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干货|云原生分布式数据库 PolarDB-X 的技术演进

本文涉及的产品
RDS PostgreSQL Serverless,0.5-4RCU 50GB 3个月
推荐场景:
对影评进行热评分析
RDS MySQL Serverless 基础系列,0.5-2RCU 50GB
云数据库 RDS SQL Server,基础系列 2核4GB
简介: 深入解读PolarDB-X的产品架构,以及分布式事务、透明分布式、水平扩展等技术内幕。

一、PolarDB-X是什么

 

PolarDB-X最早起源于阿里集团2009年提出用分布式架构替代传统商业数据库,阿里研发了TDDL分库分表中间件。2014年阿里集团开始全面上云,将TDDL升级成DRDS分布式数据库服务,实现了在线扩缩容以及数据拆分等能力。2018年后,国内分布式数据库技术进入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阿里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探索,经过对X-DB、PolarDB等技术整合,诞生了PolarDB-X。

image001.png

PolarDB-X结合了Sharding  On  MySQL、NewSQL、Cloud  Native  DB几种数据库理念的精华,具有云原生分布式的特性,底层使用了PolarDB云原生数据库的技术,上层用到了很多分布式技术。

二、PolarDB-X 技术架构


PolarDB-X采用经典的两层架构,分计算层和存储层。计算层用的PolarDB-X,可以独立水平扩展、扩缩容,各种能力完备。在整个系统里,一条SQL经过自研的解析器、优化器,得到分布式的执行计划;然后发送到存储节点执行;在中间的网络传输层,使用了定制的RPC协议,效率远高于传统的JDBC协议;之后执行计划会发送到PolarDB-X的执行引擎里去做具体的计算。

image005.png

PolarDB-X目前具有高可用、高可扩展、极致弹性等几个特性,高兼容、HTAP、开放生态,在MySQL生态里是一款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三、PolarDB-X的几个关键技术

(一)分布式事务,如何实现ACID?

image007.png

如果分布式数据库要支持金融转账场景,就必须支持分布式事务,才能保证一致性,不会发生数据丢失等异常。纵观业界技术,可以归成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基于MySQL的XA技术,实现两阶段提交;缺点是不能保证全局一致,不能保证全局快照。第二类是TSO技术做全局分配,实现给全局的事务定序,从而实现分布式快照。第三是HLC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四类是在PG里比较多使用的GTM技术。这几项技术目前没有一个能完美解决所有场景,都需要在性能、可用性、扩展性方面去做权衡。PolarDB-X认为TSO是比较契合公有云以及混合云的技术。

 

PolarDB-X基于TSO技术实现全局分布式事务。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去做全局时钟,也就是TSO。TSO会给分布式事务做定序,按照时间戳的顺序去做排序。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基于MySQL的InnoDB做分布式事务。PolarDB-X对InnoDB的事务系统做了深度改造,从原本的ReadView的事务机制改造成基于时间戳的事务系统。有了基于时间戳的事务系统之后,结合TSO技术,就可以实现全局一致的分布式事务。除此之外,事务里还有很多的技术难点,如何处理长写事务以及做全局的垃圾回收。

 

用TSO技术有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通常会增加几十微秒到几百微秒的RT。因此,PolarDB-X实现了一阶段提交、2PC的异步提交等优化,能够尽量克服TSO带来的性能损失。

 

实现上述性能优化之后,经过与业界产品在sysbench和TPCC等测试集做了性能对比,PolarDB-X的性能相对来说非常有竞争力。


(二)透明分布式,如何优化易用性?

 

透明分布式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分布式数据库的使用门槛。很多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听起来很好,但用户却认为很难用。比如用户常常困扰,为什么某些场景的性能会不如一个单机系统,或者某些功能不具备,或者问题难以排查?从我们对服务用户的经验来看,用户在使用分布式数据库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以下几个门槛,即如何选择拆分键、如何优化分布式事务、如何优化慢查询。因此,我们研发了透明分布式的项目,试图降低用户使用分布式数据库的门槛。

 

第一,如何做Sharding。每个产品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案,PolarDB-X结合了MySQL分区表语法,从语法上完全兼容MySQL列表,使用二级分区覆盖到用户的各种Workload。这背后是基于一致性哈希算法,实现分区级的动态分裂,大大降低扩缩容的代价。以Range分区为例,一开始可能是4千到5千这个数据范围,当这个Range的数据变多之后,它可以分裂成多个Range,迁移到多个机器上,避免数据过于集中。将这些技术融入PolarDB-X中,能够有效解决热点数据等问题。

