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考之信息系统的发展

本文涉及的产品
数据管理 DMS,安全协同 3个实例 3个月
推荐场景:
学生管理系统数据库
简介: 软考之信息系统的发展

概述

现代信息系统与70年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内容和形式也都在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诺兰模型

1979年,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理查德·L·诺兰(Richard L. Nolan)通过对超过200个公司和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诺兰观察到任何组织在从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他的研究聚焦于组织在信息系统采用和演进过程中经历的阶段性变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引导这一变革。

这一模型的核心观点包括:

  1. 发展阶段的客观性:诺兰强调信息系统发展存在客观的阶段性发展,这意味着在不同的时间点,组织将会经历一系列阶段性的变化。这些阶段既具有普适性,又在不同组织中展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2. 演进的发展道路:他认为组织在信息系统的演进过程中,会遵循一条明确的发展道路。这表明信息系统的采用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和指导方向。
  3. 对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的转变:诺兰的模型强调了组织从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过渡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新,还涉及到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变革。
  4. 经验总结和实践基础:诺兰的研究基于对大量实际组织的观察和经验总结,使得模型更具实践指导性。这使得组织在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合理规划发展方向。

总体而言,诺兰模型为组织提供了一个有序的框架,帮助它们更好地理解和规划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这个模型成为信息系统管理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石,为组织在信息化时代的转型提供了实用的参考。

数据处理的发展

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的状况等4个方面。

  1. 技术的进步:
  • 数据处理的发展与技术的不断进步密切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硬件和软件技术不断演进,包括更快的处理速度、更大的存储容量、更高的安全性等方面的改进。新技术的引入通常推动了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使得系统更加高效、灵活和可靠。
  1. 应用的拓展:
  • 随着技术的进步,数据处理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从最初仅限于基本的数据存储和检索,到今天涵盖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复杂应用。数据处理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事务处理,而是成为推动创新和决策制定的关键工具。
  1. 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
  • 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到对计划和控制策略的不断调整和优化。随着系统规模和复杂度的增加,计划和控制的策略需要更加精密和灵活。引入新的计划和控制策略可以提高整个数据处理过程的效率和可管理性。
  1. 用户的状况:
  • 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和发展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和状况。用户的技术水平、操作习惯、需求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系统的设计和功能。因此,用户体验和用户友好性成为数据处理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综合来看,这四个方面共同推动了数据处理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基础支持,应用的拓展拓展了应用领域,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提高了系统的效率,而用户的状况则直接影响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

计算机系统的发展阶段

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6个阶段,即:初始阶段传播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成熟阶段

初始阶段

计算机刚进入企业时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通常用来完成一些报表统计工作,甚至大多数时候被当作打字机使用。

在这一阶段, IT的需求只被作为简单的办公设施改善的需求来对待,采购量少,只有少数人使用,在企业内没有普及。

在计算机系统的初始阶段,通常指的是计算机技术刚刚进入企业领域时的时期。这时,计算机被视为一种新型的办公设备,主要用于简单的办公任务和报表统计工作。其主要特征如下:

  1. 有限的应用范围: 计算机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主要用于处理一些基本的数据和执行简单的办公任务。它并没有涉足到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
  2. 办公设备角色: 计算机在这个阶段更像是一种办公设备,而不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多功能、高性能的计算工具。它可能被用作文本处理和数据处理,类似于现代打字机的角色。
  3. 低普及率: 计算机在企业内的普及率相对较低。只有少数几个人会使用计算机,并且它的采购量也相对有限。很多企业可能还在观望阶段,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尚未达到全面采纳的水平。
  4. IT需求的简单性: 与后来的阶段相比,这一时期企业对于信息技术(IT)的需求相对简单,主要集中在提升办公设施的效率和简单的数据处理上。
  5. 缺乏全面整合: 缺乏计算机系统与企业其他业务系统的全面整合,它更多地被当作一种独立的设备存在,而不是与企业其他方面紧密连接的工具。
特点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1)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2)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

传播阶段

企业对计算机有了一定了解,想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比如进行更多的数据处理,给管理工作和业务带来便利。

