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轻松掌握 MMDetection 整体构建流程(一) 一文中,我们重点分析了 MMDetection 框架中 Model 整体构建流程,但仅对 Model 算法组件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未涉及整个框架训练和测试流程。本文核心内容是按照抽象到具体方式,从多个层次进行训练和测试流程深入解析。从最抽象层讲起,到最后核心代码实现,希望帮助大家更容易理解 MMDetection 开源框架整体构建细节。
1. 第一层整体抽象
上图为 MMDetection 框架整体训练和测试抽象流程图。按照数据流过程,训练流程可以简单总结为:
1. 给定任何一个数据集,首先需要构建 Dataset 类,用于迭代输出数据。
2. 在迭代输出数据的时候需要通过数据 Pipeline 对数据进行各种处理,最典型的处理流是训练中的数据增强操作,测试中的数据预处理等等。
3. 通过 Sampler 采样器可以控制 Dataset 输出的数据顺序,最常用的是随机采样器 RandomSampler。由于 Dataset 中输出的图片大小不一样,为了尽可能减少后续组成 batch 时 pad 的像素个数,MMDetection 引入了分组采样器 GroupSampler 和 DistributedGroupSampler,相当于在 RandomSampler 基础上额外新增了根据图片宽高比进行 group 功能。
4. 将 Sampler 和 Dataset 都输入给 DataLoader,然后通过 DataLoader 输出已组成 batch 的数据,作为 Model 的输入。
5. 对于任何一个 Model,为了方便处理数据流以及分布式需求,MMDetection 引入了两个 Model 的上层封装:单机版本 MMDataParallel、分布式(单机多卡或多机多卡)版本 MMDistributedDataParallel。
6. Model 运行后会输出 loss 以及其他一些信息,会通过 logger 进行保存或者可视化。
7. 为了更好地解耦, 方便地获取各个组件之间依赖和灵活扩展,MMDetection 引入了 Runner 类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并且通过 Hook 方便的获取、修改和拦截任何生命周期数据流,扩展非常便捷。
而测试流程就比较简单了,直接对 DataLoader 输出的数据进行前向推理即可,还原到最终原图尺度的过程也是在 Model 中完成。
以上就是 MMDetection 框架整体训练和测试抽象流程。上图不仅仅反映了训练和测试数据流,而且还包括了模块和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对于训练而言,最核心部分应该是 Runner,理解了 Runner 的运行流程,也就理解了整个 MMDetection 数据流。
2. 第二层模块抽象
在总体把握了整个 MMDetection 框架训练和测试流程后,下个层次是每个模块内部抽象流程,主要包括 Pipeline、DataParallel、Model、Runner 和 Hooks。
Pipeline
Pipeline 实际上由一系列按照插入顺序运行的数据处理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完成某个特定功能,例如 Resize,因为其流式顺序运行特性,故叫做 Pipeline。
上图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训练流程 Pipeline,每个类都接收字典输入,输出也是字典,顺序执行,其中绿色表示该类运行后新增字段,橙色表示对该字段可能会进行修改。如果进一步细分的话,不同算法的 Pipeline 都可以划分为如下部分:
- 图片和标签加载,通常用的类是 LoadImageFromFile 和 LoadAnnotations。
- 数据前处理,例如统一 Resize。
- 数据增强,典型的例如各种图片几何变换等,这部分是训练流程特有,测试阶段一般不采用(多尺度测试采用其他实现方式)。
- 数据收集,例如 Collect。
在 MMDetection 框架中,图片和标签加载和数据后处理流程一般是固定的,用户主要可能修改的是数据增强步骤,目前已经接入了第三方增强库 Albumentations,可以按照示例代码轻松构建属于你自己的数据增强 Pipeline。
注意!在构建自己的 Pipeline 时候,一定要仔细检查你修改或者新增的字典 key 和 value,因为一旦你错误地覆盖或者修改原先字典里面的内容,代码也可能不会报错,如果出现 bug,则比较难排查。
DataParallel 和 Model
在 MMDetection 中 DataLoader 输出的内容不是 pytorch 能处理的标准格式,还包括了 DataContainer 对象,该对象的作用是包装不同类型的对象使之能按需组成 batch。在目标检测中,每张图片 gt bbox 个数是不一样的,如果想组成 batch tensor,要么你设置最大长度,要么你自己想办法组成 batch。而考虑到内存和效率,MMDetection 通过引入 DataContainer 模块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随之带来的问题是 pytorch 无法解析 DataContainer 对象,故需要在 MMDetection 中自行处理。