第二,PolarDB-X做的跟其他产品有差异化的技术,是TableGroup。它解决的问题是Join下推,这是阿里的业务场景中非常常见。如果不能做Join的下推,做分布式Join的性能会比较差。在PolarDB-X中,多个表按一个分区方式做Partition,它们就会放置于同一个TableGroup,因此就可以实现Join下推。当然对应的,一个TableGroup中的分区分裂、迁移,都需要以PartitionGroup为单位了。

image009.png

第三,扩缩容离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Online DDL。例如PolarDB-X支持单表、拆分表、分区表,当用户对表类型进行修改,把分区键从买家ID改成卖家ID的时候,背后就是用Online DDL的技术。PolarDB-X支持多种的Online DDL,包括拆分键修改、创建索引、加减列等等,这些操作都可以在线上直接执行,对用户业务影响非常小。

 

PolarDB-X的透明分布式提供了分区表、全局索引、Online DDL等技术,使得用户的业务能够以很低的成本接入到分布式数据库中,并且后续随着业务的发展,数据库还可以做通过Scale-Up或者Scale-Out的方式提高性能。


(三)HTAP技术,如何提高分析能力

 

所谓HTAP,在PolarDB-X的理解中,即能否在线上数据库中执行复杂查询。它的价值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能够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运维成本,另一方面,就是实时的分析,能够从实时数据获得实时洞察。做HTAP面对的技术挑战有几方面,分别是负载隔离、计算能力、存储能力。

 

对应到PolarDB-X的架构,会通过只读节点做负载隔离,简单查询发到读写节点,复杂查询发到只读节点执行,因此这两种负载能够得到较好的隔离,不会相互影响。这中间的智能路由是通过优化器的代价估算去实现,代价高的判定为AP查询,代价低的判定TP查询。除此之外,这种架构还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一致性快照,PolarDB-X通过TSO技术,实现了只读节点的分布式事务。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提升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

 

提高计算能力主要通过MPP并行计算、向量化计算等方式。此前PolarDB-X主要面向TP场景,做算子下推,以及通过分区裁剪尽量查询更少的分片,优化TP场景的性能。而面对AP场景,需要的技术则很不一样。具体来说,PolarDB-X提供了原生的MPP支持,能够充分发挥多个节点的资源进行计算。为此,优化器里中增加了MPP优化阶段,在单机执行计划之后,中间加入Exchange,变成分布式的执行计划,实现多机并行。具体到执行器,也会有两种执行模式,一种是本地单机执行,另一种是MPP分布式执行。

image011.png

具体来看,在MPP并行计算中,PolarDB-X做了两层的并行,第一层是节点之间的并行,第二层是计算节点内部的运行。分为两层的好处在于能够减少调度开销,减少数据传输的开销。除此之外,PolarDB-X还做了内存池化、流水线化、向量化等精细化的技术,通过向量化提高执行器的执行效率,通过流水线化增加并行度减少数据物化。这些技术使得PolarDB-X在执行复杂SQL查询时具有较高的效率。

image013.png

除此之外,就是提高存储方面的性能。从技术角度看,单独做一个行存、列存都不难,难的是做一个能够实时更新的列存。PolarDB-X采用的方案是在写入节点用行存,在只读节点用列存,中间通过redo做异步复制,实现列存的实时更新。基于这样的架构,就可以实现行列混存,行存承担高并发写入,列存承担复杂查询。结合MPP、行列混存、向量化等技术,PolarDB-X实现了TPC-H场景的5-10倍的性能提升。这一成果也即将在公有云上线,敬请期待。

 

四、总结

 

PolarDB-X能够高度兼容单机MySQL,从SQL兼容到事务兼容到生态兼容。在此基础上,通过透明分布式的技术降低用户使用门槛,使得用户可以快速上手,适配各种用户业务,并通过弹性扩缩容的能力,适应用户的业务变化。而HTAP技术,将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力,使得用户能够从在线数据中获得实时洞察。

