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重点内容汇总(第八天)

简介: 【1月更文挑战第4天】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前言

我想记录一下我学习高项的过程,从中积累经验,把重点内容呈现给看到这篇文章想要进步的你,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非常陌生,但是我讲几点大多数卖课老师的话术:

1、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2、户籍加分、扎根落户

3、提升个人待遇

4、评高级职称

5、考过可以抵扣3600的税

整体为技术人员转管理岗补齐短板,你可能也会开始重视他,希望这些重点内容也能帮到大家,人需要不断学习,每个证书都是你学习的影子,每天写到哪算哪,持续巩固预习中,5月第一战,倒计时135天。

一天两天三四天,五天六天七八天,九天十天十一天,坚持学习能力现。

二、重点精炼内容

第5章 信息系统工程

5.1软件工程

5.1.1架构设计

1.软件架构风格

软件架构设计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能否达到架构级的软件复用。

Garlan 和 Shaw 对通用软件架构风格进行了分类,他们将软件架构分为:

1数据流风格。数据流风格包括批处理序列和管道/过滤器两种风格。

2调用/返回风格。调用/返回风格包括主程序/子程序、数据抽象和面向对象,以及层次结构。

3独立构件风格。独立构件风格包括进程通信和事件驱动的系统。

4虚拟机风格。虚拟机风格包括解释器和基于规则的系统。

5仓库风格。合库风格包括数据库系统、里板系统和超文本系统

2.软件架构评估

在架构评估过程中,评估人员所关注的是系统的质量属性。

从目前已有的软件架构评估技术来看,可以归纳为三类主要的评估方式,分别是基于调查问卷(或检查表)的方式、基于场景的方式和基于度量的方式。这三种评估方式中,基于场景的评估方式最为常用

(理解:软件架构评估:基于调查问卷、基于场景、基于度量)

5.1.2需求分析

软件需求是指用户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或能力,是系统或系统部件要满足合同、标准、规范或其他正式规定文档所需具有的条件或能力,以及反映这些条件或能力的文档说明

1.需求的层次

简单地说,软件需求就是系统必须完成的事以及必须具备的品质。需求是多层次的,包括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和系统需求,这三个不同层次从目标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从概念到细节。质量功能部署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 是一种将用户要求转化成软件需求的技术,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升软件工程过程中用户的满意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QFD 将软件需求分为三类,分别是常规需求、期望需求和意外需求

(理解:需求分析:业务需求、用户需求、系统需求;QFD:常规需求、期望需求、以外需求)

2.需求过程

需求过程主要包括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规格说明书编制、需求验证与确认等

1) 需求获取

需求获取是一个确定和理解不同的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和约束的过程

需求获取只有与用户的有效合作才能成功。常见的需求获取方法包括用户访谈、问卷调查、采样、情节串联板、联合需求计划等

2)需求分析

一个好的需求应该具有无二义性、完整性、一致性、可测试性、确定性、可跟踪性、正确性、必要性等特性,因此,需要分析人员把杂乱无章的用户要求和期望转化为用户需求,这就是需求分析的工作。

需求分析对已经获取到的需求进行提炼、分析和审查,以确保所有的项目干系人都明白其含义并找出其中的错误、遗漏或其他不足的地方。

使用结构化分析 (Structured Analysis,SA) 方法进行需求分析,其建立的模型的核心是数据字典。围绕这个核心,有三个层次的模型,分别是数据模型、功能模型和行为模型(也称头状态模型)。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使用实体关系图 (E-R 图)表示数据模型,用数据流图 (DatFlow Diagram,DFD) 表示功能模型,用状态转换图 (State Transform Diagram,STD) 表示行为模型。E-R 图主要描述实体、属性,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 DFD 从数据传递和加工的角度利用图形符号通过逐层细分描述系统内各个部件的功能和数据在它们之间传递的情况,来说明系统所完成的功能.STD 通过描述系统的状态和引起系统状态转换的事件,来表示系统的行为指出作为特定事件的结果将执行哪些动作 (例如,处理数据等)

(理解:结构化层次:数据模型、功能模型和行为模型

3) 需求规格说明书编制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Software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SRS) 是需求开发活动的产物编制该文档的目的是使项目于系人与开发团队对系统的初始规定有一个共同的理解,使之成为整个开发工作的基础。SRS 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文档之一,对于任何规模和性质的软件项目都不应该缺少

4) 需求验证与确认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通过需求评审和需求测试工作来对需求进行验证。

