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 · TokuDB · 事务子系统和 MVCC 实现

本文涉及的产品
RDS MySQL Serverless 基础系列,0.5-2RCU 50GB
RDS SQL Server Serverless,2-4RCU 50GB 3个月
推荐场景:
云数据库 RDS SQL Server,基础系列 2核4GB
简介: 前言 之前有篇月报是关于innodb事务子系统的《MySQL · 引擎特性 · InnoDB 事务子系统介绍》 里面较详细的讲述了 MySQL 如何开启一个事务,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先阅读那篇温习一下。 TokuDB 引擎也支持事务,保证一个事务内的所有操作都执行成功或者都未被执行。TokuDB

前言

之前有篇月报是关于innodb事务子系统的《MySQL · 引擎特性 · InnoDB 事务子系统介绍》 里面较详细的讲述了 MySQL 如何开启一个事务,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先阅读那篇温习一下。

TokuDB 引擎也支持事务,保证一个事务内的所有操作都执行成功或者都未被执行。TokuDB中的事务由数据结构 tokutxn 表示。当开启一个 txn 时,TokuDB会创建一个 tokutxn 实例,下面只显示比较重要的字段。

struct tokutxn {
    TXNID_PAIR txnid;                             // 事务ID
    uint64_t snapshot_txnid64;                    // 快照ID
    const TXN_SNAPSHOT_TYPE snapshot_type;        // 快照类型
    const bool for_recovery;                      // 是否处于recovery过程
    struct tokulogger* const logger;              // logger子系统handle
    struct tokutxn* const parent;                 // parent事务
    struct tokutxn* child;                        // child事务
    txn_child_manager* child_manager;             // child事务的txn manager
    xid_omt_t* live_root_txn_list;                // 活跃读写事务列表,记录这个txn开始时刻系统所有活跃读写事务。按txnID(事务开启时间)从小到大排列
    struct XIDS_S* xids;                          // 对于nested txn,记录这个txn和他所有祖先txn。xids[0]是最老的祖先事务
    struct tokutxn* snapshot_next;                // 链到txn_manager的snapshot list双向链表的连接件
    struct tokutxn* snapshot_prev;                // 链到txn_manager的snapshot list双向链表的连接件
    toku_mutex_t txn_lock;                        // txn的互斥锁
    struct txn_roll_info roll_info;               // rollback段的管理结构
};

开启txn

TokuDB开启txn会调用toku_txn_begin_with_xid 函数创建tokutxn实例并进行初始化。每个TokuDB txn都有一个唯一的txnid,如果是snapshot读还有一个唯一的snapshot_txnid64toku_txn_begin_with_xid 根据 parent 是否为NULL和for_recovery是否为TRUE调用相应的函数来设置:

  • 设置txnid;
  • 如果是snapshot操作,设置snapshot_txnid64
  • 如果是snapshot操作,创建live_root_txn_list:表示这个txn能看到的view,在下面的isolation level一节会展开讨论;
  • 如果是snapshot操作,需要把这个txn加到txn_manager的snapshot list双向链表尾部;
  • 创建xids数组:nested txn数组,xids[0]表示最老的祖先txn;
  • 如果是读写事务,这个txn也在它的live_root_txn_list上。

代码片段:

int
toku_txn_begin_with_xid (TOKUTXN parent, TOKUTXN *txnp, TOKULOGGER logger, TXNID_PAIR xid, TXN_SNAPSHOT_TYPE snapshot_type, DB_TXN *container_db_txn, bool for_recovery, bool read_only)
{
    int r = 0;
    TOKUTXN txn;
    //创建并初始化tokutxn
    toku_txn_create_txn(&txn, parent, logger, snapshot_type, container_db_txn, for_recovery, read_only);
    if (for_recovery) {
        if (parent == NULL) {
            assert(xid.child_id64 == TXNID_NONE);
            toku_txn_manager_start_txn_for_recovery(txn, logger->txn_manager, xid.parent_id64);
        }
        else {
            parent->child_manager->start_child_txn_for_recovery(txn, parent, xid);
        }
    }
    else {
        assert(xid.parent_id64 == TXNID_NONE);
        assert(xid.child_id64 == TXNID_NONE);
        if (parent == NULL) {
            toku_txn_manager_start_txn(txn, logger->txn_manager, snapshot_type, read_only);
        }
        else {
            parent->child_manager->start_child_txn(txn, parent);
            toku_txn_manager_handle_snapshot_create_for_child_txn(txn, logger->txn_manager, snapshot_type);
        }
    }
    if (!read_only) {
        txn_create_xids(txn, parent);
    }
    *txnp = txn;
exit:
    return r;
}

