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PS架构深入理解8-向MIPS移植软件之大小端模式

简介: MIPS架构深入理解8-向MIPS移植软件之大小端模式
  • 1 MIPS架构移植软件时常见的问题
  • 2 什么是字节序:WORD、BYTE和BIT
  • 2.1 位、字节、字和整形
  • 3 软件和字节序
  • 3.1 可移植性和字节序
  • 4 硬件和字节序
  • 4.1 建立连接字节序不一致的总线
  • 4.2 建立字节序可配置的连接
  • 4.3 对字节序问题的一些错误认知
  • 5 在MIPS架构上编写支持任意字节序的软件
  • 6 可移植性和大小端无关代码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牛顿


科学巨匠尚且如此,何况芸芸众生呢。我们不可能每个软件都从头开始搞起。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利用已有的软件,不管是应用软件,还是操作系统。所以,对于MIPS架构来说,完全可以把在其它架构上运行的软件拿来为其所用。

但是,这是一个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的工作。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你要采用的软件,其可移植性比较好的话,可能只需要使用支持MIPS架构的编译器重新编译一遍就可以了;如果程序只是为特定的硬件平台编写的话(大部分嵌入式软件都是如此),可能处处是坑。而像Linux系统,在编写应用或者系统软件的时候,一般都会考虑可移植性。所以说,基于Linux的软件一般都可以直接编译使用。但是,像现在流行的一些实时操作系统,比如、μC/OSFree-RTOSRT-Thread或其它一些基于微内核的系统,它们的程序一般不通用,需要修改才能在其它平台上运行。

而且,越往底层越难移植,几乎所有嵌入式系统上的驱动程序都不能直接使用。而且,嵌入式系统软件通常好几年才会发生一次重大设计更新,所以,如果坚持考虑软硬件上的接口兼容并不合理,尤其是考虑到成本效益的时候。

本文就是总结一些在移植代码或者编写代码时,应该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些点。

虽说本文主要以MIPS架构为主线进行讲解,但是其中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对其它架构同样适用。我们应该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1 MIPS架构移植软件时常见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

  1. 大小端
    计算机的世界分为大端(big-endian)和小端(little-endian)两个阵营。为了二者兼容,MIPS架构一般都可以配置到底使用大端还是小端模式。所以,我们应该彻底理解这个问题,不要在这个问题上栽跟头。
  2. 内存布局和对齐
    大部分时候,我们可以假定C声明的数据结构在内存中的布局是不可移植的。比如,使用C的结构体表示从输入文件或者网络上接收的数据的时候。还有,对于指针或者union型数据,通过不同方法引用的时候,也会存在风险。但是,内存布局还与一些其它的约定有关(比如寄存器的使用,参数传递和堆栈等)。
  3. 管理Cache
    对于嵌入式系统来说,大部分时候采用的都是微处理器,可能并没有实现硬件Cache。但是,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现在的高端工业处理器一般都带有Cache,只是对于系统软件来说是不可见而已(比如,大部分处理器把Cahce可能带有的副作用都由硬件进行处理,软件不需要管理)。但是,大部分MIPS架构的CPU为了保持硬件的简单,而将一些Cache的副作用暴漏给软件,需要软件进行处理。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们后面会进行阐述。
  4. 内存访问序
    在大部分的嵌入式或者消费电子产品中,一般都挂载了许多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一般通过一条总线,比如PCIe总线、AHB总线、APB总线等进行通信。虽然方便了我们对系统进行扩展,但是也带来了不可预知的问题。比如,CPU和I/O设备之间的信息需要缓存处理,招致不可见的延时;或者它们被拆分成几个数据流,扔到总线上,但是对于到达目的地的顺序却没有保障。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们后面会进行阐述。
  5. 编程语言
    对于语言,当然大部分时候使用C语言了。但是,对于MIPS架构来说,有些事情可能使用汇编语言编写更好。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主要涉及inline汇编、内存映射I/O寄存器和MIPS架构可能出现的各种缺陷。


