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读《5G 无线增强设计与国际标准》第三章增强多天线技术3.3多点传输协作(一)

简介: 带你读《5G 无线增强设计与国际标准》第三章增强多天线技术3.3多点传输协作

3.3.1 基本原理

    为了改善小区边缘的覆盖,在服务区内提供更为均衡的服务质量,多点协作在NR系统中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考虑到 NR系统的部署条件、频段及天线形态,多点协作传输技术在 NR系统中的应用具有更显著的现实意义。首先,从网络形态角度考虑,以大量的分布式接入点+基带集中处理的方式进行网络部署将更加有利千提供均衡的用户体验速率,并且显著地降低越区切换带来的时延和信令开销。随着频段的升高,从保证网络覆盖的角度出发,也需要相对密集的接入点部署。而在高频段,随着有源天线设备集成度的提高,将更加倾向千采用模块化的有源天线阵列。每个发射及接收点(TRP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的天线阵可以被分为若千个相对独立的天线子阵或面板Pannel),因此整个阵面的形态和端口数都可以随部署场景与业务需求进行灵活调整。而 PanelTRP之间也可以由光纤连接,进行更为灵活的分布式部署。在毫米波波段,随着波长的减小,人体或车辆等障碍物所产生的阻挡效应将更为显著。这种情况下,从保障链路连接稳健性的角度出发,也可以利用多个TRPPanel之间的协作,从多个角度的多个波束进行传输/接收,以降低阻挡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

根据发送信号流到多个 TRP/Panel上的映射关系,多点协作传输技术可以大致分为相千和非相千传输两种。相千传输时,每个数据层会通过加权向量映射到参与协作的多TRP/Panel之上。如果各个 TRP/Panel的信道大尺度参数相同,而且使用了相同的频率源,那么相千传输等效千将多个子阵拼接成为更高维度的虚拟阵列,从而能够获得更高的赋形/预编码/复用增益。但是,在实际的部署环境中,这种方式对千TRP之间的同步以及回程链路的传输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对很多非理想因素都较为敏感。

相对而言,非相千联合传输NC-JTNon-Coherent   Joint   Transmission受上述因素的影响较小,因此  经是R15多点协作传输技术的重点考虑方案[16-17]。所   非相千联合传输,是指每个数据流只映射到信道大尺度参数一致QCL)的 TRP/Panel所对应的端口上,不同的数据流可以被映射到大尺度参数不同的端口上,而不需要将所有的TRP一作为一个虚拟阵列处理。

考虑到多点协作传输在不同回程链路能力和业务需求条件下的潜在应用,R16多点协作传输方案可以分为S-DCISingle-DCI方案、M-DCIMulti-DCI方案以及基千多点协作传输的 URLLC增强方案三大类[18-19]

·S-DCI即通过单个PDCCH调度一个 PDSCH,该 PDSCH的不同的数据层可以被映射到不同或相同的  TRP  上去,但是每个数据层不能被映射到不同的  TRP/Panel  去。这种方案适用于回程链路较为理想,TRP/Panel  之间可以进行更为动态的紧密协作的情况。S-DCI分的相 内容在3.3.2节 进行介绍。


 

·M-DCI即通过多个 PDCCH分别调度各自的 PDSCH的传输方案,这种情况下每个PDSCH只通过一个TRP/Panel进行传输。从提升频率选择性调度增益的角度考虑,当多个传输点的信道大尺度参数存在差异时,应当为来自不同TRP/Panel的链路分配不同的时频资源。 依照现有的单 PDSCH结构及相 控制信令,还无法支持为不同数据层/码字分配不同资源的调度方式。针对这一问题,在 M-DCI方案 可以支持通过多个独立调度的  PDSCH  向同一个用户发送数据的  NC-JT  方式。M-DCI  方案 ,各  TRP的调度和传输过程相对独立,对回程链路的依赖程度也较弱。因此,相对   言,该方案加适合回程链路非理想的应用场景。同时,相较于S-DCI方案,M-DCI方案 的TRP可以,据每个 TRP的信道传播特性独立地进行调制编码控制,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但是,在M-DCI案 ,PDSCH的资源可能不完全重叠,会影响NC-JT的空间复用增益。M-DCI部分的相 内容在 3.3.3节 进行介绍。

