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etcd集群作为kubernetes集群的大脑,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好像没有对etcd集群做过一个全方面的总结,部署手法也只是单调的使用ansible快速部署,很多细节并没有说清楚,并且对于etcd集群部署后的性能调优也没有过多的提及。因此,本文将对etcd集群的由来,etcd集群的特点,etcd集群的部署手法,etcd应该注意的调优方案这些做一个全面的总结。
一,etcd集群的由来,特点,地位
etcd集群的由来:
名称 “etcd” 源自两个想法,即 unix “/etc” 文件夹 和 “d” 分布式系统。“/etc” 文件夹是用于存储单个系统的配置数据的位置,而 etcd 用于存储大规模分布式的配置信息。因此,分配了 “d” 的 “/etc” 就是 “etcd”。
etcd 被设计为大型分布式系统的通用基板。这些大型系统需要避免脑裂问题,并且愿意牺牲可用性来实现此目的。 etcd 以一致且容错的方式存储元数据。 etcd 集群旨在提供具有稳定性、可靠性、可伸缩性和性能的键值存储,也因此etcd通常也可以被称之为非关系型键值对数据库
分布式系统将 etcd 用作配置管理、服务发现和协调分布式工作的一致键值存储组件。许多组织在生产系统上使用 etcd,例如容器调度程序、服务发现服务和分布式数据存储。使用 etcd 的常见分布式模式包括领导者选举、分布式锁和监视机器活动状态等。
etcd集群在kubernetes集群内的地位:
etcd是 Kubernetes的关键组件,因为它存储了集群的整个状态:集群的配置,规格以及运行中的工作负载的状态。在Kubernetes世界中,etcd用作服务发现的后端,并存储集群的状态及其配置。
由于etcd如此的重要,因此,通常Etcd被部署为一个集群,几个节点的通信由Raft算法处理。在生产环境中,集群包含奇数个节点,并且至少需要三个。(多啰嗦几句,集群可以保证服务的高可用,当然,kubernetes集群可以只使用一个单实例的etcd,但,这么重要的组件如果某天突然坏了,是那种无法恢复的损坏,kubernetes集群是不是就彻底报废了?为了避免这么尴尬的情况出现,我们需要一个分布式集群来降低集群挂掉的概率,当然,集群的好处之一是一个节点彻底无法恢复了可以快速的扩展集群,克隆复制出一个新节点从而顶替损坏的节点。)
etcd集群的基本特点:
- 简单性:使用标准HTTP工具(如curl)读取和写入值,其实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外接口
- 观测性:可持续watch key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响应,
- 高可用:分布式集群,解决单点故障
- 完全复制:每个节点都是一份完整的的存档
- 安全:带有客户端验证的TLS
- 一致性:每次读取都会返回垮多主机的最新写入,这里的一致性主要指的是数据的强一致性。
为什么kubernetes选择的是etcd而不是zookeeper?