2 什么是字节序:WORD、BYTE和BIT


WORD最早是由Danny Cohen在1980年引入计算机科学的。在他的文章中,以其独有的幽默和智慧指出,通信系统分为两大阵营,分别是字节寻址访问和整数寻址访问。

在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中,little-endians派和big-endians派就如何吃一个煮熟的鸡蛋展开了一场战争。斯威夫特讽刺的是18世纪的宗教争端问题,双方都不知道他们的分歧是完全武断的。科恩的笑话很受欢迎,这个词也就流传了下来。这个问题不仅仅体现在通信上,对于代码的可移植性也有影响。

计算机程序总是在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序列:迭代字符串中的字符,数组中的WORD类型元素,以及二进制表示的BIT位。C程序员普遍认为,所有这些变量以字节为单位在内存中顺序排列的-比如,memcpy()函数能够复制任何数据,不论什么数据类型。而且,使用C语言编写的I/O系统也将I/O操作以字节进行建模,你才能够使用read()和write()之类的函数读写包含任何数据类型的内存块。

这样,一个计算机写数据,另一个计算机读数据。那么,我们不禁想,第二台计算机是如何理解第一台计算所写的数据的呢?

另外,我们不止一次地被提醒,要小心数据填充和对齐。因为这对于数据搬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因为填充的原因,想要完整准确地传递float型数据就变得很难,所以,浮点数据存在精度问题。但是,我们期望至少能够正确表述整形数据,而”字节序”就是个拦路虎。比如说,一个32位整型数,用16进制进行表示为0x12345678,而读进来却为0x78563412,发生了字节交换。想要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追溯一下字节序的发展历史。


2.1 位、字节、字和整形


我们知道一个32位的int型数据,是由32个比特位组成的,它们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意义,就像我们熟悉的10进制那样,每一位分别表示、…以此类推,对于二进制,bit0代表1,bit1代表2,bit3代表4,bit4代表8,…。对于一个可以按字节访问的内存来说,32位整数占据4个字节。如何从比特位的视角表述整形数,有两种选择:一派,将低有效位(LS)放在前,也就是存储在内存的低地址里;而另一派,将高有效位(MS)放在前。科恩将其分别称为小端和大端。最早的时候,DEC的微型计算机是小端,而IBM的大型机是大端。彼时,两个阵营互不妥协。

有一个细节需要特殊提一下,大小端字节序的问题只有能够按字节访问的时候才会有。1960年代之前的电脑都是按照WORD大小进行组织:包括指令,整型数和内存宽度都是WORD大小。所以,不存在字节序的大小端问题。

我们在读写10进制数据的时候,习惯于从左到右,高有效位在左,低有效位在右。BYTE最早引入计算机,是为了方便将CHAR型字符打包成WORD,然后进行数据的交互。1970年代,一位IBM的老工程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研究大量的内存dump列表,每个WORD大小的数据代表一组字符。这样看起来,使用小端字节序没有必要。大端字节序更有利于使用和阅读。但是,将数字的高有效位写在左端,字节顺序也是自左向右增加,这样和从右到左对bit位进行编号的行为不一致。于是,IBM将一个高有效位标记为bit0。看起来如下图所示:

640.png


但是,根据数据的算术意义对bit位进行编号更自然,也就是说,标记为N的bit位,其算术意义就是2^N。这样,就可以把bit0-7存储在字节0中。显然,这种方式就变成了小端模式。显然,这种方式不利于阅读,但是对于习惯于将内存看成是一个字节型的大数组的人来说,就会非常有意义。

640.png


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两幅图中,内容都是相同的,只是最高有效位(MS)和最低有效位(LS)进行了互换,当然,bit位的顺序也发生了互换。IBM主导的大端模式,看到的是被分割成字节的WORD;而Intel主导的小端模式看到的是构建WORD的字节序列。毋庸置疑的是,对于不同的人群,它们都非常有用。它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就看你怎么选择了。

让我们回到上面的问题。假设一个16进制类型的数据0x12345678,二进制形式为00010010 00110100 01010110 01111000。如果传送给一个具有相反字节序的系统,你肯定期望看到所有的位是相反的:00011110 01101010 00101100 01001000,16进制为0x1E6A2C48。但是,为什么我们上边却说是0x78563412

