kubernetes 负载均衡 算法
k8s学习--kube-proxy的三种工作模式详细解释
k8s学习--kube-proxy的三种工作模式详细解释
17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