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之心走进卡耐基梅隆,专访 CMU Summit 团队

简介: 引言:Synced Talk Plus 是机器之心全新推出的采访类栏目 Synced Talk 的延伸,旨在与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创业者及科技初创团队进行深入对话,让读者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国内外优秀创业团队,峰会论坛及科技从业人员背后的故事。Science and You Now are ConnectED!

微信图片_20211126213359.jpg

本期中,机器之心的记者走入计算机人才的摇篮卡内基梅隆大学,聚焦卡内基梅隆大学中美创新创业峰会(CMUSummit on U.S-China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简称峰会)。CMU Summit 是集优秀企业家,公司高管,风险投资人,海内外著名学者于一体的以创新与创业为载体的高端对话平台。自从 2012 年第一届峰会成功举行到如今,该活动已吸引了超过4000名参与者, 120 位行业精英, 400多只创业团队和CCTV,新华社及人民日报,搜狐,新浪,36氪等知名媒体的报道。在 2016 年的 CMU Summit 上,各界人士,学者和企业家在以机器人产业和核心的创新创业论坛,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高科技论坛,金融论坛,能源和可持续发展论坛,初创公司论坛等板块展开了多元的讨论。以下参与对话的就是第五届 CMU Summit 的主席及核心成员:


CMU Summit 2016 主席 张晓忱
CMU Summit 2016 高新科技论坛负责人 郭子汉
CMU Summit 2016 创新创业论坛及大赛负责人 谢怡敏(下一届主席)
CMU Summit 2016 能源和可持续发展论坛负责人 张正
CMU Summit 2015 PR 负责人、机器之心PSI海外观察团特约观察员(硅谷区) 郑铟


CMU Summit 中美科技新生代思辨:创业的本质是在理解行业自身的基础上,服务他人


Synced : CMU Summit 是一个为期两天的论坛,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两天里内容非常丰富,也很多样。作为活动的主创成员,你认为 CMU Summit 的亮点是什么?

谢怡敏 : 今年的 CMU Summit 在保持往届已有的创新创业、高科技、金融、能源和可持续发展分论坛的基础上,增加了初创公司论坛这个新的主题。而且也有大约二十多家公司到场进行了一个校企互动招聘的环节。对于我来说,CMU Summit 更侧重于中美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很多学校,或者匹兹堡当地的创业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和美东其他地区的同类型的项目进行沟通和讨论。另外,我们的峰会也充分结合了 CMU 的优势。比如,今年我负责的创新创业版块,就结合了 NREC(National Robotics Engineering Center)的资源,做了一个机器人产业的专题。

Synced:谈到这个机器人产业的话题,能不能具体和我们分享一下峰会当天有哪些具体的项目或者实验成果呢?


谢怡敏:峰会当天嘉宾所参观的有Herb PersonalRobotics Lab, Manipulation Lab, MRSD Project (机器人系统发展项目)等。实验室的学生向嘉宾展示了机械臂的操作及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例如拿被子,倒水,把东西放入微波炉等。另外,机器人系统发展项目的几名学生为嘉宾展示了他们正在研发的无人驾驶船并讲解了无人车,无人机等相关项目的应用和发展。

郭子汉:我是负责科技论坛,人工智能这个方面的我谈谈我的感受。高科技论坛其实没有一个确切的想要传达的想法。所谓论坛就是讨论,而不是授课。我认为整个论坛最有价值的就是给嘉宾和观众这样的一个交流平台。比如这次,我们邀请了八位和高科技相关的嘉宾,其中有很多是现在从事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包括人工智能技术核心制造者之一邢波博士,CMU 语言技术中心的总负责人 Jaime Carbonell 教授。本次高科技论坛囊括的内容从自然语言分析到智能音乐伴奏系统的搭建,非常多元。这就是我认为高科技论坛存在最美的地方:允许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观念。其他我参加过的论坛是每个嘉宾针对自己的领域做一个演讲,像一个信息库;而 CMU 的这个论坛是我们设计几个「恒」的主题,然后让拥有不同背景的这些专家都来回答和分享他们对这个主题的看法。每一个观众都可以发问,因为只有在发问的时候,一个人才是在真正的思考;只有在质疑一个观点的时候,大脑才在最大化地学习。

微信图片_20211126213422.jpg

Synced:那听了这多么专家的讨论,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问题呢?或者是哪个观点呢?

