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散列表理解
散列表的英文叫“Hash Table”,我们平时也叫它“哈希表”或者“Hash 表”,散列表用的是数组支持按照下标随机访问数据的特性,所以散列表其实就是数组的一种扩展,基于数组演化而来。
散列表是通过散列函数将“关键字”(键 key
)映射为数组下标,并将数据存储在数组下标对应的位置中。当我们按照“关键字”(键)查询元素时,我们再用同样的散列函数,将“关键字”(键 key
)转化数组下标,从对应的数组下标的位置取数据(“散列值” Hash
值)。
Hash 函数计算所得到的 Hash 值本质是一个索引(数组下标),并不代表索引下所存储的数据。
映射过程如下图所示:
因此,我们可以使用散列函数和数组创建散列表( hash table) 的数据结构。散列表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种包含额外逻辑的数据结构。数组和链表都是被直接映射到内存,但散列表更复杂,它使用散列函数来确定元素的存储位置。
一般不需要我们自己实现散列表结构,任一优秀的语言都提供了散列表实现。比如 Python
提供的散列表实现为字典,你可使用函数dict()
来创建散列表。C++
中的关联容器 map
或者 set
。map
使用如下:
map<string, int> word_count; 复制代码
二,散列函数
散列函数,顾名思义,它是一个函数。我们可以把它定义成 hash(key)
,其中 key
表示元素的键值,hash(key)
的值表示经过散列函数计算得到的散列值。
散列函数设计的三个基本要求:
- 散列函数计算得到的散列值是一个非负整数(如
uint
类型。数组下标是从0
开始的,所以散列函数生成的散列值也要是非负整数。); - 如果 key1 = key2,那 hash(key1) == hash(key2);
- 如果 key1 ≠ key2,那 hash(key1) ≠ hash(key2)(如果相等,则发生散列冲突/哈希冲突)。
第三个要求看起来合情合理,但是在真实情况下,要想找到一个不同的 key
对应的散列值都不一样的散列函数,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像业界著名的 MD5、SHA、CRC
等哈希算法,也无法完全避免这种散列冲突。而且,因为数组的存储空间有限,也会加大散列冲突(即即存在多个 key
指向同一个索引。)的概率。
三,散列冲突
再好的散列函数也无法避免散列冲突。那究竟该如何解决散列冲突问题呢?我们常用的散列冲突解决方法有两类,开放寻址法(open addressing)和链表法(chaining)。
3.1,开放寻址法
开放寻址法的核心思想是,如果出现了散列冲突,我们就重新探测一个空闲位置,将其插入。空闲位置探测的方法有 3
种,第一个比较简单的探测方法是线性探测(Linear Probing
),其概念如下:
当我们往散列表中插入数据时,如果某个数据经过散列函数散列之后,存储位置已经被占用了,我们就从当前位置开始,依次往后查找,看是否有空闲位置,直到找到为止。
在开放寻址+线性探测的散列表中查找元素:
首先通过散列函数求出要查找元素的键值(关键字)对应的散列值,然后比较数组中下标为散列值的元素和要查找的元素。如果相等,则说明就是我们要查找的元素;否则就顺序向后依次查找。注意这里的查找和以前的查找不一样,因为存在散列冲突的情况,所以必须遍历到数组中的空闲位置,还没有找到的情况下查找才会结束。
key(元素)->hash value(数组下标)
由于使用的线性探测,如果目标元素出现散列冲突(即数组下标为散列值的元素(
key
)可能和被查找元素(key
)不同),则一定会被存储在散列值的下一个空闲位置。所以查找过程中如果碰到空闲位置则目标元素不存在。
线性探测法其实存在很大问题。当散列表中插入的数据越来越多时,散列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空闲位置会越来越少,线性探测的时间就会越来越久。极端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探测整个散列表,所以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 O(n)。同理,在删除和查找时,也有可能会线性探测整张散列表,才能找到要查找或者删除的数据。
对于开放寻址冲突解决方法,除了线性探测方法之外,还有另外两种比较经典的探测方法,二次探测(Quadratic probing
)和双重散列(Double hashing
)。
所谓二次探测,跟线性探测很像,线性探测每次探测的步长是 1
,那它探测的下标序列就是 hash(key)+0,hash(key)+1,hash(key)+2……而二次探测探测的步长就变成了原来的“二次方”,也就是说,它探测的下标序列就是 hash(key)+0,hash(key)+1^2,hash(key)+2^2……
所谓双重散列,意思就是不仅要使用一个散列函数。我们使用一组散列函数 hash1(key),hash2(key),hash3(key)……我们先用第一个散列函数,如果计算得到的存储位置已经被占用,再用第二个散列函数,依次类推,直到找到空闲的存储位置。
不管采用哪种探测方法,当散列表中空闲位置不多的时候,散列冲突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为了尽可能保证散列表的操作效率,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尽可能保证散列表中有一定比例的空闲槽位。我们用装载因子(load factor
)来表示空位的多少。装载因子的计算公式是:
散列表的装载因子 = 填入表中的元素个数/散列表的长度 复制代码
装载因子越大,说明空闲位置越少,冲突越多,散列表的性能会下降。
3.2,链表法
链表法是一种更加常用的散列冲突解决办法,相比开放寻址法,它要简单很多。链表法定义:将所有散列值(哈希值)相同的 Key
通过链表存储,key
按顺序插入到链表中。
如下图,在散列表中,每个“桶(bucket
)”或者“槽(slot
)”会对应一条链表,所有散列值相同的元素我们都放到相同槽位对应的链表中。
当插入的时候,我们只需要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出对应的散列槽位,将其插入到对应链表中即可,所以插入的时间复杂度是 O(1)O(1)O(1)。当查找、删除一个元素时,我们同样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出对应的槽,然后遍历链表查找或者删除。
查找或删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跟链表的长度 kkk 成正比,也就是 O(k)O(k)O(k)。对于散列比较均匀的散列函数来说,理论上讲,k=n/mk=n/mk=n/m,其中 nnn 表示散列中数据的个数,mmm 表示散列表中“槽”的个数。
总结
散列表来源于数组,它借助散列函数对数组这种数据结构进行扩展,利用的是数组支持按照下标随机访问元素的特性。散列表两个核心问题是散列函数设计和散列冲突解决。散列冲突有两种常用的解决方法,开放寻址法和链表法。散列函数设计的好坏决定了散列冲突的概率,也就决定散列表的性能。
散列表实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