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司一听到“上 ERP”就打退堂鼓:需求复杂、开发周期长、费用高、上线慢。
结果往往是:项目拖一年半载,业务变了、需求又变了,系统变成“历史包袱”。其实我们说的 ERP,并不一定要从头造一个巨无霸——把常见的核心流程(基础数据、采购、销售、库存、财务对接、报表)用零代码工具把流程、表单、自动化、看板四块搭清楚,就能在短时间内把日常业务从“靠人记”变成“靠系统说话”。
一、为什么要用零代码做“轻量 ERP”?
很多上 ERP 失败的根源,不在技术,而在两点:
- 试图一次性把所有场景都覆盖,导致交付周期无限拉长;
- 业务参与度低,系统做出来没人用或用错。
零代码的优势恰恰能把这两点解决:
- 快:把想法变成可运行的流程,短时间内验证业务可行性;
- 低门槛:业务方能直接参与字段设计与流程配置;
- 易迭代:上线后改字段、加规则都很快,避免“先做完再发现错”的成本。
但也有界限:如果你的 ERP 需要复杂的高并发、深度财务结算引擎或大规模定制报表,零代码只是 MVP 路径,后续需要与专业系统对接或分阶段替换。
注:本文示例所用方案模板:简道云ERP系统,给大家示例的是一些通用的功能和模块,都是支持自定义修改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修改里面的功能。
二、定义“轻量 ERP”范围
为了在 2 小时内上线,我们先把范围限定成公司日常最常用的六块:
- 基础数据(商品、供应商、客户、仓库、会计科目)
- 采购(申请→订单→收货→验收→付款对接)
- 销售(报价→订单→发货→开票/收款)
- 库存(入库/出库/库存实时)
- 财务对接(导出凭证/对账报表)
- 仪表盘(待办、异常、关键 KPI)
把目标设定成“能跑通日常采购→入库→出库→简单对账”的系统,这就是我们的 MVP。
三、四步法:流程 → 数据 → 规则 → 可视化
把复杂问题拆成四步,每步都有明确输出。
步骤一:把流程讲清楚(输出:流程图 + 关键节点)
把每个模块一句话串清楚,例如采购: 采购申请 → 采购审批 → 供应商下单 → 供应商发货 → 入库验收 → 采购结算(财务)
关键节点要明确责任人与触发条件:
- 谁提交?(申请人)
- 谁审批?(采购主管/财务)
- 什么情况触发异常?(预计到货日超期、到货数量 ≠ 订单数量)
画一页简单流程图,别超过 7 步。越简洁越容易落地。
步骤二:设计数据表与字段(输出:字段清单)
每个流程核心是表单。字段设计三原则:唯一、可读、可扩展。下面给出最小可用字段模板,直接复制到无代码平台即可。
A. 基础数据 — 商品表(MVP)
- 商品编码(唯一)
- 商品名称
- 规格/型号
- 单位
- 条形码(可选)
- 默认仓库
- 安全库存
- 分类
B. 供应商表
- 供应商编码
- 名称
- 联系人/电话
- 交货周期(天)
- 付款条款
C. 客户表
- 客户编码
- 名称
- 联系人/电话
- 帐期
D. 采购申请表
- 申请单号(系统生成)
- 申请人 / 部门
- 商品编码(关联)
- 申请数量
- 需求日期
- 优先级(普通/加急)
- 审批状态(草稿/待审/通过/驳回)
E. 采购订单表
- 订单号(系统生成)
- 关联申请单号
- 供应商
- 下单数量
- 预计发货日
- 实际发货日
- 状态(已下单/已发货/部分到货/已完成)
F. 入库单
- 入库单号
- 关联订单号
- 到货数量
- 入库仓位
- 入库人/时间
- 差异数量(计算字段)
G. 销售订单/出库表(MVP)
- 销售单号
- 客户
- 商品编码 / 数量
- 发货仓库
- 发货时间
- 状态
H. 库存明细表
- 商品编码
- 仓库
- 可用库存(实时计算)
- 在途数量(待入库)
I. 财务对接表(导出模板)
- 凭证号
- 摘要
- 借方科目 / 贷方科目
- 金额
- 关联单号
先只做这些字段,能跑绝大多数日常场景。上线后再添加复杂字段(折扣、多仓库分批、批次/序列号)。
步骤三:配置状态流与自动化规则(输出:提醒规则集)
把人工盯单变成自动化规则。常见触发器:
- 采购预计发货日 + 48 小时未发货 → 推送采购负责人(站内 + 企业微信/钉钉)