郭子汉:在讨论快结束的时候,有人提问希望在场的专家给学生一些学习建议。涂鸦科技创始人吕骋说,他个人创建公司的过程就是他多年学也学不来的宝贵经验,如果他可以建议学生们一些什么的话,他会建议同学们多去尝试不同的技术,去创业,去用这些科技,用艺术家的眼光把科技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但是 Tuomas Sandhom 博士则和他观点不同。他建议学生们去学习,去研究。去专心下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然后去专心读书,只有这样强悍的技术积累,才能薄发。这两个观点,一个是要同学们大胆尝试,在实践中学习;另一个则是专心在一个领域深入专研。我当时坐在观众席的第一排,听到这两个矛盾的观点时内心一颤,正是因为他们的矛盾让我开始思考我更适合哪一种选择。

张正:我目前还是本科大二的学生,但通过这两天的 Summit 峰会,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了一些投资人和创业者,他们不一样的人生经历让我意识到人的生活其实是有多种可能的。尤其是和一些创业者的交流,他们不是把这个事情当做工作来做,而是真正热爱并相信所创造的东西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改变。我觉得非常难得的就是你在众多的可能性中,发现你最感兴趣的那个可能,同步不被其他的诱惑和选择所干扰。

张晓忱:是的,沿着张正的想法我再谈一些。这次的峰会我们是第一次尝试创业公司这个版块,也邀请到了十家不同领域的新创公司,比如燎原,萝卜太辣,还有北美留学生日报等等。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代表了不同的风向。我们希冀通过这个版块让大家认真去思考创业的本质是什么,创业的背后又是怎样的。很多人都在说创业很辛苦,那这些辛苦是在做什么。在我看来,创业的本质是在服务他人,解决他人生活中的痛点。使命感是创业人必备的素质,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去思考我应该准备些什么,在哪些方面得以努力。

Synced: 谈到创业,想问一下峰会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创新创业大赛。这个 New VentureCompetition 是历届都会举办么?有没有持续关注之前几届获奖的团队的发展?他们中有没有已经特别成功的案例?

谢怡敏:创新创业大赛是峰会的亮点之一,每一届都有。上一届峰会我们是从 150 支队伍筛选除了 13 支,今年最终入围的是 11 支。我们也是希望通过严格的筛选让更符合市场化需求的项目呈现出来,通过和投资人的交流,孵化成功从而为社会创造价值。谈到和前几届获奖团队的合作或者互动,其实是有的。今年大赛的一个发言人张鑫,才云科技的 CEO,就是去年才加大赛获奖的团队之一。张鑫曾是 Google 的软件工程师,从事 Google 核心技术底层系统研发,2012 年他获得 CM 计算机博士学位。去年他的才云科技在大赛上受到了赛伯乐投资合伙人的关注,并在比赛之后成功注资。现在公司成功在杭州落地,这次也是作为有些创业案例回校和大家分享创业经验。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微信图片_20211126213449.jpg

美国前沿科技界:美东科技老户的厚重 v.s. 硅谷科技新贵的浮躁,下一站在哪?


Synced:美东和硅谷,都汇聚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和优秀的科研机构,对于这两个区域,生活、学习、文化上,你们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郑铟:我之前在 CMU 读书,现在在硅谷工作,可能在一块我比较有发言权。首先,我想说 CMU 和硅谷其实很相似,因为大部分 CMU 毕业的学生也都是定向去了硅谷的一些大型互联网或者科技公司工作,这边到处都是校友,也不会觉得很陌生。相较于学校扎实的一个个学习项目不同,硅谷的气氛比较轻松,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线上线下的活动变多了,在不同的讨论会里你都能遇到各个公司的人,信息交流非常快和直接。但不好的一面可能就是让硅谷这边的气氛变得很浮躁,好像随便一个人都想去创业。每天都有人在提出新想法,在咖啡馆,在餐厅,但是真正实施的却很少。新想法的产生是好事,但我感觉新想法产生的速度远远大于执行力。

