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智能助手 : 走出科幻,步入现实
智能助手的时代到来了吗
“智能助手”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一个理想,从几十年前至今,科幻电影中经常活跃着各种各样的智能助手,它们在外形、功能、机制上千差万别,但都是高度智能,善解人意、能听会说。近些年来,人工智能的热潮再度涌现,智能助手的实现也被郑重地提上日程。苹果的 Siri,谷歌的 Google Now微软的Cortana,以及百度的度秘,这些智能助手先后走入我们的视野。各款智能助手表面看上去很相似,但仔细分析会发现,由于脱胎于不同的母体,因此它们身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基因,比如 Siri 的背后是苹果智能手机,追求的是智能手机的更高智能化;Google Now 植根于谷歌强大的个人账号体系,主打的是服务的强个性化;Cortana 背靠微软 Windows 操作系统,希望扮演办公室助理的角色;而度秘契合百度的 O2O(Online 2Offline)战略,目标是更好地连接人与信息、人与服务。
面对如此百花齐放的景象,许多人都发出这样的疑问:智能助手的时代是否真的到来了?笔者认为,智能助手现今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其背后有需求与技术的两股强大推动力。
一方面,从需求上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逐步成为人们上网的主要途径,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无法再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在一部小小的手机上,难以自如地打字和浏览长篇网页,取而代之的,人们希望能够更便捷的交互(比如语音输入、图像输入),以及得到更精炼的结果(最
好是直接的答案)。因此一个可以轻松交互、精准问答的智能助手成为更理想的形态。此外,近几年O2O 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O2O 的背景下大量app 应运而生,截至 2015 年中,App Store 和 GooglePlay 上的 app 数量都超过了 140 万。显然每个用户都不可能安装这么多的 app,因此需要一个智能助手起到私人助理的作用,从海量 app、大数据挖掘信息精准满足用户需求。
另一方面,各项技术的发展也为智能助手的研发奠定了基础。最基本地,计算能力的提升使得大数据的运算和处理成为可能。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机器学习算法使得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搜索、推荐等多领域取得长足进展。其中,语音识别错误率大幅降低,语音合成效果更加自然流畅;图像识别、人脸识别技术准确率提升显著,逐渐接近人肉眼的识别能力;词法、句法、语义、情感等各项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效果提升明显,达到实用水平。上述技术齐头并进的发展,使得智能助手赖以实现的技术条件逐渐齐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