的确,在某些情况下完全可以实现上面的位反转:有些通讯链路先发送最高有效位,另一些则先发送最低有效位。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更多地使用8位的字节作为计算机内部和计算机通信系统的基本单元。通常,通信系统使用字节构建消息流,由硬件决定哪一位首先被发送出去。

与此同时,每个微控制器系统都使用8位宽的外设控制器(更宽的控制器是为高端设备预留的),这些外设一般都使用8位端口,bit0-bit7,最高有效位是bit7。对此,没有任何争议,每个字节都采用小端字节序。从那以后,一直保持到现在。

而早期的微处理器系统,都是8位CPU,使用8位总线和一个8位的内存进行通信,所以,根本不存在字节序问题。Intel的8086是一个16位的小端系统。当摩托罗拉在1978年左右推出68000微处理器时,他们推崇IBM的大型机架构。不管是处于对IBM的敬仰,还是为了区别于Intel,他们选择了大端模式。但是,它们无法违反8位外设控制器的习惯,于是,每一个8位的摩托罗拉的外设通过交错的数据总线与68000进行连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收到0x78563412数据的原因。于是,68000家族系列使用如下图所示的字节序:

640.png


68000及其后继产品被大多数成功的UNIX服务器和工作站所使用(尤其是SUN公司)。所以,当MIPS架构和其它RISC指令集架构的CPU在1980年代出现时,他们的设计者为了兼容大小端字节序,都设置了配置选项,可以自由选择使用大小端模式。但是,从68000开始,大端模式就指68000风格的大端字节序,其bit位和字节序相反。当你配置MIPS架构CPU为大端模式时,就如上图所示。

选择不同的大小端模式,可能会影响你阅读CPU和寄存器手册。尤其是对于位操作指令,向左移动和向右移动的区别,位操作指令的参数位置等。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大小端字节序对于软硬件的影响分为2类:软件的话,比如移植软件和数据通信;硬件的话,如不兼容子系统和总线之间的连接问题。对此,我们分别进行阐述。


3 软件和字节序


对于软件来说,字节序的定义如下:如果CPU或编译器中,一个整型数的最低寻址字节存储的是最低8位,那么就是小端模式;如果最低寻址字节存储的是最高8位,那么就是大端模式。可以通过下面的代码,验证你的CPU是大端还是小端模式。

#include <stdio.h>
main ()
{
    union {
        int     as_int;
        short   as_short[2];
        char    as_char[4];
    } either;
    either.as_int = 0x12345678;
    if (sizeof(int) == 4 && either.as_char[0] == 0x78) {
        printf ("Little endian\n");
    }
    else if (sizeof(int) == 4 && either.as_char[0] == 0x12) {
        printf ("Big endian\n");
    }
    else {
        printf ("Confused\n");
    }
}

严格说来,软件字节序是编译器工具链的一个属性。只要你愿意,可以产生任何字节序的代码。但是对于像MIPS架构这样的可字节寻址的CPU,内部使用32位算术运算,这会导致硬件效率降低;因此,我们接下来,主要谈论的是CPU的字节序。

当然了,内存地址空间中字节布局的问题也同样适用于其它数据类型。比如浮点数据类型,文本字符串,甚至是机器指令的32位操作码。对于这些非整型数据类型来说,算术意义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

当软件要处理的数据类型大于硬件能够管理的数据类型时,字节序问题完全就成为软件的一种约定了,可以是任何字节序。当然了,最好还是与硬件本身的约定保持一致。


3.1 可移植性和字节序


只要应用程序不从外界获取数据,或避免使用不同的整型数据类型访问同一个数据块(如上面我们故意那样做的那样),CPU的字节序对你的应用程序就是不可见的。也就是说,你的代码是可移植的。

但是,应用程序不可能接受这些限制。你可能必须处理外部发送过来的数据,或者需要把硬件寄存器映射到内存上,便于访问。不管哪种应用,你都需要准确知道编译器如何访问内存。

这好像没有什么,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字节序是最容易混淆的,因为很难描述这个问题。大小端两种方案起源于勾画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它们在各自的视角都没有什么问题。

