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英特尔在德国发布KEEP升级计划 用户可提前体验英特尔KNM

简介:

德国当地时间6月20日,英特尔与浪潮在2017国际超算大会(ISC17)上宣布,双方将全面升级此前推出的Knights Landing(KNL)用户体验计划(简称KEEP计划),在年底建成基于Knights Mill(KNM)架构的体验平台,并计划在明年第一季度向全球深度学习与HPC用户开放申请通道。

浪潮英特尔在德国发布KEEP升级计划 用户可提前体验英特尔KNM

KEEP升级计划发布现场

KNM是英特尔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发布的新Xeon Phi处理器,与KNL架构相同,但采用了新的指令集,同时针对目前广泛应用的深度学习框架进行了多节点优化,实现了单双精度可变和高效扩展,大幅缩减了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时间。

浪潮英特尔在德国发布KEEP升级计划 用户可提前体验英特尔KNM

浪潮集团副总裁胡雷钧

浪潮集团副总裁胡雷钧表示,一年前浪潮与英特尔推出KEEP计划,共同建立了全球首个基于全新KNL技术的、开放的高性能计算系统,协助全球HPC和DL用户完成在KNL平台上的应用测试、优化及迁移。此次升级后的KEEP计划将同时支持KNL、KNM两大先进计算平台,其中KNL擅长HPC而KNM主攻AI深度学习,配合领先的100G OPA网络,很好的迎合了HPC与AI快速融合的趋势,将为全球HPC与AI客户提供极佳的体验机会。

英特尔数据中心事业部加速计算部门总经理Barry Davis先生表示,AI已成为当前乃至未来之重要的计算形态,英特尔KNM面向深度学习做出诸多优化设计,在深度学习模型训练上有更加出色的表现。KEEP计划构建的KNM平台,将是英特尔营造全球AI计算生态的重要部分,会为全球客户第一时间带来更加富有效率的AI计算体验。

浪潮英特尔在德国发布KEEP升级计划 用户可提前体验英特尔KNM

英特尔与浪潮联合发布全球首个32节点KNL系统的Caffe测试报告

在宣布升级KEEP计划的同时,英特尔与浪潮也联合发布了全球首个32节点KNL系统的Caffe测试报告,报告显示在32个KNL节点上,针对AlexNet加速比高达30倍,每秒处理的图片数高达16516张每秒。

浪潮是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与AI产品及解决方案供应商,正全力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计算业务;英特尔是全球领先的芯片设计和制造供应商,一直领导整个计算产业的前进。双方不仅在AI计算芯片、异构加速设备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并且在浪潮-英特尔中国并行计算联合实验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AI应用的研究,共同致力于AI技术在能源、制造、金融、医疗、安保等行业的应用,这将极大的促进全球AI生态的建立和完善。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7年6月21日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至顶网,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至顶网。

相关文章
|
4月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算法框架/工具
AMD加码AI PC,三年路线图公布
在昨日举办的“Advancing AI”峰会上,AMD CEO Lisa Su除了带来精彩的MI 300系列芯片介绍外,“Ryzen AI”也成为了她昨天演讲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点。IDC在日前发布的一份白皮书中也表示,到2024年,人工智能将成为PC行业的“必备功能和主流选择”。 以中国市场为例,根据IDC提供的数据,2024年中国新增的个人电脑将有54.7%是人工智能个人电脑,但在2023年这一比例仅为8.1%。展望2027年,这个数字将快速飙升至84.6% 。
|
4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传感器 前端开发
重磅发布!伟景智能推出人形机器人专用立体视觉系统ViEye
伟景智能凭借在工业级立体相机和人形机器人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产品研发,推出了专为人形机器人设计的专业视觉系统——ViEye。搭载这一视觉系统后,伟景智能的人形机器人操作系统实现了“眼到手到”的全面覆盖,完美结合了平面视觉、立体视觉和机械手控制。该系统旨在为人形机器人提供精准且全面的视觉信息,解决了机器人“脑、眼、手”协同融合的难题,为机器人赋予了高精度的感知能力,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应用于各种场景。这一创新将有助于提升人形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和效果。
|
芯片 UED
英特尔:首批通过EVO认证的笔记本已陆续上市
对电子行业有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AMD近年来的崛起,以及英特尔近年来研发能力的下降,还有苹果的Mac在今年转向ARM平台,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到了英特尔在芯片领域十几年来的统治地位。
153 0
英特尔:首批通过EVO认证的笔记本已陆续上市
|
存储 测试技术 数据中心
微软首次推出便携式数据中心,将云计算带到远程环境
微软首次推出便携式数据中心,将云计算带到远程环境
微软首次推出便携式数据中心,将云计算带到远程环境
|
芯片
AMD不进一步对其中国合资公司授权x86 IP,国产CPU有未来吗?
AMD并未向其中国合资公司进一步授权芯片设计又一次证明,中国的芯片发展跟随别人的步伐将无法取得领先。
111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