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排序模式概览
我们这里主要关心MySQL到底是怎么排序的,采用了什么排序算法。
请关注这里
"sort_mode": "<sort_key, packed_additional_fields>"
MySQL的sort_mode有三种。
摘录5.7.13中sql/filesort.cc源码如下:
Opt_trace_object(trace, "filesort_summary")
.add("rows", num_rows).add("examined_rows", param.examined_rows)
.add("number_of_tmp_files", num_chunks)
.add("sort_buffer_size", table_sort.sort_buffer_size())
.add_alnum("sort_mode",
param.using_packed_addons() ?
"<sort_key, packed_additional_fields>" :
param.using_addon_fields() ?
"<sort_key, additional_fields>" : "<sort_key, rowid>");
“< sort_key, rowid >”和“< sort_key, additional_fields >” 看过其他介绍介绍MySQL排序文章的同学应该比较清楚,“< sort_key, packed_additional_fields >” 相对较新。
- < sort_key, rowid >对应的是MySQL 4.1之前的“原始排序模式”
- < sort_key, additional_fields >对应的是MySQL 4.1以后引入的“修改后排序模式”
- < sort_key, packed_additional_fields >是MySQL 5.7.3以后引入的进一步优化的"打包数据排序模式”
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这三个模式。
4.2.1 回表排序模式
- 根据索引或者全表扫描,按照过滤条件获得需要查询的排序字段值和row ID;
- 将要排序字段值和row ID组成键值对,存入sort buffer中;
- 如果sort buffer内存大于这些键值对的内存,就不需要创建临时文件了。否则,每次sort buffer填满以后,需要直接用qsort(quickcsort,快速排序算法)在内存中排好序,并写到临时文件中;
-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所有的行数据都正常读取了完成;
- 用到了临时文件的,需要利用磁盘外部排序,将row id写入到结果文件中;
- 根据结果文件中的row ID按序读取用户需要返回的数据。由于row ID不是顺序的,导致回表时是随机IO,为了进一步优化性能(变成顺序IO),MySQL会读一批row ID,并将读到的数据按排序字段顺序插入缓存区中(内存大小read_rnd_buffer_size)。
4.2.2 不回表排序模式
- 根据索引或者全表扫描,按照过滤条件获得需要查询的数据;
- 将要排序的列值和 用户需要返回的字段 组成键值对,存入sort buffer中;
- 如果sort buffer内存大于这些键值对的内存,就不需要创建临时文件了。否则,每次sort buffer填满以后,需要直接用qsort(快速排序算法)在内存中排好序,并写到临时文件中;
-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所有的行数据都正常读取了完成;
- 用到了临时文件的,需要利用磁盘外部排序,将排序后的数据写入到结果文件中;
- 直接从结果文件中返回用户需要的字段数据,而不是根据row ID再次回表查询。
4.2.3打包数据排序模式
第三种排序模式的改进仅仅在于将char和varchar字段存到sort buffer中时,更加紧缩。
在之前的两种模式中,存储了”yes”3个字符的定义为VARCHAR(255)的列会在内存中申请255个字符内存空间,但是5.7.3改进后,只需要存储2个字节的字段长度和3个字符内存空间(用于保存”yes”这三个字符)就够了,内存空间整整压缩了50多倍,可以让更多的键值对保存在sort buffer中。
4.2.4三种模式比较
第二种模式是第一种模式的改进,避免了二次回表,采用的是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
但是由于sort buffer就那么大,如果用户要查询的数据非常大的话,很多时间浪费在多次磁盘外部排序,导致更多的IO操作,效率可能还不如第一种方式。
