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创新与创业论坛(简称MIT-CHIEF)是美东地区最大的创新创业平台,汇集了美国最尖端的人才和项目,融合了中国和美国的各项优势资源,自2011年成立以来,MIT-CHIEF致力于在美东地区发展国际化的创新与创业系统打造吸引各地精英的创业生态圈,促进中美两国在高科技创新与创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2015年底成功举办的第五届创新与创业论坛就吸引超过70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和大批对尖端技术。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5年里,MIT-CHIEF社区汇集了超过800个创业团队,成功加速了上百个高质量科技创业项目,包括Mobvoi(出门问问)、XtalPi,Smarking, MorphLab,和 Recon Therapeutics;MIT-CHIEF社区总融资额超过一亿美元,其中3个创业团队获得了Y Combinator的青睐。
本期的Synced Talk Plus 是机器之心与MIT-CHIEF进行合作的 【Synced Talk X MIT Summit 情怀系列 】 的第一篇,机器之心将对话本届MIT-CHIEF团队的两位联合主席马方畅和樊煊赫。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机器之心将与MIT-CHIEF联合进行采访,与读者分享美国华裔科技创业社区过去的故事,与对未来的展望。
I am delighted that you (MIT-CHIEF) have come together from across academia,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and from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advanc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s tools for change.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hare a number of complex challenges, but we also share the potential for transformative solution.---- L.Rafael Reif , President of MIT
本期 Guest: MIT-CHIEF 2016 团队代表 Co-Presidents 马方畅,樊煊赫
Part I - MIT-CHIEF 美东第一个专注前沿科技的中美创新创业峰会
Synced : 方畅,煊赫你们好。能不能和机器之心的读者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以及MIT-CHIEF ?
马方畅:大家好,我现在是MIT的在读博士生,今年是第三年,研究方向是机器人,主要应用方向是无人车和无人机。MIT-CHIEF是2011年由波士顿的一群学生建立起来的非盈利性组织。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可以利用MIT的技术平台,根据中国这边的社会需求,做一个传播前沿科技技术的年会,给大家一些前沿科技的创业方向。
这个年会当时也举办了一个创业大赛。2年后,也就是2013年,MIT-CHIEF又开了一个中国行的项目,将美国这边的前沿科技团队带到中国,协助团队了解中国的环境、在中国落地。中美两国各有优势,美国有技术特长,中国有庞大的市场。很多在美国的留学生都有很好的机会将自己的技术优势转化成一个创业公司,并且在中国市场取得长足的发展。我们希望可以更好地帮助留学生,很多留学生也是因为需要这样的帮助关注我们、加入我们。
樊煊赫: 我和方畅都是2013年加入的CHIEF。11年的时候,第一年发起CHIEF的前辈受美国这边的创新热潮影响很深,比如05年成立的YCombinator,之后09年成立的Kickstarter,还有这边比较大的10年成立的MState。到2011年的时候,CHIEF也便随着这个浪潮应运而生。我们看到这个趋势的同时,作为留学生,也希望可以将美国的科技带回中国。
Synced : 为什么叫做 MIT-CHIEF ?
樊煊赫:MIT-CHIEF其实是英文首字母的缩写,我们的全称是MIT-China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um,即中美创新与创业论坛。
马方畅:我们的名字很好的展现了我们的两个主要任务:创新与创业。关于创新,我们的年会,以及平时的将会都是以技术为主题,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科技最新的走向;关于创业,这个很明显了,那就是我们的创业竞赛和中国行,帮助科技创业团队进行融资、落地等等。
我们其实是一个先行者,我们也一直在带领社区的发展。这几年,很多波士顿周围很多学校都在模仿我们,在做类似的技术峰会和创业大赛,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事情—— 这说明我们做的事情很有价值。
Synced : 和后来陆续出现的这些留学生举办的技术峰会以及创业论坛比起来,MIT-CHIEF 让你们最印象深刻的,最有别于其他的技术峰会和创业大赛的是什么呢?
