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辨析:架构的演进趋势(2)

简介: 中台辨析:架构的演进趋势(2)

(四)对更快的探索:敏捷开发、DDD和微服务


对效率的探索涌现出了更多的软件工程方法、设计方法,不同方法间逐渐形成组合,从单一方法到“组合拳”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不满足于软件工程的进步,90年代,敏捷开发的思路开始出现。2001年,在美国犹他州雪鸟滑雪胜地,敏捷方法发起者组织敏捷聚会并起草大名鼎鼎的《敏捷宣言》,“敏捷”开发也在这次聚会上正式定名。虽然目前对敏捷开发的认识还不是很一致,但大体上的开发流程,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类似图3的介绍:


image.png


敏捷开发的矛头可谓直指“瀑布模型”,大多数讲敏捷开发的书几乎都以此开头。笔者并非一个敏捷实践者,因此也无法深入讨论这一方法的优缺点,但是从对其实现过程的介绍来看,企业架构的设计显然没有包含在敏捷过程中,敏捷强调的是产品和用户维度,而且敏捷的“轻文档”理念与企业架构已有的“重文档”方法之间也是有矛盾的。


由于研究的人很多,敏捷开发在软件过程管理和软件设计方面都有较快发展。尽管有人质疑其效果,但是据称全球排名第11的资产管理公司——荷兰国际集团(ING)是在全公司推行敏捷开发的,该公司拥有员工113,000人,在全球50个国家为6千多万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除了对过程的加速,架构设计方法本身也有创新。2003年,Eric Evans提出了DDD,也即领域驱动设计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在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方面的一体化实现,通过领域模型直接形成可以指导到“类”设计的软件架构模型。但是DDD明显只是一个软件架构设计方法,而非企业架构设计,并且,DDD领域的大师级人物Vaughn Vernon认为企业级是无法从顶层直接设计的,只能在领域建模完成后,逐个领域地进行尝试性融合。Eric Evans也在其书的结尾对“总体规划”方法表示了一种委婉的不信任。DDD最经典的架构图如图4和图5所示:


image.png


image.png


Eric Evans曾提出该方法主要面向敏捷过程,二者其实在方法层面有相似之处,都强调快速由需求进入开发过程,也都注重对模式的运用。但是因为DDD方法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并没有真的随着敏捷开发“火”起来,倒是借了另一种架构风格的“东风”,微服务。

微服务最早由Martin Fowler与James Lewis于2014年共同提出,微服务架构风格注重用具备独立数据库的微服务来替代原有的单体应用设计方式,每个微服务运行在自己的进程中,并使用轻量级机制通信,通常是Restful API。这些服务基于业务能力构建,并能够通过自动化部署机制来独立部署,服务可以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实现,以及不同数据存储技术,并保持最低限度的集中式管理。从理念上看,极具灵活性、快速响应能力、可复用性和扩展性,案例上更是有传奇公司Netflix做标杆。

但是这种架构风格并没有很好地处理它的前身SOA遗留的问题,就是如何确定服务的颗粒度,于是,不温不火快10年的DDD派上用场了。DDD这种可以直接按照限界上下文导出数据和行为相结合的设计结果的方法,很适合推微服务一把。Chris Richardson在其著作《微服务架构设计模式》一书中就专门花了两章来介绍DDD与微服务的结合。

在对更快的探索中,敏捷开发、DDD和微服务提供了一种包括软件过程、架构设计和工程实现在内的“组合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要这么用,只是一种参考而已。此外,求快的同时,这些方法也都欠缺对企业架构的关注,它们都是可以提升IT开发效能的有力工具,但是,在To B端,仍需要一种可以面向企业级能力建设的方法作为总体导引。


(五)小结:行路难


架构设计的思路到上个世纪70年代才逐渐开始发展出来,软件行业希望也能像工业、建筑业一样具有行业级的设计原则、标准,从而使高质量软件的产出得到保证。但是,到目前为止,架构之路殊为不易,还没有哪种方法升华为举世公认的原则或者榜样。

软件工程到今天才算年过半百,还是个比较年轻的领域。从“瀑布模型”进化到“螺旋模型”大约用了20年;敏捷开发快20岁了,DDD也有17岁;微服务虽然很年轻,才5岁,但是它的前身SOA是1996年诞生的。企业架构从Zachman模型诞生到现在是33岁,而TOGAF到现在也就25岁,只相当于软件工程的一半年纪。如此说来,这些方法以其要服务的目标领域而言,都还是只是刚刚进入“青年”这个水平。


