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模型采样算法详解

本文涉及的产品
交互式建模 PAI-DSW,5000CU*H 3个月
简介: 采样算法对ChatGPT的文本生成质量至关重要。本文重点讲解ChatGPT中temperature和top_p的采样原理,以及它们对模型输出的影响。帮助大家生成更灵活生动的内容。

ChatGPT模型采样算法详解

ChatGPT所使用的模型——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模型有几个参数,理解它们对文本生成任务至关重要。其中最重要的一组参数是temperaturetop_p。二者控制两种不同的采样技术,用于因果语言模型(Causal language models)中预测给定上下文情景中下一个单词出现的概率。本文将重点讲解temperaturetop_p的采样原理,以及它们对模型输出的影响。

理解因果语言模型中的采样

假设我们训练了一个描述个人生活喜好的模型,我们想让它来补全“我喜欢漂亮的___”这个句子。一般语言模型会按照下图的流程来工作:

ecfe451-Top-KTop-P_Visual_2-svg.png

模型会查看所有可能的单词,并根据其概率分布从中采样,以预测下一个词。为了方便起见,假设模型的词汇量不大,只有:“大象”、“西瓜”、“鞋子”和“女孩”。通过下图的词汇概率我们可以发现,“女孩”的选中概率最高($p=0.664$),“西瓜”的选中概率最低($p=0.032$)。

bar-simple (1).png

上面的例子中,很明显“女孩”最可能被选中。因为人类对于单一问题在心智上习惯采用 “贪心策略”,即选择概率最高的事件。

ecfe451-Top-KTop-P_Visual_2-svg (1).png

永远选择分数或概率最大的token,这种策略叫做“贪心策略”。
贪心策略符合人类的心智,但是存在严重缺陷。

但是上面这种策略用在频繁交互的场景下会有一个显著缺陷——如果我们总是选择最可能的单词,那么这个词会反复不断被强化,因为现代语言模型中大多数模型的注意力只集中在最近的几个词(Token)上。这样生成的内容将非常的生硬和可预测,人们一眼就能看出是机器生成的且一点也不智能。

如何让我们的模型不那么具有确定性,让它生成的内容用词更加活跃呢?为此,我们引入了基于分布采样的生成采样算法。但是传统的采样方法会遇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有5万个候选词(Token),即使最后2.5万个极不可能出现的长尾词汇,它们的概率质量也可能会高达30%。这意味着,对于每个样本,我们有1/3的机会完全偏离原来的“主题”。又由于上面提到的注意力模型倾向于集中在最近出现的词上,这将导致不可恢复的错误级联,因为下一个词严重依赖于最近的错误词。

为了防止从尾部采样,最流行的方法是Top-k采样温度采样

Top-k采样

Top-k采样是对前面“贪心策略”的优化,它从排名前k的token种进行抽样,允许其他分数或概率较高的token也有机会被选中。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抽样带来的随机性有助于提高生成质量。

ab291f6-Top-KTop-P_Visual_4-svg.png

添加一些随机性有助于使输出文本更自然。
上图示例中,我们首先筛选似然值前三的token,然后根据似然值重新计算采样概率。

通过调整k的大小,即可控制采样列表的大小。“贪心策略”其实就是k=1的top-k采样。

3c1b7bd-Top-KTop-P_Visual_5-svg.png

Top-p采样

ChatGPT实际使用的不是Top-k采样,而是其改进版——Top-p采样。

Top-k有一个缺陷,那就是“k值取多少是最优的?”非常难确定。于是出现了动态设置token候选列表大小策略——即核采样(Nucleus Sampling)。下图展示了top-p值为0.9的Top-p采样效果:

7278aed-Top-KTop-P_Visual_6-svg.png

在top-p中,根据达到某个阈值的可能性得分之和动态选择候选名单的大小。

top-p值通常设置为比较高的值(如0.75),目的是限制低概率token的长尾。我们可以同时使用top-k和top-p。如果kp同时启用,则pk之后起作用。

温度采样

温度采样受统计热力学的启发,高温意味着更可能遇到低能态。在概率模型中,logits扮演着能量的角色,我们可以通过将logits除以温度来实现温度采样,然后将其输入Softmax并获得采样概率。

越低的温度使模型对其首选越有信心,而高于1的温度会降低信心。0温度相当于argmax似然,而无限温度相当于于均匀采样。

温度采样中的温度与玻尔兹曼分布有关,其公式如下所示:
$$
\rho_i = \frac{1}{Q}e^{-\epsilon_i/kT}=\frac{e^{-\epsiloni/kT}}{\sum{j=1}^M e^{-\epsilon_j/kT}}
$$
其中 $\rho_i$ 是状态 $i$ 的概率,$\epsilon_i$ 是状态 $i$ 的能量, $k$ 是波兹曼常数,$T$ 是系统的温度,$M$ 是系统所能到达的所有量子态的数目。

