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力:如何更好地做出判断

简介: 思考力:如何更好地做出判断

总起

我们时刻都在做着判断和选择:买哪一类水果,看哪一部电影,走哪一个车道.... 日常的选择总是如此随意,选错了也可以说句“下次注意”。但进入到工作中,会发现判断将变得困难。

工作中的判断,无论是技术框架的选型、工作内容的侧重、合作伙伴的选择等,都会影响到后续工作的过程与结果,最终影响:幸福感受、成长收获、物质激励。这让我们判断时慎之又慎,选择时充满踌躇。

本文将从“补充判断信息”、“选择判断模式”、“采用判断策略” 三个部分分享一下判断经验,期望引起大家的一些共鸣 ~

判断的大致过程

补充判断信息

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输入,奖很难进行判断。因此,更好地进行判断的前提条件是:补充获取更多的判断信息。下面将列举一些常用的信息类型。

辅助判断的一些信息类型

案例:寻找模版

如果能找到相似的问题和案例,那么就像拥有了“上帝视角”:能够快速了解问题的类型和常见策略,匹配后就可以快速地得出方法论。例如:

  • 题型判断:做代码题时,先判断是什么类型, 判断完之后,就能确定算法模版,很快下手
  • 递归问题:抽象递归方法;
  • 贪心问题:确定贪心策略;
  • 性格判断:项目中,合作时,常要判断伙伴的风格类型
  • 是主导型的,可多倾听和辅助,把精力放在重点模块;
  • 是跟随性的,需要多投入和牵头,具备全局兜底能力。
  • 策略判断:新公司进入市场的时候,会研究已有公司的经营策略模式,避免“走弯路”
  • 快速响应:使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提升响应效率;
  • 抢占市场:使用高性价比、独家渠道等策略拉动规模。

要学习别人的经验,关键要找到学习的“源泉”。从覆盖面来说,虽然优秀的伙伴、相关分享可以给人力量,但覆盖度有限,很难成为大多数人的源泉,所以需要寻找“更为普遍”的输入:

  •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 中庸之道:《论语》中的“过犹不及”教会我们做事要恰到好处
  • 落后挨打:近代史让我们意识到要大力发展科技与经济,把命运掌握在手中;
  • 各个国家的发展历程
  • 劳动力向廉价地方转移:从日本、韩国转移到中国,又开始转移到东南亚;
  • 头部国家打压后起之秀:从美国对日本的打压,转换到与中国等大国的博弈。
  • 读书过程的知识理解
  • 关注内在价值:价格和价值的关系讨论;
  • 更高理论层次:相对论和牛顿力学的关系。

这些现象再深入抽象一下,并做好关联,能解决很多问题。我们常常为“不知道怎解决问题”而忧愁,主要是缺少意识:要训练联想、关联的能力,做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践已有的结论”

上帝视角

基石:自底向上

有时候要怎么做、做什么会非常泛,但是正如那句话“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想不确定的事情,可以基于确定性的基础。所以,脚下的基石也是一个输入。

底下的基石是什么?这个和你本身的工作相关:

  • 代码逻辑:作为开发,需要承接业务需求,基石是代码逻辑。要多看代码,了解限制和约束,摸清能表达的空间。
  • 基础能力:作为产品,需要进行产品方案设计,基石是合作团队的基础能力,要了解现状,知道需要完善的地方。
  • 团队经历:作为TL,开拓市场时,需要划分职责,基石是团队人员经历,应该多了解,判断哪些地方适合发力。

常常,基础是繁杂的,怎样去了解,很难做好权衡:

  • 粒度过粗,没有感觉:泛泛而过,不求甚解,花了很多时间看,但是回过头来,感觉啥也没记住。
  • 粒度过细,过于局部:深度遍历,每个细节都看,很久也没看多少,且由于过于局部,很难匹配问题。

该如何破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好底下的基石,有些策略可以参考:

  • 做好笔记
  • 笔记是索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其实是索引,我们不需要全部记住;
  • 记住的定义:在一定的时间内(如1分钟内),能够找到具体逻辑,就可以认为是“记住了”。
  • 做好分类
  • 不分类的苦恼:如果没有归类,将越来越混乱,难以找到,会造成越看越迷茫的局面;
  • 可分类的类目:分类可以帮助理解和索引,开发可按照“应用”、“领域”等角度进行归类。
  • 做好侧重
  • 复杂的多看一点:简单的到时候看也可以;
  • 高频的多看一点:可以解决你80%的问题;
  • 闭环的多看一点:可以给你一个完整的思考。

