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lasticSearch文档分值_score计算底层原理
1)boolean model
根据用户的query条件,先过滤出包含指定term的doc
query "hello world" ‐‐> hello / world / hello & world bool ‐‐> must/must not/should ‐‐> 过滤 ‐‐> 包含 / 不包含 / 可能包含 doc ‐‐> 不打分数 ‐‐> 正或反 true or false ‐‐> 为了减少后续要计算的doc的数量,提升性能
2) relevance score算法,简单来说,就是计算出,一个索引中的文本,与搜索文本,他们之间的关联匹配程度
Elasticsearch使用的是 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算法,简称为
TF/IDF算法
Term frequency:搜索文本中的各个词条在field文本中出现了多少次,出现次数越多,就越相关
搜索请求:hello world doc1:hello you, and world is very good doc2:hello, how are you
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搜索文本中的各个词条在整个索引的所有文档中出现了多少次,出现的次数越多,就越不相关
搜索请求:hello world doc1:hello, tuling is very good6 doc2:hi world, how are you
比如说,在index中有1万条document,hello这个单词在所有的document中,一共出现了 1000次;world这个单词在所有的document中,一共出现了100次
Field-length norm:field长度,field越长,相关度越弱
搜索请求:hello world
doc1:{ "title": "hello article", "content": "...... N个单词" } doc2:{ "title": "my article", "content": "...... N个单词,hi world" }
hello world在整个index中出现的次数是一样多的
doc1更相关,title field更短
**2、分析一个document上的_score是如何被计算出来的 **
GET /es_db/_doc/1/_explain { "query": { "match": { "remark": "java developer" } } }
3、vector space model (向量空间模型)
多个term对一个doc的总分数hello world --> es会根据hello world在所有doc中的评分情况,计算出一个query vector,query 向量
hello这个term,给的基于所有doc的一个评分就是2
world这个term,给的基于所有doc的一个评分就是5
[2, 5]
query vector
doc vector,3个doc,一个包含1个term,一个包含另一个term,一个包含2个term
3个doc
doc1:包含hello --> [2, 0]
doc2:包含world --> [0, 5]
doc3:包含hello, world --> [2, 5]
会给每一个doc,拿每个term计算出一个分数来,hello有一个分数,world有一个分数,再拿所有term的分数组成一个doc vector 画在一个图中,取每个doc vector对query vector的弧度,给出每个doc对多个term的总分数
每个doc vector计算出对query vector的弧度,最后基于这个弧度给出一个doc相对于query中多个 term的总分数
弧度越大,分数月底; 弧度越小,分数越高
如果是多个term,那么就是线性代数来计算,无法用图表示
二、es生产集群部署之针对生产集群的脑裂问题专门定制的重要参数
**集群脑裂是什么? **
所谓脑裂问题,就是同一个集群中的不同节点,对于集群的状态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比如集群中存在两个master ,如果因为网络的故障,导致一个集群被划分成了两片,每片都有多个node,以及一个 master,那么集群中就出现了两个master了。
但是因为master是集群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主宰了集群状态的维护,以及shard的分配,因此如果有两个master,可能会导致破坏数据。
如:
节点1在启动时被选举为主节点并保存主分片标记为0P,而节点2保存复制分片标记为
0R 现在,如果在两个节点之间的通讯中断了,会发生什么?由于网络问题或只是因为其
中一个节点无响应,这是有可能发生的。
两个节点都相信对方已经挂了。节点1不需要做什么,因为它本来就被选举为主节点。但是节点2会自动选举它自己为主节点,因为它相信集群的一部分没有主节点了。
在elasticsearch集群,是有主节点来决定将分片平均的分布到节点上的。节点2保存的是
复制分片,但它相信主节点不可用了。所以它会自动提升复制节点为主节点。
现在我们的集群在一个不一致的状态了。打在节点1上的索引请求会将索引数据分配在主节点,同时打在节点2的请求会将索引数据放在分片上。在这种情况下,分片的两份数据分开了,如果不做一个全量的重索引很难对它们进行重排序。在更坏的情况下,一个对集群无感知的索引客户端(例如,使用REST接口的),这个问题非常透明难以发现,无论哪个节点被命中索引请求仍然在每次都会成功完成。问题只有在搜索数据时才会被隐约发现:取决于搜索请求命中了哪个节点,结果都会不同。
那么那个参数的作用,就是告诉es直到有足够的master候选节点时,才可以选举出一个
master,否则就不要选举出一个master。这个参数必须被设置为集群中master候选节点的quorum数量,也就是大多数。至于quorum的算法,就是:master候选节点数量 / 2 + 1。
比如我们有10个节点,都能维护数据,也可以是master候选节点,那么quorum就是10 / 2 + 1 = 6。
如果我们有三个master候选节点,还有100个数据节点,那么quorum就是3 / 2 + 1 = 2
如果我们有2个节点,都可以是master候选节点,那么quorum是2 / 2 + 1 = 2。此时就有问题了,因为如果一个node挂掉了,那么剩下一个master候选节点,是无法满足quorum数量的,也就无法选举出新的master,集群就彻底挂掉了。此时就只能将这个参数设置为1,但是这就无法阻止脑裂的发生了。
2个节点,discovery.zen.minimum_master_nodes分别设置成2和1会怎么样
综上所述,一个生产环境的es集群,至少要有3个节点,同时将这个参数设置为quorum,也就是2。discovery.zen.minimum_master_nodes设置为2,如何避免脑裂呢?