这里不考略recovery(即for_recovery为TRUE)的情况。对于一般的事务,caller传过来的xid参数为{TXNID_NONE,TXNID_NONE},txn->txnid 在这个函数里生成。parent==NULL,表示是root txn 的情况;否则是nested child txn的情况。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传入参数xid和struct tokutxn的txnid域的类型是TXNID_PAIR,定义如下:
typedef struct txnid_pair_s { TXNID parent_id64; TXNID child_id64; } TXNID_PAIR;

parent_id64 表示root txn的txnid,child_id64只对nested child txn有意义,表示child的txnid。

提交txn

TokuDB 提交 txn 最终会调到toku_rollback_commit。如果是root txn调用apply_txn对rollback log的每一个item进行commit操作。如果是nested child txn把child txn的rollback log挂到parent的rollback log尾部,等到root txn 提交的时候对所有rollback log的item进行commit。apply_txn的最后一个参数是一个回调函数,txn->commit时,传给apply_txn的回调函数是toku_rollback_commit。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大部分DML操作rollback log item->commit都是noop。

回滚txn

如果txn中发生错误或者上层显示调用rollback命令,TokuDB最终调用toku_rollback_abort回滚这个txn的所有操作。toku_rollback_abort也是调用apply_txn来对rollback log的每一个item进行abort操作。txn->txn_abort时,传给apply_txn的回调函数是toku_rollback_abort。它对每个rollback log item记录的key发FT_ABORT_ANY消息进行回滚。

Rollback log

这里我们一起来看看rollback log吧。TokuDB txn的rollback log的信息记录在tokutxn->roll_info域里面。

struct txn_roll_info {
    uint64_t num_rollback_nodes;              // rollback node个数
    uint64_t num_rollentries;                  // rollback entry总个数
    uint64_t num_rollentries_processed;         //已经处理过得rollback entry个数
    uint64_t rollentry_raw_count;               // rollback entry的总字节数
    BLOCKNUM spilled_rollback_head;           // spilled rollback双向链表头
    BLOCKNUM spilled_rollback_tail;             // spilled rollback双向链表尾
    BLOCKNUM current_rollback;                // 当前rollback node
};

txn修改数据的动作会记录在tokutxn->roll_infocurrent_rollback指向的数据节点里面,这些节点被称为rollback node也是缓存在catchetable里面,请参阅之前月报 《MySQL · TokuDB · Cachetable 的工作线程和线程池》 对cachetable的描述。如果一个txn修改了大量数据,一个rollback node存不下怎么办呢?TokuDB的处理方式是在每次往current_rollback里面添加新的undo信息时调用函数toku_maybe_spill_rollbacks判断current_rollback是否已满,若是则把current_rollback挂到spilled_rollback_head所指向的双向链表的末尾,此后有新的undo要写的时候,需要再申请一个新的rollback node作为current_rollback。提交nested child txn时,如果child txn有spilled rollback log,需要先调用toku_logger_save_rollback_rollinclude在parent的current rollback里新加一个rollback log entry把child txn的spilled rollback信息记录在里面。

Isolation level

前面描述了TokuDB中一个txn是如何开始和如何结束的,描述的都是单独一个txn是怎么工作的。当有多个txn并发执行对同一个数据的修改时,用户看到的行为又将如何呢?
数据库有四种isolation level,定义可以参考 wiki

  • Read uncommitted:读最新数据,缺点:可能读到脏数据
  • Read committed:读最近一次commit数据,缺点:在一个txn内多次重复执行同一条query结果集可能不同
  • Repeatable read:读txn开始时刻commit数据,缺点:可能出现幻读
  • Serializable:行为上类似串行执行,缺点:性能开销大

一般的应用场景使用read committed或者repeatable read隔离级别。简单的说,Read committed读到的是stmt开始时刻committed的数据;repeatable read读到的是txn开始时刻committed的数据。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TokuDB是如何实现这两种isolation level的。

