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到科幻,吴恩达对话刘慈欣

简介: 百度近期推出了凡尔纳计划,旨在邀请很多有趣的人,比如说让科学家和科幻作家之间有一个更好的对话,通过碰撞,让科技更具想象力,将曾经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未来科技变成现实

百度近期推出了凡尔纳计划,旨在邀请很多有趣的人,比如说让科学家和科幻作家之间有一个更好的对话,通过碰撞,让科技更具想象力,将曾经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未来科技变成现实。首次活动邀请到了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和著名的科幻作家、《三体》作者刘慈欣来畅谈人工智能。机器之心在对话现场进行了采访报道。

微信图片_20211126213828.png

点击查看原视频


人工智能的价值和影响


吴恩达希望在未来的10年-20年中,人工智能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个更好的社会,人工智能现在已经带给人类非常大价值,而未来这个价值会不停增加。「现在有很多工作,都是需要一个人每天做差不多一样的东西,如果可以用电脑来把它变成自动的,比如说更方便安全的自动驾驶。这样的话,人们就可以用自己的时间来做更有意思的东西。」


由于现在大众更多的把人工智能看成是一种显学,在人工智能的传播和讨论中也会出现很多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众对人工智能的看法,甚至会影响整个行业。


对此,在相互提问环节,作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吴恩达向更加擅长知识表达和信息传播的作家刘慈欣询问道:我们应该怎么样把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未来的影响解释给社会。


刘慈欣从比较科幻的角度去审视了人工智能对未来的影响,他觉得我们现在低估了人工智能对未来的影响,就我们现在谈到人工智能对未来的影响,都是一些很具体的影响,比如说我们有更智能的驾驶,我们家里面可能有机器人的保姆,改变我们的生活。刘慈欣认为,真正的人工智能,一旦全面发展起来,它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可能是很深层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它开始可能会代替一部分人的工作,到最后,很可能它把90%甚至更高比例的人类的工作全部代替。」刘慈欣在节目中说道。


人工智能取代我们的工作,这也是目前大众对人工智能近期所造成影响中最为担心的一点。其实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就出现了「卢德革命」,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就已经对「机器替代人工」表现出自己的忧虑。美林证券的报告预测 47% 的工作可能会被机器人替代,其中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首当其冲。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称,目前人们所做的有偿的工作中有 45% 能够通过借助当前已经得到验证的技术被取代,如果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达到人类中等水平,那这个比例会上升到 58%。而机器之所以能够如此明目张胆的夺走人类的工作,原因就在于它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增强我们自身的认知能力,更多的将人类解放出来,对效率、自身能力和自由的追求便是我们持续寻求技术变革的不竭动力。我们研究人工智能的初衷就是「让机器完成那些此前只有依靠人类才能完成的任务」,而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出色的完成了阶段性任务,我们应该理智的去接受。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更加期待出现吴恩达描绘的那个场景: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有时间去做更多有意思的事情。



人类大脑VS人工智能


刘慈欣则向吴恩达问了一个大众比较关心的问题——大脑原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他问到:「我们能否在完全不理解人类大脑原理、不知道大脑如何产生智能的情况下,就凭着机器来产生出人工智能?还是我们必须了解人类大脑的运作机制,然后才能产生出真正的人工智能?」


对此,吴恩达认为,现在人工智能价值非常大,不过也有一点炒作,所以很多人开始比较难理解人工智能跟人的脑是有什么关系的。现在大家喜欢说人工智能是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不过其实这些神经网络跟人脑的关系是非常少的。吴恩达的回答代表了目前人工智能产业界对这个问题的主流观点,Facebook 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 Yann LeCun 就曾表示:我最不喜欢的描述是「它像大脑一样工作」,他不喜欢人们这样说的原因是,虽然深度学习从生命的生物机理中获得灵感,但它与大脑的实际工作原理差别非常非常巨大。将它与大脑进行类比给它赋予了一些神奇的光环,这种描述是危险的,这将导致天花乱坠的宣传,大家在要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人工智能之前经历了几次寒冬就是因为人们要求了一些人工智能无法给与的东西。