·除了传统的eMBB业务之外,利用多TRP/Panel提升传输可靠性/降低传输时延也是多点协作传输的重要应用。尤其考虑到高频段应用   ,阻挡效应会对信息传播的可性与时延带来显著影响。这种情况下,利用空间相 性较弱的不同TRP/Panel传输冗的信息丁有利于 URLLC业务传输性能的提升。 空域的重复或冗余传输还可与时域、频域的重复或冗余传输相结合以进一步改善 URLLC传输的性能。URLLC增强部分的相

内容在 3.3.4节 进行介绍。

 

3.3.2   S-DCI方案

 

1.    整体方案

 

如前所述,基千 S-DCINC-JT方案中,同一 PDSCH的每个数据流只映射到一个TRP/Panel上去。这种传输方式对千回程链路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因而只能适用千回程链路较为理想的场景。相对千单点传输而言,利用不同的站点发送不同的数据流使得数据流间的空间特性差异更为明显,从而更易千在终端侧进行分离。因此,即使对千边缘用户也有可能支待多流并行传输,从而可以改善边缘频谱效率。

S-DCI方案主要涉及以下几点。

·码字映射方案:S-DCI  方案 ,由于调度由单个  PDCCH  控制,如果两个  TRP的信道特性差异较大,从理论上讲,更适合采用每个  TRP  独立调整调制编码(MCS)的方式。但是,R16的设计需要以 R15已有设计为基础,受各种因素所限,R16设计基本沿用现有机制。

·DMRS分配指示方案:,据R15 的 DMRS设计,为了保证 CDM组内 DMRS口之间的正交性,要求在每个CDM组内的DMRS端口是QCL的。NC-JT传输 ,两组数据流分别通过对应的TRP/Panel发出,从不同的TRP/Panel观测到的信道大尺度特性是不同的(QCL不同)。这种情况下,就要求DMRS的分配指示能够支持跨 CDM组的方式(所分配的 DMRS端口集合分布在不同的 CDM)。同时 DMRS端口分配指示方案还需要考虑到各TRP传输的数据层数的灵活组合问题。

·TCI状态指示与映射方案:NC-JT传输 ,不同组的数据层来自 QCL不同的TRP/Panel因此需要能够指示最多两个  TCI  状态。当指示了两个  TCI  状态时,CDM组和 TCI状态之间的映射 系可能会涉及 TRP间的数据层数组合能力。对于 FR2,调度时间门限内的默认 QCL参考也是需要考虑的。

·除了这些问题之外,针对NC-JTCSI反馈方案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具体如基于R15CSI框架进行改进和按照NC-JT传输的假设计算并上报CSI的方法。但是由于多点协作传输技术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会议时间又相对紧张,R16没有引入针对多点协作传输的 CSI反馈增强技术方案。

 

2.    码字映射方案

 

R15NRMIMO的码字到数据层的映射方案为:在 rank=1~4的范围内采用单码字传输,而在rank=5~8的传输时才能够采用双码字方式。考虑到中低 rankrank=1~4)是多流传输的主要使用场景,这一结论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双码字传输的应用。