TokuDB在txn->txn_begin把sql的isolation level (repeatable read在MySQL里映射成snapshot) 映射成TokuDB的isolation level,映射如下表所示:

TokuDB 隔离级别

TokuDB隔离级别

最后一列是snapshot type,在txn->begin的时候会根据snapshot type 建立live_root_txn_list。对于TXN_SNAPSHOT_CHILD(也就是read committed),每个txn (即使是nested child txn)都会新创建一个snapshot, 生成全局唯一的snapshot_txnid64,txn->live_root_txn_list是当前这个tokutxn开始时刻的活跃读写事务列表。对于TXN_SNAPSHOT_ROOT(也就是Repeatable read),root txn在txn->txn_begin的时候会创建一个新的snapshot,生成全局唯一的snapshot_txnid64,root txn的 live_root_txn_list 是这个root tokutxn开始时刻的活跃读写事务列表;对于nested child txn在txn->txn_begin的时候不会创建新的snapshot,而是继承root tokutxn的live_root_txn_list
判断是否要创建新的snapshot的函数如下:

inline bool txn_needs_snapshot(TXN_SNAPSHOT_TYPE snapshot_type, struct tokutxn *parent) {
    // we need a snapshot if the snapshot type is a child or if the snapshot type is root and we have no parent.
    // Cases that we don't need a snapshot: when snapshot type is NONE or when it is ROOT and we have a parent
    return (snapshot_type != TXN_SNAPSHOT_NONE && (parent==NULL || snapshot_type == TXN_SNAPSHOT_CHILD));
}

顺便说一下,Serializable 隔离级别是在row lock层实现的,请参阅之前月报《MySQL · TokuDB · TokuDB 中的行锁》。在c_set_bounds函数,如果是Serializable隔离级别需要获取row lock的读锁,其他的隔离级别在读的时候不需要拿row lock。需要提一点的是,TokuDB在实现row lock的模块里,隐式地将读锁升级为写锁。所以,Serializable隔离级别下,并发访问同一行的多个txn是串行执行的。代码片段如下:

static int
c_set_bounds(DBC *dbc, const DBT *left_key, const DBT *right_key, bool pre_acquire, int out_of_range_error) {
    //READ_UNCOMMITTED and READ_COMMITTED transactions do not need read locks.
    if (!dbc_struct_i(dbc)->rmw && dbc_struct_i(dbc)->iso != TOKU_ISO_SERIALIZABLE)
        return 0;
    toku::lock_request::type lock_type = dbc_struct_i(dbc)->rmw ? toku::lock_request::type::WRITE : toku::lock_request::type::READ;
    int r = toku_db_get_range_lock(db, txn, left_key, right_key, lock_type);
    return r;
}

MVCC

前面谈了这么多主要是为这一节做铺垫,MVCC的全称是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此技术最初是 Oracle 实现的用以控制并发事务读取数据的技术。除了MVCC以外,还有基于lock并发访问技术,InnoDB、DB2、SQL Server都有基于锁的并发访问技术。MVCC在OLTP领域的性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现在主流数据库版本都实现了MVCC技术。

TokuDB实现MVCC的方法和Oracle、InnoDB都不一样,不是通过undo segment来构造snapshot读的数据,而是把多个版本的数据都存放在leaf node的entry里面。所以,TokuDB实现的MVCC,读和写之间是可能产生等待(等的锁是pair->lock, 其实是cachetable的hashtable的bucket锁,这块比较隐晦,读者仔细看看代码便知)。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MVCC的数据在内存中展开的样子:

typedef struct uxr {
    uint8_t   type;     // delete/insert/placeholder
    uint32_t  vallen;    // 长度
    void *    valp;     // 指向数据的buffer
    TXNID     xid;     // txnid
} UXR_S, *UXR;
typedef struct ule {
    uint32_t  num_puxrs;   // provisional txn的个数
    uint32_t  num_cuxrs;   // committed txn的个数
UXR_S   uxrs_static[MAX_TRANSACTION_RECORDS*2];    // 静态分配的空间
UXR     uxrs;                                      // txns
} ULE_S, *ULE;

