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搞定大数据上云:数据迁移的全流程解析

简介: 本文深入探讨了企业数据迁移的核心价值与复杂挑战,重点分析了离线大数据平台在物理传输、系统耦合与数据校验三方面的难题。文章系统阐述了存储格式、表格式、计算引擎等关键技术原理,并结合LHM等工具介绍了自动化迁移的实践演进,展望了未来智能化、闭环化的数据流动方向。

一、引言

1.1 时代背景:为何数据迁移至关重要?

为追求更高的业务敏捷性、平台稳定性与技术成本效益,将多技术栈业务系统从本地数据中心迁移至云平台(即“搬栈上云”)已成为企业IT现代化的主流选择。一个核心业务系统的整体迁入,意味着客户不仅会使用其底层的计算和存储资源,更会逐步采用其平台上的数据库、中间件、安全等一系列高价值服务,这就在技术和商业上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关系,为云厂商带来了长期且稳定的价值。因此对于云服务商而言,帮助客户成功完成“搬栈”,是其业务增长和市场拓展的核心驱动力。


在整个“搬栈”业务的复杂流程中,数据迁移扮演着基础且决定性的角色。我们可以将一个业务系统拆解来看,应用和任务可以重构或替换,但数据是企业长期经营积累下来的核心资产,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在迁移过程中,任何数据的丢失或错乱,都可能直接导致业务中断和项目失败。因此,数据迁移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搬栈”业务的成败。


正是因为数据迁移承载着如此关键的作用,它成为了实现业务上云的第一步。只有当数据这份核心资产被安全、平滑地迁移到云上后,企业才能真正卸下传统IT的包袱,放心大胆地利用云的优势。也只有在此之后,进一步的架构升级,如构建湖仓一体、发展实时分析与AI应用,才有了坚实可靠的地基。如果不进行迁移,那些被困在旧系统里的“数据孤岛”,将成为企业在数字化竞争中最沉重的历史包袱。

1.2 数据迁移的核心挑战

要深入探讨数据迁移的挑战,首先必须明确其主要类型。一种是在线事务处理(OLTP)系统迁移,其核心是保障复杂的分布式多业务系统在迁移过程中的一致性、可用性、连续性,挑战在于短时间、有限投入的情况下实现“可靠迁移”、“平滑切换”。


本文的焦点则是另一种——离线分析型平台(OLAP)的迁移。它承载的是企业的各类分析型与批处理工作负载,如商业智能(BI)、数据科学探索、合规报表和用户行为分析等。与OLTP迁移不同,它的挑战通常不在于业务的实时中断(分析类作业多为周期性调度,允许维护窗口),而在于其系统性的复杂性与耦合度。

离线大数据迁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 海量数据的物理传输这是迁移工程的基础,面对TB乃至PB级别的海量数据,单纯的数据传输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物理挑战。全量数据的迁移不仅对网络带宽、传输稳定性和时间窗口构成严峻考验,也直接关联到项目成本的控制。
  • 系统性耦合带来的迁移复杂性这是离线大数据迁移真正的技术难点,也是成败的关键。迁移的对象并非孤立的数据,而是一个由数据、计算逻辑和调度关系交织而成的复杂技术体系。这要求对以下高度耦合的资产进行同步迁移与改造:
  • 元数据:包括表的定义、分区信息、视图、存储格式等。元数据是数据的“结构蓝图”,任何偏差都可能导致新平台无法正确解析数据。
  • 数据处理逻辑:数以万计的ETL作业、SQL 脚本、分析模型等计算资产。数据与处理它的计算逻辑是高度耦合的,必须协同改造,否则迁移后的数据将失去其业务价值。
  • 任务调度依赖与数据权限体系:包括任务间复杂的上下游调度关系(即数据血缘),以及精细化的用户权限模型。这些“软性”的治理规则必须在新环境中被精确复现,以保障数据处理的有序和安全。
  • 大规模数据的一致性校验这是确保迁移项目最终交付质量的决定性环节。对于 PB 级数据,在资源成本和项目时效的前提下往往无法实现全量比对。因此,必须设计一套严谨的数据审计与校验方案,通过关键业务指标核对、分层抽样、数据剖析等方法,来科学地证明新旧两个平台在产出结果上的等价性与一致性,从而建立对新平台数据的绝对信任。


二、数据迁移概述

2.1 大数据关键概念

2.1.1 大数据关键概念介绍

举个例子,想象一下我们正在建造一座现代化的数据城市

  • 数据存储:整座城市的土地规划与地下管网系统(水、电、光纤)。它为城市提供海量的承载空间和高吞吐的数据传输能力,是所有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可无限扩展的基础。
  • 数据存储格式:设计精良的标准化预制构件(如钢梁、玻璃幕墙),它们经过精心设计(列式存储),不仅搭建效率极高(查询速度快),还能大幅节省空间(高压缩率)。
  • 数据湖表格式:城市的规划总局,负责登记产权(管理文件归属)、审批改建(Schema演进),确保所有交易的合法性(ACID事务),并记录所有历史变迁(Time Travel)。
  • 计算引擎:职能分工明确的各类工程舰队。有负责大规模土方作业的重型机械部队(批处理,如Spark),有负责铺设实时管线的快速反应小组(流处理,如Flink),还有负责对现有建筑进行快速勘探的无人机测量队(交互式查询,如Presto)。
  • 数据仓库:城市的中央商务区(CBD),所有道路(数据)都汇聚于此,建筑(数据模型)井然有序,专门服务于高端商业决策。
  • 分析型数据库 :CBD里的证券交易所,要求信息以亚秒级速度刷新和分析,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
  • 一体化数据平台:城市的“智慧城市操作系统”,在统一的基建之上,打通了商业、交通、民生等所有系统的数据,让同一份城市数据既能服务于CBD的商业分析,也能支持交通部门的实时调度,还能帮助科学家进行城市发展模拟。


2.1.2 数据存储格式:决定数据如何“物理存放”

数据存储格式是数据在存储系统中的物理编码与组织规范。它直接决定了数据的存储成本(压缩率)和被计算引擎访问的效率(查询性能)。选择合适的存储格式,是数据平台建设和迁移中的关键决策。

其主流可分为两大流派:


  • 行式存储(Row-based Storage):顾名思义,是以“行”为单位连续组织数据,代表格式有 Avro、JSON等。这种机制使其在需要快速读写整行记录的场景中具备天然优势,例如当业务需要获取一条记录的全部信息时(SELECT * FROM ... WHERE id = ?),系统只需一次I/O操作。因此,它广泛应用于在线事务处理(OLTP)或消息系统,如Kafka中的消息序列化。
  • 列式存储(Column-based Storage):与行式存储相对,列式存储则以“列”为单位组织数据,代表格式为Parquet 和 ORC。这种存储方式带来了两大决定性优势。首先,在分析查询中,当仅需访问少数几列时(SELECT AVG(age) FROM ...),它能极大减少磁盘 I/O,实现极致的查询性能。其次,由于同一列的数据类型高度一致,其压缩效率远高于行式存储,能显著节省存储成本。

综上所述,行式与列式存储的选择,本质上是针对不同工作负载的权衡。行式存储为需要处理完整记录的事务性或消息传递场景而生;而列式存储凭借其在 I/O 和压缩上的巨大优势,为分析型查询(OLAP)而优化,已成为现代数据分析领域的绝对主流。


而在数据迁移工程中,存储格式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迁移路径——是选择高效的“物理迁移”,还是复杂的“逻辑迁移”。


  • 物理迁移:当迁移前后的数据存储格式保持不变时(例如,都是 Parquet 格式),迁移过程得以简化为高效的物理迁移。我们可以直接使用DistCp等工具,在底层存储系统之间批量复制文件。这种方式速度快,计算资源消耗低,是最高效的迁移路径。
  • 逻辑迁移:一旦需要转换存储格式(如从行式 Avro 转为列式 Parquet),或从传统Hive表升级到现代湖仓一体架构时,则必须采用逻辑迁移。这需要启动计算引擎(如 Spark),完整地读取旧格式的数据,在内存中进行转换,再以新格式写入目标系统。这是一个计算密集型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CPU和内存资源,其时间和复杂度远高于物理迁移。因此,这部分工作往往是许多大型迁移项目中工作量最大、也最具技术挑战性的环节之一。


2.1.3 数据湖表格式:为数据建立“逻辑秩序”

