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川:从“边缘”到“中心”,边缘计算科学家的创业之路

简介: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海量数据、超低延时等需求都对现有的云计算模式提出了挑战,一时间,边缘计算成为了技术领域炙手可热的话题。  边缘计算是指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一侧,采用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为一体的开放平台就近提供本地化服务,应用程序在边缘侧执行,在节省带宽的情况下产生更快的网络服务响应,满足行业在实时业务、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据权威市场调研公司预测,到2023年,全球边缘计算市场将从2022年的106亿美元增加到21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2%。  正当联想、阿里等名企纷纷宣布布局边缘计算业务时,一家成立于2022年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海量数据、超低延时等需求都对现有的云计算模式提出了挑战,一时间,边缘计算成为了技术领域炙手可热的话题。

  边缘计算是指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一侧,采用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为一体的开放平台就近提供本地化服务,应用程序在边缘侧执行,在节省带宽的情况下产生更快的网络服务响应,满足行业在实时业务、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据权威市场调研公司预测,到2023年,全球边缘计算市场将从2022年的106亿美元增加到21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2%。

  正当联想、阿里等名企纷纷宣布布局边缘计算业务时,一家成立于2022年的初创公司-江行智能已经凭借先发优势,立足空白市场,成为该领域的领跑者。

  江行智能江是一家致力于先进边缘计算技术的开发及其在能源互联网、工业安监、智慧仓储等领域的应用。公司成立伊始即获得红杉资本中国种子基金数千万元的风险投资。经过一年的发展,公司团队逐渐壮大,在深圳、北京设有分部,总部位于南京,并与南方电网、北控水务、中国联通等大客户建立合作,在边缘计算领域独占鳌头。

  那么江行智能缘何成为边缘计算的佼佼者?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创业故事及产业发展思考,带着这些疑问, 清华校友总会AI大数据专委会、清数大数据产业联盟独家采访了江行智能董事长刘江川。

  刘江川,香港地区第一位微软学者,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来的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后的第一批实习生;1999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03 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学位,于 2022 年被评为 IEEE Fellow(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学术科学界公认的顶级荣誉和重要职业成就)。并且在 2022 年,他被评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现任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计算机学院终身教授,清华大学EMC讲席教授。

  以下内容为采访实录整理。

  一、成功的科学家转型创业者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从一个成功的科学家转型到创业时,刘江川教授坦诚表达出想要看到自己科学研究的成果实现转化落地的愿望,他认为市场验证是科学研究的另一种更大的挑战,并以一颗学者的赤子之心将创业看做是一次学习与经验的积累,甚至希望从中获得更多启示。

  1、您是著名学者、院士,应该说已经登上了科学研究的高峰,您创业的动机是什么?是哪些因素促使您开始创业的?

  刘江川:首先,我从事的是IT行业,IT行业自带创业基因, IT产业的发展始终遵循着摩尔定律预测的速度,在IT产业内还有许多崭新的东西需要不断地去开拓。

  第二,在学术方面我做的是与工程领域接近的基础科学研究,有很多算法、技术接近产品的应用都可以在工程领域应用,甚至和微软、诺基亚、华为以及诸多加拿大本地公司有着紧密的合作,所以我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完整落地,而且我认为只有从创业到落地,才能真正理解IT行业精髓或技术精髓。

  第三,时机成熟了,早期我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科学研究方面,现在事业到达一定阶段了,积累的技术、人脉使我有信心来创业。

  2、您创业又是为了实现怎样的人生追求?

  刘江川:人生追求主要有两点,技术方面,我想见到自己的基础研究能够真正的在现实场景落地。原来论文为主的研究大部分以原型验证为主,并不是真正在市场上得到验证。市场验证是另外一种更大的挑战,我希望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

  第二个追求,理论上的东西最终抵不过实践上的体验,像OFO、社交媒体、云计算厂商很多例子,从前对我来说都只是故事,我不会把它跟我的研究直接挂钩。但实际上很多研究,比如网络的可扩充性(Scalability),网络或云计算技术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实际上跟资本的发展、落地面临的挑战或者行业的需求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我认为很多信息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是由资本力量来推动的。社交媒体、自媒体、云计算和边缘计算背后都有资本的专科力量推动,那么资本的力量是怎样推动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过程中会带来哪些好处和弊端,我想通过创业获得一些经验,对于事业发展,对于推动IT行业,对于将来继续从事研究工作,都能得到不少启示。如果只是在实验室里面,停留在纸面理论推导,就会导致跟实际脱节。

  3、从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到一个创业者,您如何应对这种角色和身份的转换?

