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加密算法解析

简介: DES加密算法解析

总的来说,DES加密的过程就是通过一系列置换、异或、扩展等运算,将明文分成若干个小块,然后根据主密钥生成一系列的轮密钥,利用轮密钥对每个小块进行加密,最终将加密结果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得到密文。

DES加密过程

DES加密的步骤如下:

初始置换(IP置换):将输入的64位明文块进行置换和重新排列,生成新的64位数据块。

加密轮次:DES加密算法共有16个轮次,每个轮次都包括以下步骤:

a. 将64位数据块分为左右两个32位块。

b. 右侧32位块作为输入,经过扩展、异或、置换等操作生成一个48位的数据块。这个48位的数据块被称为“轮密钥”,它是根据加密算法的主密钥生成的子密钥。

c. 将左侧32位块和轮密钥进行异或运算,结果作为新的右侧32位块。

d. 将右侧32位块与原来的左侧32位块进行连接,生成一个新的64位数据块,作为下一轮的输入。

3 末置换(FP置换):在最后一个轮次完成后,将经过加密的数据块进行置换和重新排列,得到加密后的64位密文。

算法详解:

DES算法是一种对称密钥加密算法,其密钥长度为56位,被广泛应用于信息安全领域。下面,我来详细介绍DES算法的步骤。

  1. 初始置换(Initial Permutation,IP置换)
    IP置换是将输入的64位明文块进行置换和重新排列,生成新的64位数据块。初始置换的目的是增加加密的混乱程度,使明文中的每一位都能够对后面的加密过程产生影响,从而提高加密强度。IP置换规则是固定的,具体操作如下:

将原来位于第58个位置的数据放在第1个位置,原来位于第50个位置的元素放在第2个位置,第42个放在第3个,34->4以此类推……

  1. 加密轮次
    经过初始置换后,明文被划分成了两个32位的数据块:左半部分L0和右半部分R0。接下来进行16个轮次的加密,每一轮都有相同的操作步骤:
  • 将R0作为下一轮次的左半部分L1的输入。
  • R0会与子密钥Ki进行异或运算,其中Ki通过密钥调度算法从主密钥(64位)生成。
  • 将异或运算结果作为S盒的输入,经过S盒的置换后生成32位输出。
  • 将S盒的输出经过P盒的置换,得到最终的结果。
  • 将最终的结果与L0进行异或运算,得到下一轮次的右半部分R1。
  1. F轮函数
    每轮加密中,会将右半部分R和子密钥K输入到F轮函数中,其中F函数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将R0右半部分进行扩展,得到一个48位的数据块。
  • 将当前轮的子密钥Ki(48位)与扩展后的Ri(48位)进行异或运算。
  • 将异或运算的结果分成8个6位的数据块,代表8个S盒。
  • 对于每个S盒,根据S盒中规则将6位作为行号或列号,从S盒中取出相应的4位输出。
  • 将8个S盒的输出合并成32位的数据块。
  • 将32位的输出按照固定的P盒规则置换。
  1. 逆置换(Inverse Permutation)
    在经过16轮次计算后,DES会对最后的结果进行最后一次置换。即为最后的输出结果。

以上就是DES算法的步骤,简单说来就是采用初始置换,16轮的加密,最后一次置换。整个过程中涉及到多个置换表的变换,这些置换表都是固定的,并且每个置换表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举例来说,当我们进行第15轮加密时,会将右半部分R14与子密钥K15进行异或运算,得到一个48位的数据块。将48位的数据块分成8个6位的数据块,再将这8个6位的数据块输入到8个不同的S盒中。每个S盒都有自己的置换规则,例如第一个S盒的置换规则为:

14 4 13 1 2 15 11 8 3 10 6 12 5 9 0 7

0 15 7 4 14 2 13 1 10 6 12 11 9 5 3 8

4 1 14 8 13 6 2 11 15 12 9 7 3 10 5 0

15 12 8 2 4 9 1 7 5 11 3 14 10 0 6 13

在这个S盒中,输入的6位会选取对应的行和列,例如输入001011会被选为第一个S盒的第0行第11列,S盒返回的输出值为0100,即4位二进制数。最后将所有S盒的输出按照固定的P盒规则进行置换,得到32位输出结果。

