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筹备奥运的决战之年,在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450天之际,以“科技圆梦想、和谐迎奥运”为主题的北京科技周为人们展现了许多即将在北京奥运会上出现的高科技应用。
人脸识别系统是如何应用的?奥运交通仿真系统又能带来什么样的帮助?智能机器人将如何为奥运工作增光添彩?本报记者通过亲身体验,为你“娓娓道来”……
CNET科技资讯网5月28日北京报道“科技奥运”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建设理念之一,如何才能展现“科技奥运”的风采?在5月16日举办的北京科技周上,人脸识别、智能交通、智能机器人等应用或许就是很好的诠释。
“电子眼”助奥运安全
记者刚一进入北京奥运科技聚焦区,马上就被一扇看似普通的防盗门吸引住了。“这扇门不需要钥匙”,工作人员解释道。他让记者走到旁边一台装有摄像头的电脑前,屏幕上马上呈现出记者的头像,接着,依次点击系统软件的“抓拍”、“输入”、“识别”,即刻系统提示操作完成。再次站在门前,原本紧锁的大门应声而开。
这就是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人脸识别系统,并将在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场馆中投入使用。在开、闭幕式门票检测环节,只有当持票人的脸部信息与验票系统存储的信息一致时方可入场。
据介绍,该系统利用骨骼识别原理,集成了人脸识别、视频图像的采集与处理等多项技术,开门的“钥匙”正是基于每个人脸部骨骼生成的信息来进行识别;当很多人同时进场时,只要拍摄到人脸的某个侧面,该系统仅用0.01秒的时间就能很快发现“危险人物”,并迅速报警。
智能机器人为奥运添彩
“请听题:什么山和什么海能移动?”
“人山人海。”
“恭喜你,答对了。请听下一题。”
类似这样的对话不时引来围观者的阵阵笑声,观众只需要一个麦克风,就可以用标准的普通话和机器人进行自然交流,包括可以让机器人做出各种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动作。
据介绍,这种智能机器人可以根据语音命令来做出相应的动作。机器人胸前都配备了屏幕,用以增加对话效果,甚至可以根据观众的需求在机器人身上安装数码相机,自动为观众拍照,并现场打印照片。
仿真系统预演奥运交通
为了保证在奥运期间交通流量的均衡分配,奥组委可通过仿真系统的应用,在计算机上“预演”一些比赛完成之后的交通分流情况。
据了解,这套仿真系统将通过典型三维场景和定量化的数据分析,直观地展示奥运期间各场馆周边路网及地铁车站、奥运专用道的交通状况,以及对各种交通预案所进行的测试效果。
此外,它还能将各类人群的需求分析和各种数值汇总后,以模拟的手段提出最佳疏通方案,并将意见反馈到相关部门。比如,工人体育馆比赛结束后要疏散人群,如果发现某个出口人员相对聚集,系统就会建议工作人员采取相应措施开放其他出口,从而便于人流疏散。
可以说,通过这些具体而又形象的仿真手段可以完成对关键交通节点的人群疏散仿真方案,以满足奥运会期间的特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