解决办法其实非常多,MMDetection 选择了一种比较优雅的实现方式:MMDataParallel 和 MMDistributedDataParallel。具体来说,这两个类相比 PyTorch 自带的 DataParallel 和 DistributedDataParallel 区别是:
- 可以处理 DataContainer 对象。
- 额外实现了 train_step() 和 val_step() 两个函数,可以被 Runner 调用。
关于这两个类的具体实现后面会描述。
而 Model 部分内容就是第一篇解读文章所讲的,具体如下:
Runner 和 Hooks
对于任何一个目标检测算法,都需要包括优化器、学习率设置、权重保存等等组件才能构成完整训练流程,而这些组件是通用的。为了方便 OpenMMLab 体系下的所有框架复用,在 MMCV 框架中引入了 Runner 类来统一管理训练和验证流程,并且通过 Hooks 机制以一种非常灵活、解耦的方式来实现丰富扩展功能。
关于 Runner 和 Hooks 详细解读会发布在 MMCV 系列解读文章中,简单来说 Runner 封装了 OpenMMLab 体系下各个框架的训练和验证详细流程,其负责管理训练和验证过程中的整个生命周期,通过预定义回调函数,用户可以插入定制化 Hook ,从而实现各种各样的需求。下面列出了在 MMDetection 几个非常重要的 hook 以及其作用的生命周期:
例如 CheckpointHook 在每个训练 epoch 完成后会被调用,从而实现保存权重功能。用户也可以将自己定制实现的 Hook 采用上述方式绘制,对理解整个流程或许有帮助。
3. 第三层代码抽象
前面两层抽象分析流程,基本上把整个 MMDetection 的训练和测试流程分析完了,下面从具体代码层面进行抽象分析。
训练和测试整体代码抽象流程
上图为训练和验证的和具体代码相关的整体抽象流程,对应到代码上,其核心代码如下:
#=================== tools/train.py ================== # 1.初始化配置 cfg = Config.fromfile(args.config) # 2.判断是否为分布式训练模式 # 3.初始化 logger logger = get_root_logger(log_file=log_file, log_level=cfg.log_level) # 4.收集运行环境并且打印,方便排查硬件和软件相关问题 env_info_dict = collect_env() # 5.初始化 model model = build_detector(cfg.model, ...) # 6.初始化 datasets #=================== mmdet/apis/train.py ================== # 1.初始化 data_loaders ,内部会初始化 GroupSampler data_loader = DataLoader(dataset,...) # 2.基于是否使用分布式训练,初始化对应的 DataParallel if distributed: model = MMDistributedDataParallel(...) else: model = MMDataParallel(...) # 3.初始化 runner runner = EpochBasedRunner(...) # 4.注册必备 hook runner.register_training_hooks(cfg.lr_config, optimizer_config, cfg.checkpoint_config, cfg.log_config, cfg.get('momentum_config', None)) # 5.如果需要 val,则还需要注册 EvalHook runner.register_hook(eval_hook(val_dataloader, **eval_cfg)) # 6.注册用户自定义 hook runner.register_hook(hook, priority=priority) # 7.权重恢复和加载 if cfg.resume_from: runner.resume(cfg.resume_from) elif cfg.load_from: runner.load_checkpoint(cfg.load_from) # 8.运行,开始训练 runner.run(data_loaders, cfg.workflow, cfg.total_epochs)
上面的流程比较简单,一般大家比较难以理解的是 runner.run 内部逻辑,下小节进行详细分析。而对于测试逻辑,由于比较简单,就不详细描述了。简单来说,测试流程下不需要 runner,直接加载训练好的权重,然后进行 model 推理即可。
Runner 训练和验证代码抽象
runner 对象内部的 run 方式是一个通用方法,可以运行任何 workflow,目前常用的主要是 train 和 val。
- 当配置为:workflow = [('train', 1)],表示仅仅进行 train workflow,也就是迭代训练。
