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最终的数据往往都隐藏在日志背后,如果从日志背后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勾画出平台或网站的用户画像对精准化运营有着重要的帮助。阿里云技术专家祎休带来阿里在处理日志、构建数仓上的最佳实践分享。主要从数仓开发开始谈起,重点讲解了数据加工用户画像的五大步骤,最后进行了演示解析。
直播视频回顾请点击
以下是精彩视频内容整理:
数据融合加工-数仓开发
大数据仓库特殊引擎提供我们一站式的PB级大数据仓库解决方案,那么,我们如何基于MaxCompute去构建仓库,如何去帮数据进行清洗加工,然后去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MaxCompute2.0推出了一些新功能,比如说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 MaxCompute支持非结构化数据存储在OSS上,以前的方式是通过数据集成工具或者自己去写一些任务,将这些数据周期性或者一次性同步到MaxCompute上来,既有开发成本,又有运维成本,在2.0里面我们支持直接创建外部表的方式连接数据源,直接对数据进行处理。
在数仓上的开发规范如图,从日志数据、用户基本信息数据等里面去挖掘出价值信息,然后涉及到数据开发人员做一些ETL的设计,包括我们的一些开发编码、设置,将任务提交到线上,在线上我们会遇到过去的一些数据运维工作,这些运维工作是不是可以在Dataworks里面去完成?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操作细节。
1. 需求分析
通常情况下会以一个这样的链路图去做用户画像,可以看到,用户画像通常情况下会包含两个部分,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动态数据包括行为数据、页面行为、交易数据,比如说你的用户点击浏览数据等都可以放在动态的数据里面去,比如说在我们的网站整个的访问深度,是不是在页面上形成了时长有多少,在某一整个链路上注册开通再到数据开发的跳失率是多少等等;静态数据更多的是关于人的一些属性,比如说姓名、星座、年龄、长居地以及通常使用什么样的设备去访问我们的网站等等,所以有一些终端设备的偏好信息。
数仓创建
做数仓要进行数仓分层,底层是ODS层,通常情况下将原始的数据先采集到MaxCompute上来,对一些非结构化数据进行一定的结构化,包括一些数据的规范化, DWD层有我们的一些明细数据,我们要在这些数据之间能够产生一些价值,做一些数据清洁工作、数据交换工作,将数据进行打包,再向上我们要根据数据去做一些公共指标加工和应用指标加工,比如PVUV的访问、设备的访问等等。
2. 原始日志分析
原始数据可以通过这些字段里面去获得什么样的信息?一个日志信息里面,包含用户来访问网站或者平台IP地址、用户登录名,然后通过一些字段可以分析设备信息,比如说我们可以从用户真实的数据里面看到IP地址,包括什么时间去访问,访问了我们哪一个页面,使用了什么样的浏览器,浏览器内容是什么,有的直接用手机端等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去挖掘出更多的信息,比如说可以通过IP地址知道用户长居住在哪个城市来访问我们网站,通过user_agent字段可以获取设备信息,因为我们去访问终端一些版本,设置可以通过这些数据进行一个结构化,然后把数据抽象处理。
用户信息表就是一张结构化的二维表,通常会包含一些用户的信息、性别、年龄、星座等等。
通过已有的这些数据,再去做用户画像时候可以看到,深色是已有数据,可以去刻画出用户在我们网站的浏览性,比如说整个网站的PVUV等等,通常访问哪个页面更高,然后在什么时候去访问。
3. 数据开发