如上所述,大端模式通常围绕WORD来组织其数据结构。如下图1所示。虽然按照IBM约定,将最高有效位(MS)标记为位0更为美观,但是,现在已经不在那样做了。


640.png


640.png

而小端模式更主要从软件方面抽象数据结构,将计算机的内存视为一个字节类型的数组。如上图2所示。小端模式没有将数据看作是数值型的,所以倾向于把低有效位存放在左边。

所以,软件大小端的字节序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习惯的问题:究竟习惯于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对bit位进行编号。每个人的习惯不同,这也是字节序问题容易混淆的根源。


4 硬件和字节序


前面我们已经看见,CPU内部的字节序问题,只有在能够同时提供WORD字长的数据和按字节访问的内存系统中才会出现。同样,当系统与具有多字节宽度的总线进行连接时,也会存在字节序问题。

当通过总线传输多个字节数据时,数据中的每个字节都有自己的存储地址。如果总线上传输数据的低地址字节,被编为低编号,那么这条总线就是小端模式;反之,如果使用高编号对数据的低地址字节进行编号,那么就是大端模式总线。

可字节寻址的CPU,在它们传送数据的时候会声明是大端还是小端字节序。英特尔和DEC的CPU是小端模式;摩托罗拉680x0和IBM的CPU是大端模式。MIPS架构CPU可以支持大小端两种模式,需要上电时进行配置。许多其它RISC指令集架构的CPU也都遵循MIPS架构的思路,选择大小端可配置的方式:这在使用一个新的CPU替换已经存在的系统时是个优点,如果旧系统遵循小端模式,新的CPU也配置为小端模式;反之亦然。

假设硬件工程师按照比特位的顺序把系统串联在一起,这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你的系统包含总线、CPU和外设,而它们的字节序不匹配时,会很麻烦。只能哪种方式更简单一些,使用哪一种。

  • 位顺序一致/字节序被打乱
    很显然,设计者可以按照位顺序的方式,把两条总线接到一起。这样,每个WORD的位顺序没有变化,但是位编号和字节是不同的,那么,两边内存中的字节序列也是不同的。
    任何小于总线宽度或没有按照总线宽度进行排列的数据,在总线上传输时,都会被破坏顺序,并按照总线宽度发生字节交换。这看上去要比软件问题严重。软件产生错误字节序的数据,根据数据类型仍能找到,因为没有破坏数据类型的边界;这是这个数据已经没有意义。但是,硬件却会打乱数据类型的边界(除非,数据恰好以总线宽度对其)。
    这儿有一个问题。如果通过总线接口进行传输的数据,总是按照WORD大小对齐,然后按照比特位的编号进行接线,那么就会隐藏大小端字节序的问题。也就避免了软件再对其进行转换。但是,硬件工程师很难知道,设计的系统上的接口以后会传输什么数据。所以,应该小心应对这个问题。
  • 字节地址一致/整数被打乱
    设计者可以按字节地址进行连线,也就是保证两端的相同字节存储在相同的地址。这样,字节通道内的比特位的顺序必然不一致。至少,整个系统可以把数据看作字节数组,只是数组元素的比特位是相反的。

对于大多数情况下,字节地址乱序副作用更明显。所以,我们推荐使用“字节地址一致”方法进行连线。因为在处理、传输数据时,程序员更希望将内存看作为字节数组。其它数据类型一般也是据此构建的。

不幸的是,有时候使用位编号一致,好像在原理图上更为自然。想要说服硬件工程师修改他们的原理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哦。这个大家都懂的😀!!!