R15的码字映射规则对千S-DCI传输方案也存在明显的影响。根据该规则,rank=2~ 4NC-JT传输时,只能使用一个码字。即使不同 TRP的信道条件有显著的差异,也只能使用一个统一的 MCS,这会影响链路自适应的性能。即使对千 rank=5~8的双码字传输,R15方案也无法保证同一个码字的所有数据层通过相同的 TRP发送。例如,如图 3-1所示,对千 DMRSConfigurationType2,当前置 DMRS符号数最多为 2DMRS端口分配指示为 Value=2时,所分配的 DMRS端口为{0, 1, 2, 3, 6}。根据 R15定义的 DMRS口的 CDM分组,端口 016属千 CDM0,而端口23属千 CDM1。此外,在执行数据层到 DMRS端口的映射过程中,数据层与 DMRS端口都是简单地按照升序排列的。根据以上规则,码字0对应的 2数据层被映射到 CDM0,而码字 1对应的 3数据层会被分散到两个 CDM组中(见图 3-1OrderA

实际上,如果对 DMRS端口集合进行简单的重排顺序就可以避免以上问题。例如,OrderB中,将 DMRS端口排列为 23016,这样就可以保证码字 0和码字 1都只映射到一个 CDM组中,从而可以避免将一个码字的各个数据层分散到多个 TRP情况。与之类似,对千其他的DMRSConfiguration和最大前置 DMRS符号数的配置组合,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法,保证双码字传输时,每个码字对应的数据层都被约束在一个 CDM组内。

image.png

3-1   DMRS端口排序NC-JT的影响

 

尽管对千基千 S-DCI方式的 NC-JT传输而言,R15的码字映射规则对性能提升存在一定的制约,但是试图在 R16就推翻历经反复争论而确立的 R15的码字映射规则非常困难。而如果沿用 R15的码字映射规则,对千 S-DCINC-JT而言,能够优化的空间就非常有限。这种情况下,只能考虑对 rank=5~8的双码字传输进行优化。例如,通过如上所述的端口顺序重新排列,保证每个码字只通过一个TRP传输。但是,考虑到高阶传输对千边缘覆盖NC-JT的主要应用场景)而言并不常见。因此,R16的码字到数据层的映射关系以及数据层到 DMRS端口的映射规则都完整地沿用了 R15定义的规则。


相关文章
|
8天前
|
边缘计算 物联网 5G
5G小基站技术:解决室内覆盖难题
【10月更文挑战第25天】
33 5
|
6天前
|
人工智能 运维 数据挖掘
跨界融合:AI与5G技术如何共同推动数字化转型
【10月更文挑战第29天】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AI)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结合如何推动数字化转型。通过高速、低延迟的5G网络和AI的数据分析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实现了智能化网络运维、增强网络功能和多行业的实际应用。文中提供了网络流量预测和故障预测的示例代码,展示了技术的实际应用潜力。
18 1
|
9天前
|
运维 安全 5G
|
8天前
|
传感器 安全 物联网
5G车联网技术:智能交通的未来
【10月更文挑战第26天】
23 1
|
9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
1月前
|
自动驾驶 5G
5G技术中的时分双工(TDD)与频分双工(FDD)的应用区别
5G技术中的时分双工(TDD)与频分双工(FDD)的应用区别
293 63
|
10天前
|
传感器 监控 自动驾驶
|
10天前
|
安全 自动驾驶 物联网
5G技术概览:开启万物互联新时代
【10月更文挑战第23天】
31 1
|
22天前
|
安全 物联网 5G
5G技术对软件开发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0月更文挑战第11天】5G技术的商用化正迅速推进,其高速度、低延迟和高可靠性将深刻影响软件开发。本文探讨了5G技术的特点及其对移动应用、物联网、后端服务和安全性的具体影响,并提出了开发者应采取的优化策略,包括提升移动应用体验、扩展物联网应用、强化后端服务和加强安全性。通过这些策略,开发者可以充分利用5G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
29天前
|
安全 物联网 5G
无线网络技术:5G之后的通信革命
【10月更文挑战第16天】本文探讨了5G之后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涵盖5G-A、Wi-Fi 7及未来通信技术展望。5G-A提升了网络速度、时延和连接数,Wi-Fi 7则在性能和可靠性上大幅跃升,未来通信技术将朝向更高速度、更低延迟、更广覆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