接下来进入数据开发阶段,数据开发阶段要去实现如图逻辑,左边ods_log_info_d这张表存着我们的日志信息,我们要去公开一个结构,将用户IP地址解析出来一个一个地域信息。右边ods_log_info_d用户的基本信息已经是结构化了,这两个数据通过UID进行关联,JOIN成一张大表,原封未动的将我们的数据采集到MaxCompute上来,然后在DW层里面做更多的关联,关联出一张用户去访问我们广泛基本信息的宽表,然后基于这个宽表之上,我们有一个IP地址,要知道这个用户PV的具体数据,比如求平均值或者求在整个网站访问的最佳深度等。
在创建表的时候怎么更全面?我们发现,所有工作流任务、节点任务,包括我们的表,命名其实都有一个规则,如果你的数据量很大,通常情况下包含数据库的仓库分层、业务域、数据域和数据分析时间,这张表属于DW层,这张表刻划了一个用户的基本信息,这就表示这张表的数据是一天更新一次的,通过这样一张表可以明确知道刻划什么样的业务价值,让依赖于这张表的下游同学可以快速认识这张表的数据分析时间,描述什么样的信息。
另外,我们的IP去转地域信息,在公共云版本上面函数是没有对外开放的,所以需要去解决自定义的函数,但有一些函数不能满足配置,比如说大写转成小写,将IP转成region如何去做,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去写一些Java去做这样的事情。将这些函数、资源包注册到MaxCompute上来,通过堆头注册上来,然后去对函数进行解析。
4. 最佳实践
我们强调每一个节点里面最多输出一张表,当你有多张表的时候,比如说任务失败了,可能是因为其中某一条处理的逻辑失败了,当你去重跑的时候,可能整个任务都要重新去跑,另外,你的输出表表格一定要跟你的节点名称一样,这样可以快速从你的输出运维上,快速找到这张表的数据在哪个节点上没有产生,是因为哪一些任务失败了。
大家都知道,大数据里面可能会有预测的insert overwrite,比如说测试数据任务时候会加数据库,通常情况下会造成数据重复和数据产生,如果你去使用灰色的overwrite,或者是每一次的任务重跑或失败之后,你要去手工再把这个任务调动起来,会根据你的分区表数据批量进行。这样最多的好处是每一张表数据的产生,比如说代码加一些注释,比如说整个SQL逻辑是处于什么样的,一定要在前面去进行相关的注释。
在操作过程中,大家尽量去减少Select*操作,因为你的计算成本比较高,在2.0里面我们已经打开了全表推出,用户去进行一个选表,上个月去拜访什么客户,通常情况下每个月在平台上消费3千多,在所有查看数据的时候,没有加分区的全表扫的计算成本很高,所以建议大家在去使用的过程中多加一个分区排检,可以减少我们的计算成本。
在公共云上,我们有一些公共云的服务,还有一些私有化服务,比如说安全行业、金融行业,通常都需要将大数据部署稳定,我们的项目创建的一个或者两个如何区分?通常情况下会有开发和生成,开发就交给数据开发团队去把数据任务开发好、调试好,然后发布到生产环境上去,生产环境上更新一些配置的调度信息,比如说按天、周、月等等去运维,对他的数据开发流程要求特别严,通常情况下有更多的事情发生,包的开发、测试,还有一些预发环境和生产,整个代码环境都会去详细的进行运维,你去创建的时候,可以在项目配置中去调试,比如说在开发项目里面,通常情况是不打开调度参数,就是说你创建的客户提交之后,不会每天自动去调度,当你把任务发布到生产的项目上面,根据你的配置更新每天去同步。
调度参数方面,比如说将数据如何去写到一个最新的分区,比如说分公司24号对应的分区里面,25是新的一些事情,如何去起到新对应25号的分区里面去,我们提供这样的参数,当你配置这样的系统参数时候,每次在我们调度系统的时候会自动进行切换,一些日期不需要你每次手动去创建分区。
5. 实验操作
通常情况下,我们先去创建所谓的三张表,每张表简单去适应如何分层,比方说第一层ODS层,第二层是DW层,从结构上面也可以看出来,每一个节点都是相当规则,当这张数据要同步到MaxCompute上,肯定是要建一个目标表,同样有一张表可以存储这张数据。然后创建工作流节点,接着创建自定义UDF,最后配置SQL节点和测试运行。
本文由云栖志愿小组毛鹤整理,编辑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