并不是每个系统内的连接都很重要。假设,我们有一个32位地址范围内的内存系统,直接与CPU相连。CPU的接口可以不包含字节寻址,只需将地址总线上的低2位置0即可。与此相反的是,大部分CPU使能字节存取。在内部,CPU将每个字节通道和内存中的字节地址相关联。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无论连线如何,内存系统都不受影响。内存按照任何一种连线被写入,只要再按照同样的方式读取出来就可以。虽然,大部分情况下,内存一般都继承了CPU的大小端模式。但是,这个连接无关于字节序1

但是,上面的例子是个陷阱,千万不要以为简单的CPU/RAM架构不存在大小端的字节序问题。下面我们列举在构建内存系统时不能忽略CPU字节序问题的情况:

  • 如果你的系统使用的是预先烧录到ROM内存中的固件时,硬件地址总线和字节数据通道与系统的连接方式必须与ROM编程时假设的方式是一致的。通俗的讲,现在是ROM,程序数据是预先写入到ROM中的,也就是大小端方式固定了,那么它与系统总线的连接必须是一致的大小端方式。尤其是对于指令来说,这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取出的指令中操作码的字节序。
  • 使用DMA直接传输数据到内存中时,字节序就很重要。
  • 当CPU没有使能字节地址寻址,而使用一个字节大小的码表示该字节在WORD地址中的位置时(这在MIPS架构CPU中很常见),那么硬件必须能够正确解析CPU想要读写的是哪个字节,也就是必须知道CPU正在使用的大小端模式。这个需要仔细阅读芯片手册。

下面我们将分析硬件工程师如何构建一个字节地址一致的系统。


4.1 建立连接字节序不一致的总线


假设我们有一个64位的CPU,配置为大端模式,将其与一个小端模式的32位PCI总线相连。下图展示了如何连线,以获得CPU和PCI两端看上去都一致的字节地址。

因为CPU是64位,而PCI总线是32位,所以,根据32位WORD宽的地址中的bit2,将64位总线分成两组,与32位PCI总线进行连接。比特位1和比特位0是每个WORD中的其中一个字节地址。CPU的64位总线是大端模式,高编号的位携带的是低地址,这个从字节通道的编号能够看出来。

640.png


4.2 建立字节序可配置的连接


上面的方法毕竟是固定的,一旦完成硬件设计就无法改动了。如果我们想要实现一个类似于总线开关设备,用它进行切换,让CPU既可以工作在大端模式,也可以工作在小端模式,如下图所示。

在这儿,我们称这个总线开关设备为字节通道交换器,而不是字节交换器。主要是想强调这个设备不管是开,还是关,都不会影响传输数据的大小。有了这个设备,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认为关闭或者打开它,存取字节一致或者不一致的数据。


640.png

字节通道交换器所做的就是无论你的CPU设置为大端模式还是小端模式,CPU和不匹配的外设总线或设备之间,数据总能按照想要的序列进行交换。

正常情况下,在CPU和内存之间不需要添加字节通道交换器。因为它们之间的连接本身就是快速且是并联的,添加字节通道交换器的代价比较昂贵。

综上所述,我们将CPU和内存视为一个整体。然后,在CPU和系统其它部分之间增加一个字节通道交换器。这样,无论CPU配置成什么工作模式,字节序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4.3 对字节序问题的一些错误认知


每当遇到大小端的字节序问题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个问题可能是一个硬件缺陷。然而,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简单。比如下面的2个例子,有时候必须需要编程人员的干预。

  • 可配置的I/O控制器:
    一些新的I/O设备和系统控制器本身就可以自由配置成大端或者小端模式。想要使用这些特性之前,必须仔细阅读芯片手册。尤其是,可以使用跳线帽进行选择时,而不是固定在某种工作模式下时。
    这些特性一般在大块数据传输时使用,其余的字节序问题,比如访问位编码的设备寄存器或者共享内存的控制位等问题,留给编程人员进行单独处理。
  • 可以根据传输类型进行字节交换的硬件:
    如果你正在尝试设计一些字节交换硬件,意图解决整个问题。可以肯定的告诉你,这条路行不通。软件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可以一劳永逸的硬件解决方案。比如,一个实际系统中的许多传输都是以数据高速缓存作为单位的。他们可能包含不同大小和对其格式的任意数据组合。可能无法知道数据的边界在哪里,也就意味着没有办法确定所需的字节交换配置。