所以,MySQL给用户提供了一个max_length_for_sort_data的参数。当“排序的键值对大小” > max_length_for_sort_data时,MySQL认为磁盘外部排序的IO效率不如回表的效率,会选择第一种排序模式;反之,会选择第二种不回表的模式。
第三种模式主要是解决变长字符数据存储空间浪费的问题,对于实际数据不多,字段定义较长的改进效果会更加明显。
能看到这里的同学绝逼是真爱,但是还没完,后面的东西可能会更烧脑…
建议大家喝杯咖啡再继续看。
很多文章写到这里可能就差不多了,但是大家忘记关注一个问题了:如果排序的数据不能完全放在sort buffer内存里面,是怎么通过外部排序完成整个排序过程的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简单查看一下外部排序到底是怎么做的。
五、外部排序
5.1 普通外部排序
5.1.1 两路外部排序
我们先来看一下最简单,最普遍的两路外部排序算法。
假设内存只有100M,但是排序的数据有900M,那么对应的外部排序算法如下:
- 从要排序的900M数据中读取100MB数据到内存中,并按照传统的内部排序算法(快速排序)进行排序;
- 将排序好的数据写入磁盘;
- 重复1,2两步,直到每个100MB chunk大小排序好的数据都被写入磁盘;
- 每次读取排序好的chunk中前10MB(= 100MB / (9 chunks + 1))数据,一共9个chunk需要90MB,剩下的10MB作为输出缓存;
- 对这些数据进行一个“9路归并”,并将结果写入输出缓存。如果输出缓存满了,则直接写入最终排序结果文件并清空输出缓存;如果9个10MB的输入缓存空了,从对应的文件再读10MB的数据,直到读完整个文件。最终输出的排序结果文件就是900MB排好序的数据了。
5.1.2 多路外部排序
上述排序算法是一个两路排序算法(先排序,后归并)。但是这种算法有一个问题,假设要排序的数据是50GB而内存只有100MB,那么每次从500个排序好的分片中取200KB(100MB / 501 约等于200KB)就是很多个随机IO。效率非常慢,对应可以这样来改进:
- 从要排序的50GB数据中读取100MB数据到内存中,并按照传统的内部排序算法(快速排序)进行排序;
- 将排序好的数据写入磁盘;
- 重复1,2两步,直到每个100MB chunk大小排序好的数据都被写入磁盘;
- 每次取25个分片进行归并排序,这样就形成了20个(500/25=20)更大的2.5GB有序的文件;
- 对这20个2.5GB的有序文件进行归并排序,形成最终排序结果文件。
对应的数据量更大的情况可以进行更多次归并。
5.2 MySQL外部排序
5.2.1 MySQL外部排序算法
那MySQL使用的外部排序是怎么样的列,我们以回表排序模式为例:
- 根据索引或者全表扫描,按照过滤条件获得需要查询的数据;
- 将要排序的列值和row ID组成键值对,存入sort buffer中;
- 如果sort buffer内存大于这些键值对的内存,就不需要创建临时文件了。否则,每次sort buffer填满以后,需要直接用qsort(快速排序模式)在内存中排好序,作为一个block写到临时文件中。跟正常的外部排序写到多个文件中不一样,MySQL只会写到一个临时文件中,并通过保存文件偏移量的方式来模拟多个文件归并排序;
-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所有的行数据都正常读取了完成;
- 每MERGEBUFF (7) 个block抽取一批数据进行排序,归并排序到另外一个临时文件中,直到所有的数据都排序好到新的临时文件中;
- 重复以上归并排序过程,直到剩下不到MERGEBUFF2 (15)个block。
通俗一点解释:
第一次循环中,一个block对应一个sort buffer(大小为sort_buffer_size)排序好的数据;每7个做一个归并。
第二次循环中,一个block对应MERGEBUFF (7) 个sort buffer的数据,每7个做一个归并。
…
直到所有的block数量小于MERGEBUFF2 (15)。 - 最后一轮循环,仅将row ID写入到结果文件中;
- 根据结果文件中的row ID按序读取用户需要返回的数据。为了进一步优化性能,MySQL会读一批row ID,并将读到的数据按排序字段要求插入缓存区中(内存大小read_rnd_buffer_size)。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 MySQL把外部排序好的分片写入同一个文件中,通过保存文件偏移量的方式来区别各个分片位置;
- MySQL每MERGEBUFF (7)个分片做一个归并,最终分片数达到MERGEBUFF2 (15)时,做最后一次归并。这两个值都写死在代码中了…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