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美国消费电子展(CES)上,各企业争相斗艳,新概念、新材料、新动向在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自动驾驶等几大技术领域都有所展现。
小米在CES上宣布,将小米生态链智能设备联系在一起的物联网平台已经拥有超过5000万的连接设备,集中管理这些产品的米家APP目前已拥有500万日活用户。
这些数据印证了物联网对市场的催化作用,也让物联网安全成为首要议题。除了享受万物互联带来的便利,消费者也越来越担心与外界分享的数据会遭到丢失或泄露。而对企业来说,信息丢失、泄露或是黑客入侵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可能导致品牌危机。比如近年频频出现的企业支付系统遭受入侵的事件。因此,在面对物联网带来的客观回报的同时,如何处理随之而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仍是2017年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物联网不仅是指“物”,还包括通过物联网实现的数据、应用程序和服务。IP流量将会随着无线设备和连接无线设备的传感器的增加呈现爆炸式增长,因此数据可用性至关重要。
只有在数据全面可用的情况下,才可能分析出有用的结论。然而,首席信息官离满足数据可用性的期待还有相当的距离,并面临这样一种痛苦局面:84%的人意识到他们面临数据可用性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IT部门不能满足用户持续获取数据的需求上。同时,在过去两年间,大部分企业(96%)提高了服务等级需求以减少应用停机的情况出现。尽管如此,数据可用性差距仍然存在。
企业距离提供可用性有多远?调查显示,服务等级协议(SLA)对恢复时间目标平均设定在1.6小时。坦白说,这样的停机时间对于恢复关键性应用来说太长了。而很多企业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它们的平均恢复时间是3个小时。类似地,服务等级协议对恢复点目标的设定平均是2.9小时,然而实际平均交付时间却是4.2小时。对于依赖数据分析来运营的企业而言,业务不可用不但意味着要暂停与客户和供应商的交易,更会影响企业的决策。关键任务系统是数据分析的支柱,企业必须专注维持系统的可用性。
就像一枚硬币有不同的两面,技术的发展既带来了无限可能,也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技术公司必须明了真正的挑战,才能切实促进物联网实现长期发展。
(作者为Veeam中国区技术总监)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