ZooKeeper 是一款与 etcd 十分类似的键值对存储数据库,都是分布式系统协调和元数据存储。但是, etcd 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其参考了 ZooKeeper 的设计和实现经验。从 Zookeeper 汲取的经验教训无疑为 etcd 的设计提供了支撑,从而帮助其支持 Kubernetes 等大型系统。对 Zookeeper 进行的 etcd 改进包括:
- 动态重新配置集群成员
- 高负载下稳定的读写
- 多版本并发控制数据模型
- 可靠的键值监控
- 用于分布式共享锁的 API
etcd是go语言编写的,天然契合kubernetes集群(亲儿子嘛),并且etcd 开箱即用地支持多种语言和框架。Zookeeper 拥有自己的自定义Jute RPC 协议,该协议对于 Zookeeper 而言是完全唯一的,并限制了其受支持的语言绑定,而 etcd 的客户端协议则是基于 gRPC 构建的,gRP 是一种流行的 RPC 框架,具有 go,C ++,Java 等语言支持。同样,gRPC 可以通过 HTTP 序列化为 JSON,因此即使是通用命令行实用程序(例如curl)也可以与之通信。由于系统可以从多种选择中进行选择,因此它们是基于具有本机工具的 etcd 构建的,而不是基于一组固定的技术围绕 etcd 构建的。
在综合考虑功能,支持和稳定性时,etcd 相比于 Zookeeper,更加适合用作一致性的键值存储的组件。总结一句话,etcd的功能和性能以及对其它语言的支持友好度方面etcd是有明显优势的。
etcd集群节点数量的相关说明:
etcd 是基于 raft算法的分布式键值数据库,生来就为集群化而设计的,由于Raft算法在做决策时需要超半数节点的投票,所以etcd集群一般推荐奇数节点,如3、5或者7个节点构成一个集群。
etcd官方推荐3、5、7个节点,虽然raft算法也是半数以上投票才能有 leader,但奇数只是推荐,其实偶数也是可以的。如 2、4、8个节点。下面分情况说明:
- 1 个节点:就是单实例,没有集群概念,不做讨论
- 2 个节点:是集群,但没人会这么配,这里说点废话:双节点的etcd能启动,启动时也能有主,可以正常提供服务,但是一台挂掉之后,就选不出主了,因为他只能拿到1票,剩下的那台也无法提供服务,也就是双节点无容错能力,不要使用。
- 3 节点:标准的3 节点etcd 集群只能容忍1台机器宕机,挂掉 1 台此时等于2个节点的情况,如果再挂 1 台,就和 2节点的情形一致了,一直选,一直增加任期,但就是选不出来,服务也就不可用了
- 4 节点:最大容忍1 台 服务器宕机
- 5 节点:最大容忍 2 台 服务器宕机
- 6 节点:最大容忍 2 台 服务器宕机
- 7和8个节点,最大容忍3台 服务器宕机
以此类推,9和10个节点,最大容忍4台 服务器宕机,总结以上可以得出结论:偶数节点虽然多了一台机器,但是容错能力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你可以设置偶数节点,但没增加什么能力,还浪费了一台机器。同时etcd 是通过复制数据给所有节点来达到一致性,因此偶数的多一台机器增加不了性能,反而会拉低写入速度。
etcd集群节点数越多越好吗?
那可能有同学会说,我搞个几十上百台服务器做etcd集群,那集群的整体性能不是屌炸了,etcd集群永不会停止嘛。有这个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etcd 集群是一个 Raft Group,没有 shared。所以它的极限有两部分,一是单机的容量限制,内存和磁盘;二是网络开销,每次 Raft 操作需要所有节点参与,每一次写操作需要集群中大多数节点将日志落盘成功后,Leader 节点才能修改内部状态机,并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因此节点越多性能越低,并且出错的概率会直线上升,并且是呈现线性的性能下降,所以扩展很多 etcd 节点是没有意义的,其次,如果etcd集群超过7个达到十几个几十个,那么,对运维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压力了,并且集群的配置什么的也会更加的复杂,而不是简单易用了。因此,etcd集群的数量一般是 3、5、7, 3 个是最低标准,7个也就是最高了。
二,kubernetes集群和etcd集群的结合方式:
由于kubernetes官方是强烈推荐etcd作为集群的服务状态存储管理工具的,因此,kubernetes和etcd是可以深度绑定融合的,etcd实例可以作为Pod部署在master节点上,也就是常说的etcd堆叠式集群。还一种是kubernetes和etcd为了增加安全性和弹性,而采用解耦形式的扩展etcd集群,也就是kubernetes集群使用外部的etcd集群。通常的两者结合方式就这么两种。它们的通常的架构图如下:
堆叠式etcd集群架构图
扩展式etcd集群架构图
部署方式:
etcd堆叠式集群通常指的是kubeadm方式部署的多masterkubernetes集群,如上图所示,多套kubernetes组件组成kubernetes集群,其中就包含了etcd。
