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高级知识点学习(三)

简介:

mro算法

类属性和实例属性的查找顺序

  • 何为类属性:定义在类内部的的一些变量或者方法,都统称为类属性
  • 何为实例属性:定义在对象内部的的一些变量或者方法,都统称为实例属性

对象也就是实例的意思。

class A:
    aa = 1
    def __init__(self, x, y):
        self.x = x
        self.y = y
a = A(2, 3)

类也是对象,看上边代码,实际上有两个空间,A 和 a 两个不同的空间。
单继承时,属性查找方式,向上查找,首先查找对象里,再查找类中

在多继承时,会很复杂

python2.2之前,python里的类叫经典类,经典类继承方式如果不显式继承object,实际上是不会自动继承object,Python3中,经典类已经不存在了,都叫做新式类。
经典类中,深度优先查找 。

Python2.3之后,广度优先也没有了,至今都采用C3算法
Python3多重继承C3算法:

#新式类
class D:
    pass

class E:
    pass

class C(E):
    pass

class B(D):
    pass

class A(B, C):
    pass

print(A.__mro__)

打印结果:
(<class '__main__.A'>, <class '__main__.B'>, <class '__main__.D'>, <class '__main__.C'>, <class '__main__.E'>, <class 'object'>)
可以看到继承顺序是 A - B - D - C - E - object

类方法静态方法和实例方法

实例方法:实例方法很常见,通常我们在类里定义的都是实例方法,

  • 只是针对于实例进行操作,实例方法中第一个参数:self,self代表的就是实例本身

静待方法:

  • 带@staticmethod装饰器的方法叫静态方法,静态方法不需要接受cls或self,和普通的函数用法一样

类方法:

  • 带@classmethod装饰器的方法叫做类方法,类方法第一个参数是cls,代表的是类本身,(这里的cls可以修改为任意形式的代表)
    def a(self):
        pass
    
    @staticmethod
    def b():
        pass
    
    @classmethod
    def c(cls):
        pass

Python中的私有属性

双下划綫开头表示私有属性,私有属性的访问,只能在类中的公共方法中访问,类外部防问不到,无法通过实例访问。

私有属性不仅仅是变量 还可以是函数。

class User:
    def __init__(self, birthday):
        self.__birthday = birthday

user = User(2000)
print(user.birthday)

运行结果:
AttributeError: 'User'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birthday'

以上代码块结果就是访问不到私有属性。

但是,私有不是绝对的,只是加了一个小技巧,Python中将私有属性的访问变形成这种:

class User:
    def __init__(self, birthday):
        self.__birthday = birthday
    

user = User(2000)
print(user._User__birthday)

运行结果:
2000

可以看到,通过变量_User__birthday这个就可以访问到私有属性。

Java中的反射机制也是无法做到绝对安全的,从语言层面讲,没有绝对的私有属性,Python简单一些 Java麻烦一些。

Python自省

Python对象自省
何为自省?
自省是通过一定的机制查询到对象的内部结构
使用__dict__魔法函数,dict是用C语言写的 性能高,做了很多优化,推荐使用。

也可以使用dir() ,dir()会列出类中所有属性,推荐使用。

class Student():
    def __init__(self, scool_name):
        self.scool_name = scool_name


if __name__ == "__main__":
    user = Student("zhao")

    #通过__dict__查询属性
    print(user.__dict__)

打印结果:
{'scool_name': 'zhao'}
class Student():
    def __init__(self, name):
        self.name = name


if __name__ == "__main__":
    user = Student("zhao")
    user.__dict__["school_addr"] = "北京市"
    print(user.school_addr)
    print(user.name)
    a = [1, 2]
    print(dir(a))
    print(dir(user))

打印结果:
['__class__', '__delattr__', '__dict__', '__dir__', '__doc__', '__eq__', '__format__', '__ge__', '__getattribute__', '__gt__', '__hash__', '__init__', '__init_subclass__', '__le__', '__lt__', '__module__', '__ne__', '__new__', '__reduce__', '__reduce_ex__', '__repr__', '__setattr__', '__sizeof__', '__str__', '__subclasshook__', '__weakref__', 'name', 'school_addr', 'scool_name']
['__add__', '__class__', '__contains__', '__delattr__', '__delitem__', '__dir__', '__doc__', '__eq__', '__format__', '__ge__', '__getattribute__', '__getitem__', '__gt__', '__hash__', '__iadd__', '__imul__', '__init__', '__init_subclass__', '__iter__', '__le__', '__len__', '__lt__', '__mul__', '__ne__', '__new__', '__reduce__', '__reduce_ex__', '__repr__', '__reversed__', '__rmul__', '__setattr__', '__setitem__', '__sizeof__', '__str__', '__subclasshook__', 'append', 'clear', 'copy', 'count', 'extend', 'index', 'insert', 'pop', 'remove', 'reverse', 'sort']

Python中super()函数

super()就是调用父类。

class A:
    def __init__(self):
        print('is A')

class B(A):
    def __init__(self):
        print('is B')
        #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希望在运行完以上代码调用父类的init方法,一般在Python3中使用下面这种方法调用
        super().__init__()

if __name__ == "__main__":
    b = B()

打印结果:
is B
is A

super()就是调用父类,其实这样讲并不准确,super()函数调用其实是按照mro查找的顺序调用的。

class A:
    def __init__(self):
        print("A")


class B(A):
    def __init__(self):
        print("B")
        super().__init__()


class C(A):
    def __init__(self):
        print("C")
        super().__init__()


class D(B, C):
    def __init__(self):
        print("D")
        super().__init__()


if __name__ == "__main__":
    print(D.__mro__)
    d = D()