- 入库数量 ≠ 发货数量 → 自动生成差异工单并通知采购/仓库主管
- 库存低于安全库存 → 生成补货建议单并推送采购
- 销售订单确认后,自动锁定库存并生成出库任务
提醒要分级(信息 / 普通 / 严重),并允许用户订阅或静默某类提醒,避免疲劳。
步骤四:搭建仪表盘(输出:看板 + 导出)
仪表盘至少包含两块视角:
- 运营视角:待审批申请、待入库清单、部分入库异常、低库存清单
- 管理视角:采购按时率、库存周转率、应付/应收余额、近 30 天异常趋势
看板要支持筛选(按仓库、供应商、负责人)和导出,便于周会与月度复盘。
四、如何在 2 小时内上线
下面是一份可复制的时间表,按步骤走,优先先能用再优化。
- 0–15 分钟:确认 MVP 范围(决定哪些模块先做),画出关键流程图并确认负责人。
- 15–45 分钟:在无代码平台建表(基础数据、采购申请、采购订单、入库、库存明细)。
- 45–75 分钟:做表单页面与审批流(提交 → 审批 → 生成订单);设置简单的权限(谁能提交/谁能审批)。
- 75–105 分钟:配置自动化规则(延迟提醒、部分入库异常);创建库存自动计算逻辑。
- 105–120 分钟:搭仪表盘、导入 10–20 条测试数据、跑一遍完整流程(申请→下单→发货→入库→库存更新)。
关键原则是“先能跑、再完善”。别把时间花在样式或复杂报表上,先保证 end-to-end 流程顺畅。
五、上线后的推广与落地注意事项
- 小范围试点:选择 1 个业务线、2–3 个供应商或 1 个仓库先跑 2 周,避免一开始就被异常数据淹没。
- 关键人先上手:采购主管、仓库主管、财务负责人先用并反馈,他们是推动全员使用的“种子用户”。
- 短视频 + 操作手册:录 3–5 分钟快速上手视频,比长篇文字更有效。
- 收集反馈并快速迭代:建立变更记录(谁改了什么、为什么改),防止频繁改名字段导致历史数据混乱。
- 权限与审计:上线前做一次权限矩阵,明确谁能看、谁能改数据,并开启审计日志以便追溯。
六、持续优化
- 第 30 天:字段使用率统计(哪些字段被频繁空白/错误),合并或调整表单。
- 第 60 天:异常类型与供应商分析(哪些供应商/商品最常导致差异),进行供应商管理或条款调整。
- 第 90 天:自动化升级(对接物流追踪、财务凭证自动导出/导入),评估哪些模块需二次开发或对接专业 ERP。
目标是把“人为记忆”逐步固化成“系统规则”,用数据驱动采购、库存和财务决策。
七、最小可复制导入包
下面是一份可以直接复制的“最小表单清单”,把字段新建好并建立关键关联(订单→入库→库存),配合上文触发器就能跑通。
最小表:
- 商品表(商品编码、名称、单位、安全库存、默认仓库)
- 供应商表(编码、名称、联系人、交货周期)
- 客户表(编码、名称、联系人)
- 采购申请(申请单号、申请人、部门、商品编码、数量、需求日期、状态)
- 采购订单(订单号、关联申请单、供应商、下单数量、预计发货日、实际发货日、状态)
- 入库单(入库单号、关联订单号、到货数量、差异、入库时间、入库人)
- 库存表(商品编码、仓库、可用库存、在途)
- 财务导出表(凭证号、摘要、借/贷科目、金额、关联单号)
把这些表建好后,先跑一批测试数据(10–20 条),检验触发器与库存计算有没有问题。
八、写在最后:系统是工具,规则才是能力
把“上 ERP”拆成可验证的小步骤,把流程、字段、规则清楚地写下来,然后用零代码工具把它跑起来。两小时不是魔法,而是把复杂问题分解成最小可行单元并优先交付的节奏。等流程跑稳了,用数据复盘再逐步扩大覆盖面,最终你会发现:真正变强的,不是系统,而是你把知识规则化的能力。
九、、常见问题速答(FAQ)
- Q:零代码的性能/扩展性如何?
A:适合中小量级业务与验证阶段。对大规模并发或复杂结算,建议分阶段扩展或对接专业系统。
- Q:如何保证财务数据准确?
A:明确会计科目映射与凭证导出规则,上线前和财务做一次逐笔对账测试。
- Q:零代码可以和现有系统对接吗?
A:大多数平台支持 webhook/API 或 CSV 导入,先用导出入手跑通流程,再做 API 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