Synced:你刚才谈到的是 CMU 和硅谷的比较。美东这边包括波士顿,纽约都有很多学术气氛很浓厚的大学,像这种以大学为覆盖的创业环境,和硅谷那边以大型公司为覆盖的创业环境,你个人感觉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郑铟:是这样,CMU 也是宾西法利亚州高校的一个代表,美东这边的大部分高校都是历史比较有缘,学术气氛比较浓厚的,类似于老贵族的感觉;而硅谷则像是新贵,或者不好听一点类似于土豪,比较粗糙的文化。这里面可能就有保守和活泼的冲突。但我并不赞同他们之间一定孰优孰劣,这取决于你的公司适合于哪里。硅谷这边大公司云集,必定吸引大批的科技应用人才,加上气候条件的优势,站在吸引人才的角度,硅谷乃至西雅图地区都是有很强的优势的。但是我也接触到很多身边的人,如果想继续深造,甚至做更学术类型的创业项目,大家还是更愿意回到东部,因为那边有更为严谨的学术气氛。


谢怡敏:在我看来,东部的创业氛围更偏重于实际操作性,是细节的,严谨的;而西部的创业氛围则更着重于创新性思维的展开。很多从 CMU 毕业的优秀前辈在硅谷打拼了很多年后回访母校,和我们交流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硅谷的每个人都更注重于个人的成功,自己项目的成功或者是这个创业团队的成功;而匹兹堡地区乃至整个宾州大环境是更注重一个社群的发展,比如整个匹兹堡的建设。在这一点上可以理解是匹兹堡这边的外围资源不足,相反促进了内部之间的交流合作。

郑铟:我非常同意这一点。在CMU读书的时候,比如谈到能源或者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项目,大家想到的都是如何让匹兹堡地区的生活环境更好,如何促进这个社群的发展。而在硅谷,更多的是来自于个人行为的趋势,他们都会认为自己的想法可以改变世界。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创业氛围可能会让人们思考的立足点不同。


谢怡敏:所以这也能证明东部的气氛更为踏实,实践性更强一些。

Synced:是的,这个角度很有趣。那么在所有这些东部和西部走出来的科技巨头,学者或者创业家中,你最敬重谁?如果是华人的话,你的榜样是谁?

谢怡敏:李开复。

郑铟:我也是。

谢怡敏:李开复是 CMU 的校友,之后他又在苹果,谷歌等多家科技巨头担任过技术主管的职位。开复老师不单是科技领域的华人领袖,更是创新创业领域的青年导师,他的书籍,思想及创立创新工场本身影响了众多学生和创业者,令人钦佩和仰慕。

郑铟:是的,我也很喜欢李开复老师。但除此之外,我也很崇敬 Larry Page。 谷歌自身的企业管理方式对我来说是吸引人的,他们有一个很著名的「721」管理方法。一个员工 70% 的时间是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20% 时间是在跨界做别的人的工作;剩下的 10% 是在做创新的工作。这就保证了每一个员工在每天都能有新鲜的刺激,产生新的观点。

谢怡敏:除了华人之外,我个人还比较敬佩硅谷投资教父彼得•蒂尔,他打造了世界上首个电子商务支付公司 PayPal ,是 Facebook 第一个外部投资者,管理着价值高达百亿的投资基金。他的书《从零到一》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Synced:探讨投资,我就想到其实在 CMU Summit 上也有很多投资人的参与。除了刚才提到的去年成功对接的才云科技的项目,有没有什么项目是比较引人关注的呢?

谢怡敏:可穿戴的医疗器械一直比较受人关注。 之前来自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的 mLnX 美灵思团队,2014 年通过中国 FDA 认证。如今他们生产的产品已经出口到了美国。另一个是 GeriJoy 团队,他们在峰会创业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后,在之后的 CorpStarter 北美创业大赛中再夺第一名的佳绩,得到了美国政府科研基金资助的同时,现已与 2 家加拿大养老院机构建立了代理合作关系。另外,生物制药方面的团队,比如 ViD,他们在完善技术的同时,也成功地打入了市场。我们峰会的一个宗旨也是可以一直帮助他们,协助他们成长,我们今年也会对这些项目进行长期的跟踪。

Synced: 谢谢。也希望今后有机会可能更详细地将这些创业团队介绍给机器之心的读者。那么对于人工智能呢,CMU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一直走在学术的前沿,你们对这个领域有没有什么预测?