3.UML

2)UML中的关系

UML 用关系把事物结合在一起,主要有四种关系,分别为:

依赖 (Dependency): 依赖是两个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其中一个事物发生变化会影响另一个事物的语义

关联 (Association):关联描述一组对象之间连接的结构关系泛化 (Generalization):泛化是一般化和特殊化的关系,描述特殊元素的对象可替换-般元素的对象。

实现 Realization):实现是类之间的语义关系,其中的一个类指定了由另一个类保证执行的契约

3)UML2.0中的图

UML 2.0 包括 14 种图

1704354058797.jpg

image.png

4)UML视图

5个系统视图:

逻辑视图:逻辑视图也称为设计视图,它表示了设计模型中在架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即类、子系统、包和用例实现的子集

进程视图:进程视图是可执行线程和进程作为活动类的建模,它是逻辑视图的一次执行实例,描述了并发与同步结构。

实现视图:实现视图对组成基于系统的物理代码的文件和构件进行建模

部署视图:部署视图把构件部署到一组物理节点上,表示软件到硬件的映射和分布结构。

用例视图:用例视图是最基本的需求分析模型

在OOA 方法中,构建用例模型一般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识别参与者、合并需求获得用例、细化用例描述和调整用例模型,其中前三个阶段是必须的

image.png

image.png

(理解:构建用例模型:识别参与者、合并需求获得用例、细化用例描述和调整用例模型

类之间的关系

image.png

image.png

5.1.3 软件设计

1.结构化设计

结构化设计 (Structured Design,一种面向数据流的方法,它以 SRS和 SA 阶段所产生的 DFD 和数据字典等文档为基础,是一个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的过程。SD 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软件设计成由相对独立且具有单一功能的模块组成的结构,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其中概要设计又称为总体结构设计

在 SD 中,需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高内聚,低耦合

2.面向对象设计

面向对象设计 (OOD) 是 OOA 方法的延续,其基本思想包括抽象、封装和可扩展性,其中可扩展性主要通过继承和多态来实现。

常用的 OOD 原则包括:

单职原则:设计功能单一的类。本原则与结构化方法的高内聚原则是一致的

开闭原则: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封闭

李氏替换原则: 子类可以替换父类

依赖倒置原则:要依赖于抽象,而不是具体实现:要针对接口编程,不要针对实现编程。

接口隔离原则:使用多个专门的接口比使用单一的总接口要好组合重用原则: 要尽量使用组合,而不是继承关系达到重用目的。

迪米特原则(最少知识法则):一个对象应当对其他对象有尽可能少的了解。本原则与结构化方法的低耦合原则是一致

3.设计模式

根据目的和用途不同,设计模式可分为创建型Creational) 模式、结构型 (Structural) 模式和行为型 (Behavioral) 模式三种:

1创建型模式主要用于创建对象,包括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和建造者模式等

2结构型模式主要用于处理类或对象的组合,包括适配器模式、桥接模式、组合模式、装饰模式、外观模式、享元模式和代理模式等

3行为型模式主要用于描述类或对象的交互以及职责的分配,包括职责链模式、命令模式、解释器模式、迭代器模式、中介者模式、备忘录模式、观察者模式、状态模式、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访问者模式等

(理解:设计模型:创建、结构、行为)

5.1.4 软件实现

1.软件配置管理

软件配置管理活动包括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软件配置标识、软件配置控制、软件配置状态记录、软件配置审计、软件发布管理与交付等活动。

2.软件编码

所谓编码就是把软件设计的结果翻译成计算机可以“理解和识别”的形式一-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程序作为软件工程的一个步骤,编码是设计的自然结果,因此,程序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软件设计的质量。但是,程序设计语言的特性和编码途径也会对程序的可靠性、可读性、可测试性和可维护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3.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验证软件是否满足软件开发合同或项目开发计划、系统/子系统设计文档、SRS、软件设计说明和软件产品说明等规定的软件质量要求。通过测试发现软件缺陷,为软件产品的质量测量和评价提供依据。

软件测试方法可分为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

1静态测试是指被测试程序不在机器上运行而采用人工检测和计算机辅助静态分析的手段对程序进行检测。静态测试包括对文档的静态测试和对代码的静态测试。对文档的静态测试主要以检查单的形式进行,而对代码的静态测试-般采用桌前检查 (Desk Checking)、代码走查和代码审查。经验表明,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发现 30%~ 70% 的逻辑设计和编码错误。

