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度学习网络中,特别是目标检测网络,输出通常包含了检测到的对象的相关信息,包括类别、置信度以及边界框(bounding box)坐标。在您提供的代码片段中,output
数组的第 i
行包含了第 i
个检测到的对象的信息。
解释 3:7
在Python中,3:7
是一个切片操作,它表示从数组的第4个元素(索引为3,因为Python的索引是从0开始的)开始,一直到第7个元素(不包括索引为7的元素)。所以,output[i, 3:7]
实际上是获取 output
数组第 i
行的第4到第7个元素。
为什么假设是第4到第7列
在许多目标检测网络的输出中,前几列可能包含了类别概率和置信度等信息,而第4到第7列(索引3到6)通常用来表示边界框的坐标。这些坐标通常是四个值,分别代表:
- 边界框中心的x坐标
- 边界框中心的y坐标
- 边界框的宽度
- 边界框的高度
解释 frame.shape[1]
和 frame.shape[0]
在OpenCV中,图像通常以NumPy数组的形式表示,其中 frame
是一个图像帧。frame.shape
返回一个包含三个元素的元组,这三个元素分别代表图像的高度、宽度和通道数(对于彩色图像通常是3,表示RGB)。所以:
frame.shape[0]
表示图像的高度(行数)。frame.shape[1]
表示图像的宽度(列数)。
代码解释
box = output[i, 3:7] * np.array([frame.shape[1], frame.shape[0], frame.shape[1], frame.shape[0]])
这行代码的作用是将网络输出的归一化边界框坐标转换为实际的像素坐标。网络输出的边界框坐标通常是相对于图像尺寸归一化的,即它们的值在0到1之间。为了将这些归一化的值转换为实际的像素坐标,我们需要将它们乘以图像的实际宽度和高度。
output[i, 3:7]
获取第i
个检测对象的边界框坐标(归一化值)。np.array([frame.shape[1], frame.shape[0], frame.shape[1], frame.shape[0]])
创建一个数组,包含图像的宽度和高度,用于将归一化的坐标值转换为实际的像素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