不可否认的是,大脑确实是给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神经网络带来了很多灵感,聪明的工程师会非常恰当的使用这些灵感,再利用机器的特长去创造出更加先进的模型和算法,而不是拘泥于大脑本身。这很重要,但是有一个限度。举个例子,对卷积神经网络结构(convnets) 的了解是基于 Huble 和 Wiesel 对于猫的视觉皮层组织的经典发现。如果没有后者,前者根本不会存在。但是被 Hubel 和 Wiesel 所启发而建立的第一个视觉学习模型则是 Fukushima 的神经认知机,他试图了解大脑皮层运作的方式但是并没有成功。卷积神经网络利用的是反向传播算法,它并不关心大脑皮层是怎样工作的 这对深度学习的启示是:从大脑中提取灵感,但是适可而止。


但不管怎样,大脑和人工智能也总是被有意无意的联系起来,非常小心谨慎的从大脑获取灵感来改善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反向大脑工程来创造出模拟大脑的模型;或者仅仅是因为方便大众理解,拿大脑和机器学习去做一些类比。比如,Hinton 和 LeCun 都对 AlphaGo 和李世石的「计算能耗」做过对比;Hinton 也比较过目前深度神经网络和大脑神经网络的量级;LeCun将记忆网络比喻成大脑掌管记忆的海马区;DeepMind的 DeepQ 是将深度神经网络与所有动物都有的通过大脑多巴胺驱动奖励机制的「强化学习」结合了起来,等等。也有专家会野心勃勃的将计算机和人类大脑的计算原理等价起来,提出「生态算法(ecorithm)」的 Leslie Valiant 认为,这是一种能在任何系统上运行的学习算法,并能与物理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总之,认为「深度学习让机器像人脑一样学习」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吴恩达做了一次非常重要的科普。对此,刘慈欣提出了另外一个疑惑「我们看看飞机发展的历史,飞机发展的历史好像莱特兄弟他发明第一架飞机的时候,他好像对于鸟飞行的这个原理,我不知道是不是很清楚,至少他这个飞机飞行的方式,完全不是模仿鸟类,它还是完全是一个固定翼的。」吴恩达最后做了总结,他认为现在我们的人工智能还没有做到成功,所以这一点很难讲,但他觉得很有可能,我们做人工智能是不太需要理解人脑是怎么做的。



人工智能研究


回到人工智能产业的研究和进展,吴恩达表示,百度目前有很多人工智能项目,包括语音识别和更加自然的人机语音交互、图片识别、无人驾驶等,团队也已经做的非常好,几年之前团队还开发了针对全公司的人工智能平台Paddle。「我觉得自动驾驶也是对人有非常大的价值,觉得我们的社会有很多不同的领域,比如说医疗、教育、金融,都会可以用技术来完全改变。」他说。吴恩达拿医疗行业来举例,他觉得现在中国有非常多非常好的医生,不过依然是病人太多、医生不够。这几年来已经看到有一些人工智能的技术和设备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他希望这种技术可以开始支持医生,来让他们更有效的做更加重要的工作。


对于百度刚刚发布的凡尔纳计划,吴恩达认为,下一步打算邀请国内的科学作家,到美国的人工智能研究院来继续讨论沟通。


刘慈欣则拿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来类比百度目前的研究,凡尔纳的小说有个特点,就是基于那个时代已经有的技术,凡尔纳的幻想都一个比较近未来的幻想。就是说它是从我们现有的技术起步,都有可能实现的。比如说像百度大脑、智能汽车、智能教育等等这些,都是经过努力能够在未来的二十年变为现实,并且深刻改变我们生活的。


而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对比,吴恩达说:「我觉得人工智能的技术现在有一些地方是中国比较领先,在使用那些超级计算机来做这些巨大的神经网络其实百度比美国做的比较快。我觉得有好几件事是百度先做的,然后美国的公司看到我们做了之后慢慢的跟着我们。」



意识上传和超级智能


关于意识上传,吴恩达和刘慈欣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非常一致——这还是比较科幻。吴恩达认为:「可能五百年、甚至一千年后我们可以创立这种技术,不过现在我们对人脑的理解,还是我们差不多不知道人脑是怎么样做事的,所以觉得这种技术还是非常非常远。」


刘慈欣认为意识上传和下载的技术难度与我们现在的人工智能,甚至包括现有的冬眠技术都不是一个层次,那是一项超级技术,还是属于科幻范围的技术。如果那个实现了,那它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改变,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它会不会在电脑或者我们广义的互联网上涌现出一种类似于像生命这样的东西?