自底向上思考

分解:自上而下

分解看上去容易,实际上却很困难,因为上层只给了一个战略和方向,具体怎么做?能不能做?都不太明朗。目标虽然很泛,但的确比“大海捞针”,“什么都没有” 强,是重要的输入,因为大方向也比较慎重,不可能完全无法落地,有潜在的指引性

自上而下分解,做出判断的时候,需要关注几个点:

  • 探寻全局意图
  • 局部难以看明白:到我们这,可能已经是好几层的分解了,如果只看个别事情,很难看明白;
  • 往上层探寻意图:思考要往上走,探寻完整的战略和逻辑,尝试思考:做到什么地步、投多少人力等是合适的。
  • 理解分解要求
  • 调研了解:有些只是整理,了解背景,还没有到真正决策的时候;
  • 原型验证:有些是原型验证,期望获得实践上的输入,遇到了困难时可再讨论。
  • 任务执行:有些是任务,即使遇到难点也要克服,投入超出预期的成本也得坚持。
  • 保留自己判断
  • 保持怀疑性:不是说自上而下的分解都是铁定正确的;
  • 及时反馈:过程中发现不太适合的点,要及时反馈,尽快调整。

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察言观色”,找到重点。虽然很难像课堂上老师说的“这是重点”那么直接,但还是有一些特征:反复提起的、重点对外发布的、常常关注的等

借助“北斗七星”进行远洋

环境:大势所趋

我们常听到要 “顺势而为、借势而进、造势而起”

  • 好的时候,都可以:发展好时,无论顺势、借势、造势,项目都可以起,即使价值不显著,在大发展背景下,也是有的一说;
  • 难的时候,要顺势:势头放缓时,如果不能顺势而为,那么造势而起会变成“逆势而为”,可能导致“快刀斩乱麻”的局面。

做好上面的判断,关键是要“审时度势”:

  • 基础建设是一种势头
  • 提效价值明显: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的时,提效的价值会很明显,基础设施的建设会络绎不绝;
  • 层次不断向上:从基础的网络设施,到中间件建设,再到中台建立,接着到行业沉淀,越来越接近业务本身。
  • 研发效能是一种势头
  • 数量转向质量:当产品建设到一定程度时,研发节奏会放缓,会更多地思考改善研发环境,也会更加关注软件生命周期的总体成本,重心也会慢慢转向质量建设。
  • 更多客户是一种势头
  • 短期的头部:竞争对手减少很多之后,会期望通过服务头部客户赚取较多利润;
  • 长期的多数:后面会发现浪潮来自于大多数客户,因为发生改变的频率更多、力量更大。
  • 降本增效是一种势头
  • 扩张后的收缩:发展到一定程度,增长势头会放缓,会为之前扩张买单,降本增效会成为企业的整体、长期策略。

势头大家也能感觉到,工作中去链接这些势头,一个重要的判断就是:这些势头是否已经逼近、甚至已经进入了工作环境。如果还有一定的缓冲,可能还是会按照之前的思路继续做事,短期内可能会被买单,不过“日新月异”这个词应该是值得敬畏的事情~

顺势而为,轻舟已过万重山

周围:他人认知

发现信息的时候,会受到视野、投入时间等约束,个体能挖掘到的信息是有限的。参考 “1+1>2” 的理解,应该更多地交流,获取周围伙伴的信息与观点,如何更好地获取呢:

  • 以终为始调研:如果有明确的目标客户,那么他们的观点、要求等输入,会是你产品很好的前进方向。
  • 善于倾听归纳
  • 核心判断:听到不同声音时,要善于听清哪些是核心判断,并求同存异地进行归纳。
  • 有容乃大:当信息、观点不一致的时候,应该具有包容性,不能强行输出。
  • 关注行业观点:“他人”不一定只是指工作同事,可以找到外部会议、书籍等,获取行业同事的调研与观点。

获取到各种声音后,需要进行加工处理,挖掘出背后的规律:

  •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要只关注做什么,要去想为什么会起这个事,思考背后的产技关系、发展策略等原因,从而更好地贴近主线。可以借助“5w1h”等思考方法。
  • 客观辨证地看问题:看到别人已经走过类似的路后,提到了“鲜花”背后“失去”的部分,要重点去复盘这些问题,能否承受与避免?是否真的要走这条路?
  • 递归挖掘背后规律:当别人观点中引用了其它理论,为了更好地理解,需要再看下其发展历程,深度地研究一下背后的规律。

善于发现和沟通、保持敏感性、具备包容性、有自己的主线思考,是做好与外界声音衔接的重点

   

信息传递与交流,1+1 > 2

选择判断模式

拥有判断的信息之后,我们将会做出判断。判断的时候,根据事情的复杂程度,需要采取不同的判断模式:

  • 基于经验:比较简单明了的,可以根据“直觉”、“感觉”快速地思考,给出答案。
  • 尝试模型:有多种方案,方案各有利弊,需要确定目标的价值公式,考虑投入产出,选择较优的结果。
  • 模拟仿真:影响的因素特别多,缺少案例,那么可采取模拟仿真的方式,根据模拟结果进行后续判断。

显著因素:基于经验

面对简单的问题,一下子就能给出答案,脱口而出,可以称之为”基于经验“。这背后的本质,是有非常显著的因素,可以达成“一票同意制”、“一票反对制”的效果

  • 场景1:同步调用还是异步调用
  • 实时要有结果:消费者实时等待结果的,需要采用同步的方式。
  • 同步扛不住:没有足够机器预算,不得不削峰填谷的,需要采用异步方式。
  • 场景2:统一集成部署还是外部调用
  • 耗时有要求:对耗时有严格要求,就需要尽量统一集成部署。
  • 组织等边界:系统非常复杂,如物流、支付系统,会选择外调方式进行衔接。
  • 场景3:业务自建还是平台介入
  • 无法单独完成:业务无法在扩展区域实现,需要变更平台代码,则需要平台人员介入。
  • 愿意为资源买单:业务可以完成,但缺少人力,表示可以出成本,平台会介入支撑开发。

基于经验的判断,关键是要找到核心判断点,找到了这些点,就能很快地做出判断。如何能更快地找到判断点,下面有一些建议:

  • 基于底座:要基于手中的生产资料进行思考,确定能做什么、做不到什么;
  • 换位思考:看谁适合做这个,从长期角度看,一般看核心的逻辑归谁理解和管理;
  • 考虑成本:判断做事的成本,如果成本非常大,且没有人买单,那么会影响投入决策。

更愿意选择红色苹果,颜色是显著因素

较多因素:尝试模型

有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方案也各有优缺点,很难通过关键因素去否定、或者赞成。此时,做出判断时,往往需要比较投入产出比(ROI)

这样的取舍,生活中也有比较经典的场景,如导航:

  • 速度优先:赶时间,有时可能会走高速,费用增加,但是开得舒服;
  • 经济优先:不着急,不走高速,遇到拥堵的时候,慢一点也可以接受;
  • 综合考虑:避开费用高、特别堵的,剩余的多种方案默认按时间优先的角度看。

如何更理性地去思考这个投入产出比那,考虑较泛化的抽象

  • 价值 X = 比重a x 因素A的价值 + 比重b x 因素B的价值 + 额外价值 D
  • 成本 Y = 比重c x 因素A的成本 + 比重d x 因素B的成本 + 额外成本 E
  • 收益 Z = 价值 X - 成本 Y

当这里“比重”非常大的时候,就趋近于“基于经验”的判断

  • 一票赞成:价值的某个比重因素非常大时,收益会是正的,比如:就是今年重点战略。
  • 一票否决:成本的某个比重因素非常大时,收益会是负的,比如:需建立自研团队且场景规模小。

当因素非常相近的时候,“比重”的大小决定了我们的选择,这个“大小”取决于各个团队的职责和风格

  • 速度优先业务部门的快速发展要求高,稍微“定制”一点也可以接受。
  • 质量优先:横向部门的效能要求较高,会做得通用一点,施工周期也更长。

此外,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环境下,要求会是不一样的,这就体现在:“额外价值”、“额外成本”等调节因素

“导航路线选择“背后的 ROI 思考

复杂因素:模拟仿真

当影响因素特别多时,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造成“蝴蝶效应”,影响整体的收益。这样的复杂决策判断该如何进行?