多个版本的数据是存放在uxrs域里面,它的每一项对应一个txn的版本。从uxrs[0]开始到uxrs[num_cuxrs - 1]存放的是committed数据,uxrs[num_cuxrs]到uxrs[num_cuxrs + num_puxr-1]存放的是provisional的数据。
假设一个leaf entry,有2份committed数据,3份provisional数据,uxrs如下所示(红色表示committed txn,绿色表示provisional txn):

pig2

ULE_S只是MVCC数据的逻辑表示,真正存在leaf node的entry是以序列化形式存放的,相应的数据结构叫做leafentry:

struct leafentry {
    struct leafentry_clean {
        uint32_t vallen;
        uint8_t  val[0];
    };
    struct __attribute__ ((__packed__)) leafentry_mvcc {
        uint32_t num_cxrs; // number of committed transaction records
        uint8_t  num_pxrs; // number of provisional transaction records
        uint8_t xrs[0];
    };
    uint8_t  type;    // type is LE_CLEAN or LE_MVCC
    union __attribute__ ((__packed__)) {
        struct leafentry_clean clean;
        struct leafentry_mvcc mvcc;
    } u;
};

Leaf node的每一个entry可以处在两种形式其中的一种:

  • Clean:只有一个版本,和一般数据库leaf node里的数据类似;
  • MVCC:每个数据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对应一个txn的数据。多个txn的数据保存在xrs里面,是一段连续的内存。num_cxrs表示committed txn的个数,num_pxrs表示in-progress txn的个数。

Leafentry->u.mvcc.xrs表示的连续内存空间的layout如下:从offset 0 开始,每项占1个 (txnid, 长度&类型)字节或多个(数据)字节

  • 最外的provisional txn的txnid;
  • 除最外的committed txn以外,所有的committed txn的 txnid形成的txnid列表,顺序从最里的committed txn直到次最外的committed txn;最外的committed txn的txn id是TXNID_NONE;
  • 最里的provisional txn的长度和类型;
  • Commited txn的(长度,类型)二元组的列表,顺序从最里的committed txn到最外的committed txn;
  • 最里的provisional txn数据;
  • 所有commited txn数据列表,顺序从最里的committed txn到最外的committed txn;
  • 最外的provisional txn长度和类型;
  • 最外的provisional txn数据;
  • provisional txn的(txnid,长度&类型,数据)三元组列表,顺序从次最外的provisional txn到次最里的provisional txn;
  • 最里的provisionl txn的txnid;

当修改leaf node数据的时候,需要先把 leafentry 表示的 MVCC 数据转成 ULE 表示的数据,然后进行修改,insert/delete 就是新加一个provisional txn,最后在把ULE表示的MVCC数据转成leafentry表示保存在leaf node里面。

读leaf node的数据过程比较复杂,涉及到MVCC的核心部分。首先用binary search定位在FT的哪个leaf node的哪个basement node的data_buffer的哪个leaf entry。调用le_extract_val来读leaf entry上的数据,一般来说ftcursor->is_snapshot_read都为TRUE,它会调用 le_iterate_val 根据type判断读clean的数据还是MVCC的数据。如果是clean的就直接读出返回;如果是 MVCC 就要解析Leafentry->u.mvcc.xrs的序列化的结构。在这个layout里,最前面的num_cuxrs+1(如果有provisional txn)个字节保存的是一些txnid:

  • Provisional txn的txnid(如有provisional txn);
  • 最里的committed txn的txnid到次最外的committed txn的txnid列表;

也就是从ULE.uxrs[num_cuxrs]开始往ULE.uxrs[0]的方向找到当前txn可以读的txnid最大的(也即最新的事务)committed txnid。函数toku_txn_reads_txnid判读一个txn是否可以读某个特定的txnid的数据。代码如下所示:

int toku_txn_reads_txnid(TXNID txnid, TOKUTXN txn) {
    int r = 0;
    TXNID oldest_live_in_snapshot = toku_get_oldest_in_live_root_txn_list(txn);
    if (oldest_live_in_snapshot == TXNID_NONE && txnid < txn->snapshot_txnid64) {
        r = TOKUDB_ACCEPT;
    } else if (txnid < oldest_live_in_snapshot || txnid == txn->txnid.parent_id64) {
        r = TOKUDB_ACCEPT;
    } else if (txnid > txn->snapshot_txnid64 || toku_is_txn_in_live_root_txn_list(*txn->live_root_txn_list, txnid)) {
        r = 0;
    } else {
        r = TOKUDB_ACCEPT;
    }
    return r;
}

txn可以读txnid数据的条件:

  • 如果txn的live_root_txn_list为空(创建snapshot的时候没有活跃的读写事务),并且txnid对应事务比txn还要早,并且txn是snapshot读;
  • 如果txnid对应事务比txn的live_root_txn_list里的所有活跃的读写事务都要早,或者txnid对应事务就是txn(非snapshot读),或者txnid对应的事务是txn的root txn(snapshot读);
  • txnid对应事务比txn早,并且txnid不在txn->live_root_txn_list

le_iterate_val代码片段如下:

int
le_iterate_val(LEAFENTRY le, LE_ITERATE_CALLBACK f, void** valpp, uint32_t *vallenp, TOKUTXN context) {
    uint8_t type = le->type;
    switch (type) {
        case LE_CLEAN: {
            vallen = toku_dtoh32(le->u.clean.vallen);
            valp   = le->u.clean.val;
            r = 0;
            break;
        }
        case LE_MVCC:;
            uint32_t num_cuxrs = toku_dtoh32(le->u.mvcc.num_cxrs);
            uint32_t num_puxrs = le->u.mvcc.num_pxrs;
            uint8_t *p = le->u.mvcc.xrs;
            uint32_t index, num_interesting;
            num_interesting = num_cuxrs + (num_puxrs != 0);
            TXNID *xids = (TXNID*)p;
            r = le_iterate_get_accepted_index(xids, &index, num_interesting, f, context);
}

Garbage Collection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TokuDB引擎运行一定时间后leaf entry里面的历史txn信息越来越大,自然而然地要考虑内存空间回收的问题,即MVCC的GC问题。

Txn manager

TokuDB维护一个全局唯一的txn_manager数据结构管理系统中所有读写事务(live_root_ids有序数据结构),snapshot(snapshot head/snapshot tail双向链表)和可能正在被引用的committed读写事务(referenced_xids有序数据结构)。

struct txn_manager {
    toku_mutex_t txn_manager_lock;             // 互斥锁
    txn_omt_t live_root_txns;                   // 系统中活跃的读写事务
    xid_omt_t live_root_ids;                    // 系统中活跃的读写事务ID
    TOKUTXN snapshot_head,snapshot_tail;      // 系统中所有snapshot构成的双向链表
    uint32_t num_snapshots;                    // 系统中snapshot的个数
    rx_omt_t referenced_xids;                   // 三元组(committed txnid,系统中最大的可能的txnid,可能访问committed txnid的snapshot个数)的有序数据结构,按committed txnid字段排序。
    TXNID last_xid;                            // 系统中最大的可能的txnid
    TXNID last_xid_seen_for_recover;             // recovery过程中最大的txnid
    TXNID last_calculated_oldest_referenced_xid;   // 所有live list(包括live root list,snapshot list,referencelist)中最小的(最老的)txnid
};

一个txn的生命周期是由txn_manager的live_root_ids,snapshot双向链表,referenced_xids这三个数据结构来跟踪的,TokuDB MVCC 的 GC 也是根据这三个数据结构来判断一个committed txn是否可以被清理掉了。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txn是在什么时候加入和离开这三个数据结构的。

  • live_root_ids:如果是读写事务,在txn->txn_begin加入live_root_ids (live_root_txns)txn->txn_commit或者txn->txn_abort的时候离开live_root_ids (live_root_txns)。如果是只读事务,它不会加入到live_root_ids (live_root_txns)。在TokuDB中,autocommit=1情况下query是只读事务,insert/update/delete是读写事务;autocommit=0的情况下,query也是读写事务;

  • snapshot_head和snapshot_tail构成的双向链表:在txn->txn_begin,如果是创建新的snapshot,这个txn会被加到snapshot链表尾部(snapshot list尾部表示最新的snapshot,头部表示最老的snapshot);在txn->txn_commit/txn->txn_abort时,如果是snapshot操作,并且这个txn有对应的snapshot,它会被从snapshot list里删除;

