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 性能优化方法论
首先,既然要做性能优化,那要怎么判断它是不是有效呢?特别是优化后,到底能提升多少性能呢?
第二,性能问题通常不是独立的,如果有多个性能问题同时发生,你应该先优化哪一个呢?
第三,提升性能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当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时,你会选用哪一种呢?是不是总选那个最大程度提升性能的方法就行了呢?
如果你可以轻松回答这三个问题,那么二话不说就可以开始优化。
如,在前面的不可中断进程案例中,通过性能分析,我们发现是因为一个进程的直接 I/O ,导致了 iowait 高达 90%。那是不是用“直接 I/O 换成缓存 I/O”的方法,就可以立即优化了呢?按照上面讲的,你可以先自己思考下那三点。如果不能确定,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个问题,直接 I/O 换成缓存 I/O,可以把 iowait 从 90% 降到接近 0,性能提升很明显。
第二个问题,我们没有发现其他性能问题,直接 I/O 是唯一的性能瓶颈,所以不用挑选优化对象。
第三个问题,缓存 I/O 是我们目前用到的最简单的优化方法,而且这样优化并不会影响应用的功能。
好的,这三个问题很容易就能回答,所以立即优化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很多现实情况,并不像我举的例子那么简单。性能评估可能有多重指标,性能问题可能会多个同时发生,而且,优化某一个指标的性能,可能又导致其他指标性能的下降。那么,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入分析这三个问题。
2. 怎么评估性能优化的效果?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怎么评估性能优化的效果。
我们解决性能问题的目的,自然是想得到一个性能提升的效果。为了评估这个效果,我们需要对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量化,并且要分别测试出优化前、后的性能指标,用前后指标的变化来对比呈现效果。我把这个方法叫做性能评估“三步走”。
确定性能的量化指标。
测试优化前的性能指标。
测试优化后的性能指标。
先看第一步,性能的量化指标有很多,比如 CPU 使用率、应用程序的吞吐量、客户端请求的延迟等,都可以评估性能。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指标来评估呢?
我的建议是不要局限在单一维度的指标上,你至少要从应用程序和系统资源这两个维度,分别选择不同的指标。比如,以 Web 应用为例:
应用程序的维度,我们可以用吞吐量和请求延迟来评估应用程序的性能。
系统资源的维度,我们可以用 CPU 使用率来评估系统的 CPU 使用情况。
之所以从这两个不同维度选择指标,主要是因为应用程序和系统资源这两者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好的应用程序是性能优化的最终目的和结果,系统优化总是为应用程序服务的。所以,必须要使用应用程序的指标,来评估性能优化的整体效果。
系统资源的使用情况是影响应用程序性能的根源。所以,需要用系统资源的指标,来观察和分析瓶颈的来源
至于接下来的两个步骤,主要是为了对比优化前后的性能,更直观地呈现效果。如果你的第一步,是从两个不同维度选择了多个指标,那么在性能测试时,你就需要获得这些指标的具体数值。还是以刚刚的 Web 应用为例,对应上面提到的几个指标,我们可以选择 ab 等工具,测试 Web 应用的并发请求数和响应延迟。而测试的同时,还可以用 vmstat、pidstat 等性能工具,观察系统和进程的 CPU 使用率。这样,我们就同时获得了应用程序和系统资源这两个维度的指标数值。
不过,在进行性能测试时,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地方你需要注意下。第一,要避免性能测试工具干扰应用程序的性能。通常,对 Web 应用来说,性能测试工具跟目标应用程序要在不同的机器上运行。比如,在之前的 Nginx 案例中,我每次都会强调要用两台虚拟机,其中一台运行 Nginx 服务,而另一台运行模拟客户端的工具,就是为了避免这个影响。**第二,避免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性能指标的评估。**这要求优化前、后的应用程序,都运行在相同配置的机器上,并且它们的外部依赖也要完全一致。比如还是拿 Nginx 来说,就可以运行在同一台机器上,并用相同参数的客户端工具来进行性能测试。
3. 多个性能问题同时存在,要怎么选择?
在性能测试的领域,流传很广的一个说法是“二八原则”,也就是说 80% 的问题都是由 20% 的代码导致的。只要找出这 20% 的位置,你就可以优化 80% 的性能。所以,我想表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性能问题都值得优化。
4. 有多种优化方法时,要如何选择?
一般情况下,我们当然想选能最大提升性能的方法,这其实也是性能优化的目标。性能优化并非没有成本
4.1 CPU 优化
4.2 应用程序优化
降低 CPU 使用率的最好方法当然是,排除所有不必要的工作,只保留最核心的逻辑。比如减少循环的层次、减少递归、减少动态内存分配等等。
用程序的性能优化也包括很多种方法:
编译器优化:很多编译器都会提供优化选项,适当开启它们,在编译阶段你就可以获得编译器的帮助,来提升性能。比如, gcc 就提供了优化选项-O2,开启后会自动对应用程序的代码进行优化。
算法优化:使用复杂度更低的算法,可以显著加快处理速度。比如,在数据比较大的情况下,可以用 O(nlogn 的排序算法(如快排、归并排序等),代替 O(n^2) 的排序算法(如冒泡、插入排序等)。
异步处理:使用异步处理,可以避免程序因为等待某个资源而一直阻塞,从而提升程序的并发处理能力。比如,把轮询替换为事件通知,就可以避免轮询耗费 CPU 的问题。
多线程代替多进程:前面讲过,相对于进程的上下文切换,线程的上下文切换并不切换进程地址空间,因此可以降低上下文切换的成本。
善用缓存:经常访问的数据或者计算过程中的步骤,可以放到内存中缓存起来,这样在下次用时就能直接从内存中获取,加快程序的处理速度。
4.3 系统优化
优化 CPU 的运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 CPU 缓存的本地性,加速缓存访问;另一方面,就是要控制进程的 CPU 使用情况,减少进程间的相互影响
具体来说,系统层面的 CPU 优化方法也有不少,这里我同样列举了最常见的一些方法,方便你记忆和使用。
CPU 绑定:把进程绑定到一个或者多个 CPU 上,可以提高 CPU 缓存的命中率,减少跨 CPU 调度带来的上下文切换问题。
CPU 独占:跟 CPU 绑定类似,进一步将 CPU 分组,并通过 CPU 亲和性机制为其分配进程。这样,这些 CPU就由指定的进程独占,换句话说,不允许其他进程再来使用这些 CPU。
优先级调整:使用 nice 调整进程的优先级,正值调低优先级,负值调高优先级。优先级的数值含义前面我们提到过,忘了的话及时复习一下。在这里,适当降低非核心应用的优先级,增高核心应用的优先级,可以确保核心应用得到优先处理。
为进程设置资源限制:使用 Linux cgroups 来设置进程的 CPU 使用上限,可以防止由于某个应用自身的问题,而耗尽系统资源。
NUMA(Non-Uniform Memory Access)优化:支持 NUMA 的处理器会被划分为多个 node,每个 node都有自己的本地内存空间。NUMA 优化,其实就是让 CPU 尽可能只访问本地内存。
中断负载均衡:无论是软中断还是硬中断,它们的中断处理程序都可能会耗费大量的 CPU。开启 irqbalance 服务或者配置smp_affinity,就可以把中断处理过程自动负载均衡到多个 CPU 上。
5. 千万避免过早优化
过早优化是万恶之源”
针对当前情况进行的优化,很可能并不适应快速变化的新需求。这样,在新需求出现时,这些复杂的优化,反而可能阻碍新功能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