总之,DES算法的加密过程比较繁琐,但是通过不同的置换规则和S盒的变换,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解密过程

DES算法的解密流程与加密流程有些类似,但是顺序与加密正好相反,具体步骤如下:

密钥调度

解密过程中,需要使用与加密时相同的子密钥Ki,因此需要进行相同的密钥调度来生成子密钥。

初始置换(Initial Permutation,IP置换)

初始置换是将输入的密文块进行置换和重新排列,生成新的64位数据块。与加密过程中的初始置换不同的是,解密过程需要将L16作为右半部分R15,R15作为左半部分L15,初始化置换规则如下:

将原来位于第40个位置的数据放在第1个位置,原来位于第8个位置的元素放在第2个位置,第48个放在第3个,16->4以此类推……

加密轮次

解密过程中,也需要进行16个轮次的操作,每一轮次的过程如下:

  1. 将L(i-1)作为下一轮次的右半部分Ri。
  2. Ri会与当前轮次的子密钥Ki进行异或运算。
  3. 将异或运算结果作为S盒的输入,经过S盒的置换后生成32位输出。
  4. 将S盒的输出经过P盒的置换。
  5. 将P盒输出的结果与L(i-1)进行异或运算,得到下一轮次的左半部分Li。

在解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每一轮的操作与加密过程的顺序正好相反,即需要先进行异或操作,再进行S盒和P盒的置换。

逆置换(Inverse Permutation)

在经过16轮次计算后,DES会对最后的结果进行最后一次逆置换,恢复成原始的明文。逆置换规则与初始置换相反。

总之,DES算法的解密过程与加密过程类似,但是需要将加密过程中的操作顺序反过来,并使用相同的子密钥。同时,在解密过程中,需要注意逆置换规则与初始置换规则相反。

5、DES的优缺点

优点:

安全性高:DES算法使用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相同的明文使用不同的密钥加密后得到的密文是不同的。密钥越长,加密的安全性就越高。

算法简单:DES算法的加密和解密过程非简单,基于对称加密,使用相同的key进行加解密。

适用广泛:DES算法是最早也是最广泛使用的加密算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电子邮件、虚拟私人网络等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移植性。

缺点:

密钥长度较短:DES算法使用56位密钥,虽然在当时足够安全,但在当前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下,已经不足以保证加密的安全性,易受到暴力破解攻击。