数据湖能够以原生格式存储海量的结构化、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有效解决数据孤岛问题。然而,当海量数据文件堆积在数据湖中时,如何保证并发写入时的数据一致性、如何高效地更新单条记录、又如何追溯数据的历史版本,成为了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这些问题,数据湖表格式应运而生。它并非要取代Parquet或ORC等数据存储格式,而是构建在其之上的一种表结构规范,它通过自身的一套元数据文件,为文件集合赋予了表级能力,是实现“数据湖仓一体”架构的核心技术。


所有主流的数据湖表格式都旨在为数据湖提供类似数据库的高级功能,它们共有一些核心能力

  • ACID 事务保障:确保所有数据操作的原子性,从而解决“脏数据”问题。
  • 高效的数据更新与删除:引入不同策略,实现记录级别的增量修改(Upsert/Merge)。
  • 数据版本管理与时间旅行:记录数据变更快照(Snapshot),使用户可以查询或回滚至任意历史版本。
  • 模式演进(Schema Evolution):允许用户安全地修改表结构(如增删列)。


尽管目标相似,但不同的数据湖表格式在特性和实现上各有侧重:

  • Apache Hudi:其核心实现在于提供了两种表类型以平衡读写性能。写入时合并 (COW) 模式在写入时重写文件,保证了后续的读取性能;而读取时合并 (MOR) 模式则通过写入增量文件来降低写入延迟,但在读取时需要付出合并开销。
  • Apache Iceberg:其核心实现在于通过一个分层的元数据文件来直接追踪每一个数据文件的状态,而非依赖目录结构。这种基于“快照”的指针管理方式,使其能轻松实现分区进化(Partition Evolution)等高级功能,且与计算引擎的解耦最为彻底。
  • Delta Lake:其核心实现在于一个名为 _delta_log 的目录,其中存放着有序的JSON事务日志。所有对表的操作都会被序列化为一条日志并提交,计算引擎通过回放日志来获取表的最新状态或历史快照,这种方式与Spark生态结合得最为紧密。
  • Apache Paimon:作为流计算社区的产物,其核心实现在于借鉴了 LSM-Tree 的结构。数据首先被快速写入内存,然后刷新到有序的文件中,并在后台进行异步合并。这种设计使其天然支持高吞吐的流式写入和低延迟的流式读取。


综上所述,尽管实现机制各异,但所有表格式的共同目标都是通过引入事务、版本控制等能力,将数据湖从一个简单的文件存储提升为可靠、可管理的分析型数据平台。


而在数据迁移工程中,表格式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迁移方案的复杂性,而逻辑迁移是当前行业公认的最佳实践。

  • 从传统表迁移至数据湖表格式:这是最常见的现代化改造场景,例如将一个传统的 Hive 表迁移为 Paimon 表。此过程必须采用逻辑迁移,即使用 Spark 等计算引擎读取源表的所有数据,然后按照新的表格式规范写入目标存储。
  • 同构表格式的迁移:指将一个已有的数据湖表(如 Hudi 表)从一个存储集群迁移到另一个。虽然理论上存在“物理迁移+元数据同步”的方案,但风险在于数据湖表格式的版本在持续迭代,不同版本之间的元数据文件可能存在不兼容性,所以不被推荐。因此,逻辑迁移仍是首选方案,它能确保数据一致性,并允许在迁移过程中进行合并小文件等优化操作。


2.1.4 计算引擎:执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大脑”

在现代数据架构中,计算引擎是负责执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任务的核心动力。在“存算分离”成为主流的背景下,数据被持久化于数据湖等存储系统中,而计算引擎则扮演着“中央处理器”的角色:它按需从数据源读取数据,在内存或磁盘中执行高效的转换、聚合与分析,然后将结果输出,其本身并不存储数据。这种架构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允许多个不同的计算引擎同时访问同一份数据,避免了数据孤岛。


计算引擎的核心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分布式处理效率:通过将大规模计算任务分解并在集群中并行处理,实现对海量数据的高效分析。通过内存计算等技术优化迭代式任务,可大幅减少磁盘 I/O,进一步提升性能。
  • 水平扩展与弹性:架构支持水平扩展,可通过增加计算节点线性提升集群处理能力,从而弹性地应对从GB到PB级的动态负载变化。
  • 高可靠性与容错:内置强大的容错机制,可在计算节点或任务失败时通过自动重试、检查点(Checkpoint)等方式恢复,保障数据处理的连续性与结果的准确性。
  • 灵活性与易用性:
  • 抽象编程模型:提供高级API(如MapReduce、Spark RDD/DataFrame),封装分布式并行、容错等底层复杂性,使开发者能专注于业务逻辑。
  • 多模数据支持:能够原生处理结构化、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具备广泛的应用场景。
  • 开放生态集成:提供多语言编程接口,并能与HDFS、数据湖等生态组件无缝集成,便于构建端到端的数据应用。


主流的计算引擎,在架构与定位也存在一些差异:

  • Apache Spark:定位为统一分析引擎。其核心是基于有向无环图(DAG)的调度器和对弹性分布式数据集(RDD)的抽象。通过将批处理、流处理、机器学习(MLlib)和图计算(GraphX)等多种计算范式统一在同一执行模型下,Spark 极大地简化了构建端到端数据应用的技术栈。
  • Apache Flink:定位为原生流计算框架。其核心优势在于“一次一事件”(Event-at-a-time)的处理模型,结合强大的异步检查点机制实现精确一次(Exactly-once)的状态管理。这使其在要求严格一致性和低延迟的实时计算领域成为事实标准。
  • Trino (原 Presto):定位为分布式MPP SQL查询引擎。其架构精髓在于基于连接器(Connector)的联邦查询能力,无需移动数据即可对多个异构数据源执行单一SQL查询。它专为快速的交互式分析而优化,是数据探索和BI报表的理想选择。


在数据迁移工程中,计算引擎是实施逻辑迁移不可或缺的执行核心。它负责编排并执行从源端“读取”数据,进行格式转换、结构重组或数据清洗等“转换”操作,再将数据“写入”目标端的完整 ETL/ELT 流程。Apache Spark作为一款高性能的通用分布式计算引擎,凭借其强大的批处理能力、丰富的连接器生态以及灵活的数据转换功能,已成为执行此类迁移任务的事实标准,其分布式处理能力确保了大规模数据集迁移的效率和可靠性,是保障复杂异构系统间迁移项目成功的关键技术组件。


2.1.5 数据仓库:汇聚高质量结构化数据的“信息中心”

随着企业发展,直接在支撑日常交易的业务数据库(OLTP 系统)上运行复杂的分析查询会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影响交易性能、数据模型不适合分析、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历史数据缺失等问题。数据仓库通过将分析负载(OLAP)与业务负载分离,解决了这一矛盾。它对来自不同源头的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和重组,专门用于支持复杂的、跨领域、长周期的数据分析需求,而这在业务数据库中是难以高效实现的。

数据仓库之所以能成为决策支持的核心,源于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能力


  • 数据整合 :它就像一个数据枢纽,能够整合来自多个异构数据源的数据。在整合过程中,通过清洗、转换和标准化,消除数据在命名、格式和编码上的不一致,形成一个全局统一的数据视图。
  • 历史数据存储:数据仓库会长期、稳定地保存历史数据,这保证了分析的可追溯性,使得对业务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分析成为可能。
  • 面向主题:与业务系统围绕“功能”组织数据不同,数据仓库围绕“主题”组织数据,如“客户”、“产品”、“销售”等。这种方式更符合决策者的分析思路,能帮助他们快速聚焦特定业务领域,发现问题或机会。
  • 复杂分析支持:数据仓库的数据模型和底层技术专为大规模聚合、多维分析和复杂连接(JOIN)等查询优化,能够高效应对业务系统无法处理的深度分析需求。
  • 数据治理:一个成熟的数据仓库体系必然包含完善的数据治理功能,如元数据管理、数据血缘和权限控制,确保数据的可信、可懂、可用和安全。

主流的数据仓库,在复杂分析支持方面,它们的技术架构差异最为显著:

  • Apache Hive:是构建在 Hadoop 生态之上的开源框架,它最初通过将 SQL 转换为 MapReduce 任务执行,现在则更多地依赖 Spark 或 Tez 等更高效的计算引擎。其最大优势在于无与伦比的灵活性,能够直接查询存储在分布式文件系统(如 HDFS)或对象存储上的多种原始文件格式,是数据工程师进行复杂 ETL(抽取、转换、加载)和数据处理的首选工具。
  • Amazon Redshift:基于传统的 MPP(大规模并行处理) 架构,技术基础源于 PostgreSQL 和 MySQL 等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可以看作一个由多台高性能服务器组成的“超级数据库集群”。它在处理具有复杂连接和聚合的结构化查询时,性能稳定且可预测,非常适合构建经典的、模型规整的数据仓库。
  • Google BigQuery:采用 Serverless 架构,其核心是谷歌自研的 Dremel 引擎。用户无需管理底层服务器,只需提交查询,BigQuery便能动态调动谷歌庞大的计算资源池进行并行处理。这种“计算存储分离”的设计使其在处理海量数据扫描和即席查询时速度极快,尤其适合探索性数据分析场景。