2动态测试是指在计算机上实际运行程序进行软件则试,一般采用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方法。白盒测试也称为结构测试,主要用于软件单元测试它的主要思想是,将程序看作是一个透明的白盒,测试人员完全清楚程序的结构和处理算按照程序内部逻辑结构设计测试用例,检测程序中的主要执行通路是否都能按预定要求正确工作,

白盒测试方法主要有控制流测试、数据流测试和程序变异测试等。另外,使用静态测合测试。例如,使用人工检查代码的方法来检查代码的逻辑问题,也属白盒测试的范畴。白盒测试方法中,最常用的技术是逻辑覆盖,即使用测试数据运行被测程序考查对程序逻辑的覆盖程度。主要的覆盖标准有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条件/判定覆盖、条件组合覆盖、修正的条件 判定覆盖和路径覆盖等。

黑盒测试也称为功能测试,主要用于集成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中。黑盒测试将程序看作是一个不透明的黑盒,完全不考忐(或不了解》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算法,而只检查程序功能是否能按照 SRS 的要求正常使用,程序是否能适当地接收输入数据并产生正确的输出信息,程序运行过程中能否保持外部信息(例如,文件和数据库等)的完整性等。黑盒测试根据 SRS 所规定的功能来设计测试用例,般包括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判定表、因果图、状态图、随机测试、猜错法和正交试验法

(理解:软件测试:静态、动态)

5.1.5 部署交付

1.软件部署与交付

软件部署与交付是软件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属于软件开发的后期活动,即通过配置、安装和激活等活动来保障软件制品的后续运行。

2.持续交付

持续交付是一系列开发实践方法用来确保让代码能够快速、安全地部署到生产环境中。持续交付是一个完全自动化的过程,业务开发完成的时候,可以做到一键部署。持续交付提供了一套更为完善的解决传统软件开发流程的方案,主要体现在:

在需求阶段,抛弃了传统的需求文档的方式,使用便于开发人员理解的用户故事:

在开发测试阶段,做到持续集成,让测试人员尽早进入项目开始测试;

在运维阶段,打通开发和运维之间的通路,保持开发环境和运维环境的统一

持续交付具备的优势主要包括:

持续交付能够有效缩短提交代码到正式部署上线的时间,降低部署风险:

持续交付能够自动、快速地提供反馈,及时发现和修复缺陷;

持续交付让软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处于可部署的状态;

持续交付能够简化部署步骤,使软件版本更加清晰;

持续交付能够让交付过程成为一种可靠的、可预期的、可视化的过程。

3.持续部署

1)持续部署方案

容器技术日前是部署中最流行的技术

3)部署层次

完整的镜像部署包括三个环节: Build-Ship一Run

Build:跟传统的编译类似,将软件编译形成RPM包或者Jar包

Ship: 则是将所需的第三方依赖和第三方插件安装到环境中:

Run: 就是在不同的地方启动整套环境,

4) 不可变服务器

不可变服务器是一种部署模式,是指除了更新和安装补丁程序以外,不对服务器进行任何更改

5) 蓝绿部署和金丝雀部署

在部署原则中提到两大部署方式为蓝绿部署和金丝雀部署。

蓝绿部署是指在部署的时候准备新旧两个部署版本,通过域名解析切换的方式将用户使用环境切换到新版本中,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快速地将用户环境切回旧版本,并对新版本进行修复和调整。

金丝雀(灰度)部署是指当有新版本发布的时候,先让少量用户使用新版本,并且观察新版本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出现问题,就及时处理并重新发布,如果一切正常,就稳步地将新版本适配给所有的用户。

(理解:持续部署:蓝绿、灰度)

5.1.6 过程管理

1.成熟度模型

image.png

CSMM 模型由 4 个能力域、20 个能力子域、161 个能力要求组成:

治理:包括战略与治理、目标管理能力子域,用于确定组织的战略、产品的方向、组织的业务目标,并确保目标的实现。

开发与交付:包括需求、设计、开发、测试、部署、服务、开源应用能力子域,这些能力子域确保通过软件工程过程交付满足需求的软件,为顾客与利益干系人增加价值

管理与支持:包括项目策划、项目监控、项目结项、质量保证、风险管理、配置管理供应商管理能力子域,这些能力子域覆盖了软件开发项目的全过程,以确保软件项目能够按照既定的成本、进度和质量交付,能够满足顾客与利益干系人的要求