无法抵抗差分密码分析攻击:DES算法无法抵抗差分密码分析攻击,这种攻击可以通过比较相同明文的密文,分析加密算法的行为并推断出密钥。

比较慢:由于DES算法是一种分组密码算法,需要对64位的明文进行加密,加密速度比较慢,不适用于对大量数据进行实时加密和解密。

首先,定义加解密的关键变量,密钥、明文、密文、以及轮函数相关的变量:
unsigned char key[8];
unsigned char plaintext[8];
unsigned char ciphertext[8];
unsigned char roundkey[16][6];
使用随机数产生一个64位的密钥,并将其存储到key数组中。
srand(time(NULL));
for (int i = 0; i < 8; i++) {
key[i] = rand() % 256;
}
使用随机数产生一个64位的明文,并将其存储到plaintext数组中。
for (int i = 0; i < 8; i++) {
plaintext[i] = rand() % 256;
}
对密钥进行初始置换(PC-1)。
置换完成后,将密钥分为两部分:左半部分(C0)和右半部分(D0)。
unsigned char pc1_table[56] = { 
    57, 49, 41, 33, 25, 17, 9, 
    1, 58, 50, 42, 34, 26, 18, 
    10, 2, 59, 51, 43, 35, 27, 
    19, 11, 3, 60, 52, 44, 36, 
    63, 55, 47, 39, 31, 23, 15, 
    7, 62, 54, 46, 38, 30, 22, 
    14, 6, 61, 53, 45, 37, 29, 
    21, 13, 5, 28, 20, 12, 4 
}; 
unsigned char c0[4], d0[4];
for (int i = 0; i < 56; i++) {
    if (pc1_table[i] <= 28) {
        c0[(i / 8)] |= ((key[(pc1_table[i] - 1) / 8] & (1 << (7 - ((pc1_table[i] - 1) % 8)))) >> (i % 8));
    } else {
        d0[(i / 8) - 4] |= ((key[(pc1_table[i] - 1) / 8] & (1 << (7 - ((pc1_table[i] - 1) % 8)))) >> (i % 8));
    }
}
循环16次,生成16个48位的轮密钥。
每次循环,需要进行以下操作:
根据不同的轮数,计算出左移的位数。
根据左移的位数,旋转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
将旋转后的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合并为56位的比特流。
根据压缩表(PC-2)对56位的比特流进行置换,生成48位的轮密钥。
将明文进行初始置换(IP)。
置换完成后,将明文分为两部分:左半部分(L0)和右半部分(R0)。
循环16次,执行Feistel轮函数。
每次循环,需要进行以下操作:
通过E盒扩展右半部分,变为48位。
    for (int j = 0; j < 48; j++) {
        roundkey[i][j / 8] |= ((cd_temp[(pc2_table[j] - 1) / 8] & (1 << (7 - ((pc2_table[j] - 1) % 8)))) >> (j % 8));
    }
}
将扩展后的48位结果与轮密钥进行异或。
将异或结果分成8个6位的块,并通过S盒代替,生成4位的结果。
将代替后的结果合并为32位的比特流。
对32位的比特流进行置换(P盒)。
将置换后的结果与左半部分做异或,得到新的右半部分,作为下一轮的输入。
最后一轮Feistel函数输出结束后,将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交换。
使用逆初始置换(IP^-1),对交换后的左右半部分进行置换,得到密文。
输出加密后的密文。
目录
相关文章
|
1月前
|
存储 算法 安全
如何控制上网行为——基于 C# 实现布隆过滤器算法的上网行为管控策略研究与实践解析
在数字化办公生态系统中,企业对员工网络行为的精细化管理已成为保障网络安全、提升组织效能的核心命题。如何在有效防范恶意网站访问、数据泄露风险的同时,避免过度管控对正常业务运作的负面影响,构成了企业网络安全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在此背景下,数据结构与算法作为底层技术支撑,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本文将以布隆过滤器算法为研究对象,基于 C# 编程语言开展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系统探讨该算法在企业上网行为管理中的应用范式。
77 8
|
1月前
|
存储 监控 算法
解析公司屏幕监控软件中 C# 字典算法的数据管理效能与优化策略
数字化办公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为维护信息安全并提升管理效能,公司屏幕监控软件的应用日益普及。此软件犹如企业网络的 “数字卫士”,持续记录员工电脑屏幕的操作动态。然而,伴随数据量的持续增长,如何高效管理这些监控数据成为关键议题。C# 中的字典(Dictionary)数据结构,以其独特的键值对存储模式和高效的操作性能,为公司屏幕监控软件的数据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下文将深入探究其原理与应用。