吴恩达认为,人工智能中有一个我们以前没有见过的东西——人有智能、也有意识;而人工智能现在只有智能、没有意识。「我们在历史是没有见过这种东西的,可能未来我们可能会得到一个技术的突破,让电脑也得到这个意识。」而且吴恩达认为这种技术还是那么远,可能是一百年、甚至一千年后,所以现在还是不太担心。对此,刘慈欣说自己一个技术乐观主义者,但他的乐观不在对人性的善上面的乐观。「我对它(人性的善)完全不抱任何希望,而且说是把人的善投射到包括人工智能这样的技术上,我也完全不抱希望。」刘慈欣乐观的原因是从另一个角度,从不同的渠道产生的,他认为,人工智能离具有自我意识同时又有足够高的智能威胁到人类,还是个很遥远的事情。


假如机器拥有了意识,我们如何应对?吴恩达表示,我们需要「培养这些电脑变成好的电脑。」刘慈欣认为「防范强人工智能对人类造成威胁,有多种多样的方法」。



来自未来的寄语


最后,主持人梁冬让吴恩达和刘慈欣站在15-20年后来对今天的人们说几句寄语。吴恩达说:「其实我想跟年轻人讲一句话,继续努力,继续不断的学习。并且学到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刘慈欣也同样表达了教育的重要性:「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来说一下。我觉得现在培养孩子,应该尽量着重培养他拥有那些机器,拥有不了的能力。比如创新能力、想象力等等。」



©本文由机器之心原创,机器之心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本文首发于头条号,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


相关文章
|
5月前
|
人工智能 算法 机器人
机器人版的斯坦福小镇来了,专为具身智能研究打造
【8月更文挑战第12天】《GRUtopia:城市级具身智能仿真平台》新论文发布,介绍了一款由上海AI实验室主导的大规模3D城市模拟环境——GRUtopia。此平台包含十万级互动场景与大型语言模型驱动的NPC系统,旨在解决具身智能研究中的数据稀缺问题并提供全面的评估工具,为机器人技术的进步搭建重要桥梁。https://arxiv.org/pdf/2407.10943
239 6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人工智能
AI在戏剧与表演艺术中的应用
AI在戏剧与表演艺术中的应用
772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Web App开发 自然语言处理
强化学习大牛Sergey Levine新作:三个大模型教会机器人认路
强化学习大牛Sergey Levine新作:三个大模型教会机器人认路
333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Copilot被告、LeCun自主AI、AlphaFold发现所有蛋白质……2022年激动人心的AI大新闻
Copilot被告、LeCun自主AI、AlphaFold发现所有蛋白质……2022年激动人心的AI大新闻
129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周伯文对话斯坦福教授曼宁:人机对话智能新进展需要新「图灵测试」
6 月 22 日,在 2020 智源大会上,有一场大佬对大佬的精彩会谈。
251 0
周伯文对话斯坦福教授曼宁:人机对话智能新进展需要新「图灵测试」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人工智能开始学习看漫画了,但仍然还赶不上人类
最近几年来,人工智能的能力是越来越强了,围棋、看图、听话、翻译、甚至艺术创作……这些原本被认为是人类的专属技能的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与人类表现媲美的人工智能程序。人类不断地被超越常常会给人一种人类就要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感觉;现在,一个研究团队终于给我们带来了安慰——至少在理解漫画上,人工智能还差得远!
221 0
人工智能开始学习看漫画了,但仍然还赶不上人类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语音技术
AI:周志华老师文章《关于强人工智能》的阅读笔记以及感悟
AI:周志华老师文章《关于强人工智能》的阅读笔记以及感悟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机器人
马斯克、吴恩达等27人出镜:AI可能成为不朽独裁者,人类就像蚂蚁束手就擒
今天,AI纪录片《你信任这台电脑吗?》上线,马斯克在推特上力荐。不仅是因为马斯克出镜,更重要的是他认为AI可能成为不朽的独裁者。这部纪录片的另一大看点是,包括吴恩达、Ray Kurzweil、乔纳森·诺兰、Stuart J. Russell等人纷纷发表了看法。
6349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定位技术
别的AI还在打游戏,这个AI已经当上“超级马里奥”游戏策划了|GECCO最佳论文
AI打游戏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沉迷”Dota 2、星际争霸、LOL的AI一个接一个的出现。
1647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定位技术
【DOTA之后新里程碑】DeepMind强化学习重大突破:AI在多人射击游戏完胜人类!
继OpenAI之后,DeepMind也在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方面秀肌肉:首次在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多人模式中完胜人类,而且没有使用大量训练局数,轻松超过了人类水平。
189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