  刘江川:从科学研究到产品落地,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一方面是有困惑、有痛苦的挑战,另一方面又能学到新的知识。过去科学研究没有真正接触过市场,现在可以通过产品在市场上的反馈,指导市场行为,或者对具体的行为做抽象的理论化分析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另外,角色转换的调整还源自于团队给予的力量,团队会推动我更快的进入新角色。

  4、您创业一年多的时间,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我们是如何解决的?

  刘江川:我认为对初创公司来说三件事,第一,组建团队,由大学教授组建的团队基本是师生模式,在创业后会面临着学生会天然敬畏老师,缺乏自主权,嫡系误解团队融合等问题。江行智能的创始团队主要都是我的学生和我同学,大家都有创业的想法聚集在一起,彼此信任。为了避免前面问题的发生,我们在创业之初就理清了从师生关系到合伙人关系的转变,要做一家正规的公司,并通过社招扩张推动公司从学校实验室阶段脱离。

  第二,产品需要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和推广,我认为初创公司来做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初期并不考虑市场需求,长的时间对一款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精雕细琢,用这款产品设法打开市场。但产品能不能打开市场,实际上是在初期会存在疑问的。江行智能采用的模式是在有价值和潜力的市场内,挖掘市场需求,基于市场反馈打造产品并不断提升。

  在与市场反馈结合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反复或者是推倒重来的情况,比如初期设想的产品测算市场容量未必如你想象的那么大,或者中途发现潜在竞争对手在特定的方向做的比你更好。另外原本你以为并不大的市场最后发现竞争对手在这一领域做成功了,甚至有些竞争对手还有特殊渠道,即使你有跟对手同样的技术或者领先于对手的技术,也没有办法公平竞争。以上各种情况都要做好心理准备。

  第三,融资,如何说服投资方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过程,幸运的是我们团队的COO庞海天既有技术储备又有融资经验,在融资这块我们比较幸运。

  创业一年多也曾感觉过迷茫,甚至放弃的念头都是有的。创业之初,想象的产品形态和市场都很美好,真正开始跟市场接触的时候发现并非如此,需要经历一段摸索期,初创公司可能会面临有钱却花不出去的尴尬境地。这有点像做研究,博士找不到课题时,有充足的富裕时间不知道做什么,但一旦真正找对课题之后,速度和进展就会快很多。江行智能在找对市场和产品之前也有过一段迷茫期,经过充足的市场调查、竞品调研后,我们凭借团队本身在研究方面的技术积累和深刻理解,与研究机构或者其他先进的研发机构建立紧密交流与合作,快速洞悉市场信息,消化信息,并将此反映在产品形态上面。后来度过了这个阶段,江行智能进入了全力扩张期。

  5、您作为一个知名的科学家,院士的身份,对您的创业有没有什么帮助?

  刘江川:院士的身份在资本认可、地方政府认可、特别在PR上面都有一定的帮助。当然,我们做的是一家企业,不是单纯拿院士头衔圈钱,做企业是实打实的落到产品上面。对于市场开拓,院士头衔最多在初期起到推动作用,一个敲门砖,往后还是产品说话。

  二、江行智能边缘计算的应用和产业落地

  所谓边缘计算是把计算往前推进到跟用户比较接近的数据源。与云计算类似,两者都是处理大数据的计算运行方式。

  随着5G时代的来临,物联网边缘服务器市场规模呈现飞速增长的态势,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分局ITU-T的研究报告,到2022年,每个人每秒将产生1.7MB的数据。