马方畅:我认为最大的区别是CHIEF得到了美国本土社会的认可。13年的时候,我因为对创业感兴趣,加入了CHIEF。当时的主席了解到我是研究机器人方向的,就让我尝试组织机器人方面的研讨板块。当时我其实是有些担心的,毕竟要邀请很多并不认识的杰出学者。但是当我以MIT-CHIEF的名义发出邀请之后,得到了非常好的回应,其中包括MIT负责谷歌无人机送货项目Project Wing的教授,Nick Roy。这时我才意识到,MIT-CHIEF早已经不再是一个华人留学生的峰会,CHIEF其实已经在美国的主流社会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我们所做的事情不仅仅是在给留学生群体带来价值,也给美国主流科技社区带去价值,所以大家都愿意在没有利益驱动的前提下来给大家分享技术和思想。
樊煊赫:我是哈工大本科,在波士顿的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读硕士,我并不是MIT的。这个是我们CHIEF的一个特色,我们每年的两个主席都是一个是MIT的,一个是非MIT的。除了主席,我们的Member也是,一半是MIT,另一半开放出来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同学。
我是从CHIEF的一名普通参与者开始了解的CHIEF,通过CHIEF,逐渐了解如何利用自己的技术进行创业,见到了很多有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包括徐小平老师,学习到了很多经验。在11年的时候,我对创新创业完全没有概念,到后来担当CHIEF的一些leadership的角色,并开始深度地思考创新创业的事情,到如今我自己在做一个咨询公司,我在CHIEF这几年有很多很多的成长。虽然我不是MIT学生,但是CHIEF也帮助到了我。我觉得这是CHIEF非常特别的一个地方,我们不仅仅是一个学校范围的组织,我们的定位是服务和帮助广大的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人,不管你是不是MIT的,CHIEF都帮助你一步一步实现你的想法。
Synced : 一半MIT的成员,一半非MIT的成员,相对于一般的以学校为界限的团队来说,CHIEF的团队管理上是不是也有一些特别的地方?
樊煊赫:首先我们有一个由过去的历届主席构成的顾问团,历届主席退下来之后都有三年顾问团任期。此外我们还有一个主要由MIT中美创新创业生态圈里比较的知名教授构成的顾问团,包括MIT Sloan商学院的副院长及政治经济学教授黄亚生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世界知名纳米热电材料和流体学者,MIT机械学院的陈刚教授等。
执行团队方面,首先是之前提到过的两位主席,两位主席负责全年的主要决策;主席之下分为五个部门,分别是中国行、创业竞赛、创新年会、市场、赞助这几个部门;每个部分都有几个不同的director负责不同的活动;我们每年的团队有70人左右,每个人都会被分配到一个部门。
马方畅: 顾问团是我们一个比较特别的构成。我们在做的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这是我们就会去咨询顾问团。这个结构消除了很多华人组织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一换届就人走茶凉。
樊煊赫:我们历届主席有一半以上都在创业,我们也希望CHIEF可以形成一个美国华人的前沿科技创业生态圈,像Paypal Mafia一样(笑)。
Synced:MIT -CHIEF 今年相对过去几年有什么突破?
马方畅:前面几年,感觉CHIEF像一个创业团队刚起家一样,一直会遇到新的问题,做的事情还是比较零散。今年,我特别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将所有事情都系统化,将所有数据都记录下来,这样以后所有人都可以对CHIEF有更多的了解,知道CHIEF都做了什么事情。其实有点像从创业团队发展到大企业的一个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年一直在专注的事情。
樊煊赫:今年我们可以说在聚合过去几年的资源,以此更好的帮助参加CHIEF的团队。
Part II - 中美科技创业观对比:创业这件事要走上良性成长的道路,技术为本才是长远之道
Synced : 刚才也提到,你们从2013年就开始在这个团队里做。那从13年到16年,你感觉最直接的变化是什么?