有机器学习背景的朋友第一眼看到上面的公式会觉得似曾相识。没错,上面的公式跟Softmax函数$Softmax(z_i) = \frac{e^{zi}}{\sum{c=1}^Ce^{z_c}}$ 很相似,本质上就是在Softmax函数上添加了温度(T)这个参数。Logits根据我们的温度值进行缩放,然后传递到Softmax函数以计算新的概率分布。

上面“我喜欢漂亮的___”这个例子中,初始温度$T=1$,我们直观看一下 $T$ 取不同值的情况下,概率会发生什么变化:

bar-simple (5) (2).png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温度的降低,模型愈来愈越倾向选择”女孩“;另一方面,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布变得越来越均匀。当$T=50$时,选择”西瓜“的概率已经与选择”女孩“的概率相差无几了。

0d8f849-Temperature_Visual_1-svg.png

通常来说,温度与模型的“创造力”有关。但事实并非如此。温度只是调整单词的概率分布。其最终的宏观效果是,在较低的温度下,我们的模型更具确定性,而在较高的温度下,则不那么确定。

典型用例

temperature = 0.0

temperature=0会消除输出的随机性,这会使得GPT的回答稳定不变。

较低的温度适用于需要稳定性、最可能输出(实际输出、分类等)的情况。

temperature = 1.0

temperature=1每次将产生完全不同的输出,且有时输出的结果会非常搞笑。因此,即便是开放式任务,也应该谨慎使用temperature=1。对于故事创作或创意文案生成等任务,温度值设为0.7到0.9之间更为合适。

temperature = 0.75

通常,温度设在0.70–0.90之间是创造性任务最常见的温度。

虽然存在一些关于温度设置的一般性建议,但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作为GPT-3最重要的设置之一,实际使用中建议多一试下,看看不同设置对输出效果的影响。

总结

本文详细为大家阐述了temperaturetop_p的采样原理,以及它们对模型输出的影响。实际使用中建议只修改其中一个的值,不要两个同时修改。

temperature可以简单得将其理解为“熵”,控制输出的混乱程度(随机性),而top-p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候选词列表大小,控制模型所能看到的候选词的多少。实际使用中大家要多尝试不同的值,从而获得最佳输出效果。

另外还有两个参数——frequency_penaltypresence_penalty 对生成输出也有较大影响,请参考《ChatGPT模型中的惩罚机制》

目录
相关文章
|
11天前
|
JSON 自然语言处理 API
|
14小时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算法
【论文阅读-问答】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增强的甲状腺结节计算机辅助诊断模型:CHATGPT风格的助手
【论文阅读-问答】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增强的甲状腺结节计算机辅助诊断模型:CHATGPT风格的助手
12 6
|
2天前
|
算法 调度
考虑需求响应的微网优化调度模型【粒子群算法】【matlab】
考虑需求响应的微网优化调度模型【粒子群算法】【matlab】
|
2天前
|
算法 调度
【免费】基于模型预测算法的含储能微网双层能量管理模型(MATLAB)
【免费】基于模型预测算法的含储能微网双层能量管理模型(MATLAB)
|
4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算法
Python遗传算法GA对长短期记忆LSTM深度学习模型超参数调优分析司机数据|附数据代码
Python遗传算法GA对长短期记忆LSTM深度学习模型超参数调优分析司机数据|附数据代码
|
4天前
|
算法 搜索推荐
R语言混合SVD模型IBCF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研究——以母婴购物平台为例
R语言混合SVD模型IBCF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研究——以母婴购物平台为例
|
4天前
|
存储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R语言贝叶斯Metropolis-Hastings采样 MCMC算法理解和应用可视化案例
R语言贝叶斯Metropolis-Hastings采样 MCMC算法理解和应用可视化案例
|
7天前
|
人工智能 算法 测试技术
论文介绍:进化算法优化模型融合策略
【5月更文挑战第3天】《进化算法优化模型融合策略》论文提出使用进化算法自动化创建和优化大型语言模型,通过模型融合提升性能并减少资源消耗。实验显示,这种方法在多种基准测试中取得先进性能,尤其在无特定任务训练情况下仍能超越参数更多模型。同时,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创建具有文化意识的日语视觉-语言模型。然而,模型融合可能产生逻辑不连贯响应和准确性问题,未来工作将聚焦于图像扩散模型、自动源模型选择及生成自我改进的模型群体。[论文链接: https://arxiv.org/pdf/2403.13187.pdf]
110 1
|
12天前
|
算法 数据可视化 前端开发
r语言有限正态混合模型EM算法的分层聚类、分类和密度估计及可视化(下)
r语言有限正态混合模型EM算法的分层聚类、分类和密度估计及可视化
|
12天前
|
算法 数据可视化 数据挖掘
r语言有限正态混合模型EM算法的分层聚类、分类和密度估计及可视化(上)
r语言有限正态混合模型EM算法的分层聚类、分类和密度估计及可视化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