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OSI 模型
计算机网络 OSI 模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model)是一种概念模型,它表征并标准化电信或计算系统的通信功能,而不考虑其基础内部结构和技术。 其目标是多种通信系统与标准协议的互操作性。 该模型将通信系统划分为抽象层。 该模型的原始版本定义了七层。
一个图层服务于它上面的图层,并由它下面的图层提供服务。 例如,通过网络提供无差错通信的层提供其上方的应用程序所需的路径,而它调用下一个较低层来发送和接收包含该路径内容的数据包。 在同一图层上的两个实例通过该层中的水平连接进行可视化连接。
ISO/OSI 参考模型–怎么来的?
目的:支持异构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 1984 年提出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
但是 理论 成功!市场失败!
物理层
物理层是网络通信所有层次中的最底层,支持着其它层次的实现。它是网络通信得以实现的物理介质并提供了基本的电气连接和系统功能,因此也称之为布线层。
物理层负责传递各层次之间所使用的信号,虽然这一层对用户来说无很大意义,然而,没有物理层的低级支援,任何通信都不可能被建立。
数据链路层
两个系统间的通信最终是以建立在通信线路上的数据流形式实现的。数据链路层是十分关键的一层数据流处理层,它把所需传送的信息打包,将数据发送出去或接收另一系统传来的数据包进行处理。
网络层
网络层可谓网络通信的小型控制中心,它根据网络条件、服务的优先权和其它因素来决定数据应使用那一条路由进行传送。网络层软件一般驻留于网络的交换器中,并且为应用软件提供了相应的数据控制接口。
传输层
在功能上,传输层完成了大多数网络层的操作,但大多只能在本地执行。这一层实现了强于数据链路层的系统调度功能,如寻找正确路由、检测故障等功能。它通过确保接受的数据具有正确的格式和次序而进行传输质量控制。这往往对不同的计算机之间的连接至关重要。
会话层
会话层完成较高层次上的网络功能,使两个应用程序在网络上通信、安全性操作、名字识别、登录、管理以及其它一些类似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支持 051 的产品都可明确指明其专用于 OSI 模型的哪一层,如 NetBios、Namedpipes 等软件即实现了传输层功能,又完成了部分会话层的任务。为了扩充会话层应用标准,OSI 又开发了 1508327 标准,该标准是一个面向连接的会话协议规范。
表示层
对该层最直观的理解可认为是屏幕上看到的字符、图形、特殊数据格式等。它主要完成屏幕和文件的格式化功能以实现程序员设计意图。
应用层
与前述六层不同的是,应用层是完全面向用户服务的,它是用户与底层支撑软件的接口。许多网络应用软件、网络操作系统都是在该层次上的直接应用,如文件打印机共享、电子邮件、记帐等等功能。而且该层中的规范大多是新制订的,如 BIM 的系统应用体系(SAA)和用于电子邮件的 X.400 信息处理规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