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认知计算?
也许一部电影里的角色,可以让你更好的理解认知计算。
电影《鹰眼》海报
这是一部美国电影《鹰眼》,里面的主角“鹰眼”是一部超级电脑,它可以通过汇总遍布全世界的监控摄像和计算机网络,对敌对者进行分析。和传统计算机不同的是,鹰眼可以通过:视频,图形,语言来进行分析。
那么,什么是认知计算?其核心优势就是理解非结构化数据,语言、图像、视频,都属于非结构化数据。甚至,判断位置,事物的关系。说白了,这就是人工智能之上,更加“类人脑”的一种计算模式。
这部2008年的老电影,竟然把如今最热门的认知计算的结果,进行了非常神似的演绎。
不过,抱歉的是,最后“鹰眼”终于在深度学习中,产生了“类人”思维,最后背叛了人类。
在科幻界一直有硅基文明对碳基文明的威胁论。碳基文明显然是以人类统治为核心的现代文明,而硅基文明则是以电脑和未来的机器人为代表的另一种文明。认知计算,在电影中的展现,多么像是对硅基文明的致敬。
认知计算:从Watson到认知商业
这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不信听听吴晓波是怎么说的。
在2016年IBM论坛现场,吴晓波说,他希望有一个叫“吴晓波”的宠物,拥有和他同等的知识,同等的智力,甚至在未来吴晓波去世之后,仍然可以传承他的知识和文化。
也许Watson可以帮他实现这个目标,通过:认知计算。
吴晓波还认为,“当一个新工具的出现,也就意味着一个行业的转折点时刻到来了。就如同汽车对马车的替代,计算机对笔和墨水的替代,其实都意味着行业转折点的到来。在马车时代的时候,可能这个城市里面的交通、制造业、服务业都是围绕那匹马车进行的,伦敦100多年前一个重大的课题是怎么处理那些马粪。而当汽车出现以后,所有跟马车有关的产业链彻底瓦解掉了,而且速度比我们想象的快很多。因此,每一次产业的升级都是工具迭代的结果。”
但愿只是工具的替代,而不会真的走到硅基文明的替代。
5年前美国的一档智力竞赛节目,让全世界知道了有一个比人脑更聪明的计算系统Watson。也正是它,让IBM引领人工智能和认知计算潮流多年时间。
为了让Watson变得更聪明,获得更多的认知,IBM做了相当多的工作。
IBM将Watson部署到了一些重要的垂直行业,例如医疗保健、零售和金融,推动沃森在这些行业的应用,此外IBM还致力于针对特定需求做出定制化的调整。
反过来看,当Watson在这些行业产生了真正的行业应用后,就产生了:认知商业的无限可能。没错,一切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2014年1月,IBM投资10亿美元成立了新的业务部门Watson团队。为实现激进商业模式转换而设立的IBM Watson团队,试图打造一个稳健的商业生态系统,一个复杂、充满活力而且具有自适性的社区。为此,IBM还向一批不同垂直市场(比如,医疗保健、金融服务、保险、零售、教育、媒体以及电信)的战略合作伙伴提供开源基础架构来研发认知技术服务。
当这一切集合起来产生了不可预知的新价值之后,IBM终于下了个决心:把认知商业,作为整个IBM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看吧,这就是真实的从Watson到认知商业。
机认知商业从何处落地
在2016 IBM论坛上,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宣布:IBM认知商业战略在中国正式落地。目前已经和国际制药巨头辉瑞以及国内语音识别公司科大讯飞合作国内项目。
陈黎明认为,很多技术都符合这样一个特点,其孕育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但是一旦到了一个拐点,它的成长就会呈现出一个级数增长趋势。我们认为认知计算时代的到来就是伴随着这个拐点的出现。
这些拐点在行业应用中也已具见端倪。
比如,Watson曾在美国为一位亚裔癌症患者诊疗,在17秒内检索了超过24万份期刊杂志,6万多份实验数据和10多万份临床报告,最终提出了三个治疗方案:“人工智能的学习速度和记忆能力都是人类所无可比拟的。”陈黎明说。
在国内也不乏落地的案例,IBM与辉瑞的合作主要集中于糖尿病、心血管病等慢性病的研究,希望建立符合中国人群特征的慢性病风险预测模型,改善疾病预测,提供个性化诊疗建议。IBM与科大讯飞的合作则是希望借力科大讯飞的中文语音识别功能,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完成中文人机交互。
IBM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36个国家、17个行业的客户都在使用Watson的认知技术。全球超过7.7万名开发者在使用WatsonDeveloperCloud平台,来引导、测试和部署他们的新商业计划。超过350家生态系统中合作伙伴及既有企业内部的创新团队,正在构建基于认知技术的应用、产品和服务,其中100家企业已将产品推向市场。
当然陈黎明也承认,“Watson的物理落地还需要一些时间,还需要解决很多本土化的东西,比如说中文的语言问题需要解决。”
但显然,这一切都无法阻止认知商业时代的真正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