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懂负载均衡产品各项指标
结合 “
负载均衡产品关键指标(兼谈招标规范)”一文的内容,本文以近期国内某公司A负载均衡产品招标文件部分内容为范例,方便用户轻松读懂负载均衡各项技术指标,为用户及代理商选择适合的负载均衡/应用交付产品提供参考依据, 招标文件中要求的大部分技术及功能参数可从各个厂商公开的产品手册/datasheet中找到。
请各位注意负载均衡产品
License及模块配置的情况,A10公司的
AX系列负载均衡产品是目前应用交付市场上真正的ALL-IN-ONE产品,也就是用户采购AX负载均衡产品后,无需再次额外购买功能特性license或模块。
市场上其他产品多数并非真正的ALL-IN-ONE产品,多是采用模块化设计,标准配置的产品只具有基本的负载均衡功能,如果需要采用多种应用特性能的话,需要额外进行license升级或模块采购。需要额外购买的license或模块通常包括以下这些:动态路由协议(RIPv1/2、OSPF等)、广域服务器负载均衡(GSLB)、SSL加速(默认只提供较低的500 TPS)、HTTP压缩、HTTP内容缓存、升级内存、冗余电源模块、链路负载均衡功能(LLB)等。
所以在响应标书技术要求的过程中,有些产品经常采用“支持”的字眼来迷惑用户,支持而不配置,这样可以在投标价格上取得优势,而实际用户需要采用这些功能时,又不得再进行额外采购。因此,在用户设立招标文件中对某些特性须明确要求“提供并配置”,而不能只是支持。
公司A招标文件的要求(根据四层吞吐量进行设备分档):
分档
|
整机四层吞吐量(bps)
|
整机七层吞吐量(bps)
|
L4
层每秒新建连接数(CPS)
|
配置
|
1
|
>=14G
|
>=10
|
300K
|
2×
10GE,12×GE
|
2
|
>=10G
|
>=9
|
250K
|
2×
10GE+12×GE
|
3
|
>=8G
|
>=7.5
|
200K
|
12×
GE
|
4
|
>=4G
|
>=4
|
150K
|
6×
GE
|
5
|
>=2G
|
>=2
|
60K
|
2×
GE
|
公司A招标文件中对系统软件特性的要求:
(包括:产品功能指标部分、协议支持要求部分、网管能力指标、产品安全功能指标、QoS、可用可靠性、节能减排等内容)
产品功能指标
|
支持本地服务器负载均衡
|
|
支持全局服务器负载均衡
|
||
支持复合负载均衡算法
|
||
服务器负载均衡算法
|
轮循算法
|
|
优先权算法
|
||
源
IP地址算法
|
||
强行负载均衡算法(
UDP)
|
||
SNMP算法
|
||
最小连接数算法
|
||
最小响应时间算法
|
||
哈希算法
|
||
加权轮询算法
|
||
全局负载均衡重定向方法
|
DNS重定向
|
|
HTTP重定向
|
||
IP重定向
|
||
IP Anycast
|
||
Proxy重定向
|
||
RTSP重定向
|
||
全局负载均衡算法
|
静态就近性负载均衡
|
|
基于
Trace-Route的动态就近性负载均衡
|
||
基于
Ping的动态就近性负载均衡
|
||
站点负载的负载均衡
|
||
基于站点负载和客户端就近性的负载均衡
|
||
轮询算法
|
||
加权轮询算法
|
||
链路负载均衡算法
|
Inbound方向静态就近性算法
|
|
Inbound方向动态就近性算法
|
||
Outbound方向静态就近性算法
|
||
Outbound方向动态就近性算法
|
||
基于目的地址的策略路由
|
||
基于源地址的策略路由
|
||
基于应用的策略路由
|
||
最小连接数算法
|
||
最小响应时间算法
|
||
哈希算法
|
||
加权轮询算法
|
||
L7层负载均衡功能
|
基于
Http 包头信息的重定向
|
|
基于
Http URL信息的重定向
|
||
HTTP URL信息的修改与重定向
|
||
服务器过载保护功能
|
针对每台
server的连接数过载保护
|
|
针对服务器负载均衡组的连接数限制
(确保已连接的用户不受session limit限制)
|
||