那么这个是参数是如何避免脑裂问题的产生的呢?比如我们有3个节点,quorum是2. 现在网络故障,1个节点在一个网络区域,另外2个节点在另外一个网络区域,不同的网络区域内无法通信。这个时候有两种情况情况:
(1)如果master是单独的那个节点,另外2个节点是master候选节点,那么此时那个单独的master节点因为没有指定数量的候选master node在自己当前所在的集群内,因此就会取消当前master的角色,尝试重新选举,但是无法选举成功。然后另外一个网络区域内的node因为无法连接到master,就会发起重新选举,因为有两个master候选节点,满足了quorum,因此可以成功选举出一个master。此时集群中就会还是只有一个master。
(2)如果master和另外一个node在一个网络区域内,然后一个node单独在一个网络域
内。那么此时那个单独的node因为连接不上master,会尝试发起选举,但是因为master候选节点数量不到quorum,因此无法选举出master。而另外一个网络区域内,原先的那个master还会继续工作。这也可以保证集群内只有一个master节点。
综上所述,集群中master节点的数量至少3台,三台主节点通过在elasticsearch.yml中配置discovery.zen.minimum_master_nodes: 2,就可以避免脑裂问题的产生。
二、数据建模
1、案例
**案例: 设计一个用户document数据类型,其中包含一个地址数据的数组,这种设计方式 **
**相对复杂,但是在管理数据时,更加的灵活。 **
PUT /user_index { "mappings": { "properties": { "login_name" : { "type" : "keyword" }, "age " : { "type" : "short" }, "address" : { "properties": { "province" : { "type" : "keyword" }, "city" : { "type" : "keyword" }, "street" : { "type" : "keyword" } } } } } }
但是上述的数据建模有其明显的缺陷,就是针对地址数据做数据搜索的时候,经常会搜索出不必要的数据,如:在下述数据环境中,搜索一个province为北京,city为天津的用
户。
PUT /user_index/_doc/1 { "login_name": "jack", "age": 25, "address": [ { "province": "北京", "city": "北京", "street": "枫林三路" }, { "province": "天津", "city": "天津", "street": "华夏路" } ] } PUT /user_index/_doc/2 { "login_name": "rose", "age": 21, "address": [ { "province": "河北", "city": "廊坊", "street": "燕郊经济开发区" }, { "province": "天津", "city": "天津", "street": "华夏路" } ] }
执行的搜索应该如下:
GET /user_index/_search { "query": { "bool": { "must": [ { "match": { "address.province": "北京" } }, { "match": { "address.city": "天津" } } ] } } }
但是得到的结果并不准确,这个时候就需要使用nested object来定义数据建模。
2、nested object
使用nested object作为地址数组的集体类型,可以解决上述问题,document模型如下:
PUT /user_index { "mappings": { "properties": { "login_name" : { "type" : "keyword" }, "age" : { "type" : "short" }, "address" : { "type": "nested", "properties": { "province" : { "type" : "keyword" }, "city" : { "type" : "keyword" }, "street" : { "type" : "keyword" } } } } } }
这个时候就需要使用nested对应的搜索语法来执行搜索了,语法如下:
GET /user_index/_search { "query": { "bool": { "must": [ { "nested": { "path": "address", "query": { "bool": { "must": [ { "match": { "address.province": "北京" } }, { "match": { "address.city": "天津" } } ] } } } } ] } } }
虽然语法变的复杂了,但是在数据的读写操作上都不会有错误发生,是推荐的设计方式。
其原因是:
普通的数组数据在ES中会被扁平化处理,处理方式如下:(如果字段需要分词,会将分词数据保存在对应的字段位置,当然应该是一个倒排索引,这里只是一个直观的案例)
{ "login_name" : "jack", "address.province" : [ "北京", "天津" ], "address.city" : [ "北京", "天津" ] "address.street" : [ "西三旗东路", "古文化街" ] }
那么nested object数据类型ES在保存的时候不会有扁平化处理,保存方式如下:所以在搜索的时候一定会有需要的搜索结果。
{ "login_name" : "jack" } { "address.province" : "北京", "address.city" : "北京", "address.street" : "西三旗东路" } { "address.province" : "北京", "address.city" : "北京", "address.street" : "西三旗东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