有条件的字节交换除了增加混乱之外,没有什么多大用处。除了无条件的字节通道交换器之外,任何做法都是用来骗人的东西。


5 在MIPS架构上编写支持任意字节序的软件


你可能会想,我是否可以写一个正确运行在MIPS CPU上的程序,不论它被配置为大端模式,还是小端模式。或者编写一个可以运行在任意配置的板子上的驱动程序。很遗憾,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最多也就是在引导程序中的某一小部分里可以这样写。下面是一些指导原则。

MIPS架构指令集中能够实现字节加载的指令如下所示:

lbu t0, 1(zero)

上面这条语句的作用是:取字节地址1处的字节,加载到寄存器t0的最低有效位上(0-7),其余部分填充0。这条指令本身描述是与字节序无关的。但是,大端模式下,数据将从CPU数据总线的位16-23进行读取;小端模式下,将从CPU数据总线的位8-15位进行加载。

MIPS CPU内部,有个硬件单元负责把有效的字节从它们各自的字节通道中,加载到内存寄存器的正确位置上。这个负责操纵数据加载的硬件逻辑能够适应所有的加载大小、地址和对齐方式的组合(包括load/store和左右移位指令等)。

正是这个特性使得MIPS CPU能够配置大小端工作模式。当你重新配置MIPS CPU的字节序时,正是改变了这个操纵数据加载的硬件逻辑单元的行为。

为了配合CPU大小端的可配置性,大部分的MIPS工具链都能够在编译flag中添加一个选项,编译产生任何字节序的代码。

如果你设置了MIPS架构的CPU与系统不匹配的字节序,将会发生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比如,软件可能会迅速崩溃,因为对于字节的读取可能会获取垃圾数据。在重新配置CPU的同时,最好重新配置解码CPU的时钟逻辑[^5]。

我们这儿选择位编号一致的方法,而不是字节地址一致的方法。之所以选择位编号一致的方法是因为,MIPS的指令都是按位进行编码的(32位指令集宽度)。这样的话,存放代码指令的ROM,不管是大端模式的CPU,还是小端模式的CPU都有意义。从而,可以共享这段引导程序。这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果ROM包含非32位对齐的任何数据都将会被打乱。许多年前,Algorithmics公司的MIPS主板的ROM中,就使用了这种适应大小端模式的代码检测,主ROM程序是否与CPU的大小端模式匹配,如果不匹配,就会打印下面的帮助信息:

Emergency - wrong endianness configured.

单词Emergency被存放在一个C字符串中。现在,我们已经能够理解为什么ROM程序的开头,往往会有下面这么几行奇幻的代码了。

.align 4
.ascii "remEcneg\000\000\000y"

上面定义了一个文本字符串Emergency,包含标准C的终止符null和2个字节的填充。下图以大端模式为视角,展示了这个单词在内存中的布局。如果使用了小端模式,就会打印上面的帮助信息。

640.png


通过上面的示例,我们可以看出编写适应大小端模式的代码是可能的。但是,要注意当把代码加载到ROM中时,加载工具应该区分大端模式和小端模式,确保能够把数据写入到正确的位置上。


6 可移植性和大小端无关代码


如果确实需要编写支持大小端模式的代码,用于方便移植(笔者在移植函数库libmath的时候,就看到这样的代码)。可以按照下面的代码模板进行编写。通常,大部分的MIPS工具链定义BYTE_ORDER作为字节序选择的宏选择开关。

#if BYTE_ORDER == BIG_ENDIAN
/* 大端模式版本代码... */
#else
/* 小端模式版本代码... */
#endif

如果确实需要,你可以选择使用上面的模板编写不同的分支,分别处理大端模式和小端模式的代码。但是,还是尽量编写与字节序无关的代码,CPU处于哪种模式下,就编写哪种模式下的代码。

所有从外部数据源或设备接收数据的引用都有潜在的字节序问题。但是,根据系统的布线方式,你能够生成双向工作的代码。在不同的字节序之间接线只有两种方式:一种保持字节地址不变,另一种保持位编号不变。在系统特定范围内访问具体的外设寄存器,字节序可以保持与二者之一保持一致。

如果你的外设通常被映射为字节地址兼容,那么你应该按照字节操作进行编程。如果为了效率或者处于不得已,想要一次传输多个字节,你需要编写根据字节序进行打包和解包的代码。

