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时代,最稀缺的人才必备这种思维

简介: 高考择业,千挑万选,当下就业,只够续命三年?!工信部最新报告《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19-2020年版)》称,人工智能行业人才供需比只有0.4,甚至出现100个岗位抢1个人才,未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会更加精细和多元。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让自己和企业更具竞争力,怎样在未来时代成为受益者?如何改变之前,清晰预知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关系企业和个人的终局大事。

020年7月30日,阿里云联合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三端同步直播《大佬对谈:人工智能将带来大量失业?》,由与阿里巴巴副总裁刘松与西瓜视频财经创作者温义飞展开热点对话,以下为内容精编:

image.png

人工智能时代,“中庸”即“废柴”?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个人选择,至关重要的不是提前选好专业和技能,而是先构建科技正彻底改变和驱动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认知。


结合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改变过去“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发展模式。因为你现在笃定的只能管保你未来的三五年。要么专到高精尖这需要天赋,要么交叉跨学科终身学习,其实大多数人更适合成为杂家,要更关注人不可被替代的创造力,选择一直在没有特点的中游徘徊,必然会被时代淘汰。


温义飞:正值高考择业时期,很多家长为孩子非常头疼,请问是依照兴趣来选择,还是看产业未来的发展更优呢?


刘松:在十年前回答这个问题更容易,今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X时代。英国著名思想史学者彼得·沃森在《20世纪思想史》一书中提出,在互联网浪潮势不可挡的当下,人类社会既面临“新无知时代”的挑战。


面对不确定性,还是争取相对现实地选有更大发展机遇的产业。选好了大的赛道,一般70%的人要看所在行业是否满足安身立命,再兼顾自己可以持久的爱好。


而大多数人在30—35岁之间,会进入相对稳定、知道应该做什么的状态,通过各种路径趟过去先完成1万小时的积累,向前看道路才会比较宽阔。


温义飞:所以兴趣很关键,可以支撑你走完这1万小时,现在单靠鸡汤意志很难到这个程度。任何专业一定会具备重复训练,我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特别容易被替代的工种就是多重复的,能给算法或给计算机提供比较明晰规则的工作。


刘松:未来可见的20年,我们还遇不到科幻电影中强人工智能的剧情,但大量重复性的劳动一定会被机器替代,比如流水线作业、客服等,然而创造性和利用新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人是无法被替代的。


举个例子,美国的一些音乐家让机器学习了莫扎特所有的曲子,机器后续编出的曲子,人们确实很难分辨是机器编出来的,还是莫扎特写的曲子,但核心的问题在于必须先有一个莫扎特,这是无法替代的大前提。能够感染后世或造成冲击力的作品,依然需要人的创意和内容。


温义飞:所以,现在顶尖的医生和律师依然很紧俏,除了传统热门岗位以外,您觉得还有什么呢?


刘松:人工智能会改变大部分行业,最终将走向人机共生的和解,未来会创造出更多创新相关的工作。如果大家都在尝试用人工智能去写应用代码和框架,那人应该怎么找到自己的依托呢?


有两个重要的常识:


第一,变化不会一夜之间发生,尤其产业变革是非常长的共存阶段。像智能汽车的最终普及也许还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


第二,人工智能将与农业、工业、交通、能源等很多产业交叉,约有48%的学科未来基于数据通过人工智能产生交叉。


人应该思考人工智能替代了下半层的工作时,如何在上层培养出新的能力。


温义飞:目前我在招人的时候,感觉就很强烈,急需复合型,这种是最稀缺的。


刘松:我分享一个新人才模型——兀。上面一横是通才教育,比如管理、情商沟

通、博雅教育,左边的一竖是计算机科学专业,右边的是其他跨学科专业,比如艺术、设计、创作等。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从中学就培养孩子英语和计算机编程语言,很多小学生已经开始学python语言,这些将成为基础的技能。


其实这是一种技术理解力,并不一定真的要有技术。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构建一个思维逻辑,理解未来时代的底座核心是科技。


靠底座的程序员其实一直处于高压危机,未来人工智能在应用场景端将百花齐放,上层需要更多有x交叉学科和快速学习能力,能运用科技等最新手段的人。


每个人可能都将拥有多重分工和多重身份,比如你可以同时是设计师、厨师和AI编剧。在美国有很多法官,包括监狱里的犯人,都在学计算机编程。


温义飞:那只想从事一份拿工资到底的人,最危险。


刘松:新技术不断地与产业、社会发展的融合会带来一种情况,整个世界会忽略那些中间层——没有特点、“中庸”的人,只有极少数会成为顶级专家,中间层没有特点,而在底座的会转岗向上。


如果你交叉到不同专业领域,跨到另一个赛道里,也许90%的人就跟不上了,如果可以再交叉一次,可能只剩下1%的人还跟你在一起。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定义者,这是人工智能达不到的。


image.png

“零工经济”兴起,如何抓住新产业红利?