  庞大体量的数据随之涌来,如果传输到云端进行计算处理,互联网将会产生100ms以上的延时,对于工业互联网或者能源互联网如电网,100ms的延时太高,同时,租用乐器大全云资源和宽带也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况且我国很多地方还没有好的网络环境。对于具备低功耗、高速率、低成本以及延时低的5G特性来说,如果不能配合边缘计算,也就不能发挥5G 1ms-10ms的超低延迟效应。所以工业互联网、5G等的概念如果要落实下去,就不可避免的要做边缘计算。

  边缘计算被部署到几乎每个行业,由物联网数据的收集提供动力,并由大量可以应用到边缘计算的业务用于驱动。在这种情况下,江行智能将边缘计算应用在工业、智慧城市、能源等领域,企业发展稳步向前,未来非常可期。

  6、请您介绍一下江行智能的总体情况,提供哪些产品和服务?拥有怎样的技术?

  刘江川:在边缘计算概念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之前,江行智能就成立了。核心产品 EdgeBox(边缘计算盒子),已广泛应用于工业、智慧城市、能源等领域。这个神奇的盒子包括底层硬件、ARM主板、 MCU控制系统、各种物联网接口,上层是一个经典化的量子系统,设计了容器编排,可以灵活配置应用于各种AI场景。

  在输电线路维护、变电站巡检和配电台区智能化场景中,EdgeBox 借助其多传感器融合、超低功耗的识别技术及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能力,在边缘侧进行实时计算,及时回传预警信息,有效降低电力行业的通信开销和计算延迟。在制造、水务、安防领域,以 EdgeBox 为核心的边缘计算方案也在各个场景中提供降本、增效和安全的服务。比如现在落地的电网应用场景是承担通道可视化的工作,对两个高压铁塔之间的线路进行长时间监控,对外力破坏、火警、局部现象等进行准确判断并通报。根据需要,还可以不断添加新的功能,比如红外夜视功能等。通过边缘计算技术,将工业数据在本地进行处理、预警与控制,EdgeBox 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的智能化水平。

  第二个产品就是智能配电终端的应用,把配电系统里面的开关替换成一个智能控制系统。当前也是电网大力推进的,在公司做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在与北控水务合作的环保工业园区中,经过长时间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主要监控水质和空气状况,作出及时预警,对环保投料作出指导。

  7、我们是如何切入到电网业务的?怎么看到了电网里面的这种需求或者市场?

  刘江川:有几个因素,第一,我和我的CTO过去做的研究电的节能,电池的管理,都属于电网的研究内容,所以我们天生有这方面的背景和经验;还有我们的副总是电网出身,他对电网这块的认识由更深度的理解,专业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和理解边缘计算与电网行业紧密结合。

  第二,电网行业有足够的给付能力和推动能力协助落地。很多行业的中小企业有升级改造的需要,但给付资金能力不强,且特定需求非常多,这类需求完成后又很难推广或者快速复制到其他企业,电网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一方面能够给付能力强,另一方面电网里的标准化程度、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所以它能够进行快速复制。

  电网是一个非常好的落地场景,近两年的改造投入非常多,特别是今年3月国家电网提出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概念,边缘计算在其中拥有巨大的潜力,现在5G热潮对于电网也有着大量的需求,每年投入以几千亿计算。在电力生态系统中,养活不少大中小企业。

  第三,瞄准电网行业欠缺的技术市场,电网合作兴趣高。合作时,根据需求完成各种功能,比如电磁防护,天气防护等等的需要过检的要求,实际上也构成了产品上的壁垒。

  当然我们也不只做电网,比如工业园区,生产流水线等方面,我们也在开始做产品推广。

  8、有很多技术创业者,做的技术和产品相当不错,但可能与市场有些脱节,市场化过程受阻,我们是怎么避免这一问题的?

  刘江川:这样考虑这个问题,做公司需要把市场放在技术之前,需要一个专业的市场团队,比较幸运的是我们副总和市场负责人都有专业技术背景和市场经验,所以公司一方面是技术推动,另一方面也是市场驱动。

  对于公司目前所在的主营电网领域来说,我们不是单纯的以技术来说服对方,市场真正落地的时候往往比拼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先进性,对稳定性、成熟度或者完成度要求非常高,需要根据市场反馈不断锤炼迭代才能真正做好。所以在电网方面我们走的脚踏实地,把稳定性和成熟度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再去做先进的技术。

  我相信电网这块和其他行业也是一样,不可能一上来就吃进一大块市场,我们通过跟各种集成商合作,跟各种渠道商合作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独特之处。

  另外我本人做过很多基础研究,跟上层也有一定联系,所以我希望借此机会推动政策的制定和规范制定等等。上中下几层都要同时开打,而不是说单单依靠一个方面。

  9、在创业浪潮中,一个成功的创业项目被模仿或者竞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江行智能从哪些方面来构建企业壁垒?

