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最近接到了一个需求,大概的需求就是我们有一些数据,默认分为了两类。如果变多的话,用户找起来非常的困难,针对这个现象我们提出了两点解决方案。1:添加搜索。2:添加分组。
第一波设计:
第一次我们想的很简单。需求都说了。添加搜索和增加分组嘛,没问题,干。加个搜索框,除了之前存在的正在进行和未在进行分组之外,在按照人名分个组
我们基本没有思考,没有去思考,领会需求背后,用户需要的到底是什么。需求既然这样列了,那我们就这样做就好了。
我们的原型和需求列的一样吗?看起来好像一样,但是背后我们却没去思考,这样做出来的软件,肯定不是用户需要的
第二波设计
第二设计的时候,我们想到了,用户需要的到底是什么?用户这个功能想要的核心其实就是,迅速找到自己的课程,让自己能够上课,这是我们的切入点,于是对此需求我们做了以下改进。
1.增加特别关注和默认分组。
2.用户可以自定义分组
这时候,我们想到了如何去给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功能,如何把我们设计人员写死的功能,我们默认给用户得分组,把这个选择权和使用权给用户。
设计到这里,好像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设计功能了,但是这种设计是静态的,是无法变化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我们忽视了,我们做的这个功能,是给新用户和老用户做的。这个用户可能有一门课,可能有十门课,可能有一百门课。用户的需求是动态的,而不是不可变得。我们第二波的设计,想到了用户的需求,想到了如何去引导用户,但是忽视了软件的生命力。
第三波设计
在第二波设计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不同的时期对用户可能的需要做了划分。
1.一门课的时候,我们不给用户提供搜索,分组的功能,只有一门课,用户只需要点进去就足够了
2.两门课的时候,我们给用户出现分组和特别关注的功能。因为两门课,用户可能就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就可以进行分组了
3.三门课以上,我们给用户出现搜索功能。因为我们的卡片设计,超过三门课,就不在一个页面了,用户需要下滑,超过了用户一眼就能看到的范围了,所以我们设置三门课之上出现搜索功能
设计流程
1.追根溯源,这个需求背后是什么?用户想要什么
2.罗列功能,变成用户,将自己变成用户,结合用户所想,用户所需,进行功能丰富的罗列
3.功能取舍。当功能实现的方式多起来的时候,综合考量,结合用户使用的维度,** 动态**的去看,用户在每个阶段需要什么功能。
4.最终确定,将设计的功能标记好,指导以后开发。
总结
我们这三版的优化,从想当然的设计,变成了有依据的设计。将自己的身份从一个开发人员,设计人员,转换为了用户,转换为了使用者。