- 当配置为:workflow = [('train', n),('val', 1)],表示先进行 n 个 epoch 的训练,然后再进行 1 个 epoch 的验证,然后循环往复。如果写成 [('val', 1), ('train', n)] 表示先进行验证,然后才开始训练。
当进入对应的 workflow,则会调用 runner 里面的 train() 或者 val(),表示进行一次 epoch 迭代。其代码也非常简单,如下所示:
def train(self, data_loader, **kwargs): self.model.train() self.mode = 'train' self.data_loader = data_loader self.call_hook('before_train_epoch') for i, data_batch in enumerate(self.data_loader): self.call_hook('before_train_iter') self.run_iter(data_batch, train_mode=True) self.call_hook('after_train_iter') self.call_hook('after_train_epoch') def val(self, data_loader, **kwargs): self.model.eval() self.mode = 'val' self.data_loader = data_loader self.call_hook('before_val_epoch') for i, data_batch in enumerate(self.data_loader): self.call_hook('before_val_iter') with torch.no_grad(): self.run_iter(data_batch, train_mode=False) self.call_hook('after_val_iter') self.call_hook('after_val_epoch')
核心函数实际上是 self.run_iter(),如下:
def run_iter(self, data_batch, train_mode, **kwargs): if train_mode: # 对于每次迭代,最终是调用如下函数 outputs = self.model.train_step(data_batch,...) else: # 对于每次迭代,最终是调用如下函数 outputs = self.model.val_step(data_batch,...) if 'log_vars' in outputs: self.log_buffer.update(outputs['log_vars'],...) self.outputs = outputs
上述 self.call_hook() 表示在不同生命周期调用所有已经注册进去的 hook,而字符串参数表示对应的生命周期。以 OptimizerHook 为例,其执行反向传播、梯度裁剪和参数更新等核心训练功能:
@HOOKS.register_module() class OptimizerHook(Hook): def __init__(self, grad_clip=None): self.grad_clip = grad_clip def after_train_iter(self, runner): runner.optimizer.zero_grad() runner.outputs['loss'].backward() if self.grad_clip is not None: grad_norm = self.clip_grads(runner.model.parameters()) runner.optimizer.step()
可以发现, OptimizerHook 注册到的生命周期是 after_train_iter,故在每次 train() 里面运行到 self.call_hook('after_val_iter') 时候就会被调用,其他 hook 也是同样的运行逻辑。
Model 训练和测试代码抽象
前面说个,训练和验证的时候实际上调用了 model 内部的 train_step 和 val_step 函数,理解了两个函数调用流程,就理解了 MMDetection 训练和测试流程。
注意!由于 model 对象会被 DataParallel 类包裹,故实际上上此时的 model 是指的 MMDataParallel 或者 MMDistributedDataParallel。
以非分布式 train_step 流程为例,其内部完成调用流程图示如下:
train 或者 val 流程
(1) 调用 runner 中的 train_step 或者 val_step
在 runner 中调用 train_step 或者 val_step,代码如下:
#=================== mmcv/runner/epoch_based_runner.py ================== if train_mode: outputs = self.model.train_step(data_batch,...) else: outputs = self.model.val_step(data_batch,...)