针对服务器负载均衡组,限制可以访问的客户端
|
||
部署模式
|
旁挂部署(单臂)模式
|
|
串接部署模式
|
||
DSR部署(单臂)模式
|
||
冗余配置镜像功能
|
双机配置同步功能
|
|
双机会话镜像功能
|
||
健康检查方法
|
ARP
|
|
ICMP
|
||
DNS
|
||
HTTP
|
||
POP3
|
||
Radius
|
||
SMTP
|
||
RTP/RTCP/RTSP
|
||
SNMP
|
||
TCP
|
||
UDP
|
||
TCP Port
|
||
SSL
|
||
IMAP4
|
||
WAP
|
||
基于内容的健康检查,
HTTP
|
||
基于内容的健康检查,非
HTTP:dns或Radius
|
||
用户自定义方式
|
||
会话保持方法
|
L3层信息算法
|
|
L4层信息算法
|
||
依据源地址信息
|
||
依据Session ID
|
||
服务器
Cookie算法;
|
||
负载均衡器插入
Cookie算法;
|
||
Cookie的改写机制
|
||
依据http 包头信息
|
||
依据http URL/URI信息
|
||
依据
SSL ID信息
|
||
依据
SIP ID信息
|
||
依据
Radius属性信息
|
||
依据
DHCP信息
|
||
网络地址转换功能
|
Server NAT
|
|
Client NAT
|
||
Outbound NAT
|
||
X-Forward
|
||
智能应用加速
|
SSL加速
|
|
TCP优化能力
|
||
Cache功能
|
||
动态智能HTTP压缩
|
||
附加功能
|
多VIP
|
|
不同VIP不同路由
|
||
软关机
|
||
温暖上线
|
||
可扩展性
|
开放
API接口
|
|
协议支持要求
|
局域网协议
|
以太网协议
|
生成树(
IEEE802.1D)
|
||
优先级
(IEEE 802.1p)
|
||
IEEE 802.3x
|
||
VRRP/HA
|
||
VLAN
|
||
网络协议
|
ICMP协议
|
|
CIDR
|
||
IPv4协议
|
||
IPv6协议
|
||
路由协议
|
静态路由
|
|
RIP v1/ v2
|
||
OSPF v2
|
||
关键应用协议的负载均衡与优化
|
SIP
|
|
RTP/RTCP/RTSP
|
||
SCTP
|
||
LDAP
|
||
DIAMETER
|
||
Radius
|
||
DHCP
|
||
HTTP
|
||
组播
|
IGMP
|
|
网络管理能力指标
|
网管协议
|
SNMP v1/v2/v3
|
Syslog
|
||
RMON(第
1、2、3、9组)
|
||
MIB II
|
||
接口扩展MIB
|
||
OSPF MIB
|
||
RIPv2 MIB
|
||
网管方式
|
本地管理和用户口令认证
|
|
Telnet
|
||
SSH
|
||
远程集中管理
|
||
基于Web管理
|
||
带外网管
|
||
第三方的网管系统进行管理
|
||
管理子系统
|
独立于四七层交换系统以外的硬件管理子系统
|
|
管理维护
|
实时抓包分析工具
|
|
系统日志可以记录地址转换信息
|
||
主要性能指标图形化显示
|
||
认证
|
Radius认证
|
|
本地认证
|
||
流量管理
|
端口镜像
|
|
产品安全功能指标
|
广播风暴抑制
|
|
包过滤
|
||
防
SynFlood
|
||
VIP端口转换功能
|
||
WEB应用安全
|
||
DOS/DDOS检测防御能力
|
||
SSL
|
||
ACL
|
||
QOS
|
IEEE 802.1p
|
|
带宽控制
|
||
关键部件冗余和自动切换
|
||
节能减排
|
对接入负载均衡应用的设备进行有效的能耗分配,以达到负载均衡系统整体节能。
|
(
K.Y)
本文转自 virtualadc 51CTO博客,原文链接:http://blog.51cto.com/virtualadc/60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