马方畅: 最直接的感观是中国现在对于创新创业的关注多了。有时候在路上走着就会碰到投资人,他们想找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投资。另外对于创业感兴趣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这和国内政策的引导也有关系。但这种现象是好是坏,还需要讨论。
樊煊赫: 中国越来越关注创新创业,尤其科技方面。从2013年到2016年,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参与到创业的事情中来,无论他们的想法是成熟还是幼稚,我觉得总体来说是积极的。有人可能会觉得国内创业圈比较浮躁,但是作为留学生来说,我们希望我们可以坚持通过技术驱动,在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方向来进行创新创业。
马方畅:是的,简单总结来说就是,机会很多,但是浮躁的人也很多。所以CHIEF 的宗旨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帮助有技术有积累的团队,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产业化。
Synced: 在你们的官网上看到,迄今为止已有3个创业团队获得Y Combinator投资,五年的时间里,有800多个创业团队加入你们的社群,过去5年,整体获得的投资额已超过1亿美金,是如何取得这样的成绩的?或者说在这个积累和不断壮大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马方畅:今年我们进行这个投资额的统计时,自己也觉得很惊人。相对于电商团队,我们更倾向于一些真正有技术的团队。我们更希望可以帮助这些团队走出第一步。
樊煊赫:对, 我们希望把CHIEF 做成一个生态圈,集合波士顿本地的资源优势,同时也集合中国的资源优势,将两者进行融合,产生一个比较大的效应。比如2013年有一个团队,是MIT 的四个博士后,一直都是在实验室埋头做实验。可能他们当时的想法还不是很成熟,但因为技术背景很强,在陈一舟过来的见面会上拿到了第一轮的融资。2014年的时候,这个团队在中国的深圳和北京开始受到关注,并成功落地。现在他们的研发总部在波士顿。他们从最开始对创业不是很了解,到一步步融资,进入中国市场,在这个层次上CHIEF还是帮助了很多,尤其是在早期的成长上。
马方畅:我们还是很愿意帮助团队提高自己。说实话,大部分创业大赛对于创业团队帮助并不是特别大。为了能够真正地帮助团队提高自己,我们在创业团队准备参赛的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我们帮每个团队找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指导,这种资源是不容易获得的。今年我们对每个团队进行了培训,怎么样做竞标,怎么样找律师,这些活动才是对创业团队有真正帮助的。
樊煊赫:是的,除了刚才方畅提到的这些之外,我们更有特色的是去挖掘创业者在初期如何分析市场,如何将技术进行转化,如何去吸引相应的人才,这都是很细节的东西。
Synced: 谈到创业,就不能忽略创业环境。那么,和硅谷相比,或者是和国内的创业环境相比,你认为波士顿这边的创业环境有什么不同么? 有什么特有的政策在鼓励创业吗?
樊煊赫:在美国这边政府主导的创新创业并不是太多,这点可能和国内有所不同。首先美国对于成功的评价是比较多元的,从而导致了对创业失败的容错力比较高,这本身就给创新的文化提供了土壤。如果和硅谷进行比较,我感觉波士顿是一个创新的中心,在这里会孕育很多想法,然后硅谷是一个将想法市场化的地方,是更偏向于市场为导向的中心。
马方畅:硅谷因为历史原因,他们在电子,计算机领域很强。而波士顿在新能源,医疗领域却更有优势。如果未来发展最快的行业转向生命科学,新能源等,也许波士顿会成为下一个硅谷。
Synced: 在你们和国内外投资人,创业公司或者投资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可不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中美之间的差异?
马方畅:先说投资人吧,中国的投资人可能比较短视一些。面对一个项目,他们更愿意说明年的回报率是多少,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盈利。而美国的投资人可能会更长远一些, 他们关注的是积累。比如VR 技术,在美国五年前就开始有技术方面的积累,而中国可能关注的是激发的点,是峰值。而对于投资的项目角度来说,中国现有的创业圈子来说,不是很重视科技本身。 更多的还是O2O,把线上的搬到线下,后者反过来。而美国这边,从比例上来说,更多的项目是从技术本身出发解决一个垂直领域的问题。
Synced :中方和美方在对科技的情怀上,有什么共性和区别呢?
