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大火的那一阵,马化腾曾在互联网大会上说过,“二维码将成为连接线上线下的关键入口。”
那段时间里,新浪微博里一批大V们都纷纷用一个黑白交错的小方块,来推销自己的微信认证账号。现实生活中,“你扫一下我吧”也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日常用语。微信+二维码的“组合拳”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二维码也已经成为现在最常见的移动互联网入口。
就在今年,《头号玩家》的爆火给现实世界的VR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而VR之后,AR也在觉醒,各家厂商也开始思考AR技术在市场的切入点。
人们的视线也开始被腾讯的QQ-AR所吸引。今天腾讯宣布和WWF签署合作备忘录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推出的“数字地标”项目,就是以QQ-AR为技术核心,将城市的代表性建筑和雕塑变身为数字内容的新载体,以传达和唤起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这种社交平台+新技术的模式颇为眼熟,不得不让人怀疑,腾讯是否早早就布好了局,要打造出另一个全新的“关键入口”。
一
国内外巨头动作频频,入口选择各不同
当下在公众认知范围内,AI成了各个巨头抢滩布局的主阵地。但AI的不断成熟,深度学习技术的空前发展,也带动着AR技术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即使AR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各巨头们从没有停止过对AR的布局。近些年,各家厂商在AR技术上的动作越来越密集。
在国外,Google在旗下YouTube应用里添加了stories功能,亚马逊则直接推出了VR/AR软件开发工具Sumerian,Facebook也在印度开设了VR研究中心。
国内,BAT三巨头纷纷布局,阿里在去年10月份的杭州云栖大会上就发布了阿里巴巴AR开放平台,腾讯也在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公布了QQ-AR平台。哪怕是ALL IN AI的百度,也早早就推出了Dusee这样的AR开放平台。
总结来看,国内外巨头针对AR技术的动作不断,表明各家都十分重视AR。但从市场和发展策略来看,他们的目标却不尽相同,每个企业抢占的入口也不一样。
比如,亚马逊、阿里这类电商平台,AR技术主要用于提供更为方便的购物场景,特别是在天猫里,商品增加AR展示后,可以支持用户线上换服饰、选择口红颜色等等,商品转化率和内容分享率都有了较大提升。而美图使用AR,则更注重于美妆特效和P图。
Google、百度则更为倚重场景识别搜索类AR。但是,这类AR体验并不吃香,因为微信、支付宝利用二维码扫码就能直接替代。事实上,百度而后放弃了百度eye、百度快搜两款产品。
而举着QQ-AR大旗的腾讯,更加注重的是社交AR。腾讯基于手机QQ的数亿用户,AR“扫描”实物更像是一种新的交互方式,将线上(虚拟世界)与线下(现实世界)“无缝”连接。打造一个交互新入口,这似乎也是QQ-AR的着力点。
巨头和商家如此青睐AR,未必不是想另行打造一个新的“扫码”市场。
二
AR“扫描”实物,为什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二维码”
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首先,目前来看,基于二维码的创业故事基本讲完,二维码的场景被瓜分完毕,微信和支付宝毫无疑问成为行业头部。近日美团滴滴分别上线打车外卖业务,突破自己过去的边界也正是如此,现有的场景和业务增长进入瓶颈期,商业需要另一种交互方式去再造新场景,激活增量市场。
其次,尽管同样是利用智能终端去“扫描”某个事物,AR“扫描”却有着二维码没有的优势。
1.防伪
自二维码爆火以来,“二维码诈骗”的新闻屡见不鲜,主要原因还是二维码可以免费开源和容易复制的特点。
二维码本身的制作非常简单,成本可以低到忽略不计,而且二维码生成十分容易,分分钟就可以复制粘贴出N个,能够实现网络上的病毒式传播。
但实物就没那么容易“伪造”了。拿图片举例,一张图放在眼前,它的主题是什么你一眼就能看明白。不像二维码,不扫一下就不知道它会蕴含什么东西。而且比起司空见惯的二维码,用一个带有高科技含量的AR去扫描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可能会让用户更有安全感。
2. 实物制开源,门槛更低
二维码的制作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但监管成本却难以计算。芯片似乎会更保险,但芯片的成本和植入载体又是值得头疼的问题。
而使用AR“扫描”,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在未来,桌子、椅子、图像都可以成为入口,成本不需要另外承担,对载体更没有要求。
在网络和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消费者十分重视线上线下的互动,而AR通过实物制开源,使得用户的参与门槛变低,身边的一事一物都可以成为线上线下的交互入口。
3. 可以被记忆
不能被记忆是域名和二维码的共同特点。域名和二维码确实让我们的手机搜索更加便捷,但有多少人每天是通过域名来访问网站的?又有多少人能够将给出的数个二维码与自己的好友一一对应呢?亦或者,我们可以通过记忆某个二维码,搜索出我们想要的特定内容?