在进行大数据平台迁移时,数据仓库往往是迁移工作的核心与难点。明确不同数据仓库的特点后,我们才能更好地规划迁移策略。常见的方法论如下:

  • 分层迁移:元数据先行,数据后动。数据仓库的迁移必须分为两步。首先是元数据迁移,即表的定义、分区信息、视图逻辑等,这是保障业务逻辑延续的关键。随后才是数据迁移。这种分层策略可以确保迁移过程的可控性,并允许在数据迁移完成前,先验证业务逻辑的正确性。
  • 同构迁移:物理迁移,即存储层直接复制。当迁移发生在两个相同的数仓系统之间时(如从一个Hive集群迁移到另一个Hive集群),最高效的方法是在存储层直接复制数据文件(如使用DistCp工具在 HDFS 之间复制)。这种方法绕过了计算引擎,速度极快,是同构迁移的首选方案。
  • 异构迁移:核心在于源与目标系统间的兼容性。对于从 Hive 迁移至 MaxCompute 这类兼容的场景,可采用高效的存储复制 + 外表加载方案,先将源数据文件物理迁移至对象存储(如OSS),再由目标系统通过外表直接读取并转化为内部表。反之,当源与目标系统不兼容时,如从 Redshift 迁移至 MaxCompute,则必须采用逻辑迁移,即借助 Spark 等计算引擎,在内存中完成数据抽取、格式转换与结构调整后,再载入目标端,此方案虽具备高度灵活性,但通常也意味着更高的开发与计算成本。


2.1.6 分析型数据库:为极速分析查询而生的“加速器”

分析型数据库,也常被称为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库,是一种专门为执行快速、复杂查询而优化的数据库技术,它关注的是如何高效地从海量数据中计算出分析结果。数据仓库定义了“分析什么”(可靠的数据),而分析型数据库解决了“如何快速分析”(高性能的计算)。它们共同协作,构成了从数据采集、整合、存储到最终实现高性能分析的完整闭环。

分析型数据库能够实现极致的分析性能,主要归功于其为分析场景深度优化的技术架构设计理念

  • 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架构:这是新一代分析型数据库的通用架构。MPP 架构将数据和计算任务分布到多个服务器节点上,通过并行处理来处理海量数据,从而实现卓越的性能和水平扩展能力。
  • 高性能与低延迟查询:分析型数据库的核心目标是提供极致的查询性能,甚至达到亚秒级的响应。这通常通过列式存储、向量化查询执行引擎和复杂的查询优化器来实现,以满足企业对复杂查询、低延迟和极速分析的需求。
  • 实时分析能力:这包括实时数据摄入实时查询两个方面。这些数据库支持高吞吐量的数据写入,并能让数据在写入后立即可供分析,从而支持对最新数据的实时洞察。
  • 高并发支持:为了满足企业级应用中众多用户同时进行数据分析的需求,分析型数据库通常被设计为能够支持高并发的查询请求。
  • 专为OLAP优化的功能:这类数据库专为 OLAP 和多维分析场景设计,比如在聚合类查询场景,分析型数据库会通过预计算将聚合结果提前准备好,并结合高效索引加速数据定位,将原本需要在查询时进行的大量实时计算和数据扫描工作前置处理,从而提供远超传统数据库的吞吐量和效率。



在业界有许多优秀的开源分析型数据库,它们在实现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又各有侧重:

  • ClickHouse:在数据模型方面,ClickHouse支持多种灵活的数据模型,能够适应不同的业务需求和数据结构。其查询性能极高,处理海量数据时速度惊人,尤其在单表查询和简单聚合场景中表现突出。然而,在数据更新方面,其灵活性不足,不支持行级别的实时更新,因此不太适用于需要频繁更新数据的场景。数据存储上,ClickHouse将数据存储在本地磁盘,通过分片和副本机制实现分布式存储与高可用,但这对磁盘的I/O性能要求较高。
  • StarRocks:在查询性能方面,StarRocks 融合了向量化执行、MPP 架构等多种先进技术,能够在各种查询场景下提供极速的查询表现。其核心优势之一是支持实时数据更新,能够保证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在数据存储上,StarRocks采用分布式存储方式,将数据分布于多个节点,并对存储层进行了优化,以更高效地利用存储资源。
  • Doris:在查询性能方面表现均衡,能够同时满足实时查询和复杂查询场景下的数据分析需求。其提供简单易用的SQL接口,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在数据更新方面,通过 MVCC 机制保证数据更新的一致性和并发性能。在数据存储上,Doris将数据存储在多个节点上,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进行管理,并通过多副本存储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 Druid:拥有独特的数据模型,使其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方面表现出色,能够快速处理按时间维度的查询和聚合。其查询性能的特点是支持高并发,可以为大量用户提供快速的查询响应,但在处理复杂的多表关联查询时性能会受限。在数据更新方面,Druid 能够实时摄入数据并立即用于查询分析,但其数据更新操作本身较为繁琐。另外,数据存储模型独树一帜,将数据分为内存中的实时数据和磁盘上的历史数据,并按时间粒度分区,以分别支持快速实时查询和历史数据分析 。

在数据迁移方面,分析型数据库与数据仓库的方法论相似,可参考相同的原则与步骤。


2.1.7 一体化数据平台:融合湖仓优势的“统一架构”

在传统数据架构中,企业通常需要分别构建和维护数据仓库与数据湖两个独立的系统,以应对不同的业务需求。数据仓库擅长处理结构化数据,提供高性能的商业智能(BI)分析,但其架构封闭、成本高昂且难以支持AI与机器学习等非结构化数据应用。数据湖虽然具备低成本、高灵活性的优势,可以存储各类原始数据,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事务管理和数据治理机制,常导致数据质量下降、一致性难以保证,从而阻碍了可靠的数据分析。


这种双轨并行的架构导致了数据孤岛、ETL链路冗余以及运维成本高昂等问题。一体化数据平台旨在解决这些挑战,其核心目标是打破数据仓库与数据湖之间的技术壁垒,构建一个统一的平台,从而在单一数据副本上支持多样化的分析与AI应用。

一体化数据平台的核心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支持事务的统一存储:平台的基础是开放式的统一存储。它在低成本的对象存储(如Amazon S3)之上,通过引入事务性数据湖表格式,为存储在数据湖中的文件级数据赋予了ACID事务能力、Schema演进与数据版本控制等关键特性。这从根本上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并实现了在低成本存储上构建可信数据仓库的目标。
  • 多引擎融合计算架构:平台支持在单一数据副本之上运行多样化的计算引擎。无论是用于ETL的批处理引擎(如Spark)、用于交互式分析的SQL引擎(如Trino),还是用于模型训练的AI框架(如TensorFlow、PyTorch),都可以直接访问同一份数据。这种架构消除了不同工作负载之间的数据复制和移动,显著提升了数据开发与分析的效率。
  • 原生AI与数据科学支持:一体化平台使得AI/ML框架能够直接访问新鲜、受治理的生产数据,无需创建专门的数据副本。这极大地简化了从数据准备到模型训练和部署的MLOps全流程,确保了分析与AI应用的数据口径一致性,从而加速了企业业务智能化的进程。
  • 统一的数据治理与安全:平台提供体系化的数据治理能力,包括对文件、表、视图乃至AI模型的统一元数据管理与权限控制。同时,它具备数据加密、脱敏等全面的安全管控功能,确保在开放、共享的架构下数据依然安全合规。


主流的一体化数据平台均致力于在云端统一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但是实现路径各异:

  • MaxCompute:全托管的多租户、Serverless 化大数据处理平台,其底层架构基于阿里巴巴自研的分布式存储引擎盘古(Pangu)和资源管理调度器伏羲(Fuxi),能够支持 SQL、MapReduce、Graph 等多种分布式计算模型,以处理复杂的计算任务。MaxCompute 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多租户支持、企业级的多层次数据安全与访问控制能力,并与 DataWorks 等阿里云服务深度集成,为用户提供了一站式的 ETL 和数据仓库管理体验。
  • Databricks:技术架构以开源的 Apache Spark 为核心,是一个统一的数据分析平台,旨在支持数据工程、数据科学和商业分析等多种工作负载。其存储层采用了 Delta Lake,这是一种在数据湖之上提供 ACID 事务能力的技术,同时其查询引擎 Delta Engine 专门为 Delta Lake 进行了优化,以实现高性能的 SQL 执行 。该平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对机器学习和 AI 的原生支持,能够与 TensorFlow、PyTorch 等主流框架无缝集成,并通过交互式笔记本环境促进团队协作。
  • Snowflake:一个云原生的数据平台,其独特的架构分为存储、计算和云服务三层,实现了计算与存储的完全分离,采用大规模并行处理(MPP)计算集群和优化的列式存储来执行高性能的数据分析任务。其通过 Snowpark 框架将对 Python、Java 等非 SQL 工作负载的支持集成到其专有的 SQL 计算引擎中,并提供精细的权限管理和物化视图等高级数据管理功能。


数据向一体化数据平台的迁移,本质上是异构系统间的数据重构与流动。与数据仓库的迁移类似,其方法论主要取决于目标平台对源端的兼容性,目标端兼容源端时采用存储复制 + 外表加载的方案,先将源数据文件物理迁移至对象存储(如OSS),再由目标系统通过外表直接读取并转化为内部表;不兼容时采用逻辑迁移,借助 Spark 等计算引擎,在内存中完成数据抽取、格式转换与结构调整后,再载入目标端。

2.2 数据迁移详解

2.2.1 数据迁移的常用方法

大规模数据迁移需采用系统性方法,以平衡效率、成本、稳定性及业务影响。根据迁移过程中数据所处的层次,这些方法主要分为物理迁移逻辑迁移两大类。物理迁移直接在存储层操作数据,效率高但灵活性有限;逻辑迁移则通过计算引擎读取和写入数据,灵活性强但会消耗更多计算资源。

以下是四种核心的迁移方法:


  • 存储复制:这是一种高效的物理迁移方法,适用于同构数据存储(如 HDFS)的迁移需求。它利用存储引擎自身的主从复制或同步能力,实现数据的持续、增量同步。
  • 快照迁移:这同样是一种物理迁移方法,常用于大数据量的跨版本同构系统(如 Elasticsearch)且可接受业务短暂中断的场景。其过程是在源端集群创建数据快照,然后将快照文件传输至目标端进行恢复。由于该方式是完全离线的,因此不需要打通源端和目标端两个集群的网络。
  • 管道读写:这是处理异构系统迁移最通用的逻辑迁移方案。它通过计算引擎(如 Spark)或数据集成工具(如 DataX)构建一个“读取-转换-写入”的数据管道,在逻辑层面操作,通过读取源端数据记录,经过必要的格式转换或结构调整后,再写入目标系统,其高度的灵活性足以应对源和目标之间数据结构的显著差异。
  • 存储复制 + 外表加载:异构数据迁移中高效的物理迁移方案,核心在于将大规模的数据迁移聚焦于底层的物理文件传输。该方案首先通过分布式复制工具(如 DistCp、rclone),将源数据系统的底层文件复制到云对象存储(如 OSS)中,完成数据在物理层面的跨环境转移。随后,目标系统通过创建“外部表”这一逻辑步骤,识别到已就位的物理文件,再加载转化为自身的原生内部表。


2.2.2 数据迁移的核心流程

  • 元数据迁移:这是迁移的基石。元数据包含表结构、分区信息、权限等定义性信息,是新环境架构能够正确运行的前提。此阶段要求精确无误地将源端元数据复制到目标集群,并进行严格比对,确保一致性。
  • 全量数据迁移:此阶段针对历史存量数据。为追求最高效率,在方案可行的情况下会采用物理文件层面的同步方式,利用分布式工具和并行处理机制,快速迁移海量数据。
  • 增量数据迁移:在全量迁移进行的同时,生产环境仍在不断产生新数据。增量迁移的任务就是持续捕捉这些变更(通常以分区或文件为粒度),并同步至目标端,确保数据追上生产环境的进度。
  • 数据校验与双跑:数据校验贯穿迁移始终,通过行数、核心指标、抽样全字段比对等方法,确保数据在迁移过程中的准确无误。当增量数据同步追上生产后,便可进行作业迁移,并进入新旧系统并行运行的“双跑”阶段,以验证业务逻辑的正确性,为最终的业务割接做准备。


2.2.3 数据迁移的策略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制定明确的优先级策略是保障迁移成功的关键。迁移策略通常分为存量和增量两个维度。

存量(全量)迁移策略

理想目标是所有历史数据表都至少完成一轮迁移,确保数据零丢失。具体优先级如下:

  • 元数据优先:在任何数据迁移开始前,必须先完成所有相关表的元数据迁移。这项工作速度快,是后续所有操作的基础。
  • 小表优先:通常会按库迁移,优先完成小数据库的迁移,在大库内部,也优先迁移小表,以快速获得成果。
  • 作业依赖数据优先:优先迁移当前业务作业所依赖的数据,保障核心业务的迁移进度。
  • 分区表优先:对于分区表,可优先迁移最新的分区数据,以满足近期业务需求。历史久远的分区可在资源充裕或业务割接后补充迁移。
  • 生命周期短的数据优先级低:对于生命周期极短的数据(如每日全量生成的临时表),可以不迁移,因为新集群的作业运行时会重新生成。


增量迁移策略

理想目标是每日完成一轮增量数据的对齐,确保双跑阶段新旧集群的数据保持一致。

  • 元数据优先:在同步增量数据前,同样需要优先确保源端与目标端的元数据是同步对齐的。
  • 作业依赖数据优先:
  • 分区表:通过增量盘点和比对进行迁移,确保数据一致。
  • 拉链表:这类通过增、全量合并生成的数据表,通常采用白名单方式进行重点维护和校验。
  • 对于数据量巨大的增量表,若迁移资源紧张,其优先级可适当后调。

总而言之,科学的数据迁移策略应以元数据为先导,结合“先小后大、先近后远”的原则,并始终将业务核心依赖的数据置于最高优先级。通过严谨的策略、持续的校验和分阶段的实施,才能确保大数据迁移工作的平稳、高效与成功。


2.2.4 数据迁移的关注点和基本原则

数据迁移的关注点与潜在瓶颈

一次成功的大规模数据迁移,需要系统性地识别并规划应对以下常见瓶颈:

  • 网络带宽与稳定性:大规模数据传输对网络提出了极高要求。带宽不足是导致迁移效率低下的首要瓶颈,而网络抖动则可能导致任务失败和重试,进一步延长迁移周期。
  • 存储系统I/O:数据迁移的本质是数据的读取与写入。源端和目标端服务器的存储I/O性能(无论是磁盘还是对象存储),直接决定了数据传输的物理吞吐量上限。
  • 计算与内存资源:迁移任务本身会消耗大量的计算(CPU)和内存资源。尤其在依赖源集群资源进行数据导出的场景下,必须合理规划资源使用,避免因资源争抢而对正在运行的线上业务造成冲击。
  • 数据特征:单个大文件通常能实现更高的吞吐量,而如果源端存在海量小文件,则会因为元数据操作开销巨大、难以发挥并行读写优势而严重影响迁移效率。
  • 迁移时间窗口:在许多生产环境中,大规模数据操作只能在业务低峰期进行。有限的迁移时间窗口给整体项目进度带来了严格的限制和挑战,要求迁移方案必须具备高效、可预测的特点。

数据迁移的基本原则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数据迁移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元数据优先(最重要原则): 元数据是数据的“蓝图”,包含了表结构、分区信息、权限定义等关键信息。在进行任何实际的数据搬迁之前,必须优先、完整、准确地迁移所有元数据。这是保障新环境数据可用性和业务逻辑正确性的绝对前提。
  • 效率优先:在技术选型上,应优先选择更接近底层的迁移方式。例如,直接在文件系统层面进行文件同步,通常比通过上层的表或数据库接口进行逻辑读写效率更高,因为它绕过了多层软件抽象带来的额外开销。
  • 业务连续性优先:先迁移再优化,迁移项目的首要目标是保障业务的平滑过渡和服务的连续性。因此,应将核心数据成功迁移并使业务在新平台恢复运行作为最高优先级。后续的数据模型优化、性能调优等工作,可以在业务稳定运行后分阶段进行,避免在关键迁移阶段引入不必要的复杂性。