在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分和复杂,科技让人的潜能将得到极大释放,使得个体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和IP更为容易。


前提你是具备复合交叉型的思维框架,左右脑一起开工,而数学和物理好的人,选择面会很宽,可以交叉到金融、教育、医学、设计、创作等专业。


同步随着人工智能与各产业交叉周期和技术渗透到行业的深度,未来人才发展的流向也会从一线城市转向二线城市,尤其在中国下沉市场,空间巨大。


温义飞:现在没有什么工作可以干一辈子,也没人可以准确的说现在的工作二十年后还存在。


刘松:据统计,未来十年,一般人在职业发展中换工作的概率会比过去十年的频度高出五倍,现在屏幕前的人,在未来一辈子里可能要换15次工作,这是之前很多人难以预估的。


另外还有一种现象,由于平台经济体的快速发展,“零工经济”正快速兴起。2017年阿里研究院有一个报告《数字经济2.0报告——告别公司,拥抱平台》,报告认为,未来中国有高达4亿的劳动力将通过网络自我雇佣和自由就业。


据了解美国已经有约5000多万人是更高级别的零工,就是你可以自由地兼顾成为几个机构的专业人士。

image.png

截图源自阿里云研究中心报告《中国企业2020:人工智能红利渗透与爆发》第23页


未来这三个领域将有巨大的延展空间,加速行业颠覆,而在比较传统的那些行业,主要看增量的空间,是否有机会融入到宽大的赛道中:


一是新技术与大消费融合的领域,自品牌兴起将更加迅猛,这将是更广泛意义的消费升级。


二是大的产业风口,像汽车、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背后主要看新技术和产业的交叉延展空间。


三是大文娱领域,从事文艺创作、内容原创、编剧作家等不会受新科技大影响。尤其在教师行业愈加明显,变成内容创作的出口。


在X时代,如何突破“你”的天花板?


在2017年以后,文科生在硅谷获得工作的占比首次超过了理工科学生,理工的技术背景代表了技术底座,而未来各行业+更需要具有创意、人文、同理心、理解关注社会等的人才。


同步未来社会快速发展将出现很多以前不存在的新问题,需要强大协作和健全心智的x复合型人才,能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而未来女性领导力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她们具备强大的非技术性因素(直觉判断、协同包容)更适合复杂环境的技术社会。可见具备复合X的人将会主导未来社会。


温义飞:还有这样一种现象,五年前的热门行业,很快就江河日下。


刘松: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以十年的跨度来看,天翻地覆都是有可能的。


温义飞:各行业以难以预估的速度在变化,从不以个人的努力为转移。


刘松:其实人永远是在信息不足、不对称的情况下去做判断,成功人士大多归因说运气好,误打误撞是拼不了的,但厘清选择背后的思维框架很重要。


当前说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黄金十年,这可能有点狭义了。无论变化如何,一定是与产业革命融合发展的十年,加速行业颠覆,而在比较传统的那些行业,主要看增量的空间,是否有机会融入到宽大的赛道中。


温义飞:所以,需要踏实一点、扎实一点,敏锐感知赛道和学习能力本身才是最强的专业。


刘松:还有一点,要不断地感知外界的变化,不要掉到自己专业的坑道里。


作为几十年的行业老兵,我发现在整个科技产业,甚至包括教学与研究机构里,相对有一定成就,并且相对幸福的人,都是长期主义者,都是反向求异思维的,他们尊重最基本的概率。


在笃定只干一件事情之后,坚持不断的学习,有条件地去跨越,为自己留出更长的延伸空间,逐步靠近目标,这是面向未来很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温义飞:人生是一个特别漫长的周期,不要让专业给你的未来下定义。


刘松:对,不要被框死。X的时代需要X的人才。



大佬们都在看


乘风破浪的“新基建”,未来十年最大的产业机遇

产品溯源,甜过初恋。吃瓜,只吃农民爷爷刚种好的瓜!

社畜本畜,在线求饶:不用浪费时间在路上的开会真香!

阿里云研究中心高级战略分析师崔昊:AI 还香吗?

重磅报告 | 5份白皮书集中放送,探索后疫情时代的新机遇


image.png

整编:杨学燕 视频:后台回复“选专业”获取直播回放哦~

相关文章
|
7月前
|
供应链 数据库
CIO如何克服技术人才招聘的难题
CIO如何克服技术人才招聘的难题
|
7月前
|
UED
技术浪潮中的个人成长与价值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技术人员的个人成长和不断创造价值变得愈发重要。本文通过探讨自身的技术感悟,分析了技术浪潮对个人成长和价值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帮助读者在技术领域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
70 0
|
8月前
技术创新与个人成长的思考
技术创新是时代的推动力,而在不断迭代的科技领域中,个人成长也同样需要不断的探索和进步。本文将从个人角度出发,探讨技术创新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并分享在技术道路上的感悟与体会。
142 0
|
5月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安全
尽管存在疑虑,但CIO仍在继续发掘和利用AIGC的优势
尽管存在疑虑,但CIO仍在继续发掘和利用AIGC的优势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