  • referenced_xids:在txn->txn_commit/txn->txn_abort时,如果是读写事务,会扫描snapshot list找到可能引用这个txn的所有snapshot(也就是在这个txn之后创建的所有snapshot),这些snapshot被记做这个txn的reference snapshot set。在TokuDB的代码里reference_xids记录的是(这个committed 读写事务txnid,系统当前最大的txnid,可能引用这个读写事务的snapshot的个数)构成的三元组。如果是只读事务,不会加入到referenced_xids。当snapshot对应的txn执行txn->txn_commit/txn->txn_abort时,会查找referenced_xids把这个snapshot引用的所有读写事务的ref_count减1,若ref_count减为0则把引用的读写事务对应的三元组从referenced_xids删除。回顾前面讲的,snapshot对应的txn创建的时候,被引用的读写事务一定处在已创建&未提交&未回滚的状态,所以被引用的读写事务一定是在snapshot对应的txn的live_root_txn_list,那么只需要扫描snapshot对应txn的live_root_txn_list上的每一个读写事务txn1,看看是否有(txn1, txn2, count)构成的三元组存在即可。程序里有个优化,当txn的live_root_txn_list的大小远远大于 txn_manger 的 referenced_xids,可以扫描referenced_xids,对每一个三元组(txn1, end_txnid, ref_count)判断txn1是否在txn的live_root_txn_list上面,若是则对ref_count减1。当ref_count减为0则把这个三元组从referenced_xids删除。

TokuDB leaf entry 的 GC

  • 隐式提交provisional txn:如果leaf entry里最老的(最外的)provisional txn,比系统可能存在的最老的txn还要老,把那个provisional txn promote成最新的(最内的)committed txn,所有的provisional txn都将被丢弃。Promote最老的provisional txn时,txnid选择最老的provisional txn的txnid,value选择最新的provisional txn的value,这样做是考虑到nested txn的情况;
  • 简单GC:如果leaf entry里面存在某些committted txn,它们比所有活跃的读写事务、所有的snapshot、所有被引用的已committed的读写事务都要早,简而言之是那些已经不被任何后继事务访问的已提交事务。找到leaf entry里面满足如上条件最新的(txnid最大的)committed txn,它之前的所有committed txn都可以被清理掉;
  • 深度GC:如果leaf entry里面存在某些committed txn,它们不在任何txn的活跃读写事务列表里面,并且它的数据对所有的snapshot都没有意义(没有snapshot可能读它的数据)。那么这些committed txn可以被丢弃。

调用GC的时机

  • Leaf node在被从cachetable写回到磁盘之前会尝试对整个leaf node做GC;
  • 往leaf node上的某个entry上apply msg的时候,如果leaf entry size大于某个阈值会对这个leaf entry做GC。

为了支持 nested txn 的额外工作

为了支持nested txn,MVCC的实现变得较为复杂,在这里顺便提一下,大家有时间仔细看看代码。在对leaf node entry做commit操作时(ule_apply_commit)会考虑provisional txn的个数,等于1表示非nested txn,直接调用ule_promote_provisional_innermost_to_committed把最新的(最里的)provisional txn提交;如果大于1,表示有nested txn存在,会调用ule_promote_provisional_innermost_to_index把最新的(最里的)provisional txn提交到它的parent(上一个provisional txn)。在nested txn中,可能存在一些没有直接修改这个ULE的事务,这些事务是在第一个直接修改这个ULE的txn执行msg_modify_ule的时候调用ule_do_implicit_promotions把它们补上去的。


