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王牌美剧《CSI:犯罪现场调查》,现在成了AI用来提高断案推理能力的试验场。
这部剧集厉不厉害?据说已成为美国警方的必备学习教材,连英国苏格兰场、日本警卫厅以及法国警局都视之为反恐教材。
爱丁堡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把《CSI:犯罪现场调查》剧集脚本变成自然语言的训练数据集,输入一个LSTM模型。他们的目标是帮助机器更好的进行自然语言理解,以及训练与之相关的复杂推理能力。
之所以选定这部剧集,原因很简单。《CSI:犯罪现场调查》有着严格的公式化剧本,完全可以被预测。
“每一集都提出了同样的基本问题(即谁是凶手),而罪犯被抓住时自然就给出了答案”,研究人员表示。剧集中的调查人员会对犯罪现场进行研究,找到无可辩驳的证据,抽丝剥茧的把真凶揭露出来。
所以,“谁是真凶”就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序列标签问题。
研究人员假设这个AI模型和人类一样,从剧集中获得一系列的信息输入,包括文本、视频或者音频,并能据此推测凶手。
结果表现
AI真的可以找到凶手么?
《CSI:犯罪现场调查》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多模态表示对于自然语言理解非常重要。另外,增量推理策略是准确找到真凶的关键。
研究人员希望模型的预测能力,最终可以超越人类。
上图是目前这套系统的评估表现。人类的平均预测精度接近85%,而AI的准确率超过60%。这是一个让研究人员欢欣鼓舞的成绩。
不过作为对比的人类样本还很小(只有三个)。另外与LSTM模型相比,人类的预测精度更高,但通常更为谨慎。AI看剧本会在大约第190句话时猜测真凶,而人类通常在第300句话时才第一次作出判断。
目前还有一些情景,会让AI有点摸不清头脑。例如在数据集中包括一些自杀案件,对这类情况AI还不能很好的处理。与之相比,在三分之二的情况下,人类最终能够意识到案件其实没有其他凶手参与。
研究人员会继续研究如何改善这方面的情况。
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人用“狄仁杰”系列训练AI呢?“元芳……”
模型架构
推理任务的顺序特性,适用于循环网络建模。研究人员采用的架构,是把单向的LSTM网络与一个softmax输出层相结合。
模型被喂给一系列(可能是多模态)的输入,每个输入对应于脚本中的一个句子,并且指定一个标签l,直来表示句子中提到了罪犯(l=1)或者没有(l=0)。这是个增量模型,每个标签的决策仅与之前的输入信息有关。
上图概述了罪犯预测任务。图像、音频和文本等输入模型中,每个模态都映射成一个特征表示,融合之后传递给LSTM。然后LSTM来判断其中是否提及罪犯,并给l赋予1或者0的数值。
这张图显示的就是两个时间步长的LSTM模型输入/输出结构。
这个模型的核心,是一个单项LSTM网络。LSTM对于一系列多模态输入的计算,采用了如下的方式:
另外,多模态融合采用了如下的方式:
研究人员还比较了几种不同的模型架构。
相关下载
论文
摘要:《CSI:犯罪现场调查》是近似真实世界自然年语言理解和与之相关复杂推理的理想试验台。我们把犯罪剧集作为一个新的推理任务,利用每个事件提出相同的基本问题(即凶手)这一事实,最后找到真凶时自然就能获得答案。我们基于《CSI:犯罪现场调查》开发了一个新的数据集,将寻找真凶变成一个序列标签问题,并开发了一个从多模态数据中学习的LSTM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增量推理策略是进行准确猜测以及从文本、视觉和声音输入融合表示中学习的关键。
论文地址:
https://arxiv.org/pdf/1710.11601.pdf
素材
研究人员把部分研究素材也在网上公开了。
GitHub地址:
https://github.com/EdinburghNLP/csi-corpus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