樊煊赫:其实现在信息这么流通,在大的方向上,关注的领域其实差不多。但是你看,比如全基因组计划、比如无人车这些,都是由美国发起,之后中国迅速跟进。但是美国在各个领域都有更深的长期积累。比如今年VR特别火,但是在前面5年,都已经有很多积累了。但是中国主要是在爆发后迅速跟上。
马方畅:我在这方面的看法和煊赫不太一致。比如中国关注计算机科学相关的企业多,但是对于生物医疗、新材料、新能源方面能跟美国比的非常少。国内一些计算机方面的公司,有一些甚至做得比美国都好了。这个是计算机科学的特点,因为更新换代特别快,所以不一定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做到最顶尖。但是生物医疗能源材料,这些领域是需要几代人的积累。
Synced:中国这个现象很明显,每一轮科技浪潮来了,就会出现大量的新兴科技企业手握大笔资金但是找不到人才,需要去海外招聘有更多深厚积累的人才,甚至在这个领域有更加扎实钻研的海外留学生回来。你们觉得这个Gap是会变小的么?
樊煊赫:我相信总的来说,中国会赶上的,但是需要赶多久就不好说了。这需要从中国的基础教育体制开始改革,到社会层面。
马方畅:科技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那么现在经济建设的情况就是,大家都喜欢O2O这种可以快速得到回报的项目。科技研发是需要长期的投入。等那些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果子都摘完了,就会有更多的人来投身到技术中。美国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多可以跳一跳就摘到的果子,所以更多的企业也会愿意钻研技术。
樊煊赫:中国正在跨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如果中国可以跨过去,国家未来的情怀上也会有很大的变化,精神层面上有更多的追求。奥巴马最近也提到新的教育体制,他的初衷也是希望美国不要错过下一次的技术革命。
Part III - MIT-CHIEF 2016的情怀:承前启后,为前沿科技成果商业化铺路,推动社会变革
Synced: 关于科技的情怀和信仰,MIT-CHIEF今年推出了一个新项目——情怀系列报道。是什么原因诞生了MIT-CHIEF新推出的情怀系列报道?能不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情怀系列, 情怀代表了什么?是技术宅的情怀还是创业者的情怀,亦或是资本推动科技变革的情怀?
马方畅:其实我们不是一开始就有做情怀系列计划。一开始其实我们就是想统计一下过去参与的团队的情况,现在如何,也是这个项目我们统计到了一亿这个数字。其中一个团队给我们回复了很长的一个邮件,向我们阐述了很多他们的创业故事。他们的一个创始人很不辛遇到事故去世了,这对团队是很大的打击,但是他们还是坚持带着同伴的梦想坚持了下来,这个团队就是我们情怀系列报道的第一个团队。 我们很为这个故事感动,也认为应该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个故事。这样特别的故事会给大家什么样的启发,就见仁见智。既然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这样值得社会了解的故事的团队,那就应该有更多。我们的几位成员主动提出要挑战这件事情,比如李成涛。
Synced:在官网上看到MIT-CHIEF作为两百多个创业公司的家,走出了Mobvoi (出门问问)XtalPi, Smarking, MorphLab, and Recon Therapeutics等公司。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情怀系列所提到的公司,以及他的公司和MIT-CHIEF的渊源?
樊煊赫:刚才提到的第一期就是Steve Hsu的 Prometheon Pharma团队。
我们第二期采访了温书豪的XtalPi团队之后,也对他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在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比如他们对通过创业改变世界的理念等等。在现在国内创业环境的一个大背景下,我们也希望可以将这样新的声音传递出去。关于书豪的团队与CHIEF的渊源,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书豪的老婆是CHIEF这一届的成员,他们今年参加了Harvard办的一个创业大赛,结果她上去讲的得一句话就是“感谢MIT-CHIEF”。我们当时也是吓了一跳。
Synced: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情怀系列的意义与价值,你们认为是什么?
马方畅:CHIEF坚持的一件事,就是科技和商业模式的正确结合可以改变世界。在社会真正被科技造福的同时,也可以让科研工作者得到应有的商业回报。这样,科技社区才会更健康地持续发展壮大。现在从CHIEF走出来的团队,一个个都是活生生的正面例子,他们是这个理念最好的证明。
樊煊赫:我个人希望在未来的5年到10年,经过我们这代人的努力,中国也可以有这样的变化。
Synced:我们很期待今年可以看到CHIEF更上一层楼的爆发,也将对CHIEF持续进行报道,见证CHIEF今年的发展变化。
本期 Synced Talk 主题: 人工智能是敌是友?Friend or Foe?