三、数据迁移常见场景和方案介绍

3.1 开源数仓迁移

将企业自建的开源数据仓库(如Apache Hive)迁移至云原生一体化平台(如MaxCompute),是企业数据上云的经典路径。

常见迁移场景:

  • IDC/CDH/AWS/华为云/腾讯云 Hive → MaxCompute

迁移方案:

1. Hive UDTF 读 + MaxCompute Tunnel 写

这是一种管道读写方法,其核心在于将整个迁移过程封装在源端Hive集群内部执行。

  • 原理:在源端 Hive 集群内部署一个定制的用户自定义表函数 (UDTF) 。数据迁移时会执行该函数,直接读取 Hive 表数据,再通过 MaxCompute 提供的 Tunnel SDK 将数据写入目标表中,整个数据迁移过程在源端集群内一步完成。
  • 优势:链路简单,仅需一个 Hive SQL 任务即可完成,便于管理与调度。
  • 劣势:该方法会消耗源端集群的大量计算资源(CPU和内存),在资源紧张时可能对线上业务造成冲击。同时,源端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也可能影响迁移任务的成功率。
  • 适用场景:源端集群计算资源充裕。

2. Spark 读 + 开放存储(Storage API)写

这同样是一种管道读写的方法,但其计算主体发生在目标端。

  • 原理:利用目标平台内嵌的计算引擎(如 MaxCompute 中集成的 Spark 引擎),启动一个 Spark 作业。该作业会远程连接到源端 Hive 的数据源读取数据,在目标平台的计算资源上完成数据处理与转换后,通过高效的 Storage API 直接写入目标表。MMS(MaxCompute 数据迁移服务) 就是该方案的一个典型实现。
  • 优势:计算任务在目标端执行,完全避免了对源端集群的资源消耗。与方案一相比,Spark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支持在迁移过程中执行复杂的数据清洗、格式转换或业务逻辑重构。
  • 劣势:Spark是内存密集型计算框架,对于无需复杂转换的纯数据搬迁场景,其调度和计算开销相对较大,效率可能不如物理文件传输。
  • 适用场景:源端资源紧张,迁移过程中需要数据转换。

3. HDFS 存储复制 + OSS 外表加载

  • 原理:分为“物理文件搬迁”和“逻辑数据加载”两步 。第一步,使用 DistCp 或 rclone 等工具,将 Hive 表在 HDFS 上的底层数据文件(如 ORC、Parquet 格式)直接迁移至对象存储(OSS)。第二步,在 MaxCompute 中创建一张指向 OSS 数据的外部表,然后通过 INSERT OVERWRITE 语句,利用 MaxCompute 自身的计算能力将数据从外部表高效导入内表中。
  • 优势:主要计算压力被转移至目标端,几乎不占用源端计算资源,对现有业务影响极小。对于PB级的海量数据迁移,此方案的扩展性和稳定性表现更优。
  • 劣势:数据需要在对象存储(OSS)中进行中转,会产生一定的存储成本和数据传输费用。
  • 适用场景:源端集群资源紧张,需要迁移海量数据,且追求稳定性。

4. DataWorks 数据集成

  • 原理:这是一种管道读写方法,它利用阿里云 DataWorks 的数据集成服务,通过可视化的方式配置数据同步任务。并且针对 Parquet、ORC 等主流列存格式进行了深度优化,使用 Arrow 的列式内存格式进行读写,相比于行存读写,读写性能方面,Parquet 提升了约5倍,ORC 格式提升了约10倍。
  • 优势:提供图形化配置界面,无需编码,上手快。
  • 劣势:性能优化主要集中在 Parquet 和 ORC 格式,其他格式性能一般。
  • 适用场景:大规模 Parquet/ORC 存储格式数据的迁移。

3.2 云厂商数仓/数据平台迁移

3.2.1 友商数仓/数据平台 迁移 MaxCompute

常见迁移场景:

  • Azure Databricks → MaxCompute
  • Azure Synapse → MaxCompute / Hologres
  • AWS Redshift → MaxCompute
  • GCP BigQuery → MaxCompute

迁移方案:

1. DataWorks 数据集成

  • 原理:这是一种管道读写方法,它利用阿里云 DataWorks 的数据集成服务,通过可视化的方式配置数据同步任务。其底层引擎会通过 JDBC 或专用 API 连接到源端数仓,以多线程方式抽取数据,并在数据集成服务的计算资源上进行必要的格式转换后,写入MaxCompute。
  • 优势:提供图形化配置界面,无需编码,上手快。
  • 劣势:部分场景暂不支持整库离线同步,在迁移大量表的情况下,缺乏批量配置能力会导致手动配置的工作量巨大。此外,其性能受限于数据集成服务自身的资源配额和源端 API 的吞吐能力。
  • 适用场景:中小数据量的全量迁移,或持续性的增量数据同步。

2. 基于 Spark 的管道读写

  • 原理:这也是一种管道读写方法,通过一个Spark应用程序,利用相应数据源的专用连接器(Connector)或JDBC读取源端数仓的数据,在计算集群中完成数据处理后,再通过MaxCompute的连接器写入目标表。
  • 实现路径:
  • MMS(MaxCompute数据迁移服务):用户通过配置MMS任务来驱动一个在MaxCompute内部运行的Spark作业,目前支持 Azure Databricks 和 GCP BigQuery。
  • 自定义Spark程序:用户自行编写Spark应用程序,并部署在自建或托管的计算集群上(如阿里云EMR或源端云厂商的计算服务)。
  • 优势:提供了最高的灵活性,可以在迁移过程中实现任意复杂的数据格式转换、清洗或业务逻辑重构。计算资源的选择也十分灵活。
  • 劣势:定制化较高,开发和维护成本高。
  • 适用场景:迁移过程中需要进行复杂数据转换的场景,或当其他方案均无法满足特定需求时的最终选择。

3. 卸载至对象存储 + 存储复制 + OSS 外表加载

  • 原理:存储复制 + 外表加载的扩展方案。先利用源端数仓(如 AWS Redshift)原生的 UNLOADEXPORT 命令,将其内部表数据高效地并行卸载为通用的列存格式文件(如Parquet),并存放在其对应的云对象存储(如S3)中,再通过“物理文件搬迁”和“逻辑数据加载”进行存储复制 + OSS 外表加载
  • 优势:充分利用了源端和目标端的并行处理能力,是海量数据迁移最高效的方式。
  • 劣势:整体链路较长,增加了操作和管理的复杂度。
  • 适用场景:PB级海量数据的首次全量迁移,尤其适用于源平台提供高效数据卸载功能的场景。


3.2.2 MaxCompute 迁移 MaxCompute

当企业因业务整合、组织架构调整或资源统一管理等原因,需要将数据资产从一个MaxCompute项目迁移至另一个项目时,可根据迁移是否跨地域(Region)选择不同的最佳实践方案。

迁移方案:

1. Clone Table

  • 原理:这是一种元数据层面的“零拷贝克隆”技术。Clone Table是 MaxCompute 提供的原生命令,通过直接复制表的元数据信息来创建新表,新表的元数据直接指向与源表相同的底层物理数据文件,整个过程不涉及任何实际的数据移动。
  • 优势:迁移速度与数据量大小无关,仅与表和分区的数量有关,一张拥有海量数据的分区表也能在几十秒内完成克隆。而且由于只操作元数据,该过程不消耗任何计算资源,因此没有迁移成本。
  • 劣势:该功能有明确的地域限制,仅支持在同一地域(Region)内的项目之间使用。
  • 适用场景:同地域迁移。

2. Insert Overwrite

  • 原理:这是一种基于标准SQL的逻辑迁移方法。MaxCompute会启动一个计算任务,完整地读取源表数据,然后将其重新写入目标表中。
  • 优势:语法简单,易于理解和使用,且不受地域限制。
  • 劣势:迁移过程会启动计算任务,产生相应的计算费用,成本与数据量成正比。
  • 适用场景:跨地域迁移。

3. CopyTask

  • 原理:CopyTask 是 MaxCompute 专为跨地域数据复制设计的后台任务。它可以在不同地域的项目间直接传输表数据。
  • 优势:本身不占用 MaxCompute 的计算资源,因此没有计算费用,且不受地域限制。
  • 劣势:其迁移速度相对一般,且通常是按分区进行单线程传输,当表的分区数量非常多时,整体迁移效率会比较慢。
  • 适用场景:对成本敏感且对迁移时间不苛刻的跨地域数据迁移。

3.3 数据湖表格式迁移

常见迁移场景:

  • Iceberg/Hudi on S3 → MaxCompute/EMR Iceberg
  • Hudi on HDFS → MaxCompute/Paimon

迁移方案:

1. 基于 Spark 的管道读写

  • 原理:这是一种管道读写方法,通过一个Spark应用程序,加载相应的依赖包,直接读取源端的数据湖格式(如Hudi、Iceberg),在Spark内存中完成必要的转换后,再将数据以目标格式(如MaxCompute内部表或Paimon)写入目标系统。
  • 实现路径:
  • MMS(MaxCompute数据迁移服务):用户通过配置MMS任务来驱动一个在MaxCompute内部运行的Spark作业,目前支持 Hudi on S3 → MaxCompute。
  • 自定义Spark程序:用户自行编写Spark应用程序,并部署在自建或托管的计算集群上(如阿里云EMR或源端云厂商的计算服务)。
  • 优势:Spark 提供了对 Hudi、Iceberg、Paimon 等主流格式良好的读写支持,迁移过程中可以灵活处理数据格式转换。
  • 劣势:定制化较高,开发和维护成本高。
  • 适用场景:需要进行复杂数据转换,或在不同数据湖表格式之间进行迁移的场景。

2. 快照导出 + 存储复制 + OSS 外表加载

  • 原理:存储复制 + 外表加载的扩展方案。先利用源端集群的原生计算能力,读取Hudi或Iceberg表的最新数据快照,并将其导出为Parquet、ORC等通用开放的列式存储文件,再通过“物理文件搬迁”和“逻辑数据加载”进行存储复制 + OSS 外表加载。
  • 优势:数据以文件形式进行物理迁移,是海量数据迁移最高效的方式。
  • 劣势:该方法通常只能迁移数据的最新快照,会丢失 Iceberg、Hudi 所具备的时间旅行(Time Travel)和增量查询等重要能力。另外,步骤相对繁琐,增加了迁移的复杂度。
  • 适用场景:适合读取低版本/不兼容的数据湖,无需保留完整事务历史。

3.4 分析型数据库迁移

3.4.1 Doris/StarRocks 迁移 StarRocks

常见迁移场景:

  • Doris → StarRocks / SelectDB
  • StarRocks → StarRocks(跨集群)

迁移方案:

1. StarRocks 跨集群迁移工具

  • 原理:阿里云 EMR 的 StarRocks跨集群数据迁移工具,底层原理是通过自定义的队列,使用生产者消费者模式,每一张表通过 StarRocks 自带的 replication 功能包装成 ReplicationJob,并以 thrift 协议发送给源StarRocks 的 FE 服务,进行数据复制。
  • 优势:自动化程度高,支持增量同步。
  • 劣势:迁移过程中需要关闭Compaction,会产生大量碎片。
  • 适用场景:同构的 StarRocks 集群间迁移。

2. 快照迁移

  • 原理:首先,利用源端 Doris 或 StarRocks 的 EXPORT 命令,将表数据以文件的形式备份到对象存储(如 OSS)上。然后,在目标 StarRocks 集群中,通过 BROKER LOAD 命令从该存储位置读取数据文件,并加载到目标表中。
  • 优势:性能好,适合大规模数据的物理迁移。
  • 劣势:需要手动执行导出和加载两个步骤,操作相对繁琐。
  • 适用场景:TB/PB 级的数据迁移、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或在网络不通的两个集群间进行数据搬迁。

3. DataWorks 数据集成

  • 原理:这是一种管道读写方案。通过在DataWorks中进行图形化配置,其底层引擎会利用JDBC协议连接源端和目标端,以多线程方式进行数据读写。
  • 优势:提供图形化配置界面,无需编码。
  • 劣势:除了Doris → Hologres,其他迁移场景暂不支持整库离线同步,在迁移大量表的情况下,缺乏批量配置能力会导致手动配置的工作量巨大。此外,其性能受限于数据集成服务自身的资源配额和源端 API 的吞吐能力。
  • 适用场景:适用于小表或特定场景(如 Doris → Hologres)。


3.4.2 ClickHouse 迁移 ClickHouse/Hologres

常见迁移场景:

  • ClickHouse → Hologres
  • ClickHouse → ClickHouse(跨集群)

迁移方案:

1. Remote 函数

  • 原理:Remote 函数是 ClickHouse 内置的表函数,它允许一个集群通过SQL直接查询和操作另一个集群中的表,如同操作本地表一样。迁移时,只需在目标集群上执行INSERT INTO ... SELECT ... FROM remote(...)语句即可。
  • 优势:作为原生功能,无需任何外部工具,一条 SQL 即可完成迁移。
  • 劣势:性能完全受限于两个集群间的网络带宽与延迟。同时,数据读取会消耗源集群的查询资源,可能影响线上业务。
  • 适用场景:同构迁移,特别是从自建 ClickHouse 到阿里云 ClickHouse 的迁移。

2. 快照导出 + OSS 外表加载

  • 原理:先通过SELECT <expr_list> INTO OUTFILE file_name将查询的结果导出到对象存储(OSS)中,再通过 Hologres 的 OSS 外表将数据写入 Hologres 内表。
  • 优势:海量数据迁移比较高效。
  • 劣势:整体链路较长,增加了操作和管理的复杂度。
  • 适用场景:适用于大体量异构迁移(如 ClickHouse → Hologres)。

3. DataWorks 数据集成

  • 原理:这是一种管道读写方案。通过在DataWorks中进行图形化配置,其底层引擎会利用JDBC协议连接源端和目标端,以多线程方式进行数据读写。
  • 优势:提供图形化配置界面,无需编码。
  • 劣势:性能受限于JDBC的吞吐能力和数据集成服务自身的资源配额。
  • 适用场景:适用于小体量异构迁移(如 ClickHouse → Hologres)。


四、LHM(湖仓迁移中心)能力介绍

4.1 LHM 介绍

一站式湖仓迁移中心 LHM(LakeHouse Migration),是阿里云自研的数据平台一站式跨云、跨平台迁移工具。支持多引擎湖仓数据平台集群探查、元数据增量发现与同步、大规模数据湖文件迁移、表格数据同步、SQL转换、调度Workflow转换、数据校验、双跑沙箱测试等能力,实时监控同步作业、源端目标端平台差异,辅助客户在线可视化完成湖仓技术栈整体迁移。

产品架构

数据迁移

LHM的大数据迁移服务(Bigdata Migration Service)主要提供数据/文件迁移、迁移任务可观测、迁移报表等功能,其中

  • 数据迁移:支持结构迁移、存量数据迁移、增量数据迁移;数据迁移分湖、仓、存储文件的迁移;
  • 迁移任务可观测:支持迁移历史查询,迁移任务流程可观测;
  • 迁移报表:提供数据库级、表级、分区级的迁移报表;

更多详情参见官网文档:

https://help.aliyun.com/zh/cmh/lakehouse-migration/product-overview/what-is-lake-warehouse-migration-center

4.2 LHM 数据迁移原理

4.2.1 LHM 数据迁移核心流程

1. 元数据增量发现

这是整个迁移过程的起点和基础,其目的是全面掌握待迁移的数据资产状况,并能持续感知其变化。

  • 元数据盘点:首先,迁移工具会对源端集群进行一次全面的元数据扫描,盘点所有待迁移资源的详细信息,例如表的字段定义、分区信息、表或分区的最后修改时间、以及各自的数据量大小等。这次盘点有两个关键作用:一是生成一份详尽的资产快照,为后续的增量变化感知提供基线;二是为制定科学的迁移任务编排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 增量对比:在首次盘点之后,系统会周期性地进行新的盘点。通过对比最新一次与上一次的元数据快照,系统能够精准地识别出在此期间发生的变化,例如新增的表、新增的分区,或是数据被修改过的旧分区。这种增量发现机制是实现持续同步、避免重复全量迁移的核心。

2. 生成迁移计划:此阶段的核心是将宏观的迁移目标,智能地分解为一系列可执行、可调度、可并行的微观任务。例如,它会根据表的大小、分区数量等信息,决定是按表、按分区还是按数据大小来切分任务,并规划这些任务的执行顺序和并行度,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缩短迁移时间。

3. 执行迁移:迁移平台会根据预设的计划,将一个个独立的迁移任务调度到计算引擎上执行。无论是元数据的同步、物理文件的搬迁,还是数据的逻辑装载,都在这个阶段由系统自动化完成。整个过程在后台有序进行,运维人员只需监控执行状态,并在出现异常时介入处理即可。

4. 执行数据校验:这是确保数据在迁移过程中没有丢失或损坏的“质量验收”环节。通常采用两种方式:

