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数据不清,分析徒劳”——聊聊数据分析里最容易被忽视的苦差事

本文涉及的产品
智能开放搜索 OpenSearch行业算法版,1GB 20LCU 1个月
实时数仓Hologres,5000CU*H 100GB 3个月
实时计算 Flink 版,5000CU*H 3个月
简介: “脏数据不清,分析徒劳”——聊聊数据分析里最容易被忽视的苦差事

“脏数据不清,分析徒劳”——聊聊数据分析里最容易被忽视的苦差事

今天咱不聊高大上的模型,不聊花里胡哨的算法,咱就聊点“脏活累活”——数据预处理。别看它不起眼,但谁做谁知道,不管你是AI工程师、数据分析师,还是一个Excel小能手,预处理做不好,后面建模、分析、可视化全是“缘木求鱼”。

这事儿说白了就一句话:垃圾进,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


一、数据预处理到底是干嘛的?

简单来说,预处理就像做饭前洗菜、切菜,是数据分析的前戏,它包括但不限于:

  • 缺失值处理
  • 异常值处理
  • 类型转换
  • 编码标准化
  • 特征衍生
  • 数据清洗和去重

听着复杂?咱们一个一个聊,而且都用代码举例,不整那种纯嘴皮子功夫。


二、缺失值处理:你丢了点啥?

现实中,很多表格都是“缺胳膊少腿”的。比如某公司员工表,缺了好几个年龄和部门: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df = pd.DataFrame({
   
    '姓名': ['张三', '李四', '王五', '赵六'],
    '年龄': [28, np.nan, 35, np.nan],
    '部门': ['技术部', '市场部', np.nan, '行政部']
})
print(df)

怎么办?一般有三种选择:

  • 删掉(适合样本多、缺失不多的时候):

    df.dropna(inplace=True)
    
  • 填充(适合缺失比例不大):

    df['年龄'].fillna(df['年龄'].mean(), inplace=True)
    df['部门'].fillna('未知部门', inplace=True)
    
  • 插值法、建模填补(高级玩法,后期说)

Echo唠叨: 不要一股脑全删,删的是数据,丢的是信息,填的是规则,带来的是偏差,权衡很重要。


三、异常值处理:你是“离群”还是“脱轨”?

有时候数据太奇怪,不是BUG就是“神仙数据”:

df = pd.DataFrame({
   '工资': [5000, 5500, 5200, 40000, 5300]})

你看,40000是不是太跳脱?可以用箱线图法(IQR)简单判断:

Q1 = df['工资'].quantile(0.25)
Q3 = df['工资'].quantile(0.75)
IQR = Q3 - Q1
outlier_mask = (df['工资'] < Q1 - 1.5 * IQR) | (df['工资'] > Q3 + 1.5 * IQR)
print(df[outlier_mask])

你是保留、剔除、还是做离散化处理,得看业务场景。

Echo唠叨: 异常值不一定是坏数据,它可能就是关键数据,比如风控领域,一个“百万转账”就是诈骗的特征。


四、类型转换:数据类型不对,跑得都费劲

你知道吗?Pandas里"123"123可不是一个东西,一个是字符串,一个是数值,做数学运算直接报错。

df = pd.DataFrame({
   '销售额': ['1000', '2000', '3000']})
df['销售额'] = df['销售额'].astype(int)

还有日期字段,一定要转成datetime类型才能做时间序列分析:

df['日期'] = pd.to_datetime(df['日期'])

五、编码与标准化:模型不懂“男”和“女”

大多数算法不懂人话,比如“性别”这种类别变量,你得把它变成数字。常见做法有:

  • 标签编码(适合有序类别):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LabelEncoder
    df['性别编码'] = LabelEncoder().fit_transform(df['性别'])
    
  • One-hot编码(适合无序类别):

    pd.get_dummies(df, columns=['性别'])
    

标准化也是老生常谈了,尤其是在做距离相关的算法(比如KNN、聚类)时: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scaler = StandardScaler()
df_scaled = scaler.fit_transform(df[['工资', '年龄']])

六、特征衍生:一招秒变老司机

好的特征比复杂的算法更重要,这话在数据圈子传疯了。比如:

  • 从时间戳中提取出“星期几”、“是否节假日”
  • 从地址里提取省、市、区
  • 将用户行为转为频率特征、留存天数等
df['注册天数'] = (pd.to_datetime('2025-06-01') - df['注册时间']).dt.days

这些手工加工出来的特征,往往能让模型性能质的飞跃。


七、总结一下:数据预处理不香吗?

说实话,我刚入行那会儿,天天就想着堆模型、调参数,后来踩了不少坑才明白:

建模就像盖楼,数据预处理才是打地基。

很多人以为数据分析是“模型 + 可视化”,但真相是,80%的时间都在做数据清洗和整理。这工作虽苦,但做得好,后面一顺百顺。

目录
相关文章
|
11月前
|
数据采集 存储 数据挖掘
【优秀python数据分析案例】基于Python书旗网小说网站数据采集与分析的设计与实现
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Python的书旗网小说网站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通过自动化爬虫收集小说数据,利用Pandas进行数据处理,并通过Matplotlib和Seaborn等库进行数据可视化,旨在揭示用户喜好和市场趋势,为图书出版行业提供决策支持。
843 6
【优秀python数据分析案例】基于Python书旗网小说网站数据采集与分析的设计与实现
|
9月前
|
数据挖掘 UED
ChatGPT数据分析——探索性分析
ChatGPT数据分析——探索性分析
136 1
|
9月前
|
数据可视化 数据挖掘 数据处理
ChatGPT数据分析应用——热力图分析
ChatGPT数据分析应用——热力图分析
361 1
|
9月前
|
数据挖掘
ChatGPT在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中的应用(分组分析)
ChatGPT在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中的应用(分组分析)
191 1
|
9月前
|
数据挖掘 数据处理
ChatGPT在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中的应用(交叉分析)
ChatGPT在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中的应用(交叉分析)
197 1
|
10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数据挖掘
数据分析师是在多个行业中专门从事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专业人员
数据分析师是在多个行业中专门从事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专业人员
114 3
|
9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数据可视化
如何理解数据分析及数据的预处理,分析建模,可视化
如何理解数据分析及数据的预处理,分析建模,可视化
203 0
|
9月前
|
数据挖掘
ChatGPT在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中的应用(对比分析)
ChatGPT在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中的应用(对比分析)
187 0
|
11月前
|
前端开发 Java JSON
Struts 2携手AngularJS与React:探索企业级后端与现代前端框架的完美融合之道
【8月更文挑战第31天】随着Web应用复杂性的提升,前端技术日新月异。AngularJS和React作为主流前端框架,凭借强大的数据绑定和组件化能力,显著提升了开发动态及交互式Web应用的效率。同时,Struts 2 以其出色的性能和丰富的功能,成为众多Java开发者构建企业级应用的首选后端框架。本文探讨了如何将 Struts 2 与 AngularJS 和 React 整合,以充分发挥前后端各自优势,构建更强大、灵活的 Web 应用。
129 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