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的保有量出现爆发式增长。随之带来两个问题:
一是我国人民对于汽车的需求剧增倒逼中国汽车产业必须自立自强,掌握先进技术,打破国外的品牌和价格垄断;
二是数量激增的汽车来来往往,发生交通事故的频率也随之而提升,保险公司的车险理赔量也飞跃性地增长。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我国采取弯道超车的策略,大力发展新能源智能车辆,并在中国自己这个最大的市场广泛落地应用,走在了领域的最尖端,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厂商都推出了大众认可的车型,相比之下外国仅剩特斯拉能与我国的这几大金刚相较高下,传统车企从燃油转电的进程仍然偏慢。
6月8日,比亚迪执行总裁、汽车工程院院士廉玉波在接受CGTN记者蒉莺春的采访时表示,比亚迪将马上准备给特斯拉提供电池。这表明在电动车技术上,我国已真正走在了前列。
新能源车绝对不仅是燃油车换了能源,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近几年来,我国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人才和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中国如此庞大的内需拉动下,没有什么是不可能——一系列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其中就包括新能源车。各类交互功能,例如自动驾驶、语音指令、感应遥控、自动驻车等,都让机动车变得越来越智能。
尽管机动车越来越智能,甚至是拥有了一颗大脑,但仍不能避免发生事故的可能性。社会的进步带动了汽车产业的革新,但车险理赔并未真正实现可以说得上是划时代的飞跃。
人们固执地采用视觉上的单感官来判断事故的成因,因此当人工智能正跃跃欲试地进入车险理赔领域时,才会显得进退两难。人的眼睛尚且会被蒙蔽,何况是由人研发的AI呢?
而IOV(Internet of Vehicles),也就是车联网,在如今的互联网、大数据、5G时代下或许能给车险理赔一个答案。
我们可以说视觉定损结果不准、难防保险欺诈,但是有了IOV,整个数据空间就不仅仅是视觉AI赐予的单感官二维平面,而是超越性的多维数据,这些包括但不限于视觉传感器、撞击传感器、温控传感器、液压传感器、红外或声呐发送接收器,以及传统的或电子的各类仪表数据。
有了超高速互联网的加持,这些数据将可以接近无延迟地实现传输,用于给智能、自动化的车险理赔进行多维赋能。
构想是,数十年后,亦或能更早,汽车销售、交管所、保险公司、修理厂等形成一个或多个行业公网,这些超高速网络拥有专门频段,用于海量支持IOV汽车运行数据的常规定频监控和事故数据实时上传。
IOV汽车一旦发生事故,车载电脑将车辆定位以及包括视觉传感器采集的周遭环境影像、撞击传感器采集的总成件瞬时形变等在内的数据实时上传到云,由云AI进行场景模拟,准确判断各部件损失程度与事故成因,并传输给保险公司审核理赔。
为此需要汽车制造业与保险业形成行业规范,在行业自律,即不越界获取客户隐私的情况下,通过车载传感器获取和传输利于分析车辆运行状况和事故成因的各类数据,并可实现凭借保单“密钥”加密传输给对应保险公司理赔系统。
保险公司理赔系统链接由行业统管的可信AI分析系统,自动获取车辆的损失并完成理赔。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辅助驾驶也变得更加精确,我们不妨大胆设想,在缓慢淘汰燃油车的21世纪中叶以后,新能源车形成的AIOV(智能车辆网)即将出现,人们将愈加依赖AI驾驶,从而大大减少事故发生的频率、减轻事故带来的损失。
从短期来看,IOV理赔需要的成本较为巨大,包括分析AI的开发、专用高速网的建设以及各主体为互相适配进行的改造,当然亦包括从现在到设想情况期间汽车产业更新换代的成本。
如果设想成立,这些成本初期会转嫁到汽车制造业,造成购车价格提升。但长远来看,车险理赔将真正进入自动化,保险公司的服务成本将显著下降,效率显著提升,进而车辆保费进一步下滑。
另一点是带来车险理赔的简单化,无需特别专业的知识,这说不定会带来新的革命,保不准哪一天汽车厂会整合车险业务呢?卖自己品牌的车,客户以“保费”换取路权,万一出险则直接原厂维修,质量有保证,还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没有什么是不敢想的。
社会的进步需要跳跃性思维。10年后的今天可能和我说的不尽相同,但20年后、30年后、100年后,谁又能说得清呢?希望本文能给读者带来些许启发,不至于一哂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