之前接触到的“微观交通仿真”的场景是类似的:

  • 不确定性大:某车的交通事故,可能会导致连环的追尾,导致整个交通的拥堵。
  • 无案例参考:新增加一个匝道出入口会带来什么影响?

这些没有经验可以参考,需要基于段路的流量去做仿真验证,其它仿真的思想案例有:飞机阻力模型的仿真,活动的排练等。

开发工作中的“仿真”也不少:

  • 局部仿真:要做系统大型重构的时候,先拿某个功能点做验证,部分重构,如果结果不错,那么再进行铺开;
  • 灰度仿真:要采用一个新的架构体系,先拿一些业务流量进行闭环验证,看看整个研发生态中遇到的反馈;
  • 攻防仿真:要重点演化一套产品能力:需要进行材料汇报,并经过多种日常用例走查,看能否解决问题。

做好仿真,有几个需要注意点:

  • 基础数据要准确:交通仿真中,各种车辆的模型、驾驶风格的比例,需要到各个路口进行采样调研。工作中也是,不能只是自己拍脑袋,要能够反映普遍的民意。
  • 评价标准要公认:交通仿真中,最终交通运行状况的好坏,会采用国家的交通拥堵指数计算方式,基于车速,并考虑大客气、小汽车、货车的速度差异,综合计算。工作中也是,上线初期可能重点投入,指标非常好看,但我们应该更关注长期的、普遍的、综合的评价指标。
  • 仿真结果不好时:虚拟的仿真过程中,可以调整变量,去试验出好的结果,但日常的工作中,每次尝试是有成本的,所以需要深刻分析问题的原因,是否前进?及时止损?判断时需要客观公正地深入思考。

“微观交通仿真”背后的试验逻辑

采用判断策略

当进行具体判断时,其实和“做试卷”是类似的,有不同的题型,回答不同的题型时,也应该有对应的做题策略。

确定性高:选择题

选择题是在已有选项中选择正确的。日常工作中,只要善于分析方案的优缺点,选择一个恰当的,基本能答对。但题目到你这时,一般不会给完整选项,会和你说:“有A、B等路线,你再去看看”,这就要求我们得具备补充选项的能力。

增加更多有价值选项的措施有:

  • 多关注技术博客:别人经常提的亮点,一般是比较好的答案;
  • 多和产品沟通:了解后面要走的路,好的选项也要能够为后续工作做好铺垫;
  • 多和TL要输入:了解环境背景、兵力部署,要顺势、借势而为,挖掘好的结合点选项;
  • 多关注大家选择:有些事已经在日常发生和被解决了,需要做的是抽象、定义这些解法。

做选择的时候,常说“一直都选C,总能对一些”,值得思考的是:无论选什么,要建立起自己的判断原则,不然就会随波逐流,常常东施效颦,适得其反

此外,确定性高的题目,也比较适合之前提到的“基于经验的判断”,核心是找到每个选项的明显缺陷,进行排除

选择时的思考

确定性中:填空题

填空题是给一段上下文,输入答案,使得整体句子比较通顺。工作中,比较合适的场景是:对老板OKR的分解和对齐,老板没有明确说你要做什么,但是已经给了大方向,你的OKR应该也要主打这些点。

从输入来说,填空题具备分析价值的,是上下文。更好地理解上下文,有这些策略

  • 了解周围人思路:题目是大家能够做的,能够理解的,可以多询问周围人的理解;
  • 多向上询问题意:和考试不一样,我们回答的这部分是“开卷”的,可以和上层反复对焦;
  • 多回归近期重点:不同阶段的题目,是对这个阶段知识点的考察,需要结合年度、月度等节奏进行铺开。

从输出看,填空题为了将答案范围进行缩小,会反复出现“关键表达”。这些关键表达,会对应到工作中的一些应用、能力、数据等生产要素。这也就提示我们,答案是要基于关键知识点(团队的职责和能力)给出的

