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理性思维。
据相关数据显示,未来1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总规模将达6000亿元。仅仅从市场预期来看,工业机器人的未来走势还是值得人们所看好的。
不过,在昨天正式落幕的、由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江苏省工程师学会承办,江苏省产研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南京中电熊猫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高级研修班(以下简称“研修班”)上,通过浙江大学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教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骆敏舟等六位行业顶级一线专家所带来的课程教授,我们意识到,针对工业机器人等细分产业与智能制造之间的关系,一份理性的思考是当前所必需的。
在智能时代,企业智能化程度越高越好是个“伪命题”
如今,“机器人取代人类”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尤其是当某公司被曝出用工业机器人替换人工的时候。的确,我们承认,工业机器人的加入使得工厂在成本和效率上得到了保证,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工厂采用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原因。从理论上讲,仅仅考虑成本和效率的话,企业的智能化程度应该是越高越好。但当我们将这个场景搬到现实,这个理论已然是一个“伪命题”。
“要按照工作性质分,该人做的就人做,该机器人做的就机器人做。企业并不是智能化程度越高越好,要科学合理分配,考虑成本等多方因素,量力而行。”在于昨天正式结课的研修班上,浙江大学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教授如是说道。
与此同时,针对工业机器人的加入,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工业机器人并不是万能的,需要理性对待。谭建荣表示,在任何行业,都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机器人并不能代替制造技术本身,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才是最核心的,不能因为机器人和智能化就失去了进取心和创新力。
不仅仅是在企业端,这也是我国当前在工业机器人,甚至是整个机器人产业中所常见的“通病”。我们能够看见,在工业机器人的设计研发、应用落地等等方面,从国际角度而言,我国还相差一段距离,而这其中所欠缺的就是创新能力。
不仅仅是部署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还要讲究一个软硬结合
在研修班的教课过程中,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骆敏舟称,未来智能机器人技术发展及应用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高品质个性化设计追求和多品种小批量制造;二是以服务为核心;三是打通软硬件环节。其中,他现场还着重表示,工业管理软件应用需要格外关注。
说到“软硬结合”,硬件主要指的就是工业机器人应该不用多做质疑了,至于软件,指代的就是技术和解决方案,比如MES系统。MES是一套面向制造企业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制造数据管理、生产调度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工具工装管理、采购管理、成本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底层数据集成分析、上层数据集成分解等诸多管理模块,为企业打造一个扎实、可靠、全面、可行的制造协同管理平台。如此一来,在工业机器人等硬件设备在运作的时候,基于MES系统的这些管理模块,工厂和企业可以充分协调的管理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并且,其中的数据分析也将协助管理者作出相关决策。
另外,云服务也是当下颇受关注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之一。据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的预计,到2020年,工业互联网市场全球规模将达到2250亿美元,其中1250亿美元来自软件,1000亿美元来自软件平台与操作系统。而在市场之中,GE、西门子、施耐德以及霍尼韦尔等众多企业也是先后搭建起自己的工业云。
从这些方面来看,在工业机器人这类硬件广受关注的同时,MES系统、工业云等工业管理软件这一市场也正在大放异彩。
从《中国制造2025》到《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再到《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些政策条例无一不显示着我国对于“智能制造”的重视。
在情势大好,兼之政府大力扶持之下,难免有的玩家会心浮气躁,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悬崖勒马。他们认清智能制造产业与下属各个细分领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各个细分领域之间的打通与配合。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国内智能制造产业的良性发展,而不是盲目的跟随大流,或者是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