  刘江川:有两点,第一点中国环境下IT行业软件是比较容易被跟风的,硬件或者软硬一体的系统不容易被跟风,所以我们产品尽量做到软硬一体化,门槛相对较高,难以被模仿和抄袭。

  第二,边缘计算行业先发优势比较重要,完成度和稳定性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并根据实际安装和市场反馈不断优化调整,对手产品如果想要做到同样的稳定性和完成度是不容易的。

  10、边缘计算他在落地的过程当中,跟这些产业结合的过程当中,可能都会遇到哪些问题?

  刘江川:产业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分支太多,即使是同一个行业,比如说电力行业里面也分发电、输电、配电、用电不同侧,然后每一侧里面又有各种不同的用户需求,所以产业互联网面临的异构性比较高。从这个角度讲,边缘计算与产业的结合很难出现通用型产品,基本以细分产品形式呈现。

  三、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思考

  11、我们说现在其实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大众创业的时代,您作为一位投入到创业浪潮里面的国际顶尖的科学家,可以谈谈您对于科技创新和大众创业关系的思考么?

  刘江川:当代科学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认为有两类使命,一类科学家以基础研究为主,这是最主要的道路。另外一类科学家在投入到创业的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

  现在许多新兴领域是需要技术驱动的,完全由资本市场主导或者不懂技术的人来做,高度难以提升。我们看新一代的IT企业,像以技术起家的google,如果没有google起来的话,我们的搜索引擎或者地图可能仍然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

  当然,科学家的归宿不一定都要去创业或者适合去创业,大部分科学家从事的基础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大量的基础研究不需要得到市场验证,还可以通过培养人才和更高层次的推动这一途径走向市场,所以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要出来创业,也不是说所有的基础研究都要直接转化产品。

  12、我国家在大力提倡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到实体经济或者实体产业的转型。结合江行智能的科研成果转化,您有哪些想法或者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么?

  刘江川:有几点需要注意的,第一,科研成果转化一定要明确版权、所有权;第二。科学家的经验和博士生培养的过程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博士训练的过程或者说积累的十多年过程,能够使你快速地洞察出行业问题和产品问题,同时也能快速解决这些问题。

  — 完 —

目录
相关文章
|
边缘计算 物联网 5G
|
2月前
|
边缘计算 运维 Cloud Native
阿里云基于云原生的大规模云边协同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1月22日, 202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公布,阿里云与浙江大学、支付宝、谐云科技联合完成的基于云原生的大规模云边协同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3月前
|
边缘计算 人工智能 安全
阿里云边缘云连续四年蝉联第一
全球领先的IT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IDC发布《中国边缘云市场跟踪研究,2023H2》报告,中国边缘公有云服务市场阿里云连续四年蝉联第一。
|
8月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搜索推荐
阿里云佘俊泉:边缘云场景的探索与机遇
2024全球分布式云大会·北京站,阿里云演讲《创新涌现,边缘云场景的探索与机遇》
164 8
阿里云佘俊泉:边缘云场景的探索与机遇
|
8月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边缘计算
对话阿里云佘俊泉:边缘云的持续突破和创新
2024全球分布式云大会·北京站,阿里云佘俊泉专访内容分享
125 3
|
边缘计算
阿里云最新产品手册——阿里云核心产品——边缘节点服务ENS ——边缘计算
阿里云最新产品手册——阿里云核心产品——边缘节点服务ENS ——边缘计算自制脑图界面
150 4
|
8月前
|
存储 边缘计算 人工智能
|
8月前
|
存储 边缘计算 人工智能
|
8月前
|
边缘计算 供应链 安全
|
8月前
|
边缘计算 人工智能 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