实物,会更具有记忆点。我们能记住这个图片画的是什么,也能记住这张桌子是黑色的还是红色的。当我们想搜索相关信息时,可以精准的找到这个物品,这个物品也就是一个3D的实物“二维码”。而且,实物可以被记忆,也更利于它的二次传播。
4. 有利于企业品牌曝光
一堆只有机器才能识别的黑白格,对企业品牌曝光是没有帮助的。就好比一幅海报里,企业的二维码总是放在海报的角落里。
实物则不同,实物可以做相应的颜色及图案的组合,更便于设计师去发挥,也能拥有更大的空间去展示企业品牌。举个例子,QQ-AR曾经联合深圳大学推出中国首个“AR校徽”,用手机QQ-AR扫描深大校徽,校徽就会活动起来变成深大的卡通形象和用户打招呼,并引导用户去欣赏深大360度全景校园视频,移动手机时,视频里的内容也随着手机方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所以,AR扫描才更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全民入口”,来“继承”二维码。
三
巨头争抢,AR“扫一扫”实物要成为下一个入口的“引爆点”在哪?
AR“扫一扫”实物前景可期,但真要引爆还没那么容易。就智能相对论(ID:aixdlun)分析师颜璇来看,在引爆之前,还是要从“关键人物”、“环境威力”和“附着力”三个法则入手。
1. “关键人物”:闭环生态内的用户能否带来裂变效应
AR真要在市场站稳脚跟,用户是否接受以及用户群是否有优势是最核心的一环。这里可以以腾讯为例,看看在实战中,腾讯应该如何强调品牌传播和渠道营销,实现闭环生态内用户的循环对接。
2017年春节期间,QQ首次推出“LBS+AR红包”。用户在“红包放置点”半径120米范围内点击红包,AR“财神QQ”将在实景中从天而降派发红包。网友也可以以个人的方式在地图上向好友派发“LBS+AR天降红包”。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腾讯做了精准的营销定位。QQ-AR以用户为本,介入了用户的关系网络,与用户共同建立和维护他们的关系网络,参与到他们的社交互动中去。
这样的方式也颇有成效,QQ团队介绍称去年春节红包的支付峰值已创造了15.8万笔每秒的世界记录。
腾讯的社交用户基数大,更不用提这款应用本身就存于QQ这个社交软件中。因此,在这个业务闭环内,信息流是可以随意流动的,用户也可以相互影响,结成人际网络,庞大的社交网络也更有利于去打造一个交互式的AR入口。
除此之外,腾讯的年轻用户占极大比例,尤其是QQ用户,包括了许多90后、00后。年轻人往往更乐于去尝试新鲜事物,特别是在享受过QR(快速回应)的便捷后,AR这种新入口将会给他们带来更佳的用户体验。
2. “环境威力”:独乐乐还是众乐乐
除了用户的循环对接,“环境威力”法则下,行业对这项技术和入口的接受度也十分重要。
还记得去年的双十一晚会,阿里利用AR技术将一个影视明星投射到了真实场景中与粉丝进行多角度的实时互动,让上亿用户同时体验AR技术。
苹果也曾经推出ARKit平台,宜家成为首批合作者,两者共同推出了AR应用IKEA Place,将产品的3D模型投射在现实场景中,以此来帮助用户选择合适的家具。
《蜘蛛侠:英雄归来》也与QQ-AR展开过深度合作。作为首次推出的三维手势识别,大众只要比划出类似蜘蛛侠“吐丝”的手势,QQ-AR就能进行扫描。在英雄手势匹配成功后,就会出现一段虚拟现实视频。已经有超过1100万用户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和电影的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QQ-AR在公益领域的应用也十分成熟。在2017年12月,QQ-AR与人教数字出版公司达成合作,通过手机QQ与小学英语3-6年级8本课本为合作试点,共同推出全国“首个可AR识别的课本”,希望丰富小学英语教学方式,令小学英语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将AR运用于文娱、家居等行业中,并得到一片叫好,说明AR已经被各行各业所接受,各个行业都已经涌入了AR技术的欢呼浪潮中
3. “附着力”:除了技术成熟,玩法和变现途径上是否讨喜
AR扫描成功落地,如何增强其“附着力”?我们或许可以在玩法和变现途径上做一点改变,使其成为To C的真正爆款。
除了AR营销与品牌合作外,AR作为新入口将会有更为有趣的功能。二维码作为入口,接入的仅仅是线上一方提供的内容,也就是说,二维码的内容是指向一个地址。但AR作为入口,却可以打造出一个双向的AR内容交互平台。
当AR成为入口,我们不再需要二维码,只要扫描图片或者物品,或者只要在AR开放平台上传图片和视频,就可以无门槛地实现个人的AR创意。其实这与抖音、快手视频的模式类似,本质上还是UGC内容的“玩法”。但不同于这类平台里的2D画面,AR“扫描”进行的是3D内容创作,AR随处可“扫”的特性也更加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
而在变现途径上,随着QQ-AR开放平台的正式推出,AR技术能力持续对外开放会吸引更多企业、开发团队,甚至普通用户加入到AR创作的行列,将催生更多的优秀AR创意案例。从而与一些企业达到深度合作,启动资金扶持有创意的开发者,构建AR开放生态体系,推动AR产业创新和升级,从而带动各领域的消费体验和商业模式发生新变革。
结论
AR入口价值已经日益明显,但要成为入口的可能性还很小。不过,当一个垂直应用做到行业前列,每天拥有几千万流量的时候,拥簇一个新技术成为平台里的新入口,无疑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正因为这样,腾讯如今才卯足了劲,在AR上做足功能。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AR“扫描”入口的第一波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