组织管理:包括过程管理、人员能力管理、组织资源管理、过程能力管理能力子域,不软件组织能力进行综合管理

(理解:CSMM模型:治理、开发交付、管理支持、组织管理)

成熟度等级的总体特征

image.png

image.png

(理解:成熟等级:初始级、项目规范级、组织改进级、量化提升级、创新引领级)

5.2 数据工程

5.2.1数据建模

1.数据模型

根据模型应用目的不同,可以将数据模型划分为三类,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1) 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也称信息模型,它是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也就是说,把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对象抽象为某一种信息结构,这种信息结构不依赖于具体的计算机系统,也不对应某个具体的 DBMS,它是概念级别的模型。

2) 逻辑模型

逻辑模型是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确定模型的数据结构,目前主要的数据结构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和对象关系模型。其中,关系模型成为目前最重要的一种逻辑数据模型

3)物理模型

物理数据模型是在逻辑数据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各种具体的技术实现因素,进行数据库体系结构设计,真正实现数据在数据库中的存放。物理数据模型的内容包括确定所有的表和列.定义外键用于确定表之间的关系,基于性能的需求可能进行反规范化处理等内容。在物理实现上的老虑,可能会导致物理数据模型和逻辑数据模型有较大的不同。物理数据模型的目标是如何用数据库模式来实现逻辑数据模型,以及真正地保存数据。物理模型的基本元素包括表、字段、视图、索引、存储过程、触发器等,其中表、字段和视图等元素与逻辑模型中基本元素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理解:数据模型:概念、逻辑、物理

2.数据建模过程

通常来说,数据建模过程包括数据需求分析、概念模型设计、逻辑模型设计和物理模型设计等过程。

(1) 数据需求分析。简单地说,数据需求分析就是分析用户对数据的需要和要求。

(2) 概念模型设计。将需求分析得到结果抽象为概念模型的过程就是概念模型设计,其任务是确定实体和数据及其关联

(3)逻辑模型设计。逻辑模型设计的任务就是将概念模型中实体、属性和关联转换为关系模型结构中的关系模式

(4)物理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考虑的主要问题包括命名、确定字段类型和编写必要的存储过程与触发器等

(理解:数据建模过程: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

5.2.2数据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是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数据标准主要为复杂的信息表达、分类和定位建立相应的原则和规范,使其简单化、结构化和标准化,从而实现信息的可理解、可比较和可共享为信息在异构系统之间实现语义互操作提供基础支撑。数据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元数据标准化、数据元标准化、数据模式标准化、数据分类与编码标准化和数据标准化管理。

1.元数据标准化

元数据最简单的定义是: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 (Data About Data)

2.数据元标准化

数据元是数据库、文件和数据交换的基本数据单元

2)数据元提取

数据元提取是数据元标准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确保数据元具有科学性和互操作性,要采用合理的数据元提取方法。目前常用的数据元提取方法有两种: 自上而下 (Top-Down)提取法和自下而上 (Down-Tp) 提取法

(理解:元数据:关于数据的数据;数据元:数据库、文件和数据交换的基本数据单元;提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3)数据元标准

一般来说,制定一个数据元标准,应遵循若干个基本过程,数据元定制的基本过程

image.png

image.png

3.数据模式标准化

数据模式是数据的概念、组成、结构和相互关系的总称。在数据共享过程中,这种差异对人们进行信息的共享与交换形成了障碍。为了保证能够顺畅进行信息的共享,对特定领域而言,需要一个统一的数据模式作为数据共享与交换的基础。同时也保证该领域的相关人员对统一的数据模型有准确的、无歧义的理解。

4.数据分类与编码标准化

所谓数据分类与编码标准化就是把数据分类与编码工作纳入标准化工作的领域,按标准化的要求和工作程序,将各种数据按照科学的原则进行分类以编码,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注册,以标准的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并在其相应的级别范庸内宣贯和推行

5.数据标准化管理

数据标准化阶段的具体过程包括确定数据需求、制定数据标准、批准数据标准和实施数据标准四个阶段

(1)确定数据需求。本阶段将产生数据需求及相关的元数据、域值等文件。在确定数据需求时应考虑现行的法规、政策,以及现行的数据标准。

(2)制定数据标准。本阶段要处理“确定数据需求”阶段提出的数据需求。如果现有的数据标准不能满足该数据需求,可以建议制定新的数据标准,也可建议修改或者封存已有数据标准.推荐的、新的或修改的数据标准记录于数据字典中。这个阶段将产生供审查和批准的成套建议。

