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经结束的MWC 2017大会上,人们讨论了作为4G后继者的5G。照理说5G相对4G当然能够带来更好的网络体验,但问题在于它作为一个业界的技术标准,根本还不存在。没有人知道5G是什么,更别提怎么实现,什么时候到来了。正因为如此AT&T的工程师们提出了另外一种技术,旨在带来更高速的宽带,更强的信号质量,甚至能够遍及那些网络欠发达的区域。
什么是AirGig?
不需要专门的线路或信号站,可以支持几乎无处不在的超快Wi-Fi,这就是AirGig。那么,AirGig到底是什么?
有一种说法认为AirGig是一种“电力线宽带”技术,简称PBL,因为它的网络信号输送需要依靠电力线。然而根据最新公开的那些资料,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因为在AirGig的技术描述中,信号并非直接通过电力线来传输,后者只是负责引导而已。
AT&T选择在电线杆的顶部放置一种超轻量的无线网络装置,然后无线信号就会沿着电力线行进,形成互相之间的联系沟通。因为电力的普及早已经历史悠久,比起网络的普及范围广得太多。所以,凭借AirGig的电力引导传输技术,我们就能够做到在几乎任何地方普及超高速的无线网络。如果这个愿景能够实现,毫无疑问是又一次革新。
不过事实上就原理概念来说,AirGig的技术还算不上“黑科技”,因为它很久以前就已经被提出了,而且技术上不存在太高的难度,只是随着时代发展,无线网络的速度已经快到工程师们可以去考虑这种应用了而已。
此前技术上的欠缺是毫米波技术和极高频技术,后者被认为是应用在长距离点对点高速无线网络的理想选择,而前者距离较短,主要被用来在电线杆和架线塔周边部署高速网络。
AirGig技术最有趣的一点是它的成本可以非常低,因为电线杆顶上的无线设备可以是塑料做的,相对廉价。最重要的是,这种装置和电线杆之间甚至无需电力连接,因为前者直接可以用后者周围的磁场来进行电感耦合生电,为自己提供电力。这样一来,部署AirGig所需的成本就更小了,因为你无需进行更多的改造。
AirGig 的必要性
根据AT&T的调查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今,仅仅是它所部署的网络上的数据量就飙升了250000%,而网络视频产业热度经久不散,更是加速了需求的提升。即使不提那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是美国的郊外乡间,网速慢、甚至没有网络的问题都非常普遍。AT&T走AirGig这个方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方便部署 —— 毕竟没有网络还能凑合过,没有电可不得了了。
但不管怎么说,光纤网络仍然是一个非常普及,而且广受认可的,并被所有消费者接受的黄金标准,它未来也仍有潜力。光纤网络的部署已经那么广了,我们究竟为什么还需要AirGig,它真的有什么理由让人们放弃已经习惯使用的了那个标准?
正如上文我们说过的那样,问题的答案还是在“钱”上。尽管光纤网络理论上是可以达到相当骇人的高速的,但成本问题却不容忽视,更别提你需要布线,放大信号,并且将这些都带给每一个家庭了。正因为如此,比起电力,网络在较为繁荣的地区部署得尤其密集。如果有了AirGig,相当于高速网络就有了更加便宜实惠的部署方案。
至于网速方面,AirGig的表现本身也并不差,但作为一项新近要筹划着应用的技术,它的速度表现当然没有传统的方案那么好。事实上,一些电信运营商表示他们已经在实验室中实现20Gbps,小于1毫秒延迟的网络体验了。所以有些人也认为,AirGig更多可能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技术。
AT&T曾表示,公司始终将超高速的网络实现放在首位,无论是有线技术还是无线技术。在这一方面,AirGig可能比起传统的光纤方案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过,AT&T对这项技术还是抱有信心,它认为未来的5G网络服务里就可以用上AirGig。
AirGig 的前景
在最近的几年里,AT&T已经在室外进行过很长时间的BPL技术,但直到今年二月它才透露说自己要和电力公司就 AirGig 试验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商谈。在2017年结束前,AT&T会在两个地区进行试点,其中一个地方是美国,而另一个则不是。考虑到AirGig技术主要是部署方便成本低这样的特点,AT&T或许有将它推向全世界的野心。
从AT&T高管此前透露的信息来看,该公司会与大量的电力公司、公共事业公司合作,说服它们同意AT&T使用其电力网络。声势那么浩大,我们也有望能够真正看到AirGig的实际应用。
不过这倒也不意味着我们会很快看到AirGig的问世,因为根据MWC 2017大会上的讨论结果,5G网络至少也得在2020年才能够有实现的可能。即便到那个时候,AirGig技术也不一定能达到5G级别的速度,甚至它推向消费者的方式也和5G可能会不一样。
所以AirGig技术并不会让我们感受到网速的飙升,它的优势在于成本低廉,便于部署。当然了,它的实现肯定是好事,未来我们甚至有望能够在更广的区域内享受到无线网络服务。不过,AT&T也坦承该技术正在实验阶段,我们有得等了。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7-03-13
本文作者:TangoDown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51CTO”,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51C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