郭子汉:如果问我人工智能会不会是未来高科技发展最后的方向?说实话,这个不需要问我的想法,这是一个事实。就像大家的目光都在集中在 Trump 和 Hilary 的选举的时候,奥巴马政府决定连续举办四场免费的人工智能讲座,这其中包括了人工智能法律和政策,人工智能与社会福利,人工智能安全与控制,人工智能近期在社会和经济上的应用。在刚刚结束的七大工业国会议(G7)的农业部长会议中,日本也明确提出了要研发机器人代替人类进行农耕的形式,从而解决人口老龄化且继承劳动力不足而导致的粮食匮乏问题。人工智能早已经登上了世界的舞台,接下来的五年,十年将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巅峰。

微信图片_20211126213509.jpg

本期 Synced Talk 主题: 人工智能是敌是友?Friend or Foe?


Synced:在采访的最后,我们按例会有一个Synced Talk 的主题。SyncedTalk 五月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正好接着刚才子汉的回答。我们会有3个围绕人工智能的问题,希望大家都可以来回答一下。Synded Talk 的本身意义也就是在于想一切人问一切事,让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参与到科技领域的讨论中来。

Synced:在现有的热门职业中,你觉得哪个职业会第一个被人工智能取代?

郑铟:我个人觉得是金融领域,第一个被取代的应该就是高级会计师。越和数据打交道的行业越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另外一个就是新闻领域,现在已经有很多媒体开始使用机器成稿,只要输入高频词和关键思想,机器就能按照一定模式为你制造新闻。


谢怡敏:可能我说的不算是高薪职业,但是就人工智能对很多传统行业的冲击而言,一个是智能医疗设备,比如医疗机器人取代手术师等等;另外一个就是客服。之后可能人工智能和无人车的结合,出租车司机也会被逐渐取代。

郑铟:我倒是认为和人打交道的行业并不会那么快被取代。因为人的思想是在不断变化的,机器即使数据库再大,它也无法完美地体会人类的情绪和思想。谷歌现在在座的Talk Box,找了很多文学功底很好地人来做应答的模拟,发现在这一块的开发还是有很大的难度。

张正:有固定模式的工作,如低级编程人员,翻译等。

郭子汉:纯机械细致的手工业,工业,机器人就可以取代了。我认为软件编程这方面短期不会。无人驾驶的技术正在成型,可能很快就会被取代,长途司机。我其实觉得信息处理这方面的工作,现在机器能做到还不如人想象的好,所以复杂的数据分析方面,可能不会很快取代掉,虽然我们已经看到一些


Synced:再未来的五年内,往好的方面来思考,你觉得人工智能对哪个领域的发展帮助最大?

郑铟:我个人觉得对教育的帮助会很大,尤其是和VR进行结合的人工智能在授课中的体验优化。斯坦福大学正在推动引领这方面的发展,在他们的教育专业,他们已经从平面的教学体验上升到了立体的模式,如何优化设计课程能让学生更有效地投入到课程中来,产生更多的互动。

谢怡敏:我也同意。人工智能的发展肯定会对教育的模式产生好的刺激作用,把很多概念型的知识通过模拟,通过人机交互直接带到实践中。

张正:人机交互。

郭子汉:反恐。ISIS 的对战方法之一,可能用智能机器人辨别和干扰 ISIS 的招募,他们的时间就是金钱,浪费他们的时间,就是浪费他们的战斗力。还有就是NLP 的发展也在推动新一轮的操作系统的变革,这将影响非常多的领域。现在很多具体的领域都已经使用了,比如Siri,比如出门问问,比如 Cortana,比如我们 CMU的一个教授也做了一个使用 NLP 技术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的项目,叫做多邻国。

Synced:你如何看待社会工作中的不可替代性? 或者说,面临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作为你个人而言,你是否有类似的担心?你将会怎样应对呢?

郑铟:持续学习,这一点我认识得特别清楚。对于感兴趣的领域,多看看Udacity, 看看机器之心,了解前沿趋势(笑)。我觉得对待这个不可替代性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端正态度,要找寻到学习的目的。通过了解基础结构在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基于问题找寻路径,在建构路径的过程中积累资源,这样就不会担心自己被淘汰,因为你始终有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

谢怡敏:我不觉得会有什么危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传统行业中的转型和转变也是必经之路。从这一点上来说,与其担心科技的发展,不如思考如何更好的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今后集思广益的合作将会是趋势,比如 Collaboration learning 和 Open Source AI 是能更好的促进创新科技发展的方式。