Synced:在采访的最后,我们按例会有一个Synced Talk 的主题。Synced Talk 五月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是敌是友,有3个相关问题希望大家都可以来回答一下。Synced Talk 的本身意义也就是在于想一切人问一切事,让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参与到科技领域的讨论中来。
Synced:在现有的热门职业中,你觉得哪个职业会第一个被人工智能取代?
马方畅:我觉得金融行业中有些行业可能会被取代,比如交易员,尤其是某些专注于做高频交易的公司,在未来十年内可能有被取代的危险。
赫敏(团队成员):我记得我看过一个电影,讲得就是银行从业人员的很多工作其实是可以通过算法很模式化的完成的,虽然你认为自己是一个banker, 但可能你就是一个banking machine. 另外一个可能被取代的职业我认为是婚恋介绍 。我记得之前微软开发了小冰,你和他进行简单对话,他就能推算出我想的是朋友圈里的哪个朋友。这其实就是在分析客户需求,和婚介很像。
海潮(团队成员):我觉得是同声传译领域,或者速记员。
樊煊赫:我觉得现在人工智能应用比较好的几个领域,比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等。我觉得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比较多数据的行业可能都会被影响,但也可能不是取代,而是起辅助性作用。如果一定要说一个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热门行业,我觉得码农很有危险。
Synced:再未来的五年内,往好的方面来思考,你觉得人工智能对哪个领域的发展帮助最大?
马方畅:我觉得是医疗。现在医生看MAR( 磁核共振图)大部分时候还是凭借经验,但是借助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技术,可以让医生能够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海潮(团队成员):我觉得是教育行业。虽然说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很有名的教授和很优秀的研究中心,但是面对最基础最大众的教育,我们还是缺少大量的教师资源。我觉得人工智能能改善这一块的发展,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赫敏(团队成员):我个人和方畅观点差不多,也觉得对医疗领域的帮助更大。
樊煊赫:我觉得更多的各种技术的结合应用,比如大数据,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等,这些和人工智能相结合能在服务行业提供更好的体感。同时,我觉得人工智能对于安防领域也会有很大的贡献。
Synced:你如何看待社会工作中的不可替代性? 或者说,面临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作为你个人而言,你是否有类似的担心?你将会怎样应对呢?
海潮(团队成员):我倒不会担心自身的工作,但是我会担心自身的安全。现在我们通过语音控制可以轻易的打开自己家的门,自己的车;那么同时,我会担心别人会不会用同样的办法破解我的东西,进入我的私人领域。
樊煊赫:恩,这个我有共鸣。比如上周开车的时候,我朋友用他自己的手机在YouTube 上播放了一首歌,结果当天晚上我回家打开自己的电脑,发现我的YouTube 页面的第一个推送就是那首歌。我当时觉得有点惊讶。
海潮(团队成员):有的时候太方便,反而就不太安全。
Synced : 那对于这些担忧你们会不会采取什么措施?目前看来这些科技带来的变革我们是不法阻挡的。
海潮(团队成员):我觉得现在这些公司都在不断采集用户的期待,用户也会积极反馈。所以我觉得现在还是处在一个良心的循环的。
马方畅:我还是会比较关注最前沿的技术,自己也会评估现阶段的技术是不是安全。比如特斯拉推出的无人车,因为我自己了解其中的一些原因,也明白哪些可能存在隐患,所以会有所取舍。
樊煊赫:目前阶段我不觉得自己的生活会受到影响,一是我自己本身还没有很多价值,所以不会觉得有人会侵犯我的数据信息或者造成不好的影响。我还是更多地会关注这些科技对于整个行业,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一个较大的范畴。
MIT-CHIEF 「2016年中国行」创业论坛正在进行中!MIT-CHIEF 2016 Community向创业团队正式开始!输入网址 (http://mitchief.org/startup-portal)入住创业生态圈。更多详情,请咨询community@mitchief.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