相关文章
|
27天前
|
负载均衡 测试技术 调度
大模型分布式推理:张量并行与流水线并行技术
本文深入探讨大语言模型分布式推理的核心技术——张量并行与流水线并行。通过分析单GPU内存限制下的模型部署挑战,详细解析张量并行的矩阵分片策略、流水线并行的阶段划分机制,以及二者的混合并行架构。文章包含完整的分布式推理框架实现、通信优化策略和性能调优指南,为千亿参数大模型的分布式部署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427 4
|
2月前
|
监控 Cloud Native Java
Quarkus 云原生Java框架技术详解与实践指南
本文档全面介绍 Quarkus 框架的核心概念、架构特性和实践应用。作为新一代的云原生 Java 框架,Quarkus 旨在为 OpenJDK HotSpot 和 GraalVM 量身定制,显著提升 Java 在容器化环境中的运行效率。本文将深入探讨其响应式编程模型、原生编译能力、扩展机制以及与微服务架构的深度集成,帮助开发者构建高效、轻量的云原生应用。
335 44
|
2月前
|
SQL 数据可视化 关系型数据库
MCP与PolarDB集成技术分析:降低SQL门槛与简化数据可视化流程的机制解析
阿里云PolarDB与MCP协议融合,打造“自然语言即分析”的新范式。通过云原生数据库与标准化AI接口协同,实现零代码、分钟级从数据到可视化洞察,打破技术壁垒,提升分析效率99%,推动企业数据能力普惠化。
244 3
|
1月前
|
Kubernetes Cloud Native 云计算
云计算与云原生技术探索
🌟蒋星熠Jaxonic,云原生探索者!以代码为舟,遨游技术星河。专注容器化、微服务、K8s与DevOps,践行GitOps理念,拥抱多云未来。用架构编织星辰,让创新照亮极客征途!
云计算与云原生技术探索
|
1月前
|
Java Linux 虚拟化
【Docker】(1)Docker的概述与架构,手把手带你安装Docker,云原生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门技术!
1. Docker简介 1.1 Docker是什么 为什么docker会出现? 假定您在开发一款平台项目,您的开发环境具有特定的配置。其他开发人员身处的环境配置也各有不同。 您正在开发的应用依赖于您当前的配置且还要依赖于某些配置文件。 您的企业还拥有标准化的测试和生产环境,且具有自身的配置和一系列支持文件。 **要求:**希望尽可能多在本地模拟这些环境而不产生重新创建服务器环境的开销 问题: 要如何确保应用能够在这些环境中运行和通过质量检测? 在部署过程中不出现令人头疼的版本、配置问题 无需重新编写代码和进行故障修复
318 2
|
6月前
|
人工智能 Cloud Native 安全
云原生+AI 为企业出海提供全新技术引擎!明天见
5月22日 14:00「飞天发布时刻」,阿里云云原生应用平台产品负责人李国强将重磅揭晓面向 AI 场景的云原生产品体系升级,通过弹性智能的全球一体化架构、开箱即用的云原生 AI 工程化能力,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全新技术引擎。
|
2月前
|
消息中间件 监控 Java
Apache Kafka 分布式流处理平台技术详解与实践指南
本文档全面介绍 Apache Kafka 分布式流处理平台的核心概念、架构设计和实践应用。作为高吞吐量、低延迟的分布式消息系统,Kafka 已成为现代数据管道和流处理应用的事实标准。本文将深入探讨其生产者-消费者模型、主题分区机制、副本复制、流处理API等核心机制,帮助开发者构建可靠、可扩展的实时数据流处理系统。
334 4
|
7月前
|
Cloud Native 关系型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监控 PyTorch
68_分布式训练技术:DDP与Horovod
随着大型语言模型(LLM)规模的不断扩大,从早期的BERT(数亿参数)到如今的GPT-4(万亿级参数),单卡训练已经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分布式训练技术应运而生,成为大模型开发的核心基础设施。2025年,分布式训练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各种优化策略和框架不断涌现,为大模型训练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
2月前
|
JSON 监控 Java
Elasticsearch 分布式搜索与分析引擎技术详解与实践指南
本文档全面介绍 Elasticsearch 分布式搜索与分析引擎的核心概念、架构设计和实践应用。作为基于 Lucene 的分布式搜索引擎,Elasticsearch 提供了近实时的搜索能力、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和可扩展的分布式架构。本文将深入探讨其索引机制、查询 DSL、集群管理、性能优化以及与各种应用场景的集成,帮助开发者构建高性能的搜索和分析系统。
246 0

相关产品

  • 云原生分布式数据库 PolarDB-X
  • 云原生数据库 Polar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