50 4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监控 算法
员工上网行为监控软件中基于滑动窗口的C#流量统计算法解析​
在数字化办公环境中,员工上网行为监控软件需要高效处理海量网络请求数据,同时实时识别异常行为(如高频访问非工作网站)。传统的时间序列统计方法因计算复杂度过高,难以满足低延迟需求。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滑动窗口的C#统计算法,通过动态时间窗口管理,实现高效的行为模式分析与流量计数。
55 2
|
4月前
|
存储 算法 安全
.NET 平台 SM2 国密算法 License 证书生成深度解析
授权证书文件的后缀通常取决于其编码格式和具体用途。本文档通过一个示例程序展示了如何在 .NET 平台上使用国密 SM2 算法生成和验证许可证(License)文件。该示例不仅详细演示了 SM2 国密算法的实际应用场景,还提供了关于如何高效处理大规模许可证文件生成任务的技术参考。通过对不同并发策略的性能测试,开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优化许可证生成流程,以满足高并发和大数据量的需求。 希望这段描述更清晰地传达了程序的功能和技术亮点。
316 13
.NET 平台 SM2 国密算法 License 证书生成深度解析
|
4月前
|
安全 算法 网络协议
解析:HTTPS通过SSL/TLS证书加密的原理与逻辑
HTTPS通过SSL/TLS证书加密,结合对称与非对称加密及数字证书验证实现安全通信。首先,服务器发送含公钥的数字证书,客户端验证其合法性后生成随机数并用公钥加密发送给服务器,双方据此生成相同的对称密钥。后续通信使用对称加密确保高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数字证书验证服务器身份,防止中间人攻击;哈希算法和数字签名确保数据完整性,防止篡改。整个流程保障了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和完整性保护。
|
1月前
|
存储 监控 算法
内网监控桌面与 PHP 哈希算法:从数据追踪到行为审计的技术解析
本文探讨了内网监控桌面系统的技术需求与数据结构选型,重点分析了哈希算法在企业内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通过PHP语言实现的SHA-256算法,可有效支持软件准入控制、数据传输审计及操作日志存证等功能。文章还介绍了性能优化策略(如分块哈希计算和并行处理)与安全增强措施(如盐值强化和动态更新),并展望了哈希算法在图像处理、网络流量分析等领域的扩展应用。最终强调了构建完整内网安全闭环的重要性,为企业数字资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69 2
|
2月前
|
存储 监控 算法
基于 C++ 哈希表算法的局域网如何监控电脑技术解析
当代数字化办公与生活环境中,局域网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交互的效率与便捷性。然而,出于网络安全管理、资源合理分配以及合规性要求等多方面的考量,对局域网内计算机进行有效监控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实现局域网内计算机监控,涉及多种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运用。本文聚焦于 C++ 编程语言中的哈希表算法,深入探讨其在局域网计算机监控场景中的应用,并通过详尽的代码示例进行阐释。
78 4
|
2月前
|
存储 监控 算法
员工电脑监控场景下 Python 红黑树算法的深度解析
在当代企业管理范式中,员工电脑监控业已成为一种广泛采用的策略性手段,其核心目标在于维护企业信息安全、提升工作效能并确保合规性。借助对员工电脑操作的实时监测机制,企业能够敏锐洞察潜在风险,诸如数据泄露、恶意软件侵袭等威胁。而员工电脑监控系统的高效运作,高度依赖于底层的数据结构与算法架构。本文旨在深入探究红黑树(Red - Black Tree)这一数据结构在员工电脑监控领域的应用,并通过 Python 代码实例详尽阐释其实现机制。
76 7
|
2月前
|
存储 算法 物联网
解析局域网内控制电脑机制:基于 Go 语言链表算法的隐秘通信技术探究
数字化办公与物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局域网内计算机控制已成为提升工作效率、达成设备协同管理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企业远程办公时的设备统一调度,还是智能家居系统中多设备间的联动控制,高效的数据传输与管理机制均构成实现局域网内计算机控制功能的核心要素。本文将深入探究 Go 语言中的链表数据结构,剖析其在局域网内计算机控制过程中,如何达成数据的有序存储与高效传输,并通过完整的 Go 语言代码示例展示其应用流程。
71 0
|
3月前
|
监控 算法 安全
基于 C# 的内网行为管理软件入侵检测算法解析
当下数字化办公环境中,内网行为管理软件已成为企业维护网络安全、提高办公效率的关键工具。它宛如一位恪尽职守的网络守护者,持续监控内网中的各类活动,以确保数据安全及网络稳定。在其诸多功能实现的背后,先进的数据结构与算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深入探究一种应用于内网行为管理软件的 C# 算法 —— 基于二叉搜索树的入侵检测算法,并借助具体代码例程予以解析。
69 4

推荐镜像

更多
  • D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