填空类似完成拼图,需观察周围板块

确定性低:写作题

有时会做些自由度非常大的题目,类似作文题,只给我们限定了题意,只要方向正确,就会有基础分。能否取得高分,是看每个人的积累,也是看出大家差距的地方。

面对比较宽泛的命题(如:要做些什么提升研发效率?),要书写出满意的工作答案,是可以借鉴“写作”的一些原则的:

  • 价值观要正确:需要弘扬正能量。工作中,是需要符合解放生产力的发展规律的,不是为了做而做,为了包装而包装。
  • 要有足够论据:常用三个示例去做论据,论证观点正确。判断时需要提前找到一些确定性的成果,来为判断和选择做背书
  • 创意也要点题:小说等形式,能够取得较好结果。工作中,可以选择创新方法,但要恰到好处,不能脱离题目(目标)。

正如,一般是做完选择题、填空题再去做写作题,日常只有做好工作积累,才能在“写作题”上,进一步发挥个人的判断力、执行力

策略:射向靶心,高分点反复拿分

总结

本文分享了一下个人的判断经验,在结尾的时候,再抛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每次都做出具体的判断么

  • 无答案也是答案:领土冲突常常一直僵持不下,基于人为的边界线,反复争夺,也没有输、赢的明确结果。
  • 别人会代你选择:有很多改造,可能做不到预期效果,要决策往回走么?在犹豫不决时,可能会收到业务决策:不发展、甚至关闭,技术体系上也就不了了之。

 

以柔克刚,不要急着判断

的确,有时候,能够给出结果的,只有时间。但能够提前把问题看清楚的,肯定是:既了解底层现状,也了解整体趋势,能够做出非常合理地衔接与思考。做出判断后,后续的发展,往往已经很难受到主观意志的控制了,改变的成本也很大。但是适时地调整,让自己的判断可以变化,目标可以调整,我想,这应该是获得最终成果的唯一妙招~

导弹变轨的启示:动态、及时地调整判断与答案

相关文章
|
21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程序员
大模型时代的思考:小心陷入ChatLLMs构建的蜜糖陷阱-基于人类反馈的间接(反向)驯化-你是否有注意到?
本文探讨了大模型基于人类反馈训练的原理及其潜在风险,特别是大模型在迎合用户需求时可能带来的“蜜糖陷阱”。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强调了理性使用大模型的重要性,提出了保持批判性思维、明确人机协作边界、提升人类判断力和创新能力等建议,旨在让大模型真正为人类服务,而不是限制人类思维。
|
24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分布式计算 算法框架/工具
大模型的内部结构复杂,导致其决策过程难以解释,这对于某些应用场景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10月更文挑战第23天】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大模型的私有化部署。本文详细介绍了在企业内部实现大模型私有化部署的方法,包括硬件配置、数据隐私保护、模型可解释性提升以及模型更新和维护等方面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克服相关挑战,提高数据处理的安全性和效率。
32 4
|
3月前
数据平台问题之在数据影响决策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决策/行动”阶段
数据平台问题之在数据影响决策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决策/行动”阶段
|
4月前
|
人工智能
Sora信息问题之模拟对象状态变化存在的局限如何解决
Sora信息问题之模拟对象状态变化存在的局限如何解决
44 0
|
6月前
|
数据采集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数据更多更好还是质量更高更好?这项研究能帮你做出选择
【5月更文挑战第28天】研究探索了在机器学习中数据质量与规模的权衡,提出质量-数量权衡(QQT)概念和神经网络可扩展定律,考虑数据非同质性、效用衰减及多数据池交互。结果表明预训练时数据质量和规模同等重要,应根据情况权衡。但研究局限于模型预训练、特定类型模型和模拟数据验证。[[链接](https://arxiv.org/pdf/2404.07177.pdf)]
56 1
如何彻底的理解需求,做出更好的软件
如何彻底的理解需求,做出更好的软件
68 0
|
6月前
|
负载均衡 算法 搜索推荐
思考力:如何更好地做出判断
思考力:如何更好地做出判断
114 0
思维模型No.32|如何真正改变行为?需要5种不同的干预策略
思维模型No.32|如何真正改变行为?需要5种不同的干预策略
179 0
更好的进行决策与判断
更好的进行决策与判断
73 0
|
Web App开发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ChatGPT会对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这些技术会改变我们学习阅读工作方式吗?
ChatGPT会对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这些技术会改变我们学习阅读工作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