  • 抽样比对:对于数据量极大的表,随机抽取一部分数据,在源端和目标端进行比对,以快速验证数据的一致性。
  • 全量比对:对数据的核心指标进行全量计算和比对,例如检查源端和目标端的总行数是否一致,或对关键字段checksum 后的结果是否相符。


4.2.2 LHM 数据迁移架构

准备工作

在迁移启动前,需部署两个核心组件以打通数据链路和完成环境探查。

  • 集群探查代理:这是一个轻量级的探查程序,需预先安装在与客户源端集群网络互通的ECS服务器上。它的核心任务是在迁移前对源集群进行全面的元数据盘点与分析(比如表/分区数据修改时间、表/分区大小等),为后续生成精准的迁移计划提供数据基础。
  • DataWorks执行环境:DataWorks是整个迁移任务的编排与执行引擎。所有迁移操作都将被封装成工作流在DataWorks中运行。因此,必须确保DataWorks资源组能够顺畅访问源端集群(用于拉取数据)和目标端平台(用于写入数据)。

数据迁移Master-Worker协同架构

分为中心化的管控层(Master)和分布式的执行层(Worker),两者协同工作,完成整个迁移生命周期。

  • Master节点:主要承担两大职责
  • 迁移计划生成与编排:基于探查Agent收集的元数据信息,智能生成详尽的迁移计划,并负责对整个迁移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任务编排与调度。
  • 状态监控与管理:提供可视化的管理界面,允许用户实时追踪迁移进度、查询任务状态并管理迁移过程。
  • Worker节点:接收来自Master节点的指令,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DataWorks工作流实例。以经典的“存储复制 + 外表加载”方案(例如从 Hive 迁移到 MaxCompute)为例,一个完整的迁移工作流包含以下五个阶段:
  • 阶段一:元数据迁移:将源端Hive的表结构、分区等元数据信息同步到目标端 MaxCompute。
  • 阶段二:存储迁移:将源端HDFS上的物理数据文件高效地迁移至对象存储(OSS)作为临时中转。
  • 阶段三:数据迁移:在MaxCompute中创建指向OSS数据的外表,然后通过INSERT OVERWRITE等命令将数据从外表高效载入目标内部表,完成数据的逻辑迁移。
  • 阶段四:数据校验:自动对源端和目标端的数据进行抽样或全量比对(如行数、关键字段checksum等),确保数据在迁移过程中的一致性与准确性。
  • 阶段五:资源清理:在确认迁移成功后,自动清理临时的外表和OSS上的中转数据,释放资源、节省成本。

迁移计划

核心思想是将庞大的迁移目标“化整为零”,分解为多个可独立执行的子任务。以下是三种任务切分策略:

  • 按表切分:最基础的切分维度,它将数据迁移的最小执行单元定义为“一张表”。
  • 按分区切分:对于数据仓库中常见的、按时间或其他维度进行分区的巨型事实表,仅按表切分粒度过粗。此时,需要进一步“下钻”,按分区进行更精细的切分。
  • 按大小切分:在极端情况下,即使是单个分区或某张无分区的大表,其数据量也可能超出单个计算任务的处理能力上限(例如,导致内存溢出),这时就需要采用按大小切分的最终手段。

在真实的迁移项目中,这三种策略往往是组合使用的,形成一个层次化的编排方案:首先按表划分任务边界,对于其中的大型分区表,进一步按分区实现并行化,最后,对少数极端巨大的分区或文件,再按大小进行最终拆解。

4.3 LHM 数据迁移现状

4.3.1 迁移至 MaxCompute

将数据迁移至 MaxCompute 主要有两种方案,可以根据源数据仓库和存储格式选择最合适的路径。当源端为 Hive 且数据存储不是数据湖表格式时,采用“存储复制 + OSS 外表加载”的方案,其中存储复制使用的是开源工具 rclone;其他迁移场景,则采用“基于 Spark 的管道读写”方案。这两种方案 LHM 均支持。

4.3.2 迁移至 Hologres

将数据迁移至 Hologres,LHM 采用“基于 Spark 的管道读写”方案。

4.3.3 迁移至 EMR

1)迁移至 Paimon

LHM 暂不支持迁移数据至 Paimon。该功能将在未来的版本中,通过集成 DataWorks 数据集成来实现。

2)迁移至 StarRocks

LHM 暂不支持迁移数据至 StarRocks。该功能将在未来的版本中,通过集成 DataWorks 数据集成来实现。

3)数据存储迁移至 OSS/OSS-HDFS

对于数据存储迁移,LHM 支持采用 DistCp 方案,该方案能够利用目标端 EMR 的集群资源来执行数据复制。


五、数据迁移实践和部分常见问题

5.1 某医药公司

5.1.1 技术背景

离线数仓的数据迁移聚焦于 Hive → MaxCompute。数据总量约为 1420TB。项目采用了 LHM 提供的 HDFS 存储复制 + OSS 外表加载 方案,先利用 DistCp 将 HDFS 上的数据文件物理迁移至 OSS 作为中转,然后通过 MaxCompute 的外部表机制,将 OSS 外表写入内表。


5.1.2 Hive 迁移 MaxCompute 常见问题

问题一:异构系统间的兼容性问题

  • 问题:在将部分 Hive 表数据迁移至 MaxCompute 后,通过对目标端外表的抽样查询,发现所有字段均为 NULL,表明数据未能被正确解析。

经过测试排查,Hive DDL中定义的\u0001(Unicode表示法)分隔符,无法被MaxCompute外表解析器正确识别,而其等价的\001(ASCII码八进制表示法)则可以。

CREATE TABLE `ssa_yjq_po_adjust`(
`adjustid` int,
`adjustcode` string,
`sid` int)
PARTITIONED BY(`dt` string)
ROW FORMAT SERDE 'org.apache.hadoop.hive.serde2.lazy.LazySimpleSerDe'
WITH SERDEPROPERTIES(
'field.delim'='\u0001',
'line.delim'='\n',
'serialization.format'='\u0001')
STORED AS INPUTFORMAT 'org.apache.hadoop.mapred.TextInputFormat'
OUTPUTFORMAT 'org.apache.hadoop.hive.ql.io.HiveIgnoreKeyTextOutputFormat'
LOCATION 'hdfs://master-1-1.c-6ec8b51b41f88355.cn-hangzhou.emr.aliyuncs.co
m:9000/user/hive/warehouse/ssa_yjq_po_adjust';
  • 解决方案:与 MaxCompute 团队沟通后得知,目前MaxCompute还没有完整支持Unicode,但是完整支持了ASCII码分隔符。因此我们在 LHM 中内置了自动转换逻辑,在建立 OSS 外表的时候,会自动将建表语句中的 \u0001 Unicode 分隔符转换为 MaxCompute 可识别的 \001 ASCII 格式,从而确保了数据的正确解析。

问题二:源端API限制导致的问题

问题:当对一个分区键为非字符串类型(如BIGINT)的表应用分区过滤时,迁移任务在元数据拉取阶段直接报错。报错源于我们依赖的Hive Metastore API listPartitionSpecsByFilter,其设计上仅支持对字符串类型的分区键进行服务端过滤。

/**
 * Get list of partitions matching specified filter
 * @param db_name the database name
 * @param tbl_name the table name
 * @param filter the filter string,
 *    for example "part1 = \"p1_abc\" and part2 <= "\p2_test\"". Filtering can
 *    be done only on string partition keys.
 * @param max_parts the maximum number of partitions to return,
 *    all partitions are returned if -1 is passed
 * @return list of partitions
 * @throws MetaException
 * @throws NoSuchObjectException
 * @throws TException
 */
PartitionSpecProxy listPartitionSpecsByFilter(
   String db_name, String tbl_name,String filter, int max_parts)  
   throws MetaException,NoSuchObjectException, TException;
  • 解决方案:我们在 LHM 设计了降级兼容策略。当识别到此类特殊表时,工具会自动放弃服务端过滤,转而拉取该表的全量分区元数据,并在客户端通过流式处理进行内存过滤。此策略虽牺牲了部分性能,但成功绕过了API限制,保障了迁移任务的完整性。

5.2 某海外化妆品公司

5.2.1 技术背景

数据迁移聚焦于 Azure Synapse → MaxCompute / Hologres,其数据总量约 10TB。LHM 提供了“基于 Spark 的管道读写”方案:

  • 远程数据卸载:MC-Spark 作业通过 JDBC 连接到 Azure Synapse,并发送一条 CETAS (Create External Table As Select) 命令。该命令利用 Synapse 自身的计算能力,将查询结果高效地导出为 Parquet 等标准格式文件,并存放在临时的 Azure Data Lake Storage (ADLS) 路径中。
  • 跨云数据加载:一旦 CETAS 完成,Spark 作业便直接从 ADLS 读取这些新生成的 Parquet 文件,将数据加载到 Spark DataFrame 中。在 Spark 中经过必要的转换后,写入目标 MaxCompute 或 Hologres 表。


5.2.2 Synapse 迁移 MaxCompute/Hologres 常见问题

问题一:跨平台数据类型映射问题

  • 问题:数据迁移后的校验阶段,发现日期和时间类型字段的值与源端不符。
  • Synapse 中的 DATE 类型(如 2025-06-29)在导出到 ADLS 并被 Spark 读取后,自动转换为 TIMESTAMP 类型,并附加了意外的时区偏移(如 2025-06-29 08:00:00.0)。
  • Synapse 中用于记录时分秒的 TIME 类型(如 08:30:00),在 Spark 中被错误地解析为 1970-01-01 16:30:00。其根本原因是 Spark SQL 本身缺少与 TIME 精准对应的类型,导致其被强制转换为以 Unix 纪元(1970-01-01)为基准的 TIMESTAMP
  • 解决方案:我们在Spark转换逻辑中,针对性地加入了强制类型修正步骤。对DATE类型,使用CAST抹去时间部分;对TIME类型,则先映射为STRING,再利用date_format函数从错误的时间戳中提取出正确的HH:mm:ss字符串。

问题二:迁移过程中特殊数值异常转换的问题

  • 问题:数据加载至目标端时,因违反NOT NULL约束而失败。这是因为源端 Synapse 中的空字符串'',在通过CETAS导出为 Parquet 文件时,被标准地转换为了NULL。当这个NULL值试图写入目标表中已定义为NOT NULL的列时,便引发了冲突。
  • 解决方案:我们利用了迁移方案的灵活性,采取了源头数据预处理的策略。在生成远程执行的 CETAS 查询语句时,通过COALESCECASE WHEN等函数,将源端的空字符串''直接转换为一个有意义的非空默认值。从源头规避了因数据语义差异而产生的脏数据。


六、在复杂性中演进,数据迁移的现在与未来

6.1 数据迁移的现在

回顾全文,我们不难发现,大数据领域的数据迁移并非简单的“数据搬家”,而是一门要求在数据架构、处理逻辑与系统工程等维度上具备深厚专业知识的复杂工程。这不仅意味着要理解源端与目标端在表结构、分区策略上的差异,还要洞察ETL作业、分析模型等计算逻辑如何在新环境中适配,更需在海量数据传输过程中保障系统稳定性与业务连续性。正如我们所见,这种复杂性催生了多样化的迁移方案:在追求极致效率的同构场景下,高效的物理迁移(如存储复制)是首选;而在必须跨越系统鸿沟的异构场景中,灵活的逻辑迁移(如管道读写)则提供了必需的转换能力。


然而,这样的方法论,还远不足以揭示项目实践中的真正挑战。即使有 LHM 这样的迁移平台,迁移的现实也远比预设的流程复杂。项目交付的挑战贯穿于各个环节:项目启动前,非技术性的协调工作,如打通源端复杂的权限体系和建立跨云专线网络,往往耗时数周,成为关键的启动瓶颈。执行阶段,自动化工具的能力边界则开始显现,例如精细化的数据权限体系(用户、角色、授权)通常无法自动迁移,需要大量手工配置与审计。同时,对于源端支持的RANGELIST等高级分区模式,如何自动、准确地将其映射为MaxCompute标准分区,也是一项复杂的元数据转换任务。此外,平台普遍缺乏动态负载感知能力,无法根据源端集群的实时负载自动调整迁移速率以规避业务影响,这仍高度依赖工程师的经验判断和手动干预。


正是为了应对这种不断升级的复杂性,数据迁移工具本身也在经历着深刻的范式转移。早期的迁移更多依赖于DistCp、手动脚本等独立的工具,需要工程师进行大量手动的编排与监控。而如今,包含 LHM 在内的迁移平台,正朝着自动化、一体化、智能化的方向演进,通过整合元数据发现、迁移计划生成、迁移任务调度、数据校验等全生命周期环节,极大地降低了操作门槛。这标志着数据迁移正从“手工作坊”式的工程项目,向标准化的“工业级”服务迈进。

6.2 数据迁移的未来

展望未来,随着企业数据架构向湖仓一体、多云混合云演进,数据迁移技术将不再局限于单一工具的增强,而是朝着一个更集成、更智能、更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迁移技术将具备更广泛的生态适配能力与环境感知优化。未来的迁移平台必须能够无缝连接更多样的云厂商生态与异构的开源组件,打破技术孤岛。更重要的是,平台将具备深度环境感知能力,能够动态评估源端负载、网络状况、目标端特性等,并结合不同工作负载的特点,智能地选择最高效、最低成本的迁移方案,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其次,用户体验将向更深度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演进。未来的趋势是利用自动化元数据驱动和对用户高级意图的理解,从根本上降低迁移项目的复杂度。用户将从繁琐的任务配置、负载观测和调度管理中解放出来,只需声明其业务目标。平台则会基于对全局元数据的分析,自动生成包含技术选型、资源预估和风险预警的完整迁移计划,供用户进行最终的决策和审批,实现从“指定操作”到“声明意图”的交互范式转变。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数据迁移将实现上下游应用改造的闭环。未来的迁移不再是孤立的数据搬迁,而是与数据集成、数据开发等任务同步进行的“数据应用现代化”过程。迁移平台将具备分析数据血缘和理解下游应用(如SQL脚本、ETL作业)的能力,在迁移数据的同时,自动进行SQL方言转换、函数映射和语义等价性校验,从而确保整个数据应用栈在新环境中能够无缝、正确地运行。最终,数据迁移将演变为一种持续的、智能化的数据流动能力,为企业在多云、多引擎之间灵活调度数据资产提供坚实基础,让数据真正成为一种可以按需流动的战略资源。



来源  |  阿里云开发者公众号

作者  |  刘哲(银杏)

相关文章
|
5天前
|
云安全 人工智能 安全
AI被攻击怎么办?
阿里云提供 AI 全栈安全能力,其中对网络攻击的主动识别、智能阻断与快速响应构成其核心防线,依托原生安全防护为客户筑牢免疫屏障。
|
15天前
|
域名解析 人工智能
【实操攻略】手把手教学,免费领取.CN域名
即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购买万小智AI建站或云·企业官网,每单可免费领1个.CN域名首年!跟我了解领取攻略吧~
|
9天前
|
安全 Java Android开发
深度解析 Android 崩溃捕获原理及从崩溃到归因的闭环实践
崩溃堆栈全是 a.b.c?Native 错误查不到行号?本文详解 Android 崩溃采集全链路原理,教你如何把“天书”变“说明书”。RUM SDK 已支持一键接入。
611 214
|
存储 人工智能 监控
从代码生成到自主决策:打造一个Coding驱动的“自我编程”Agent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LLM的“自我编程”Agent系统,通过代码驱动实现复杂逻辑。该Agent以Python为执行引擎,结合Py4j实现Java与Python交互,支持多工具调用、记忆分层与上下文工程,具备感知、认知、表达、自我评估等能力模块,目标是打造可进化的“1.5线”智能助手。
850 61
|
7天前
|
人工智能 移动开发 自然语言处理
2025最新HTML静态网页制作工具推荐:10款免费在线生成器小白也能5分钟上手
晓猛团队精选2025年10款真正免费、无需编程的在线HTML建站工具,涵盖AI生成、拖拽编辑、设计稿转代码等多种类型,均支持浏览器直接使用、快速出图与文件导出,特别适合零基础用户快速搭建个人网站、落地页或企业官网。
1272 157
|
5天前
|
编解码 Linux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教程分享免费视频压缩软件,免费视频压缩,视频压缩免费,附压缩方法及学习教程
教程分享免费视频压缩软件,免费视频压缩,视频压缩免费,附压缩方法及学习教程
241 138
|
7天前
|
存储 安全 固态存储
四款WIN PE工具,都可以实现U盘安装教程
Windows PE是基于NT内核的轻量系统,用于系统安装、分区管理及故障修复。本文推荐多款PE制作工具,支持U盘启动,兼容UEFI/Legacy模式,具备备份还原、驱动识别等功能,操作简便,适合新旧电脑维护使用。
526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