相关实践学习
如何快速连接云数据库RDS MySQL
本场景介绍如何通过阿里云数据管理服务DMS快速连接云数据库RDS MySQL,然后进行数据表的CRUD操作。
全面了解阿里云能为你做什么
阿里云在全球各地部署高效节能的绿色数据中心,利用清洁计算为万物互联的新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动力,目前开服的区域包括中国(华北、华东、华南、香港)、新加坡、美国(美东、美西)、欧洲、中东、澳大利亚、日本。目前阿里云的产品涵盖弹性计算、数据库、存储与CDN、分析与搜索、云通信、网络、管理与监控、应用服务、互联网中间件、移动服务、视频服务等。通过本课程,来了解阿里云能够为你的业务带来哪些帮助 &nbsp; &nbsp; 相关的阿里云产品:云服务器ECS 云服务器 ECS(Elastic Compute Service)是一种弹性可伸缩的计算服务,助您降低 IT 成本,提升运维效率,使您更专注于核心业务创新。产品详情: https://www.aliyun.com/product/ecs
目录
相关文章
|
2月前
|
存储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MySQL MVCC全面解读:掌握并发控制的核心机制
【10月更文挑战第15天】 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MySQL的InnoDB存储引擎采用了一种称为MVCC(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多版本并发控制)的技术来处理事务的并发访问。MVCC不仅提高了数据库的并发性能,还保证了事务的隔离性。本文将深入探讨MySQL中的MVCC机制,为你在面试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提供全面的解答。
262 2
|
4天前
|
SQL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MySQL事务日志-Undo Log工作原理分析
事务的持久性是交由Redo Log来保证,原子性则是交由Undo Log来保证。如果事务中的SQL执行到一半出现错误,需要把前面已经执行过的SQL撤销以达到原子性的目的,这个过程也叫做"回滚",所以Undo Log也叫回滚日志。
MySQL事务日志-Undo Log工作原理分析
|
13天前
|
SQL 安全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基础篇】事务(事务操作、事务四大特性、并发事务问题、事务隔离级别)
事务是MySQL中一组不可分割的操作集合,确保所有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本文利用SQL演示并总结了事务操作、事务四大特性、并发事务问题、事务隔离级别。
【MySQL基础篇】事务(事务操作、事务四大特性、并发事务问题、事务隔离级别)
|
19天前
|
SQL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MySQL进阶突击系列(04)事务隔离级别、AICD、CAP、BASE原则一直搞不懂? | 看这篇就够了
本文详细介绍了数据库事务的四大特性(AICD原则),包括原子性、隔离性、一致性和持久性,并深入探讨了事务并发问题与隔离级别。同时,文章还讲解了分布式系统中的CAP理论及其不可能三角关系,以及BASE原则在分布式系统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具体案例和图解,帮助读者理解事务处理的核心概念和最佳实践,为应对相关技术面试提供了全面的知识准备。
|
3月前
|
存储 SQL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的事务隔离级别
【10月更文挑战第17天】MySQL的事务隔离级别
137 43
|
2月前
|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mysql事务特性
原子性:一个事务内的操作统一成功或失败 一致性:事务前后的数据总量不变 隔离性:事务与事务之间相互不影响 持久性:事务一旦提交发生的改变不可逆
|
2月前
|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数据库
MySQL事务隔离级别及默认隔离级别的设置
在数据库系统中,事务隔离级别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它决定了事务在并发执行时如何相互隔离。MySQL提供了四种事务隔离级别,每种级别都解决了不同的并发问题。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隔离级别以及MySQL的默认隔离级别。
|
2月前
|
存储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MySQL MVCC深度解析:掌握并发控制的艺术
【10月更文挑战第23天】 在数据库领域,MVCC(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多版本并发控制)是一种重要的并发控制机制,它允许多个事务并发执行而不产生冲突。MySQL作为广泛使用的数据库系统,其InnoDB存储引擎就采用了MVCC来处理事务。本文将深入探讨MySQL中的MVCC机制,帮助你在面试中自信应对相关问题。
197 3
|
15天前
|
存储 Oracle 关系型数据库
数据库传奇:MySQL创世之父的两千金My、Maria
《数据库传奇:MySQL创世之父的两千金My、Maria》介绍了MySQL的发展历程及其分支MariaDB。MySQL由Michael Widenius等人于1994年创建,现归Oracle所有,广泛应用于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2009年,Widenius因担心Oracle收购影响MySQL的开源性,创建了MariaDB,提供额外功能和改进。维基百科、Google等已逐步替换为MariaDB,以确保更好的性能和社区支持。掌握MariaDB作为备用方案,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40 3
|
15天前
|
安全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MySQL崩溃保险箱:探秘Redo/Undo日志确保数据库安全无忧!
《MySQL崩溃保险箱:探秘Redo/Undo日志确保数据库安全无忧!》介绍了MySQL中的三种关键日志:二进制日志(Binary Log)、重做日志(Redo Log)和撤销日志(Undo Log)。这些日志确保了数据库的ACID特性,即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Redo Log记录数据页的物理修改,保证事务持久性;Undo Log记录事务的逆操作,支持回滚和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文章还详细对比了InnoDB和MyISAM存储引擎在事务支持、锁定机制、并发性等方面的差异,强调了InnoDB在高并发和事务处理中的优势。通过这些机制,MySQL能够在事务执行、崩溃和恢复过程中保持
43 3

相关产品

  • 云数据库 RDS MySQL 版
  • 推荐镜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