(3)批准数据标准。本阶段的数据管理机构对提交的数据标准建议、现行数据标准的修改或封存建议进行审查。经批准,该数据标准将扩充或修改数据模型。

(4)实施数据标准。本阶段涉及在各信息系统中实施和改进已批准的数据标准。

(理解:数据标准化管理:数据需求、指定数据标准、批准数据标准、实施数据标准)

5.2.3 数据运维

1.数据存储

所谓数据存储就是根据不同的应用环境,通过采取合理、安全、有效的方式将数据保存到物理介质上,并能保证对数据实施有效的访问。

2.数据备份

数据备份是为了防止由于用户操作失误、系统故障等意外原因导致的数据丢失,而将整个应用系统的数据或一部分关键数据复制到其他存储介质上的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当应用系统的数据不可用时,可以利用备份的数据进行恢复,尽量减少损失。

当前最常见的数据备份结构可以分为四种:DAS 备份结构、基于LAN 的备份结构、LANFREE 备份结构和SERVER-FREE 备份结构。常见的备份策略主要有三种,完全备份、差分备份和增量备份

3.数据容灾

根据容灾系统保护对象的不同,容灾系统分为应用容灾和数据容灾两类。应用容灾用于克服灾难对系统的影响,保证应用服务的完整、可靠和安全等一系列要求,使得用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正常的服务,数据容灾则关注于保证用户数据的高可用性,在灾难发生时能够保证应用系统中的数据尽量少丢失或不丢失,使得应用系统能不间断地运行或尽快地恢复正常运行

数据备份是数据容灾的基础。数据备份是数据高可用的最后一道防线,其目的是为了在系统数据崩溃时能够快速恢复数据。

4.数据质量评价与控制

1) 数据质量描述

数据质量可以通过数据质量元素来描述,数据质量元素分为数据质量定量元素和数据质量非定量元素

3) 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数据质量评价程序是通过应用一个或多个数据质量评价方法来完成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分为直接评价法和间接评价法:

直接评价法: 通过将数据与内部或外部的参照信息,如理论值等进行对比。确定数据质量。

间接评价法,利用数据相关信息,如数据只对数据源、采集方法等的描述推断或评估数据质量。

4) 数据质量控制

数据产品的质量控制分成前期控制和后期控制两个大部分。前期控制包括数据录入前的质量控制、数据录入过程中的实时质量控制,后期控制为数据录入完成后的后处理质量控制与评价。

5) 数据清理

数据清理的三个步骤:

数据分析:是指从数据中发现控制数据的一般规则,比如字段域、业务规则等,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定义出数据清理的规则,并选择合适的清理算法

数据检测:是指根据预定义的清理规则及相关数据清理算法,检测数据是否正确,比如是否满足字段域、业务规则等,或检测记录是否重复

数据修正:是指手工或自动地修正检测到的错误数据或重复的记录

(理解:数据清理:数据分析、数据检测、数据修正)

5.2.4数据开发利用

1.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就是将驻留在不同数据源中的数据进行整合,向用户提供统一的数据视图 (一般称为全局模式),使得用户能以透明的方式访问数据。

数据集成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已有数据,在尽量保持其自治性的前提下,维护数据源整体上的一致性,提高数据共享利用效率。

image.png

2.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是指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或“挖掘”知识,即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不知道的、却是潜在有用的知识

3.数据服务

数据服务主要包括数据目录服务、数据查询与浏览及下载服务、数据分发服务

4.数据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 (Data Visualization) 概念来自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主要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为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能进行交互处理,它涉及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视觉及人机交互技术等多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image.png

(理解:数据服务:数据目录服务、数据查询与浏览及下载服务、数据分发服务

5.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 (Information Retrieval)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检索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然后根据用户需求查找出特定信息的技术,所以全称是信息存储与检索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狭义的信息检索仅指用户查找特定信息这部分,即按照用户的检索需求,利用已有的检索工具或数据库,从中找出特定信息的过程。

5.2.5数据库安全

3.数据库安全机制

数据库安全机制是用于实现数据库的各种安全策略的功能集合,正是由这些安全机制来实现安全模型,进而实现保护数据库系统安全的目标。数据库安全机制包括用户的身份认证、右取控制、数据库加密、数据审计、推理控制等内容