扩展式外部集群通常指的是独立于kubernetes集群部署的二进制方式部署的etcd集群。而二进制方式部署又可以使用自动化的工具ansible部署或者手工搭建etcd集群。那么,下面就来一次手工搭建etcd集群吧。
二进制手工搭建etcd集群:
etcd集群用三台centos7搭建完成。
etcd-1:192.168.217.19
etcd-2:192.168.217.20
etcd-3:192.168.217.21
一、创建CA证书和密钥,下面步骤是在k8s-master1上操作的。
1、所有机器上创建相关目录
mkdir -p /opt/etcd/{bin,ssl,cfg} echo 'export PATH=$PATH:/opt/etcd/bin' >> /etc/profile source /etc/profile
2、下载cfssl
curl -L https://pkg.cfssl.org/R1.2/cfssl_linux-amd64 -o /usr/local/bin/cfssl curl -L https://pkg.cfssl.org/R1.2/cfssljson_linux-amd64 -o /usr/local/bin/cfssljson curl -L https://pkg.cfssl.org/R1.2/cfssl-certinfo_linux-amd64 -o /usr/local/bin/cfssl-certinfo chmod +x /usr/local/bin/cfssl /usr/local/bin/cfssljson /usr/local/bin/cfssl-certinfo
3、创建证书签发机构CA,先创建一个证书制作的文件夹。
mkdir -p /data/ssl cd /data/ssl cat > ca-config.json <<EOF { "signing": { "default": { "expiry": "87600h" }, "profiles": { "kubernetes": { "usages": [ "signing", "key encipherment", "server auth", "client auth" ], "expiry": "87600h" } } } } EOF ca-config.json:可以定义多个 profiles,分别指定不同的过期时间、使用场景等参数;后续在签名证书时使用某个 profile; signing:表示该证书可用于签名其它证书;生成的 ca.pem 证书中 CA=TRUE; server auth:表示 client 可以用该 CA 对 server 提供的证书进行验证; client auth:表示 server 可以用该 CA 对 client 提供的证书进行验证;
4、创建CA证书签名请求
cat > ca-csr.json <<EOF { "CN": "kubernetes", "key": { "algo": "rsa", "size": 2048 }, "names": [ { "C": "CN", "L": "beijing", "ST": "beijing", "O": "k8s", "OU": "System" } ] } EOF CN:Common Name,kube-apiserver 从证书中提取该字段作为请求的用户名 (User Name),浏览器使用该字段验证网站是否合法; O:Organization,kube-apiserver 从证书中提取该字段作为请求用户所属的组 (Group); kube-apiserver 将提取的 User、Group 作为 RBAC 授权的用户标识;
6、生成 CA 证书和私钥:
cfssl gencert -initca ca-csr.json | cfssljson -bare ca - [root@master1 ssl]# ls ca-config.json ca.csr ca-csr.json ca-key.pem ca.pem 拷贝etcd证书到相关文件夹 cp *.pem /opt/etcd/ssl/
7、创建 etcd 证书签名请求,在存放etcd证书的文件夹内制作
cd /opt/etcd/ssl/ cat > etcd-csr.json <<EOF { "CN": "etcd", "hosts": [ "192.168.217.19", "192.168.217.20", "192.168.217.21" ], "key": { "algo": "rsa", "size": 2048 }, "names": [ { "C": "CN", "L": "beijing", "ST": "wuhan", "O": "k8s", "OU": "System" } ] } EOF
8、生成etcd证书和对应的私钥
cfssl gencert -ca=/opt/etcd/ssl/ca.pem \ -ca-key=/opt/etcd/ssl/ca-key.pem \ -config=/opt/etcd/ssl/ca-config.json \ -profile=kubernetes etcd-csr.json \ | cfssljson -bare etcd cp *.pem /opt/etcd/ssl/
注意:证书3个etcd都要放哦。
ETCD使用证书的组件如下:
etcd:使用 ca.pem、etcd-key.pem、etcd.p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