打印结果:
(<class '__main__.D'>, <class '__main__.B'>, <class '__main__.C'>, <class '__main__.A'>, <class 'object'>)
D
B
C
A

既然我们重写子类的构造函数, 为什么还要去调用super再次调用父类构造函数?
有些时候,为了使用父类中的一些已经写好的方法,所以会有使用super的情况。

上下文管理器

首先介绍下这种用法:

try:
    print("code started")
    raise KeyError
    return 1
except KeyError as e:
    print ("key error")
    return 2
else:
    print("other error")
    return 3
finally:
    print ("finally")
    return 4

result = exe_try()
print (result)

运行结果:
code started
key error
finally
4

在finally语句块中的代码,不管上边代码是否发生异常都会执行finally中的代码,优先finally中的return,其次return上边的。

上下文管理器,也就是with语句,实质上就是为了解放try finally这种写法而诞生的。

上下文管理器是如何完成的呢?
python是基于协议进行编程的,上下文管理器就是一种协议:上下文管理器协议。

上下文管理器协议可以使用是因为实现了两个魔法函数:
__enter____exit__

class Sample:
    def __enter__(self):
        print("enter")
        # 获取资源
        return self

    def __exit__(self, exc_type, exc_val, exc_tb):
        # 释放资源
        print("exit")

    def do_something(self):
        print("doing something")


with Sample() as sample:
    sample.do_something()

运行结果:
enter
doing something
exit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简便的实现上下文管理器的功能:
@contextlib.contextmanager 可以将一个函数变为上下文管理器

import contextlib

@contextlib.contextmanager
def file_open(file_name):
    print ("file open")
    yield {}
    print ("file end")

with file_open("a.txt") as f_opened:
    print("file processing")

运行结果:
file open
file processing
file end

@contextlib.contextmanager内部会做一些逻辑,其实是利用了生成器的特性。

目录
相关文章
|
25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Python
堆叠集成策略的原理、实现方法及Python应用。堆叠通过多层模型组合,先用不同基础模型生成预测,再用元学习器整合这些预测,提升模型性能
本文深入探讨了堆叠集成策略的原理、实现方法及Python应用。堆叠通过多层模型组合,先用不同基础模型生成预测,再用元学习器整合这些预测,提升模型性能。文章详细介绍了堆叠的实现步骤,包括数据准备、基础模型训练、新训练集构建及元学习器训练,并讨论了其优缺点。
43 3
|
29天前
|
安全 关系型数据库 测试技术
学习Python Web开发的安全测试需要具备哪些知识?
学习Python Web开发的安全测试需要具备哪些知识?
33 4
|
5天前
|
Python 容器
Python学习的自我理解和想法(9)
这是我在B站跟随千锋教育学习Python的第9天,主要学习了赋值、浅拷贝和深拷贝的概念及其底层逻辑。由于开学时间紧张,内容较为简略,但希望能帮助理解这些重要概念。赋值是创建引用,浅拷贝创建新容器但元素仍引用原对象,深拷贝则创建完全独立的新对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讨论。
|
7天前
|
存储 索引 Python
Python学习的自我理解和想法(6)
这是我在B站千锋教育学习Python的第6天笔记,主要学习了字典的使用方法,包括字典的基本概念、访问、修改、添加、删除元素,以及获取字典信息、遍历字典和合并字典等内容。开学后时间有限,内容较为简略,敬请谅解。
|
11天前
|
存储 程序员 Python
Python学习的自我理解和想法(2)
今日学习Python第二天,重点掌握字符串操作。内容涵盖字符串介绍、切片、长度统计、子串计数、大小写转换及查找位置等。通过B站黑马程序员课程跟随老师实践,非原创代码,旨在巩固基础知识与技能。
|
10天前
|
程序员 Python
Python学习的自我理解和想法(3)
这是学习Python第三天的内容总结,主要围绕字符串操作展开,包括字符串的提取、分割、合并、替换、判断、编码及格式化输出等,通过B站黑马程序员课程跟随老师实践,非原创代码。
|
7天前
|
Python
Python学习的自我理解和想法(7)
学的是b站的课程(千锋教育),跟老师写程序,不是自创的代码! 今天是学Python的第七天,学的内容是集合。开学了,时间不多,写得不多,见谅。
|
6天前
|
存储 安全 索引
Python学习的自我理解和想法(8)
这是我在B站千锋教育学习Python的第8天,主要内容是元组。元组是一种不可变的序列数据类型,用于存储一组有序的元素。本文介绍了元组的基本操作,包括创建、访问、合并、切片、遍历等,并总结了元组的主要特点,如不可变性、有序性和可作为字典的键。由于开学时间紧张,内容较为简略,望见谅。
|
7天前
|
存储 索引 Python
Python学习的自我理解和想法(4)
今天是学习Python的第四天,主要学习了列表。列表是一种可变序列类型,可以存储任意类型的元素,支持索引和切片操作,并且有丰富的内置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列表的入门、关键要点、遍历、合并、判断元素是否存在、切片、添加和删除元素等。通过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列表这一强大的数据结构。
|
7天前
|
索引 Python
Python学习的自我理解和想法(5)
这是我在B站千锋教育学习Python的第五天笔记,主要内容包括列表的操作,如排序(`sort()`、``sorted()``)、翻转(`reverse()`)、获取长度(`len()`)、最大最小值(`max()`、``min()``)、索引(`index()`)、嵌套列表和列表生成(`range`、列表生成式)。通过这些操作,可以更高效地处理数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一篇
Data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