5.3系统集成

5.3.1 集成基础

系统集成的内容包括技术环境的集成、数据环境的集成和应用程序的集成

5.3.2网络集成

(1) 传输子系统。传输是网络的核心,是网络信息的“公路”和“血管”。传输线路带宽的高低不仅体现了网络的通信能力,也体现了网络的现代化水平。并且,传输介质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通信的质量,从而直接影响到网络协议。目前主要的传输介质分为无线传输介质和有线传输介质两大类。常用的无线传输介质主要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等,常用的有线传输介质主要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2)交换子系统。网络按所覆盖的区域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由此网络交换也可以分为局域网交换技术、城域网交换技术和广域网交换技术

(理解:传输是网络的核心,是网络信息的“公路”和“血管

5.3.3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处理的主要对象是系统中各种异构数据库中的数据。数据仓库技术是数据集成的关键

1.数据集成层次

数据集成可以分为基本数据集成、多级视图集成、模式集成和多粒度数据集成四个层次

(理解:数据集成:基本数据集成、多级视图集成、模式集成、多粒度数据集成)

2.异构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的目的是为应用提供统一的访问支持,因此集成后的数据必须保证一定的完整性包括数据完整性和约束完整性。

5.3.4软件集成

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有代表性的软件构件标准:公共对象请求代理结构 (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CORBA)、COM、DCOM 与 COM+、NET、J2EE 应用架构等标准。

1.CORBA

OMG 的目的则是为了将对象和分布式系统技术集成为一个可相互操作的统一结构,此结构既支持现有的平台也将支持未来的平台集成。

2.COM

COM 技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即使对象是由不同的开发人员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实现的在开发软件系统时,仍能够有效地利用已经存在于其他已有软件系统中的对象,同时,也要使当前所开后开发其他软件系统时进行重用正发的对象便于今后开发其他软件系统时进行重用

3.DCOM 与 COM+

COM+为 COM 的新发展或 COM 更高层次上的应用,其底层结构仍然以 COM 为基础,乎包容了 COM 的所有内容。COM+ 倡导了一种新的概念,它把 COM 组件软件提升到应用层而不再是底层的软件结构,通过操作系统的各种支持,使组件对象模型建立在应用层上,把所有组件的底层细节留给操作系统。因此,COM+ 与操作系统的结合更加紧密。

4..NET

image.png5. J2EE

J2EE 为搭建具有可伸缩性、灵活性、易维护性的组织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机制。J2EE 的体系结构可以分为客户端层、服务器端组件层、EIB 层和信息系统层

5.3.5 应用集成

从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的角度看,在集成的堆栈上,应用集成在最上层,主要解决应用的互操作性的问题

应用集成或组织应用集成 (EAI) 是指将独立的软件应用连接起来,实现协同工作。借助应用集成,组织可以提高运营效率,实现工作流自动化,并增强不同部门和团队之间的协作对应用集成的技术要求大致有:

具有应用间的互操作性、具有分布式环境中应用的可移植性、具有系统中应用分布的透明性

可以帮助协调连接各种应用的组件有:应用编程接口 (API)、事件驱动型操作、数据映射

5.4 安全工程

5.4.1 工程概述

信息安全系统工程就是要建造一个信息安全系统,它是整个信息系统工程的一部分,而目最好是与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工程同步进行

5.4.2 安全系统

image.png

(1)Y轴是“安全机制”。安全机制可以理解为提供某些安全服务,利用各种安全技术和技巧,所形成的一个较为完善的结构体系。如“平台安全”机制,实际上就是指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应用开发运营的安全平台以及网络安全管理监控系统等。

(2) Y轴是“OSI网终参考模型”。信息安全系统的许多技术、技巧都是在网络的各个层面上实施的,离开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也就失去意义

(3) Z轴是“安全服务”。安全服务就是从网络中的各个层次提供给信息应用系统所需要的安全服务支持。如对等实体认证服务、访问控制服务、数据保密服务等

由XYZ三个轴形成的信息安全系统三维空间就是信息系统的“安全空间”。随着网终由X Y、Z的逐层扩展,安全的内涵也就更丰富,达到具有认证、权限、完这个空间不仅范围逐步加大,整、加密和不可否认大要素,也叫作“安全空间”的五大属性。

2.安全服务

数据保密服务、数据完整性服务、数据源点认证服务安全服务包括对等实体认证服务、禁止否认服务和犯罪证据提供服务等

(1) 对等实体认证服务。对等实体认证服务用于两个开放系统同等层中的实体建立链接或数据传输时,对对方实体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确认,以防假冒。