然而上述方法我们至今仍在对其某一方面大加挞伐,没有一个是“银弹”,没有一个不曾被人骂做“坑”。但是贵在探索和坚持,这些方法经历时间的洗礼,仍未褪去“稚嫩”,仍需要“呵护”与反复实践才能健康成长。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对架构的积累确实是一个挑战,“快”原本应该是目标,而今成了方法。我们对很多架构方法的理解尚不深入,对其应用也需要对方法创立者的初衷深加体会,比如,敏捷方法的创始人、“敏捷宣言”起草者之一的Jeff Sutherland在《敏捷革命》一书中提到其灵感来源的“OODA”方法,建议在每个冲刺中都要完整使用,但在各类敏捷书籍中却鲜有提及;Vernon也提到,无论是对敏捷方法还是对DDD而言,“知识获取”都至关重要,但是“知识获取”显然需要积累;即便是对口诛笔伐的“瀑布模型”,也一样存在众多误解。


抛去这些争议不谈,我们至少可以从软件工程与企业架构的发展历程中看到这样两个个趋势:一是关注点从软件架构向企业架构的进化,也就是对软件设计核心目标的认识,软件设计绝不是“先写了再说”,也不一定是越快越好;二是不同方法之间更明显的结合趋势,面向企业的软件设计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既然很难由某一个方法自己搞定,那就“抱团取暖”吧。

相关文章
|
存储 敏捷开发 缓存
中台架构介绍和应用价值
中台架构介绍和应用价值
590 0
|
8月前
|
缓存 负载均衡 架构师
阿里资深架构师钟华曰: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含内部实施手册
最近在读一本书,叫做《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在写此文时本书还没有看完,因为担心如果把书全部看完后再来写这篇文章,很多精彩的内容可能已经忘记了,所以中途先写一篇来分享给大家。
|
SQL 架构师 算法
一口气说透中台--给你架构师的视角
一口气说透中台--给你架构师的视角
|
存储 数据采集 监控
我为什么要搭建的数字中台而不仅是单一中台架构
数字中台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关注监控和维护、数据更新和迭代、服务管理和支持、数据治理和隐私保护、市场推广和宣传以及业务拓展和合作等多个方面,以确保数字中台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发展性。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运维
我对目前中台架构使用的的思考理解
我需要的是解决我的问题,而中台架构并不代表说它是一个死的架构,这个可以根据过程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的,这个概念和架构的提出,会更加明确搭建和建设的思路和方向,但是怎么实现,需要架构师根据团队来进行优化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的感觉好比别人送给你一个屠龙刀,会使用的人可以扫四方,但是不会使用的,可能会惹火上身,伤到自己,甚至会发现,还不会以前菜刀方便,关键是怎么使用。
|
缓存 负载均衡 架构师
阿里资深架构师钟华曰: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含内部实施手册
最近在读一本书,叫做《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在写此文时本书还没有看完,因为担心如果把书全部看完后再来写这篇文章,很多精彩的内容可能已经忘记了,所以中途先写一篇来分享给大家。
|
SQL 人工智能 运维
我在AIGC和数字中台方面的架构升级设计
整个研究的目标点是为了针对于数字中台层级的超级自动化,这个是在继Ops架构体系之后的一个突破点,前两年在Ops架构突发和成熟,比如 DevOps/GitOps/DataOps/AIOps等体系(这里不涉及AIOps架构),在某个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动能力,进而发展出数字中台的基础设施能力。
|
30天前
|
弹性计算 API 持续交付
后端服务架构的微服务化转型
本文旨在探讨后端服务从单体架构向微服务架构转型的过程,分析微服务架构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文章首先介绍单体架构的局限性,然后详细阐述微服务架构的核心概念及其在现代软件开发中的应用。通过对比两种架构,指出微服务化转型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最后,讨论了微服务架构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2月前
|
Cloud Native Devops 云计算
云计算的未来:云原生架构与微服务的革命####
【10月更文挑战第21天】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云原生技术正迅速成为IT行业的新宠。本文深入探讨了云原生架构的核心理念、关键技术如容器化和微服务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术实现高效、灵活且可扩展的现代应用开发。我们将揭示云原生如何重塑软件开发流程,提升业务敏捷性,并探索其对企业IT架构的深远影响。 ####
48 3
|
2月前
|
Cloud Native 安全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云原生架构下的微服务治理与挑战####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云原生架构以其高效、灵活、可扩展的特性成为现代企业IT架构的首选。本文聚焦于云原生环境下的微服务治理问题,探讨其在促进业务敏捷性的同时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通过分析微服务拆分、服务间通信、故障隔离与恢复等关键环节,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如何在云原生环境中有效实施微服务治理的全面视角,助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稳健前行。 ####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