如果你的外设与32位WORD兼容,通常按照总线宽度进行读写操作。那就是32位或64位的读写操作。

相关文章
|
5天前
|
缓存 负载均衡 JavaScript
探索微服务架构下的API网关模式
【10月更文挑战第37天】在微服务架构的海洋中,API网关犹如一座灯塔,指引着服务的航向。它不仅是客户端请求的集散地,更是后端微服务的守门人。本文将深入探讨API网关的设计哲学、核心功能以及它在微服务生态中扮演的角色,同时通过实际代码示例,揭示如何实现一个高效、可靠的API网关。
|
1月前
|
分布式计算 Kubernetes Hadoop
大数据-82 Spark 集群模式启动、集群架构、集群管理器 Spark的HelloWorld + Hadoop + HDFS
大数据-82 Spark 集群模式启动、集群架构、集群管理器 Spark的HelloWorld + Hadoop + HDFS
148 6
|
1月前
|
缓存 监控 API
探索微服务架构中的API网关模式
【10月更文挑战第5天】随着微服务架构的兴起,企业纷纷采用这一模式构建复杂应用。在这种架构下,应用被拆分成若干小型、独立的服务,每个服务围绕特定业务功能构建并通过HTTP协议协作。随着服务数量增加,统一管理这些服务间的交互变得至关重要。API网关作为微服务架构的关键组件,承担起路由请求、聚合数据、处理认证与授权等功能。本文通过一个在线零售平台的具体案例,探讨API网关的优势及其实现细节,展示其在简化客户端集成、提升安全性和性能方面的关键作用。
72 2
|
1月前
|
分布式计算 资源调度 Hadoop
大数据-80 Spark 简要概述 系统架构 部署模式 与Hadoop MapReduce对比
大数据-80 Spark 简要概述 系统架构 部署模式 与Hadoop MapReduce对比
64 2
|
1月前
|
存储 缓存 监控
探索微服务架构中的API网关模式
【10月更文挑战第1天】探索微服务架构中的API网关模式
92 2
|
13天前
|
缓存 监控 API
探索微服务架构中的API网关模式
随着微服务架构的兴起,API网关成为管理和服务间交互的关键组件。本文通过在线零售公司的案例,探讨了API网关在路由管理、认证授权、限流缓存、日志监控和协议转换等方面的优势,并详细介绍了使用Kong实现API网关的具体步骤。
34 3
|
13天前
|
存储 缓存 监控
探索微服务架构中的API网关模式
探索微服务架构中的API网关模式
32 2
|
2月前
|
JSON 监控 安全
探索微服务架构中的API网关模式
【9月更文挑战第22天】在微服务架构的海洋中,API网关如同一位智慧的守门人,不仅管理着服务的进出,还维护着整个系统的秩序。本文将带你一探究竟,看看这位守门人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为何成为现代云原生应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流量控制到安全防护,再到服务聚合,我们将一起解锁API网关的秘密。
|
3月前
|
分布式计算 负载均衡 API
微服务架构设计原则与模式
【8月更文第29天】随着云计算和分布式计算的发展,微服务架构已成为构建大型复杂应用的一种流行方式。这种架构模式将单个应用程序分解成一组小型、独立的服务,每个服务运行在其自己的进程中,并通过轻量级机制(通常是HTTP资源API)进行通信。本文将探讨微服务架构的基本设计原则、常用模式以及如何有效地划分服务边界。
324 3
|
3月前
|
C# 微服务 Windows
模块化革命:揭秘WPF与微服务架构的完美融合——从单一职责原则到事件聚合器模式,构建高度解耦与可扩展的应用程序
【8月更文挑战第31天】本文探讨了如何在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WPF)应用中借鉴微服务架构思想,实现模块化设计。通过将WPF应用分解为独立的功能模块,并利用事件聚合器实现模块间解耦通信,可以有效提升开发效率和系统可维护性。文中还提供了具体示例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事件聚合器进行模块间通信,以及如何利用依赖注入进一步提高模块解耦程度。此方法不仅有助于简化复杂度,还能使应用更加灵活易扩展。
9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