(2) 数据保密服务。数据保密服务包括多种保密服务,为了防止网络中各系统之间的数拆被截获或被非法存取而泄密,提供察码加密保护。数据保密服务可提供链接方式和无链接方式两种数据保密,同时也可对用户可选字段的数据进行保护

(3) 数据完整性服务。数据完整性服务用以防止非法实体对交换数据的修改、插入、删除以及在数据交换过程中的数据丢失。

(4) 数据源点认证服务。数据源点认证服务用于确保数据发自真正的源点,防止假冒

(5) 禁止否认服务。禁止否认服务用以防止发送方在发送数据后否认自己发送过此数据接收方在收到数据后否认自己收到过此数据或伪造接收数据,由两种服务组成,不得否认发送和不得否认接收。

(6) 犯罪证据提供服务。指为违反国内外法律法规的行为或活动,提供各类数字证据、信息线索等。

5.4.4工程体系架构

1.ISSE-CMM 基础

信息安全系统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Model,ISSE-CMM) 是一和Capabilitv aturit衡量信息安全系统工程实施能力的方法,是使用面向工程过程的一种方法

SSE-CMM 主 要适 用于工程组织(EngineeringOrganizations )、获 取 组织 (AcquiringOrganizations) 和评估组织 (Evaluation Organizations)。

2.ISSE 过程

ISSE 将信息安全系统工程实施过程分解为:工程过程 (Engineering Process)风险过程 (RiskProcess)和保证过程 (Assurance Process) 三个基本的部分

image.png

(理解:信息安全系统工程:工程过程 (Engineering Process)风险过程 (RiskProcess)和保证过程 (Assurance Process)

3.ISSE-CMM 体系结构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理解:ISSE-CMM 体系结构:非正规实施级、规划与跟踪级、充分定义级、量化控制级、持续改进级


5.5本章练习

1.选择题

(1) ___使系统的描述及信息模型的表示与客观实体相对应,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有利于系统开发过程中用户与开发人员的交流和沟通。

A.原型化方法 B.面向对象方法 C.结构化方法 D.面向服务的方法

参考答案:B

(2)关于UML(统一建模语言) 描述中,不正确的是:___

A.UML适用于各种软件开发方法 B.UML适用于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C.行为事物是UML模型中的静态部分 D.UML不是编程语言

参考答案:C

(3)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的主要优点包括___

1符合人类思维习惯 2普适于各类信息系统的开发 3构造的系统复用性好 4适用于任何信息系统开发的全生命周期

A.134 B.123 C.234 D.124

参考答案:B

(4)关于面向对象方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___

A.相比于面向过程设计方法,面向对象方法更符合人类思维习惯

B.封装性、继承性、模块性是面向对象的三大特征

C.面向对象设计中,应把握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

D.使用面向对象方法构造的系统具有更好的复用性

参考答案:B

(5)某行业协会计划开发一个信息管理系统,现阶段用户无法明确该系统的全部功能要求希望在试用后再逐渐改进并最终实现用户需求。则该信息系统应采用的开发方法是___

A.结构化方法 B面向对象方法 C.原型化方法 D.面向服务方法

参考答案:C

(6)软件测试是发现软件错误(缺陷)的主要手段,软件测试方法可分为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其中___属于静态测试。

A.代码走查 B.功能测试 C.黑盒测试 D.白盒测试

参考答案:A

2.案例题

某跨国公司 70% 的收入来源于出售他们国际新闻以及金融信息等基本信息产品。这些产品是通过它的市场显示系统向用户展示的。为改进市场显示系统的可用性,使其能更容易、更方便地满足顾客的要求,公司让小张负责一个最高优先权的项目,任务是改进显示系统的用户界面。为此,小张组建了“可用性小组”。这实际上是一个“虚拟小组”,除包括小张及三名公司成员之外,还包括一些有关的技术公司,如交互图形公司、微软公司的代表。该小组还与 500多名专家保持联系,其中一位是“符号学专家”专门负责把计算机的动作翻译成像 Windows的图标那样的一些符号。该小组并不通过市场调查,去问顾客想要一些什么,而是在他们建立的“可用性实验室”中观察客户们怎样利用公司的显示系统查找他们想要的信息产品。可用性实验室有两个房间,一间给用户们用,用户在公司助理人员的伴随下完成一系列就应用系统的实验。另一间房间被玻璃隔成一些小间,各放有一台显示器,显示内容与用户屏幕上的内容相同,并用可视信号或者是内部通信系统与用户保持联系实验时,要求客户完成一系列的操作。例如,可以要求用户去查询某只股票的价格,画出它在一定期间内走势图,找出一些相关的消息和公司的财务数据。随着用户的操作,可用性小组的人员就在监视器上观察用户在什么地方发生问题,测试出完成每项操作的时间,留意引起用户工作中断的过程。用户操作过程还被录像,从录像带上能够更精确地测量所用的时间。该实验室每个月能完成 100 个用户的三项至四项主要测试。实验室还要去了解公司服务机构接听的用户求助电话,将用户求助问题分为四类,录入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用户遇到的主要问题并设法改进。例如,1994年4月有34%的电话是有关RT 工作站反映出的可用性问题的,进一步分析表明 28% 的电话是关于报价单问题的,于是公司就将报价单在工作站上的显示形式进行了改进。可用性小组最后制定了一系列规范,要求所有公司开发小组开发的软件产品都要经过可用性小组的审查,相同的功能要用相同的图标,图标也必须在可用性小组开发的一系列标准图标集中选用。这些图标,开发小组可以在网络上得到。