实际上,首先会调用 DataParallel 中的 train_step 或者 val_step ,其具体调用流程为:
# 非分布式训练 #=================== mmcv/parallel/data_parallel.py/MMDataParallel ================== def train_step(self, *inputs, **kwargs): if not self.device_ids: inputs, kwargs = self.scatter(inputs, kwargs, [-1]) # 此时才是调用 model 本身的 train_step return self.module.train_step(*inputs, **kwargs) # 单 gpu 模式 inputs, kwargs = self.scatter(inputs, kwargs, self.device_ids) # 此时才是调用 model 本身的 train_step return self.module.train_step(*inputs[0], **kwargs[0]) # val_step 也是的一样逻辑 def val_step(self, *inputs, **kwargs): inputs, kwargs = self.scatter(inputs, kwargs, self.device_ids) # 此时才是调用 model 本身的 val_step return self.module.val_step(*inputs[0], **kwargs[0])
可以发现,在调用 model 本身的 train_step 前,需要额外调用 scatter 函数。前面说过,该函数的作用是处理 DataContainer 格式数据,使其能够组成 batch,否则程序会报错。
如果是分布式训练,则调用的实际上是 mmcv/parallel/distributed.py/MMDistributedDataParallel,最终调用的依然是 model 本身的 train_step 或者 val_step。
(2) 调用 model 中的 train_step 或者 val_step
其核心代码如下:
#=================== mmdet/models/detectors/base.py/BaseDetector ================== def train_step(self, data, optimizer): # 调用本类自身的 forward 方法 losses = self(**data) # 解析 loss loss, log_vars = self._parse_losses(losses) # 返回字典对象 outputs = dict( loss=loss, log_vars=log_vars, num_samples=len(data['img_metas'])) return outputs def forward(self, img, img_metas, return_loss=True, **kwargs): if return_loss: # 训练模式 return self.forward_train(img, img_metas, **kwargs) else: # 测试模式 return self.forward_test(img, img_metas, **kwargs)
forward_train 和 forward_test 需要在不同的算法子类中实现,输出是Loss 或者预测结果。
(3) 调用子类中的 forward_train 方法
目前提供了两个具体子类,TwoStageDetector 和 SingleStageDetector ,用于实现 two-stage 和 single-stage 算法。
对于 TwoStageDetector 而言,其核心逻辑是:
#============= mmdet/models/detectors/two_stage.py/TwoStageDetector ============ def forward_train(...): # 先进行 backbone+neck 的特征提取 x = self.extract_feat(img) losses = dict() # RPN forward and loss if self.with_rpn: # 训练 RPN proposal_cfg = self.train_cfg.get('rpn_proposal', self.test_cfg.rpn) # 主要是调用 rpn_head 内部的 forward_train 方法 rpn_losses, proposal_list = self.rpn_head.forward_train(x,...) losses.update(rpn_losses) else: proposal_list = proposals # 第二阶段,主要是调用 roi_head 内部的 forward_train 方法 roi_losses = self.roi_head.forward_train(x, ...) losses.update(roi_losses) return losses
对于 SingleStageDetector 而言,其核心逻辑是:
#============= mmdet/models/detectors/single_stage.py/SingleStageDetector ============ def forward_train(...): super(SingleStageDetector, self).forward_train(img, img_metas) # 先进行 backbone+neck 的特征提取 x = self.extract_feat(img) # 主要是调用 bbox_head 内部的 forward_train 方法 losses = self.bbox_head.forward_train(x, ...) return losses
如果再往里分析,那就到各个 Head 模块的训练环节了。这部分内容请读者自行分析,应该不难。
test 流程
由于没有 runner 对象,测试流程简单很多,下面简要概述:
1.调用 MMDataParallel / MMDistributedDataParallel 中的 forward 方法。
2. 调用 base.py 中的 forward 方法。
3. 调用 base.py 中的 self.forward_test 方法。
4. 如果是单尺度测试,则会调用 TwoStageDetector 或 SingleStageDetector 中的 simple_test 方法,如果是多尺度测试,则调用 aug_test 方法。
5. 最终调用的是每个具体算法 Head 模块的 simple_test 或者 aug_test 方法。
总结
本文基于第一篇解读文章,详细地从三个层面全面解读了 MMDetection 框架。希望读者读完本文,能够对 MMDetection 框架设计思想、组件间关系和整体代码实现流程了然于心。
文章来源:【OpenMMLab】
2022-01-25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