张正:掌握一些机器或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技能,如 general intelligence, 深层次的与人沟通理解能力等,走在科技变革的前面。

郭子汉:社会的潮流会带动我,我做什么也没有用,不如去成为改变这个事情的人,帮助把他成为现实。如果我认为这个是错的,我会努力去找到更好的答案。


相关文章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分布式计算
2021 AAAS院士出炉!联想CTO芮勇成计算机领域唯一入选华人学者(2)
2021 AAAS院士出炉!联想CTO芮勇成计算机领域唯一入选华人学者
148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分布式计算
2021 AAAS院士出炉!联想CTO芮勇成计算机领域唯一入选华人学者(1)
2021 AAAS院士出炉!联想CTO芮勇成计算机领域唯一入选华人学者
116 0
|
新能源
Trumonytechs团队加入上海交通大学鲁博士讲授最新热仿真技术
上周末,我们的Trumonytechs团队接受了博士关于热模拟的讲座。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陆教授。
Trumonytechs团队加入上海交通大学鲁博士讲授最新热仿真技术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IJCAI 2021开幕:程序主席周志华揭晓热门研究主题,杰出论文等奖项出炉
从AI学术顶会IJCAI统计的这些数据中,洞见热门研究趋势。
227 0
IJCAI 2021开幕:程序主席周志华揭晓热门研究主题,杰出论文等奖项出炉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决策智能
华人主导,首届国际分布式AI大会开幕,最佳论文奖已出炉
首届华人学者主导的国际分布式 AI 大会近日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主要关注强化学习,特别是多智能体问题的研究以及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本次大会的最佳论文是关于多智能体合作的研究,作者来自天津大学和华盛顿州大学。大会还邀请到了包括在内的姚期智、Victor Lesser、刘铁岩、Noam Brown、田渊栋等专家进行主题演讲。
217 0
华人主导,首届国际分布式AI大会开幕,最佳论文奖已出炉
|
人工智能 安全 算法
机器之心走进麻省理工学院:专访 MIT-CHIEF 团队
Synced Talk Plus 是机器之心全新推出的采访类栏目 Synced Talk 的延伸,旨在与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创业者及科技初创团队进行深入对话,让读者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国内外优秀创业团队,峰会论坛及科技从业人员背后的故事。Science and You Now are ConnectED!
557 0
机器之心走进麻省理工学院:专访 MIT-CHIEF 团队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在大家热议Vicarious AI那篇Science论文时,我们和这家公司的CTO聊了聊(回应LeCun批判)
上周,Vicarious AI 发表在 Science 上的一篇论文引发了业内热议,有褒有贬,甚至有媒体挖出了 Yann LeCun 2013 年对 Vicarious AI 的批判。在论文发布后,机器之心对 Vicarious AI 的 CTO Dileep George 进行了专访,谈到了概率生成模型、Yann LeCun 的批判等话题。
169 0
在大家热议Vicarious AI那篇Science论文时,我们和这家公司的CTO聊了聊(回应LeCun批判)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传感器 人工智能
专访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杨强:国内的人工智能研究不能太跟风
  杨强,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人工智能领域学术界的领军人物,华人界唯一的国际人工智能协会 (AAAI)councilor,IEEE 大数据期刊主编,ACM 杰出科学家。两次获得国际数据挖掘领域最高级别竞赛 KDD Cup 世界冠军。杨强教授发表论文 400 多篇,被引用超过 20000 次。   但同时,除了扎根科研界,杨强教授还是人工智能领域深入商业应用领域的顶级专家之一。目前,杨强教授担任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提供商第四范式的首席科学家,带领这家被广泛看好的人工智能公司不断取得科技突破,近期第四范式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了可供大部分互联网公司使用的人工智能公有云产品,
906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编解码 算法
44篇论文强势进击CVPR 2018,商汤科技的研究员都在做哪些研究?
机器之心走进商汤,尝试从 44 篇接收论文中找出商汤近期的主攻方向,分析公司为 3-5 年乃至更长期的发展进行了哪些战略技术储备,也观照 CVPR 会议,乃至视觉领域的关注点迁移趋势。同时我们采访了三位来自商汤入选本届 CVPR oral / spotlight 环节的论文作者,与他们谈了自己的研究,如何进行开发,以及对 CVPR 乃至 CVPR 之外整个视觉领域研究现状的看法。
21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