问题1:可用性实验室为公司解决了什么问题?

问题 2:上述系统采用了什么开发方法?简述该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步骤?

问题 3:这种开发方法适合于解决哪一类问题?

问题 4:常用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分别具有哪些优缺点?分别适用于哪些场合?

参考答案:

1.可用性实验室即采用了可用性测试法,可用性测试,是通过观察有代表性的用户,完成产品中的各项任务,界定出可用性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为公司解决了发现产品的缺陷和问题、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满意度、减少产品开发成本和时间、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2.主要采用了原型化开发法,原型化基本思想为快速分析,弄清用户的基本信息需求,然后构造原型,在用户使用评价原型后进一步迭代。步骤:快速分析、快速构建、用户评价、产品迭代。

3.适用于用户需求较难定义的、规模较小的系统。

4.结构化方法(SD):即生命周期法、瀑布流法,是一种自项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设计;开发目标清晰化、开发工作阶段化、开发文档规范化、设计方法结构化,开发周期长、难以适应需求变化、很少考虑数据结构,适用于需求比较确定,变化较小,开发难度不大的项目

面向对象分析(OOA):不再明确开发阶段,根据对象开发,与人们习惯的思维方法一致、稳定性好、可复用性好、可维护性好。对系统开发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要求比较高;由于缺乏全局性控制,会造成系统结构不合理、各部分关系失调等问题。适用于开发大型软件产品

原型化方法(PD):根据用户初版需求给出一个 DEMO,在此基础上迭代开发,开发周期短,成本风险低、 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参与程度高、 利于系统移交、运行和维护,开发环境要求高、管理水平要求高,适用于用户需求较难定义的、规模较小的系统

面向服务方法(SOD):微服务开发,每个构件通过接口连接,快速响应需求与环境变化、 提高系统可复用性、 信息资源共享 、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系统架构复杂、开销大,不适用于小型应用程序

三、跋文

本章内容多而杂乱,需要多次看记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目录
相关文章
|
7月前
|
安全 容灾 项目管理
 2023年上半年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综合知识真题与答案解释(1)
 2023年上半年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综合知识真题与答案解释(1)
163 1
|
7月前
|
存储 大数据 物联网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重点内容汇总(第五天)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23 1
|
7月前
|
数据采集 运维 安全
信管第四章---信息系统管理(听课版)
【1月更文挑战第4天】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85 0
|
7月前
|
监控 数据挖掘 测试技术
2023年上半年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___综合知识真题与答案解释(2)
2023年上半年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___综合知识真题与答案解释(2)
95 3
2023年上半年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___综合知识真题与答案解释(2)
|
7月前
|
人工智能 监控 供应链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重点内容汇总(第十三天)
【2月更文挑战第2天】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39 5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重点内容汇总(第十三天)
|
7月前
|
自然语言处理 监控 数据挖掘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重点内容汇总(第十二天)
【1月更文挑战第12天】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09 2
|
7月前
|
监控 安全 数据可视化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重点内容汇总(第十一天)
【1月更文挑战第11天】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52 2
|
7月前
|
数据采集 运维 监控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重点内容汇总(第七天)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61 1
|
7月前
|
监控 安全 数据可视化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重点内容汇总(第六天)
【1月更文挑战第1天】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07 0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重点内容汇总(第六天)
|
7月前
|
数据采集 人工智能 大数据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重点内容汇总(第三天)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6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