于是,应用需求开始增加,企业对IT应用开始产生兴趣,并对开发软件热情高涨,投入开始大幅度增加。

特点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1)数据处理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2)出现许多新问题(如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3)计算机使用效率不高等。

在计算机系统的传播阶段,企业对计算机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开始认识到计算机的潜在价值,并希望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1. 增加的应用需求: 企业对计算机的应用需求开始迅速增加。管理层和业务部门逐渐认识到计算机可以为他们的工作带来便利,尤其是在数据处理方面。
  2. 软件开发热潮: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应用需求,企业对软件开发表现出高涨的兴趣。开始出现许多企业自主开发的软件,以适应各自业务的特殊需求。
  3. 投入大幅增加: 企业开始大幅度增加对计算机系统的投入。这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开发、培训等多个方面,以确保计算机系统的顺利推广和运行。
  4. 数据处理能力的发展: 随着企业对计算机的深入应用,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得到迅速发展。这使得企业能够处理更大量、更复杂的数据,提高了业务的效率。
  5. 新问题的出现: 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广泛应用,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如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企业需要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计算机系统的稳定运行。
  6. 效率挑战: 尽管数据处理能力得到提升,但在这一阶段,企业仍然可能面临计算机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这可能是由于系统的复杂性、软硬件协同不足等原因导致的。

控制阶段

在前一阶段盲目购机、盲目定制开发软件之后,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计算机的使用超出控制,IT 投资增长快,但效益不理想,于是开始从整体上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组织协调、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此时,企业IT建设更加务实,对IT 的利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目标。

在这一阶段,一些职能部门内部实现了网络化,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库存系统等,但各软件系统之间还存在“部门壁垒”与“信息孤岛”。

信息系统呈现单点、分散的特点,系统和资源利用率不高。

特点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1)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2)采用了数据库 (DB) 技术。

(3)这一阶段是计算机管理变为数据管理的关键。

在计算机系统的控制阶段,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计算机的使用已经超出了最初的预期,而且IT投资虽然增长迅猛,但效益却不尽如人意。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掌控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企业开始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注重整体规划和协调,力求提高IT的利用效果。这一阶段的特点包括:

  1. 领导小组的成立: 为了更好地协调和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企业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整体IT战略、规划计算机系统的发展方向,并监督实施过程中的效果。
  2. 数据库技术的采用: 为了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以及提高数据管理效率,企业开始广泛采用数据库(DB)技术。数据库的使用使得数据更加集中、结构化,便于多个部门共享和利用。
  3. 务实的IT建设: 在这一阶段,企业对IT的利用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和目标。管理者更加注重实际效益,避免过度投入而得不偿失。IT建设更趋于务实,注重项目的可行性和长期效益。
  4. 部门网络化: 为了提高内部协同和信息流畅度,一些职能部门逐步实现了网络化。财务系统、人事系统、库存系统等开始在网络中相互连接,但仍存在一些“部门壁垒”和“信息孤岛”。
  5. 信息系统的单点分散特点: 尽管部分职能部门实现了网络化,整体信息系统仍然呈现出单点和分散的特点。各个系统之间的协同性和资源利用率并不高。
  6. 从计算机管理到数据管理: 这一阶段是企业IT管理从简单的计算机管理逐渐演变为更加注重数据管理的关键时期。企业开始认识到数据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因此注重数据的质量、一致性和共享。

在控制阶段,企业逐渐理性看待IT的投资与应用,通过全面的规划和整合,试图解决数据管理的问题,提高信息系统的整体效能。

集成阶段

在控制的基础上,企业开始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建立基础数据库,并建成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企业的IT建设开始由分散和单点发展到成体系。

企业 IT主管开始把企业内部不同的IT机构和系统统一到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使人、财、物等资源信息能够在企业集成共享,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 IT 系统和资源。

特点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1)建立集中式的D B及相应的IS。

(2)增加大量硬件,预算费用迅速增长。

在集成阶段,企业在控制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规划和设计,旨在建立更为完善和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IT建设由分散和单点发展逐渐演变为集成共享,整体架构得以优化。这一阶段的特点包括:

  1. 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企业开始建设集中式的数据库(DB)和相应的信息系统(IS)。通过集成各个部门的数据和信息,实现更高效的数据管理和资源利用。这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协调各项业务活动。
  2. 系统体系的建设: 企业的IT建设不再是分散的单一系统,而是逐步发展成一个系统体系。各个子系统相互连接,实现信息的无缝传递,提高了整体运作效率。
  3. 统一管理: 企业内部不同的IT机构和系统开始被统一到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这意味着企业IT主管可以更有效地监控和协调各个子系统的运行,确保它们能够协同工作,而不是独立运行。
  4. 资源信息集成共享: 企业致力于使人、财、物等资源的信息能够在整个企业内部集成共享。这有助于企业更灵活地调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 大量硬件的增加: 为了支持集成系统的运行,企业需要增加大量的硬件设备。这导致了IT预算费用的迅速增长,但企业期望通过这样的投资获得更高的综合效益。

数据管理阶段

企业高层意识到信息战略的重要,信息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真正进入到数据处理阶段。

这一阶段中,企业开始选定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统一数据的管理和使用,各部门、各系统基本实现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IT 系统的规划及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在数据管理阶段,企业高层逐渐认识到信息战略的重要性,将信息视为企业的重要资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入到更为成熟的数据管理阶段,注重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包括:

  1. 信息战略的确立: 企业高层在这一阶段更加明确信息的战略地位,将信息视为核心资源,并为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利用确立战略目标。
  2. 统一数据库平台: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企业的数据资产,企业选择并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库平台。这有助于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安全性。
  3. 数据管理体系的建设: 企业开始建设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共享等环节。通过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企业实现了对数据的全面掌控。
  4. 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整合和利用信息资源,企业建设了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可以支持各个部门和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跨部门的合作和决策。
  5. 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在这一阶段,各部门、各系统基本实现了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得到打破,实现了更高效的信息流动和协同工作。
  6. IT系统高效规划及资源利用: IT系统的规划更加高效,资源利用更为充分。企业能够更好地调配和利用IT系统,提高整体的信息化运作效率。

在数据管理阶段,企业的信息系统逐渐趋向成熟,信息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为企业的决策和运营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企业也更具备适应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能力。

成熟阶段

信息系统已经可以满足企业各个层次的需求,从简单的事务处理到支持高效管理的决策。

企业真正把 IT与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将组织内部、外部的资源充分整合和利用,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在这个战略整合阶段,企业信息系统已经达到了一个全面成熟的水平,能够满足企业各个层次的需求,从基础的事务处理到支持高效管理的决策。企业意识到信息技术(IT)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支持系统,而是与管理过程紧密结合,成为推动业务发展和创新的关键要素。

主要特点:

  1. 全面满足各层次需求: 企业信息系统已经演变成一个全面、综合的平台,能够满足企业各个层次的需求。从基础的日常事务处理到高层管理层的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在企业运作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2. IT与管理深度整合: 企业将IT与管理过程深度整合,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业务战略的高度一致。信息系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工具,而是积极参与业务决策和创新的过程,成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
  3. 资源充分整合和利用: 企业在内部和外部充分整合了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流资源等。信息系统通过高效的数据流动和协同工作,促进了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了整体效益。
  4. 提升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通过战略整合,企业提升了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信息系统的高效运作带动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使企业更具敏捷性和适应性,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5. 持续创新和改进: 企业不断进行信息系统的创新和改进。通过引入新的技术、优化业务流程,企业保持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确保信息系统始终保持在业界的领先地位。

总结

这6个阶段模型反映了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的规律性,前3个阶段具有计算机时代的特征,后3个阶段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其转折点是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时机。

“诺兰模型”的预见性,被其后国际上许多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发展情况所证实。

诺兰模型提供了对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规律性的深刻洞察,其六个阶段反映了企业在不同时期面临的挑战和变革。这个模型的总结突显了计算机时代和信息时代的过渡,以及信息资源规划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计算机时代特征的前三个阶段:

  1. 初始阶段: 企业在计算机初期阶段将其视为办公设备,主要用于简单的办公任务和报表统计。这时期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有限,仅被部分人使用,企业整体IT需求较为简单,还未普及。
  2. 传播阶段: 企业在认识到计算机潜在价值后,应用需求迅速增加。软件开发热潮涌现,企业大幅度增加对计算机系统的投入。虽然数据处理能力迅速发展,但也伴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如数据冗余、不一致性等。
  3. 控制阶段: 企业管理者在计算机使用超出控制的阶段,意识到需要整体规划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此时,企业开始实施一系列控制措施,解决信息系统的问题,但仍面临着部门间信息孤岛和效率不高的挑战。

信息时代特征的后三个阶段:

  1. 集成阶段: 企业在控制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设计,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IT系统逐渐由分散发展到成体系,实现了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但伴随着大量硬件投入。
  2. 数据管理阶段: 企业高层意识到信息战略的重要性,信息成为核心资源。统一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实现了数据的全面掌控,资源充分整合和信息共享得到提升。
  3. 战略整合阶段: 企业将IT与管理过程深度整合,信息系统不再是支持系统,而是成为推动业务发展和创新的关键要素。企业全面满足各层次需求,持续创新和改进,提升了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总的来说,这六个阶段模型预见性地揭示了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资源规划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一总结得到了国际上许多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情况的验证,证实了诺兰模型在解释企业信息化演进中的准确性和普适性。

相关实践学习
MySQL基础-学生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本场景介绍如何使用DMS工具连接RDS,并使用DMS图形化工具创建数据库表。
目录
相关文章
|
8月前
|
存储 测试技术 数据处理
信管知识梳理(一)信息系统与信息化
谈到信息,这是一个熟悉但是又不好定义的一个概念。借由香农的定义:“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也就是传递给接受消息者尽可能确定的东西。此外,香农也定义了信息量的单位为比特。
261 0
信管知识梳理(一)信息系统与信息化
|
8月前
|
网络协议 安全 大数据
【软件设计师备考 专题 】信息化基础知识和全球信息化趋势
【软件设计师备考 专题 】信息化基础知识和全球信息化趋势
88 0
|
8月前
|
传感器 人工智能 安全
信管知识梳理(六)信息化发展与应用、信息系统规划和服务管理、首席信息官
我国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将培育人工智能、移动智能终端、5G、先进传感器等作为新一代技术产业创新重点发展,拓展新兴产业发展空间。
183 0
信管知识梳理(六)信息化发展与应用、信息系统规划和服务管理、首席信息官
|
8月前
|
存储 安全 算法
信管知识梳理(五)信息系统安全技术
信息加密是指利用加密技术伪装信息,使未授权者不能理解它的真实含义。加密前的原始数据称为明文,加密后的数据称为密文,从明文到密文的过程称为加密(Encryption)。用于对数据加密的一组数学变化称为加密算法,加密在加密密钥的控制下进行。对数据加密的技术主要分为两类
135 0
|
项目管理
高项-精读系列-1信息化和信息系统
高项-精读系列-1信息化和信息系统
110 0
高项-精读系列-1信息化和信息系统
|
存储 数据采集 人工智能
基于TOGAF原则的高等教育学院信息系统研究
随着高等院校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不同部门之间的各种业务信息系统的集成成为必然,从这种复杂的项目的实践 经验中吸取教训,作为今后实施类似项目的知识经验资产。文章应用信息技术界流行TOGAF分析高校业务系统软件集成工 作,遵循TOGAF原则进行分析,在完成以上研究和学习后,结果很清晰地表明遵循TOGAF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能更好地达 到更高的IT效率,提高服务质量,控制成本。
|
供应链 数据库管理 BI
信息系统与供应链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巅峰对决
在这里权威是用来被挑战的,理论是用来被不断突破的,课堂不是教授的一家之言,而是学生间以及学生与教授间的头脑风暴,智慧火花的激烈碰撞。
138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